•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7 08:39:54 6次浏览

p>关于问题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在康熙皇帝的众多儿子中,能明白他心思的人屈指可数,而雍正则算是最懂康熙的一个。

康熙六十一年冬(公元 1722 年 12 月),在位六十一年,已然六十九岁高龄的康熙皇帝,崩于畅春园。

而随着传位诏书的宣读,一度让在场的人有点晃了神。

谁也没想到,谁也不明白,经历了“九子夺嫡”,以及两度废除太子的康熙皇帝,居然会把皇位传给了老四胤禛。

毕竟,在传位诏书没有公布之前,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的老四,安静得仿佛不存在一般。

但结果就摆在那里,老四胤禛成了康熙的继位人,那么,康熙为何最终会把皇位传给老四呢?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老四胤禛弄明白了父亲康熙的心思,知道他到底在担忧和惧怕什么,故而,抓住问题核心的他登上皇位,是必然的结果。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曾经给还未登基的胤禛说过这么一句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这一章的核心重点,就在于这“不争”二字,而历史上的胤禛,恰恰是把“不争”二字理解到位,也执行到位了。

作为开创清朝第一个盛世的康熙皇帝来讲,他一生功绩颇多,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准噶尔,驱逐沙俄,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但在传位这件事上,最开始,他也是相当焦头烂额。

为什么呢?儿子太多,并且一个比一个优秀,虽说让他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而一切麻烦的根源,就出在了他曾经最看好也最喜欢的嫡长子胤礽身上。

胤礽是康熙的发妻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活着的时候,即对康熙的脾气,又温良贤德,因此,康熙与她感情极好。

但可惜,赫舍里氏死得早,年纪轻轻就没了。

因此,带着对发妻的追思,康熙对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宠爱有加,甚至在其两岁的时候,就将立为了皇太子。

而当时的康熙,才不过 21 岁而已。

按常理来讲,早早地公布太子名位,这是一件对国家和朝廷都有利的事情,毕竟古代历来就强调“太子乃是国本”一说,确立了太子,也就等同于稳固了国本。

但问题是,康熙实在是太能活了。

康熙从八岁登基,一直等到太子胤礽已然是四十多岁的时候仍旧健在,并且身体倍儿棒,丝毫看不出有“下岗”的意思。

所以,胤扔很着急,毕竟,等的实在是太久了。

本身,胤礽在年轻的时候,就有点不正常,性格上颇为冷漠,比如康熙生病,别的皇子都是嘘寒问暖且挤破头的近前伺候,但胤礽却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

仅是这一点,就让康熙对他很有意见。

而除此之外,也许是因为等的太久,胤礽的脾气愈发暴躁,只要别人有一点做的让他不爽,那么他马上就是拳脚相加。

史料记载,挨过胤礽打的人,上至诸皇子和王公大臣,下至奴才小兵。

这其中,被详细记载于史料中挨过他打的高官就有:康熙的侄子海善、正红旗都统普奇、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纳尔素等。

更要命的是,胤礽打起人来,下手没轻没重,丝毫不顾及对方的身份。

还有,胤礽对于自己手下的奴才们,相当的纵容,完全不管他们在外欺压他人,当时的京城里,随便一处都能找到被胤礽手下奴才欺负过的人。

久而久之,别人对胤礽积累起来的怨恨日渐增多,史料记载,“致使包衣上下无不怨恨”。

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趁着康熙皇帝出巡塞外的机会,在大阿哥胤禔的牵头下,几个皇子外加几个大臣,联合起来狠狠的告了胤礽一状。

他们列举了胤礽的诸多不法之事,比如他暴戾不仁,再比如他肆意殴打王公大臣,还有他纵容属下贪贿,以及他截留蒙古贡品等罪。

这份举报,虽说部分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大体上还是比较契合事实的,因此,康熙在听完并进行了解之后,气的是浑身发抖。

康熙生气,不仅是因为太子的暴行所气恼,同时更是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

更重要的是,就在康熙对胤礽开始不满的同时,在返京途中,胤礽又趁着夜色偷偷靠近康熙的帐篷,这让康熙当时就怀疑,胤礽有可能要“弑逆”。

所以,康熙一怒之下,就把胤礽的太子之位给废了,这是胤礽的第一次被废,而随着他被废黜,一场暗流涌动的风波也就随之而来。

什么风波呢?很简单,胤礽被废了,自然就需要新的太子,所以,其他有实力的皇子,就开始跃跃欲试。

那么当时有一定实力的皇子都有谁呢?除了胤礽之外,那就是老大胤禔、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三胤祥以及老十四胤禵。

这就是康熙晚年时期“九子夺嫡”的核心成员。

而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初,第一个迫不及待首先跳出来下场的,是康熙的皇长子,也就是大阿哥胤禔。

胤禔的出身很低,虽说年长于胤礽,但由于生母的关系,他只能算是康熙的庶长子。

史料中记载的胤禔,不仅人长得很帅,并且文武双全,曾经多次跟随父亲康熙出征,立了不少战功。

并且,胤禔在朝臣中也不乏有支持者,比如纳兰明珠,就属于胤禔这一派。

此外,古代一直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如今嫡长子被废,按照惯例,通常上位的就是庶长子。

所以在最初,胤禔是有“一争”的实力的。

但问题是,他高兴得有些过头了,在胤礽刚刚被废时,他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更要命的是,他说了不少蠢话,也干了不少蠢事。

比如,他不仅没有对弟弟被废而感到丝毫怜悯,反而上折子建议康熙把胤礽处死。

其次,他自认为康熙喜欢仁慈示人,所以肯定不会对胤礽痛下杀手,于是他“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愿意充当爸爸的“黑手套”,也就是杀了胤礽。

胤禔这种反应,其实也能理解,毕竟他才是长子,但就因为庶子的身份,让他失去了继承资格,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但他这种急不可耐的态度,着实吓到康熙了。

要知道,虽说古代帝王大多以“冷血”著称,但不管怎么说,帝王也是人,所以在康熙看来,即便是胤扔再有罪,那也是你胤禔的弟弟。

作为哥哥,你胤禔不仅不帮弟弟,反而落井下石,完全没有什么兄友弟恭的意思,这样的胤禔,还算是个人吗?

所以,康熙当时就对胤禔评价了两个字“愚顽”,即又蠢又坏。

因此,胤禔算是因此彻底失去了康熙对他的所有好感,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在之后康熙宣布从诸皇子中再择一人为新太子时,干脆直接去除了胤禔的名字。

而到了这种地步,老大胤禔依旧没有消停,他眼见自己继位无望,转而开始支持老八胤禩,但是他支持老八的办法再次证明,人要是蠢起来,那可真是没有底线。

他对康熙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面老八,称老八“后必大贵”。

普通人日后“大贵”,无非是当个官或者发个财,但老八是皇子,皇子的大贵,那不就是意味着老八将来会当皇帝吗?

胤禔此举,其实隐藏的意思就是看康熙的反应,要么认同,要么不认同,这样一来,不就知道康熙的态度了吗?

但康熙对此的反应却出乎胤禔意料之外,他先是斥责老八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同时又骂老八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另外,还职责胤禩以及其党羽相互勾结,有意谋害太子胤礽。

最终,将老八革去了贝勒爵位,并加以监视。

由此,康熙不仅厌恶老八胤禩,同时更对胤禔的反感又增加几分,与此同时,皇三子胤祉又借机给胤禔送上了一个“进监”大礼包。

当时胤祉举报胤禔,说他曾经试图通过“魇镇”的方式,诅咒太子胤扔早点死。

这下,康熙是真的怒了,再次下令追查此事,结果一查不要紧,查出来的结果,差一点把康熙气的背过气去。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原来,这一切都是老大胤禔在背后搞鬼。

那个相面人张明德,其实是老大请来给自己看相的,两人相谈甚欢,并且在交谈中,老大听张明德吹牛,说这世上有武艺高强之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干掉大内高手。

也不知道老大怎么想的,总之他信了。

因此,他就出钱暗中搜罗高手去行刺太子,结果行动失败,太子安然无恙,不过,当时老大手段隐蔽,康熙虽说进行了追查,但始终没有查出幕后主使是老大胤禔。

之后,老大又听张明德提起,他曾经去老八府上想给老八看相,结果却被赶了出来,因此张明德很没面子,所以就恨上了老八。

听到这个事情后,老大想到了一个祸水东引得主意,准备把行刺太子的责任,扣在老八身上。

于是,他趁着太子被废,同时群臣对老八的呼声较高之际,趁机给康熙上折子,称张明德曾相面老八,说老八日后大贵,也就是将来会当皇帝的意思。

这样一来,康熙自然就开始先前的行刺太子一事是老八所为,这也就是为何康熙曾指责老八以及其党羽有意谋害太子的原因。

所以,老大这一招确实狠,康熙在当时也信以为真,若不是老三胤祉的举报,恐怕一直到康熙死,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老大在搞鬼。

当然,在事情查明后,老大也迎来了最后的归宿,康熙下令将其革去郡王爵位,并终生圈禁。

虽说事情查明了真相,但经过这么一闹,康熙也意识到,太子之位是不能空缺的,不然,将来还是会发生这种兄弟相残的事情出来。

只不过,他当时的想法,并不是立一个新太子,而是流露出复立胤礽的意思。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 1708 年)年末,康熙召集群臣,以重新册立太子的名义,让群臣提出保举。

原本他以为,经过前几日他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复立太子的意思,底下的大臣们应该知道怎么做,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而去。

当时,以佟国维、马齐等重臣为首的一帮人,联名保举了老八。

群臣的这个态度,让康熙尤为不满,最终,康熙只得找了个所谓“梦中所示”的荒唐理由,强行将胤礽释放,同时,为了安抚群臣,又将胤禩复封为贝勒。

之后,康熙马不停蹄地又将胤礽复立为了太子。

表面上看,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似乎国本已定,但实际在当时并非如此,一来,胤礽经过先前废黜一事后,势力以及声望已经大受损伤,并且,曾经是他坚定支持者的索额图,也在他废黜期间被夺官幽禁而后处死。

二来,其他皇子经过此次的夺嫡之争后,除了大阿哥胤禔被圈禁之外,剩下的人实力大增,而有了更强的实力后,不安分的想法就按捺不住,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样本本分分了。

因此,九子夺嫡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太子胤礽又“幡然醒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他经历先前被废黜的风波后终于懂得,自己最大的障碍,不是弟弟们,而是自己的父亲康熙。

唯有早点让康熙“让位”,自己才会彻底安稳。

所以,他开始联合手底下的人,密谋了一个“篡权”计划,说白了就是就是想逼迫康熙退位,大有准备来一出“玄武门之变”的势头。

但可惜的是,胤礽不是李世民,他的计划还开始,就被康熙知道了。

康熙五十年,胤礽策划逼迫康熙退位事发,依附于其的诸多大臣均被锁拿问罪,次年九月,康熙宣布,再度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至此,胤礽彻底失去了继位资格,他的余生,也和他的大哥一样,在高墙中度过。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大臣们建议康熙抓紧时间册立新太子,当时呼声较高的依然是老八胤禩,但康熙对此不置可否,所以,太子之位一度空悬了数年。

并且,当时的老八吃了上次的教训在之后,也知道了此时不是争强好胜的时候,必须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此赢得父亲的好感,才有可能继承皇位。

老八的想法确实不错,但在康熙五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老八也彻底失去了继位可能。

当年十一月,康熙巡视热河,老八却未随侍,原因是老八的生母恰逢周年祭日,因此,老八就派了个太监前去向康熙说明情况,并说自己会在汤泉处等候父亲。

原本这也没什么,但事情坏就坏在当时老八托太监带给康熙的一件礼物上。

老八送去的礼物,是一对海东青,海东青是满族人心中的神鸟,极为难得,由此可见,老八在礼物选择上还是比较用心。

但等到了太监把海东青送到康熙那里时,居然发现海东青已经死了。

也许是途中运输不当,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呈现在康熙面前的海东青已然全无气息,这下,康熙是勃然大怒。

为什么呢?当时的康熙已经是垂垂老矣,而老年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字,康熙也不例外。

所以,康熙因“死鸟”而心生厌恶,继而直接以此为由对老八以及其党羽展开打击,甚至还公开发表声明,称“从此与胤禩的父子关系意就断绝了”。

这件事,就是在“九子夺嫡”中,性质极为严重的“毙鹰事件”。

毙鹰事件后,老八一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并且,老八本人也因为此事吓得大病了一场,虽说后来他和康熙的关系和好了,但其一党的势头大不如前。

也正因为如此,老八知道自己再无可能会成为太子,所以,转而开始支持老十四胤禵。

胤禵曾经在几年前,也就是大阿哥胤禔意图引祸至老八身上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冒着被康熙责打的风险为老八出头说话。

虽说当时确实惹恼了康熙,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康熙觉得这个儿子有情有义,认为他心直口快,拥有难得的表里如一的品质。

所以,在康熙晚期,曾一度对胤禵青睐有加。

而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时,胤禵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且抵任之后,虚心纳谏,身先士卒,很好的完成了康熙交办的军务,成功的驱逐了准噶尔保卫了西藏。

因此,老十四的在朝中的呼声越老越高,包括老八以及其党羽,也纷纷投至了老十四麾下。

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年迈的康熙皇帝,必然是会将皇位传给老十四,毕竟,太子胤扔再无翻盘的可能,大阿哥胤禔如今被圈禁,老八也失去了机会,所以,老十四成为继承人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最终,绝大多数人失算了。

康熙崩逝后,传位诏书上所写的名字,即不是老十四,也不是其他皇子,而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的老四胤禛。

如果细心一点的人就会发现,在九子夺嫡期间,老四的存在感似乎并不高,包括前文中所涉及的几个重大事件,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出现。

所以,当时是谁也没想到,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是老四继承了皇位。

但正是谁也想不到和谁也不明白,恰恰是老四胤禛的高明之处,他高明就高明在,早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明白了康熙的心思。

作为一代明主,康熙在开疆拓土以及建立功勋的同时,其实他也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极强掌控欲的皇帝。

少年时被鳌拜擅权,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十几岁的康熙不惜以身犯险,费尽心思也要把鳌拜扳倒。

成年后,为了制衡群臣,康熙上演了“拉一个打一个”的戏码,曾权倾朝野的明珠、索额图二人,其最终凄凉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随着在位的时间越来越长,康熙对于权力的迷恋也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能舍得轻易就把权力交出去呢?

所以,一旦出现有威胁到他权力的事情,必然就会遭到他的严厉打击。

为什么太子胤礽第一次会被废除?核心原因就是康熙当时评价胤礽的那句话,“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在害怕,他害怕被新人顶班,害怕权力被儿子分走,更害怕儿子会在忍耐不住时,效仿古代,来一个“弑父夺权”的戏码。

这也是在胤礽第一次被废前夕,就因为他夜里接近康熙帐篷,康熙就不由分说,认定胤礽有“弑逆”嫌疑的原因。

并且,康熙还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是他担心被新人顶班,另一方面在胤礽被废之后,他又着急没有储君,所以就有意识训练和观察其他皇子,想让优秀之人胜出。

而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给皇子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如果不表现,或者是混吃等死,就会被康熙嫌弃不上进,继而被抛弃和离开政治中心,但如果表现太显眼,又会让康熙觉得有想要赶快登场的嫌疑。

所以说,当康熙皇帝的儿子,是真心累。

当然,要想既不被康熙疑心,又能获得他的认可,虽说难但也不是做不到,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而老四胤禛,显然明白了康熙所想,也做到了康熙所希望的样子。

他是真的把“不争”理解到了极致,从一开始,就抱着“韬光养晦”绝不出头的理念,因此,才会在九子夺嫡期间,很少见他参与进某件事的情况。

这样一来,胤禛就在康熙心中留下了一个“友爱兄弟”、“不涉及党争”的好印象。

当然,仅凭这样显然还不够,康熙所希望的继承人,可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老好人,他还要看到儿子有能力的一面。

这一点,老四胤禛做得尤为卓越,康熙交办的事务,几乎每一样的他都能圆满完成,比如清查账目,再比如负责组织科举阅卷等。

可以说,在政务方面,老四通过完成一件又一件康熙交代的事情,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更赢得了康熙的好感与认可。

此外,老四还以至诚至孝,让康熙对他信赖有加。

总之,老四通过不参与争储,又听话照做,加上表现出孝顺的一面,确实是让康熙对他好感度极高,而他之所以做这些,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看懂了康熙最为担忧与惧怕的,正是不想被新人顶班这种微妙心理。

当然,在九子夺嫡后期,看懂康熙这种心思的人不止老四一个,当时的老三胤祉,也明白了这一点,并且,也开始和老四一样处处以“无心争储”而示人。

但老三胤祉失误就失误在,他选择了和老四不一样的路。

老四在表现出无心争储的同时,通过完成康熙交办的事情来表现出了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但老三呢,他当时所做的,是修书、修算法等等。

这确实是部分赢得了康熙的赞许,但也给康熙留下了不具备处理军国大事能力的印象。

所以,曾经同样一度很有希望成为继承人老三胤祉,之所以会最终败北,核心因素就在于这里,他没能向康熙展示出自身的政务能力,故而康熙就认为他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更重要的是,在老四表现出“恬淡”的同时,暗中的动作可没停,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个在后来帮助他继承皇位、稳定局势的重要人物,就是老四在不动声色之间,将其拉倒自己阵营的。

总而言之,在老四逼真的表演之下,晚年的康熙实实在在的被他所迷惑了,在康熙看来,老四是个仁慈之人,同时他和其他兄弟也没有太大矛盾,又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所以,由他继位,不仅可以保障江山,同时,他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遭到清洗。

所以,老四就这样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最终继位登基,是为雍正皇帝。

当然,在雍正登基后,随即就开始对他的兄弟展开了清算,当年曾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除了老十三之外,其余的每一个下场都较为凄凉,为此雍正也落了个“冷酷无情”的名声,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在位 13 年,通宵达旦、呕心沥血,最终将大清朝带上了新的高度,也为康乾盛世完成了重要的衔接工作,所以康熙传位于雍正,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

【2】、来自网友【睿哲读书】的最佳回答:

公元 1722 年,康熙驾崩当晚,天降大雪。突然,雍亲王府响起急促的敲门声,康熙的近身侍卫张五哥前来传话:“四爷,奴才奉了皇上的旨意来保护您!”然后神神秘秘地带着雍正穿过了一个密道,之后发生的事,也成了清朝的一大悬案。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是康熙皇帝 69 岁的寿辰,更是他登基满六十年跨六十一年的大庆,原是普天同庆的一个日子,康熙却因为“一只毙鹰”病倒了。

转眼到了农历十一月,康熙已经病了好几个月了。九门提督隆科多突然被秘密宣进畅春园,一个小太监带他秘密穿过一座假山,假山处,张廷玉正在那里等他:“皇上正等着你,随我来吧。”

隆科多随着张廷玉七拐八拐,绕进一个园子,他开始有点害怕,问张廷玉:“张大人,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我怎么从来不知道?”

“不要问,跟我走!”

隆科多只能带着一颗忐忑的心,跟着张廷玉走进一个房间里,他看到了半卧在病床上的康熙,慌忙跪下行礼。

康熙没有说话,这时张廷玉拿出一张黄色的纸,厉声道:“上谕,步军统领隆科原是微末小臣,蒙朕破格提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着即赐死,钦此!”

隆科多吓得连连磕头哭道:“皇上!奴才冤枉啊!八阿哥虽然多次笼络奴才,奴才着实没有和他越格交往啊!求皇上明察啊!”

康熙没有说话,虚弱地向张廷玉点了下头。

张廷玉道:“你记住,这道诏书先由我收藏,今后如果你没有和八阿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就算没有。如果你真起异心,我取你的性命,就是代天行诛!”

说完,张廷玉便又宣读了第二道诏书:“上谕,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已 30 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着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钦此!”

短短几分钟之内,隆科多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令他始料未及,前一秒钟还处于生死边缘,下一秒钟位极人臣。

但结果总算是好的,他还是满脸春风地接过了诏书。

然后,康熙命张廷玉拿出一个锦盒,说道:“这是传位诏书,你现在就把它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去,把位传给谁,到那天就知道了,你要如实宣读诏书。”

但这次秘密会见谁都不知道,康熙和儿子们更是有多日没有见到过他们的皇阿玛,太医们对于康熙的病情也三缄其口。

十一月十三日晚,北京城下起了大雪,雍亲王府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步军统领的人在外喊道:“奉旨,护送四王爷进宫。”与此同时,廉亲王府的八阿哥胤禝也接到了同样的旨意。

所有人都猜到,康熙的大限已经到了。

雍正一进畅春园,康熙的近身侍卫张五哥就迎了上来:“四爷,奴才奉了皇上的旨意来保护您!”单独带着雍正穿过一条密道,来到一处房间,透过黄色的布帘,他看到康熙奄奄一息躺在床上,他的身边是张廷玉、伺候康熙 60 年的太监赵昌等人。

雍正脱下帽子,跪着挪到康熙床前,哭道:“皇阿玛,皇阿玛,你怎么了?”

康熙睁开了眼睛,缓缓地伸出手,父子俩手握在一起,康熙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下面这段话:

“朕原寄希望废太子胤礽,可他根本不是仁君之选。八阿哥处处学朕,却又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十四阿哥,这些年整兵经武,很见成效,可是他胆子过大,而胸襟狭小,用于治兵,尚需谨慎得当,用于治国,则必然坏事。

十三阿哥,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义,可是他嫉恶如仇,不会权变,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结果把你牵连进去,怎么收拾啊!有了这十年的教训,相信他也会成熟起来,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

听到这儿,雍正哭得泣不成声:“皇阿玛,您的苦心,儿臣全明白了!”

康熙又道:“朕把这千金重担交付于你,朕相信你一定能够刷新礼制,匡补朕的过失。”然后把手上的念珠交给了雍正,希望他待人可以宽和一点,日后善待他的兄弟。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对康熙临终时发生之事的演绎。但事实上,究竟康熙死之前发生了什么,大概只有雍正、隆科多以及康熙身边的近臣才知道。

史书上的记载也只有雍正为自己辩解的《大义觉迷录》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雍正之所以写《大义觉迷录》也只是为了给自己洗白,证明自己的皇位并非来历不明。但是自己怎么能做自己的证人呢?

《雍正王朝》改编自历史作家二月河“帝王系列”的《雍正皇帝》,之所以会安排这样的剧情,并非二月河杜撰,肯定是在看了很多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还原。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

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未在历史中得到过任何教训。我们总觉得我们比前人厉害,想着他当时为什么不这样不那样,那是因为你看到的历史只是一张照片,如果你也处于那个情境,你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尽管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迄今为止仍然饱受争议。但不得不说,在康熙所有的皇子当中,雍正是康熙所能做的最好选择,理由就是上面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的那一番话。

为此,在驾崩前,康熙做了这么几件事,为雍正的继位扫平障碍:

1、与八阿哥胤禝恩断义绝,将十三阿哥圈禁宗人府,把十四阿哥派往新疆征战

清朝所有的皇帝当中,康熙生的子女是最多的,35 个儿子,20 个女儿,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中,康熙不仅生育的儿女是最多的,存活率是最高的,而且许多儿子都十分优秀出众,这也是为何康熙朝会发生“九子夺嫡”的悲剧。

像乾隆虽然是清朝活得最久的皇帝,生育的子女也不少,但存活率低,活到成年的除了五阿哥永琪外,没有一个是比较优秀的,所以即使后来五阿哥英年早逝,其他成年的皇子,也没有人要争皇位。矮子里拔高个儿,嘉庆虽然资质平平,但已经是乾隆最好的选择了。

康熙朝参与九子夺嫡一开始实力最强的是两派,太子党和八爷党,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属于八爷党,四阿哥、十三阿哥都属于太子党。

太子第一次被废,推举新太子之事让康熙看到了“八爷党”的强大,也提前暴露了八阿哥的野心,所以康熙说“八阿哥处处学我,却又处处学得不像我”,政治思维敏锐敏感的康熙心中便下了决定,必须彻底让八阿哥和皇帝这个宝座绝缘,便借由“毙鹰事件”与他恩断义绝。

而十四阿哥是八阿哥的人,在八阿哥失去争储的资格后,十四阿哥成了八爷党最有希望争储的人,在八阿哥看来,即使他不能当上皇帝,十四阿哥当上皇帝总比四阿哥当皇帝的好。

所以当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时,大家都以为康熙看重十四阿哥,定是有意要立他为储君,连雍正也这么认为。事实却恰恰相反,十四阿哥已经被排除在储君人选当中了。

十四阿哥的硬伤他也非常清楚,有勇无谋,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才被送到了大西北。

要知道当时康熙身体其实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如果属意于十四阿哥,必定会将他放在身边历练。

而十三阿哥,和雍正关系要好,但性情中人容易意气用事,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反而会成为雍正的绊脚石,所以康熙才将他圈禁起来,其实也是为了保护雍正的党羽。

2、让雍正做真正的孤臣,在康熙病重期间,京城的很多大事都安排胤禛去办

康熙四十六年,一场大水,揭开了康熙盛世的一桩财政腐败大案——在太子胤礽监国、八阿哥胤禩管理户部期间,国库库银被各级官员大量借出,几年期间亏空 1200 万两之多。

户部库银只剩下 50 万两,根本无法完成赈灾的任务。

这让康熙十分震惊,也十分痛心,说道:“朕把国事交给太子,结果太子没管好,黄河发大水是上天对朕的惩戒!”

大臣和阿哥们都面面相觑,没人能也没人敢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是雍正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主动请缨下江南去募捐。

虽然雍正顺利完成募捐的任务,却也得罪了人,盐商们以及那些被打压的贪官都上书弹劾四阿哥。

太子也责备四阿哥操之过急,但康熙却对四阿哥的表现很满意,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康熙开始对太子的能力和态度不满,对四阿哥胤禛另眼相看。

经过这事之后,康熙下决心要追讨库银。这其实是康熙给皇子们出的一道考题,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哪个皇子是真心为国,是有担当、有胸襟有能力的。

面对这道棘手的考题,皇子们的表现令康熙非常失望:太子考虑到自己没有能力追缴库银,同时为了让自己的人缓还库银,推荐了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考虑到这事会得罪人,不符合他“八贤王”的称号,也举荐了四阿哥;大阿哥则说,既然大家都推举四阿哥,那自己也推举四阿哥吧。

这大概是唯一一次,皇子们意见如此统一,如此地“看重”四阿哥。

康熙对众皇子的表现自然是十分失望,由于四阿哥当时还在户部查银两,康熙也只能等他回来再说。

康熙也是没想到自己一说起要追讨库银,四阿哥就马上跪下表示愿意承担追比库银的重任,说道:“大不了儿臣做一个孤臣。”

康熙很是欣慰,终于有一个儿子是真正愿意替父分忧的了。但他却没有同意四阿哥要带十三阿哥胤祥一起追讨库银的请求,因为他要让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康熙已经开始有意在培养胤禛了,今天的孤臣,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孤家寡人”,皇帝不就是“孤家寡人”吗?

康熙六十年,四阿哥胤禛还被康熙安排代替自己去盛京祭祖,这年冬至,又被康熙派往南郊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在康熙去世的三天前,胤禛再次被康熙派去祭天。要知道,祭天这种事只有皇帝才可以去的。康熙屡次派四阿哥去祭天,显然已经认定了胤禛为自己的继承人。

3、恩威并施拿下隆科多,以确保自己百年后新君能顺利登基

自知自己大限已到的康熙,心里最放不下的肯定是自己死后的政权交接。政权要顺利交接,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

九门提督控制着京城九门,同时掌握着京城内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军事力量。可以说,皇城上下、皇宫内外的安危全部系于隆科多一人之手。

八爷党当然也知道隆科多的重要性,极力想要拉拢,一旦隆科多选择倒向八阿哥胤禩,那么雍正就很难顺利继位,甚至连自身的安全也无法保证。

为了稳住隆科多,让隆科多效忠自己以及自己拥立的新君,康熙“恩威并施”,将隆科多成功地拉到自己的身边,也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第一道诏书,先假借隆科多与八阿哥胤禩等人进行勾结的名义将其治罪,这道诏书有两层旨意。

一,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并非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如果你敢和他们勾结,结果会非常惨。

二,你隆科多私下与八阿哥等人接触,我康熙早已经知道,你的一切行动我都了如指掌。

紧接着再来个反转,宣布了第二道诏书,许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让他打消了支持八爷党的念头。

不仅如此,康熙还上了第三道保险,一把刀。这把刀是康熙御赐给隆科多的,当年因为“追比户部欠款”,隆科多将这把刀当掉了。

十多年过去了,康熙竟然能够把它找回来并归还隆科多。隆科多看到这把刀时,自然是十分震惊,要知道,私自卖掉皇帝御赐的宝物,那可是杀头的罪。

康熙表面上没有治隆科多的罪,并将它还给隆科多,但此刻,这把刀就像是架在隆科多的脖子上,可谓是一个无形的威胁。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康熙不愧是“千古一帝”,这帝王之术也是绝了!

康熙做了这么多,就是要让隆科多彻底拜服在他的威严之下,确保隆科多对他的绝对效忠,坚持扶保他选定的继承人。

4、用胤礽掩护自己培养隔代之君的事实

晚年时候,康熙将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养在自己身边,这种待遇只有之前太子的儿子弘晳有过。

太子胤礽被废,八阿哥胤禩被冷落,又不立新太子,却把弘历养在身边,“培养隔代之君”的目的就过于明显,再蠢的人都能看出来康熙眷顾四阿哥胤禛。

于是,康熙复立太子胤礽来掩人耳目,让大家把对弘历的注意力转移模糊掉,达到对胤禛的保护。

同时,康熙认为胤禛力量薄弱,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培养和保护他的党羽,圈禁十三阿哥就是其一,其二是提拔年羹尧,让他独挡一面。在重病时,将干实事的张廷玉、马齐等人撤职,目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可以对这些人委以重任。

在康熙驾崩当晚,雍正可以顺利继位,这些人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也是他们在雍正朝得到重用的重要原因。

虽然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被讨论了三百多年,但是无论是合法的还是真的有什么猫腻,雍正都是康熙最好的选择。

康熙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到了晚年,朝廷开始出来腐败之风,为了自己“仁君”的名声,他不愿意对违法官吏加以制裁,不想因为严惩官吏被后人骂作暴君。

八阿哥学他,已经有了“八贤王”的名声了,继位后必然也无法匡补他留下的问题。

而雍正虽然在朝中评价不高,但是他是个实干家,处事决策果断。康熙看重的就是他的这些优点,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历练他、培养和保护他的党羽,虽然雍正可能是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康熙的用心,但不得不说,康熙真的用心良苦。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康熙没有选择错人,雍正继位后,铁腕治吏,巩固朝政,稳定人心。在他的一系列举措下,清朝才慢慢走向繁荣。

虽然康乾盛世没有雍正的名,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雍正就没有康乾盛世。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