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叡死后才发动兵变?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8 10:12:3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叡死后才发动兵变?
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初心有言不止】的最佳回答:

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重臣。

司马懿生命后期,成为掌控朝政的权臣,尽管在其生前没有造反,但司马氏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与司马懿后期专权擅政具有绝对关系。

为何曹操、曹丕、曹叡不提前杀死司马懿,而让他在曹叡去世后有机会独霸朝政,让司马氏造反了呢?

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过程。

01

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远在曹操意料之外。

司马懿(179 年-251 年 9 月 7 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晋书·宣帝纪》记载,建安六年(201 年),也就是曹操在官渡战胜袁绍的第二年,河内郡举荐司马懿为计掾。当时,曹操担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就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看到汉朝国运已经衰微,又不想在曹操手下混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不能起居,无法出仕为官。

曹操不信,就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果然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的患了风痹病一样。

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除了有人给司马懿通风报信、串通一气之外,那就是司马懿早已料定曹操会派人来暗探。此时,司马懿年仅二十三岁,而曹操(155–220 年)已经四十七岁了。由此可见,司马懿是如何老辣,深不可测,超出了曹操的预料。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为丞相后,便强迫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前去征召的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害怕被杀头,只好出来做事。

风痹病,在中医学上是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肢节痛疼或者麻木的病症,严重者不能行走,只能卧床休息。

就今天的医疗条件也很难治愈,就司马懿的病情如此严重,治好是很困难的。

但装病装得了一时,但不可能装得了一世,曹操肯定知道了司马懿是在假装。

曹操之所以没有跟他计较,可能出于几方面考虑:

第一,既然不乐意为官,那就算了。曹操还处在打拼阶段,庙太小不好强人所难。勉强出来,也不会实心实意的替你干活,这跟放关羽走人差不多的道理。愿意革命的就留下,不愿意革命的发路费走人,革命自愿。

第二,曹操爱惜人才,就因为这个把他杀了,有损自己的名声。

第三,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也不差这一个干活的人。死了张屠户,岂能就吃带毛的猪。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做了丞相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叫你出来就必须出来,再装就杀掉。这跟杀华佗是一个道理,朝廷征召必须服从,否则依律就可以治罪。

曹操已经成就了霸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藐视朝廷就是藐视曹操。曹操是不能再容忍的,不管你司马懿比诸葛亮是不是更厉害,曹操没那个心思三顾茅庐。

曹操仔细研究了司马懿的胳膊腿,看到都好好地,再仔细观察了其面相,就得出了鹰眼狼顾的结论。

曹操让郭嘉给司马懿相相面,郭嘉说:对司马懿要控制使用。

郭嘉临死前,对曹操建议:“如果掌控不了,就直接把他杀掉。

曹操自以为天下枭雄,一个小小的司马懿是翻不了天的。

司马懿更清楚曹操的心思,一直保持高度的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曹操珍惜司马懿是个大才,“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君臣彼此相安无事。

02

曹丕委司马懿以重任

司马懿入仕之后,曹操让他与太子曹丕往来游处。曹丕跟司马懿关系很好,在曹丕被立为太子及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支持曹丕,深得曹丕信任。

但曹操对司马懿还是不放心,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会干预你们的家事。”

当时,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都是曹丕的死党。

曹操是政治家,既然将来要把江山交付给曹丕,曹丕的人就交给曹丕处理吧。曹操不会像对待杨修、崔琰等人那样,仅凭“鹰视狼顾”之相和郭嘉的遗言,就剪除司马懿。

但一定也会提醒曹丕,要控制使用司马懿,掌控不了就直接杀掉。

曹操也相信曹丕能够镇得住他,曹丕也自信没有问题。

曹丕一直很器重司马懿,而且委以重任。

03

托孤大臣司马懿

226 年,魏文帝曹丕病重。临终曹丕托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佐大臣。

曹丕特别叮嘱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一方面是出于对司马懿的信任,另一方面,有曹真等托孤大臣制衡。同时,曹丕对于曹叡还是很有信心,相信曹叡能够控制司马懿的任用。

曹丕是否也像曹操那样,提醒曹叡要控制司马懿,不得而知。但从曹叡继位以后君臣关系来看,司马懿并没有过失,依然是处事十分低调。

景初三年(239 年),曹叡突然病重。临终时,曹叡把司马懿火速从前线召回。

司马懿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的路程一夜之间赶回来,径入嘉福殿拜见曹叡。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司马懿满眼流泪,曹叡拉着他的手说:

“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曹叡的意思是说,我不行了,拜托你跟曹爽一起辅佐年幼的太子,可不要三心二意哦。否则,将来到了那边,见了面不好说话啊。”

就当时的情况看,并非曹叡对司马懿多么信任,反而有些不放心,但也是无奈之举。

第一,司马懿是曹丕托孤重臣,有言在先,不可以随便听信谗言,处置他。

第二,司马懿一向韬光养晦,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尽心尽力,曹叡没有理由将司马懿一起带走。

第三,事发突然,曹叡没有时间妥善地处置托孤之事。

曹叡病危时,欲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托付后事。希望曹宇跟司马懿一起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

曹宇做事一向谦恭、低调,没有野心,于是推辞。曹叡听从中书刘放、孙资之言,改立曹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也有说法是,刘放、孙资把持中书省,擅权跋扈。曹肇等人放言,一旦掌权就要收拾二人。刘放、孙资惧怕,就逼迫曹叡改立与之关系比较好的曹爽为大将军。

总之,曹叡托孤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也是无奈之举。

第四,曹叡对曹爽并不放心。

曹爽(?-249 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大司马曹真长子,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长子,曹真死后继承了其父爵位。曹爽自幼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做事谨慎持重。但曹叡认为,曹爽不学无术,并没有多少本事。

出于无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作为托孤大臣,也只得勉强为之。

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如何再杀司马懿哪?

八岁的曹芳继位后,拜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驻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起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也以曹爽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开始独专朝政,日益骄横跋扈,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事件,曹爽被杀,司马懿控制了朝政。

试想一下,如果曹宇为大将军,与曹爽、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或许就不会出现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事情;

如果曹爽能够与司马懿和平共事,不忘初心,一心辅佐曹魏幼主,或许也不会出现司马氏篡魏的情况;

如果不是高平陵事件,就曹爽的发展趋势,恐怕很可能也会废掉曹芳,自立为帝,只不过政权还是姓曹罢了。

由此看来,不清楚曹丕临终是否嘱咐曹叡要控制使用司马懿,但曹叡临终最不放心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曹爽。史实也证明曹爽的确不能令人放心。

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希望司马懿牵制曹爽,也就不会把他杀掉了。

晋朝能够替代曹魏,根本是起因于司马懿的专权,司马懿被后世诟病也源于此。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晋朝后来的贾南风之乱和八王之乱,司马懿的后世子孙能够施行仁政,晋朝长治久安,那么司马懿就是千古一人。

没有必要去替司马懿洗白,但历史应该更准确地定位、评价司马懿,或许对后世更有教益。

上网一查,就可以看到,对司马懿的评价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晋朝奠基人。这个评价应该是很高了,也是公允的。

所以,也不必先入为主,带着司马懿就是“鹰视狼顾”、绝世奸臣的有色眼镜,去看这段历史,或许更好一些。

【2】、来自网友【千佛山车神】的最佳回答:

在曹叡面前,司马懿就是一个孙子

同志们,自古以来造反都是一件危险性极高的时期,不是每一个权臣一开始就想着去造反的,大家最初都想做忠臣,例如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明成祖朱棣,这些起初都不敢谋反。但随着自己实力的增长,这才萌生了造反的念头,而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绝非一蹴而就。

司马懿作为曹氏父子的谋士,在曹操、曹丕、曹叡时期都非常老实,毕竟上述这三位大佬都是历史上雄主,尤其是曹操,司马懿在曹操手底下混得时候绝对没想过造反的事儿,借他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

(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就是个孙子)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年轻时便名声在外,曹操在掌权后派人征召他。但司马懿认为曹操是阉宦之后,不耻于与其为伍,他借口生病婉拒了曹操的邀请。

在第一次邀请被拒后,曹操没有说啥,直到曹操担任丞相后,他再度征召司马懿,这一次曹操威胁司马懿,若是不从则逮捕他。司马懿非常恐惧,他只得放下架子,前往朝中任职。

司马懿这个人确实是非常厉害,他的眼光也非常卓越。早在曹操降服汉中之时,司马懿就建议曹操趁机南下进攻尚且立足未稳的刘备,一鼓作气拿下益州。

然而当时曹操年事已高,在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后,曹操已经无心统一中国,曹操当时的重心在于安顿后方,为曹丕接班做铺垫,于是扔下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之后便东撤返回许都。

曹操主力的撤退给了刘备以可乘之机,刘备随即率主力北上夺取汉中,曹操闻讯后虽然亲自带兵反扑,但最终还是被刘备击败,丢掉了汉中。

拿下汉中使得诸葛亮获得了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此后诸葛亮北伐都是以汉中为基地,给曹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如果当时曹操能够执行司马懿的建议,立即南下攻击刘备,说不定就不会有三分天下了。

曹操死后,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心腹,地位得到了进步一提高,甚至成为曹丕的托孤重任。曹丕临终前曾任命曹真、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丕为此还专门告诫太子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意思是这个人你千万不要怀疑。

而到了曹叡上台后,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更是被委以重任。在曹叡时期,司马懿晋升为肱骨之臣,他领兵在外相继在东线和西线击退了孙权和诸葛亮的北伐,又平定了辽东,深受曹叡的器重。

不过即便是位高权重,司马懿在此期间仍旧没有造反的念头,因为此时他并非一家独大,曹真和陈群都不是好惹的主儿。虽然在曹叡时期,曹真和陈群都接连去世,但魏明帝曹叡也是一代雄主。

(当时的人对曹叡的评价很高,认为他的能力不在秦皇汉武之下)

《三国志》中对曹叡的评价是:

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觽,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司马懿在曹叡手底下是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一点非分之想。

(在曹叡面前,司马懿也是个孙子)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 239 年,年仅 35 岁的魏明帝曹叡驾崩,整个曹魏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叡生前曾有过三子,分别是:

清河王曹冏

繁阳王曹穆

安平王曹殷

可不幸的是,这三个儿子全部都早夭了,这让曹叡十分苦恼。

由于自己的儿子都夭折了,对于继位人问题,按理说曹叡应该首先从自己的兄弟中挑选。但是曹叡并不想把皇位传给兄弟,于是他收养了两个远房宗室之子——曹询和曹芳。后来曹询也早夭了,只剩下了曹芳一人。

对于曹芳到底是谁的儿子,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曹芳与曹叡之间应该隔着很远。

其实立曹芳为储君也是可以的,只是曹叡死的太早了,曹叡驾崩时曹芳才刚刚七岁,虚岁也就是八岁,就是一个小孩子,主少国疑,碰到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还好,可问题是司马懿并非忠臣。

而更重要的是,自从曹丕上台后,为防止兄弟威胁自己,曹丕严重削弱宗室力量,使得夏侯家和曹家都远离了朝廷的政治中心,对权臣起不到制约作用。并且在曹叡驾崩后,受命与司马懿一同辅政的大将军曹爽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此时的司马懿环顾四周,发现周围之人都是一群鼠辈,夺权之心渐起。

公元 249 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三族,此后他又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彻底掌握了曹魏的朝政。

司马懿在掌权之后非常克制,拒绝了朝廷的一切爵位和封赏,甚至比当年的曹操还要低调。曹操虽然没有直接代汉称帝,但至少也被封王。而司马懿连个郡公的爵位都不要,试图想向世人证明,他仍是大魏的忠臣。

但是此时的司马懿确实已经有了夺权之心,司马懿只不过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在加之当时司马家族尚且没有完全做好立即推翻曹魏的准备,因此司马懿所要做的就是给司马昭和司马师铺路,让这俩兄弟完成代魏称帝的大业。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叡死后才发动兵变?】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