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在与明军的对抗中表现如何?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19:35:09 3次浏览

p>关于问题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在与明军的对抗中表现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中,许多日本战国名将都与大明多次交手。

由于各类游戏、小说、影视剧的影响,日本战国名将在国内的知名度一直很高。因此,这个他们与大明的交手,算是对这些战国名将成色的一次“检验”。

出阵的日本战国名将

1592 年四月十三日(5 月 23 日),丰臣秀吉发兵 15 万,攻打朝鲜。

出征日军中,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吉川广家、岛津义弘、加藤清正、福岛正则、九鬼嘉隆等名将悉数在列。此外,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胜在肥前国的名护屋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入朝。

经历过日本战国洗礼的日军战斗力确实强悍。

自四月十三到五月初三,日军仅用了 20 天时间,就从釜山打到汉城。其后,六月十三,也就是出兵刚好 2 个月时,日军攻占了平壤。

拥兵 20 余万的朝鲜,几乎没有抵抗之力!

日本战国名将在其间打得顺风顺水,即便是原本战国时期知名度一般的小西行长,也被称为“日本骁将”。

既然如此,就让大明来验验他们的实力吧。

各自实力

尽管大明的国力远胜于日本,但是,在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在数量上长期不如对手。

日本距朝鲜虽看起来不近,但准备已久,自海路而去,交通条件优越。

而大明虽近,但自京师出发,需经过当时开发程度不高的辽西走廊、辽东后才能进入朝鲜,运输条件不佳(古代几次征高句丽也是如此),因此,兵贵精不贵多。

所以,在大明第一次入朝前,日军在朝鲜境内已有了 16 万余人。此外,在名护屋还有 10 余万预备队。

而当时的大明,只派出了 4 万余人。

而在后来的第二次如朝作战时,明朝联军为 5 万余人,日军为 10 余万(后抽半数兵回日本休整,留 64700 人),大明兵力仍处劣势。

所以,此次对决,日本可没有“中国人多”为借口了。

大家拼的,就是各自的战斗力!

首个对手:小西行长

驻平壤的小西行长,是大明第一个要对付的对手。

在一众日本战国名将中,小西行长的知名度一般。

他是商人出身,投奔织田信长后,一直在丰臣秀吉手下效力,主要是担任水军将领。

一来,他是丰臣秀吉的“嫡系”;二来,商人出身的他通晓高丽语,毕竟,第一次征朝时,丰臣秀吉是要全取朝鲜,并以之为根据地再征大明的;三来,“行长刚勇有机警,好读兵书,长于策略”,时人对他军事能力评价不错;

因此,他与“贱岳七本枪”之一的加藤清正同为日军先锋。

小西行长“长于策略”,并非虚言。

1、诱歼祖承训。

祖承训、史儒所率的 3000 骑,迅速抵达平壤。

小西行长知道:无论是守城还是出城迎战,只能挫败明军。以骑兵为主的明军一旦受挫,飞驰而去,日军是追不上的。

因此,小西行长确定防守策略:不守城,只在城内设伏。

原本,日军在平壤有 1.8 万人,明军只有 3000,而且,当时降雨不止,道路泥泞,明军骑兵不利于发挥。

所以,此时的明军原本没有进攻实力的。

然而,或许是过于轻敌,或许是求功心切,或许是被小西“主动示弱”而欺骗,明军还是发起了攻城作战。

结果,明军冲入城内,伏兵尽起,史儒、戴朝牟、千总张国忠、马世隆中丸而死,祖承训率军退出,一日之内退至大定江。

2、冷静分析局势。

初战,双方都带有试探性。

大明深知倭人不易对付,遂加强准备,再求进取。

而取胜一方的小西行长,则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交战中,他亲眼见证了明军的战斗力,大呼:“熟言天兵(明军)无勇?胜负在天。今虽败,其实甚勇难当云!”

于是,小西行长认识到当时日本与大明的差距,知道要攻大明是痴心妄想,让弟弟向丰臣秀吉汇报,劝秀吉打消攻明的念头。

此后,小西行长还去汉城,在内部会议上提出:应该主动退却,缩短战线,并拉长明军战线,然后再与明军周旋。

这是非常务实的战略构想。

当时,由于朝鲜各道抵抗激烈,因此,尽管日军总兵力占据明显优势,但却分布各处:小西行长 1.8 万在平壤;加藤清正 2.2 万在平壤东的咸镜道;宇喜多秀家 2 万余人在京畿道;毛利吉成 1.4 万余人在江原道;黑田长政和大友吉统 1.1 万余人在黄海道;福岛正则等 1.5 万人在忠清道;小早川隆景等 2.5 万余人在开城附近;毛利辉元等 4.1 万余人在庆尚道。

如果不主动收缩战线,日军总兵力虽多,但难以阻挡明军!

然而,以日本人的尿性,这么“怂”的主张当然是不会得到认可的。

于是,小西行长只有率 1.8 万人,在平壤迎战 4 万明军了。

3、平壤之战,死里逃生。

明军攻平壤,采取的是宋应昌的“围三弛一”之策。

也就是将军队部署于南、西、北三面,弛围东面,使其无固守之志。

如果日军死守平壤,明军发挥兵力优势,正好一举歼灭;如果日军突围,明军发挥火力优势和骑兵优势,于路歼之。

攻城战开始后,日军打得十分顽固。

然而,明军更是英勇异常。老将吴惟忠胸中弹丸,依然指挥战斗;老将骆尚志持长戟,负麻牌,耸身登城,脚被巨石击伤,依然奋不顾身;主帅李如松战马中弹死,换马再战!

在三军用命之下,明军攻破城门,杀入城内。

小西行长率军退缩练光亭土窑,顽固抵抗。

此时,明军众军饥疲,又一时难拔,遂暂停进攻。

李如松令翻译告诉小西:以我兵力,足以一举歼灭你。但我不忍尽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生路!

机警狡猾的小西知道这是如松之计,但又不愿放弃“沟通”机会,商人出身的他以商人谈判的口吻答复:俺们情愿退军,请不要拦截后面!

李如松答应,并让原本要伏击的朝鲜平安兵撤回。

当天夜里,小西行长率兵退出平壤。

明将李宁、查大受率精兵追击,斩 362,生擒 3;朝鲜军队及僧俗群众也进行攻击,分别斩首 90 余、30 余。

平壤之战,除焚溺死者外,明军和朝鲜军共斩获 1647 级,生擒 5 名,夺马 2985 匹。

此战后,汉城以北的日军纷纷往汉城方向撤退,朝鲜的半壁河山得以恢复。

然而,平心而论,小西行长此战打得并不拉跨,主力得以保存。

加藤光泰

加藤光泰,是斋藤龙兴家臣之子。

在投靠丰臣秀吉后,他随战屡有战功,得以成为甲府城主。

或许是刚刚成为城主,作战积极性高,因此,他原本是最为猖狂的。

在小西行长等人主张退却时,这哥们豪言:“大明将会出兵,又何足畏惧”?并表示,就算没有兵粮,我吃沙子也要干掉大明!

平壤之战后,明军以查大受率领 500 骑兵侦察,正遇到本为前部侦察的加藤光泰。

遭遇战,加藤哪里是明军的对手,一战被杀得溃不成军,麻溜逃回王京。

这种自大的饭桶哪里是明军对手?换名将来!

于是,“西国无双”的立花宗茂,替换加藤,来了。

立花宗茂:玩砸的兵法

立花宗茂,是真正的名将。

年仅 19 岁时,他就获得了丰臣秀吉“刚勇镇西第一,忠义镇西第一”的赞美。他与本多忠胜,分别为东、西国第一,有了“西国无双”的称号。

此时,小早川隆景令立花宗茂率 3000 军居前,并称:立花家的三千士兵足以抵挡他家敌军一万!

立花宗茂对面的明军没有 1 万,只有 3500 人。(祖承训等率 3000 骑与查大受 500 兵)

立花宗茂以“立花家兵法”迎敌:让手下宿将十时连久率 500 人居前诱敌,立花宗茂率本队主力 2000 余人绕到明军右翼,寻找明军移动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进行打击。

日本战国时期的所谓“兵法”,大多就是这么套路,无论是岛津家的“钓野伏”,还是立花家的兵法,都是这么个套路,虽然简单,但屡试不爽。

不过,在中国人面前玩兵法···班门弄斧!

明军毫不客气,上来就吃掉了十时连久(李如梅射杀之),而接应、包抄的日军又被风暴似的炮火所击,损失惨重。

立花家的兵法玩咂了,被迫退军。

战后,清点人数,立花家 3000 人只剩下 1132 人,其余 1800 多人全部阵亡!

碧蹄馆:名将之争

接着,明军迎来了日军大队。

小早川隆景率领约 2 万人来战!

明军见敌军大队到来,知众寡不敌,遂退往碧蹄馆。

小早川隆景哪里肯让,发动大军,继续进逼。

李如松得知前方危急,亲率 1000 骑兵赶来!

敌众我寡,主帅仍只率少量兵力果断投入支援,良将之风尽显!

于是,明军用命,依靠神机箭、三眼铳、天字大将军炮打击日军。

日军尽管兵力有明显优势,但却仍战明军不下!

此时,后方的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率军来援。

于是,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浅野长康等相继杀来!

4 万日军,围攻 4500 明军。

日方史料,对这些参战的日军名将多加赞许。

其中,留下许多“勇武故事”:大谷吉继在激战时的豪言“命运决定我的生死,如果我命不该断绝于这些箭矢弹丸注定,有什么好怕的”?吉川广家在激战中悠然自得地饮酒···

然而,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十倍于我,不能歼我。

这时,明将杨元率 1000 骑来援,李如松等人突围撤离。

追击中,小早川隆景、吉川广家分别缴获两门天字大将军炮 2 门、1 门;日军追杀明军 200 余人。

此战,被日方吹得惊天动地。

有说大明出动 108 万骑,有说出动百万骑、40 万骑····一些日本史书甚至说杀明军 30 万骑···

说实话,如果你真的歼了明军数十万骑,接下来就该一举灭明了!

然而,事实是,战后,日军退出汉城,集体撤到了朝鲜沿岸地带···

之所以如此吹嘘,大概是名将门的面子实在挂不住,只好吹牛来找回场子吧···

稷山之战:黑田长政、后藤基次

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和议,谈了 3 年多。

大明比较讲信用,议和其间,大军撤离,原本要留下 1.8 万人,但事实上只留下了刘挺 5000 人。

日军见状,哪里还守什么信用,立刻再次发兵!

这次,日军动员了 8 个军 121100 人,加上釜山等地的守备部队共 141490 人。

而明军援军的先头部队,只有杨元 3000 驻南原;陈愚衷 2000 驻全州;吴惟忠 4000 驻忠州。

杨元率 3000 人孤守南原,终不能抵挡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的 56800 人,南原失守。随即,全州等地也被迫放弃。

混乱之中,明军以解生等人率精兵 2000 守稷山,正确挫敌锐气,稳定局势。

随即,日军右路军先锋黑田长政来了。

黑田长政,是黑田孝高之子。大河剧《黑田如水》拍的就是他父亲。

黑田长政虽不如父亲,但继承了父亲手下的精兵强将,其下有“黑田二十四骑”、“黑田八虎”等。

后藤基次,当时为黑田家家臣。不过,他后来的知名度比黑田还高。

他后来是“大坂七将星”之一,与真田幸村并称为“二军师”,在日本的知名度极高。

后藤基次装扮成朝鲜人,企图浑水摸鱼,搞清楚明军虚实。

然而,明军识破其阴谋,纵锐骑突击。

其后黑田长政率大队 2000 人赶来,毛利家先阵 2900 人也赶来作战。

2000 对 5000。

明军毫不畏缩,斩杀日军“金甲倭”数人,杀死日军 5、600 人。

这时,毛利秀元又率大军 3 万人赶来!明军见敌人兵多,主动撤离战场。

这次伏击战,明军以 2000 先对敌 5000,取得胜利,后面对 35000 敌军全身而退,在指挥上的表现胜过了日军名将。

表现最好的名将:加藤清正

加藤清正,“贱岳七本枪”之一,有鬼加藤之称,是秀吉嫡系中位列前三的人物(另外二人为前田利家和石田三成)。

这个人,是整场战争中大明最难对付的对手。

明军精锐陆续抵达后,兵力已经达 4 万余人,加上朝鲜军队,明朝联军总兵力 5 万人。

明军选择以蔚山为主要进攻目标。

蔚山日军,是加藤清正的 2 万人。

作战开始后,明军迅速取得了外围作战的胜利。

李如梅的前锋部队佯败诱敌,敌军追击,大军参战,一战歼敌 400 余。

其后,明军攻岛山营,斩首 661 颗,又获大胜。

加藤清正自知难以在外围拒我,遂率万余兵退守蔚山城。

明军断绝内外,又组织强攻。

此时,城中日军不但无粮,城内连井水也没有,幸亏天降大雨,遂接雨止渴。

加藤清正熬不下去,派人来讲和。

杨镐答复:你要出来,我就给你活路。

加藤清正不笨:麻老爷以战为主,必不见我。

继续死扛!加藤屡屡击退明军。

坚持十天十夜后,日军水路 1.3 万人靠近,与城内日军遥相呼应。

麻贵攻城不克,只好退兵。

然而,明军在组织撤退时却出了洋相:明军营地处处起火,疾病者叫唤之声震地,有的部队没有街道撤军命令也仓促逃走。

日军见明军自乱,趁势发起猛攻,明军死伤惨重!

此战,明军惨败,虽与加藤顽抗有关,但主要是自己组织上的混乱。

然而,明军的丢人,还没有结束!

三路皆破明军: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岛津义弘

蔚山之战后,日军继续盘踞沿海地区。

此后,日军做出调整,调一半以上的兵力回国休整,只留下 64700 人。

此时,随着明军援军的陆续到来和朝鲜军队的动员,明朝联军兵力达到 11.3 万余人,在兵力上已经占据明显优势。

于是,明军兵分三路,进攻日军。

1、西路:刘铤、陈璘对抗小西行长。

此路,刘铤军 21900 人,陈璘水军 19400 人;对面的小西行长 13000 余人。

小西不愧是商人出身,似乎很喜欢沟通。

刘铤遂设计,准备邀其会谈,趁机拿下。

然而,还没见面,明军发炮,小西行长跃马而去,遁入曵桥。

曵桥,三面濒海,小西在此修筑了坚固营垒。

用计不成,强攻吧!

然而,刘铤与陈璘的协同作战出了问题。

陈璘曾以水兵乘潮猛攻,炮轰行长屋,日军已有混乱之像,但路上刘铤却按兵不动。

既失其机,再多强攻,也多无功。

中路军失利后,刘铤、陈璘各自退军。

2、中路:董一元对抗岛津义弘。

中路,董一元进攻晋州,日军不战而退。

日军在岛津义弘的率领下,全部撤入了泗川之新寨。

新寨三面临江,一面受冲,日军以 1 万余人固守。

明军 2.9 万人进攻,以炮火轰开了敌城门。

然而,正当诸军要进城时,一军火药失火,引发全军大乱。

日军趁机反攻,明军大败,死者七千余人!

董一元被迫撤走,失去了再进攻日军的能力。

3、东路:麻贵对抗加藤清正。

麻贵再进逼蔚山。

加藤清正这次佯装退却。麻贵追入空城,突然伏兵四起,旗帜蔽空,麻贵军败退。

此后,麻贵无意再进攻。

这次,明军以 11.4 万进攻 6.4 万日军,三路开战,全部失利!

其实,从作战经过看,日军名将并没有什么神来之笔,无非就是“龟缩”为主,视机反击。

明军协同能力差,攻又攻不下;军事素质差,一处起火,全军皆乱;指挥能力差,麻贵轻易中伏···

可以说,此时朝鲜战场上的明军,已不是当初李如松之类的统帅了,而多是杨镐之流,也就是后来萨尔浒之战被努尔哈赤歼灭的那些将帅····

露梁海战:陈璘、李舜臣(朝鲜)对阵九鬼嘉隆、岛津义弘

最后的露梁海战,明朝联军取得大胜。

对陈璘来说,比起刘铤,朝鲜人李舜臣还是更靠谱的队友。

于是,陈璘、李舜臣联手,打破日军海军,俘敌船 100 艘,烧毁敌船 200 余艘,斩首 500 级,生擒 180 余,溺死无数。

不过,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我朝老将邓子龙,都在此战中英勇牺牲。

具体过程不多说了。

尽管日军在濑户海作战中号称发展出了强大的海军,但是,当时,无论是明军还是朝鲜,其造船水平都远远胜过日本。

如果大明,甚至朝鲜自己组织得当,早就夺取制海权,结束战争了。

这个时候才发生决定性海战···其实,大明和朝鲜已经是在战略上、指挥上有不高明之处了。

特点

总的来说,万历朝鲜战争中,日本名将的表现有以下特点。

1、早期表现不佳,后期表现神勇。

这不是他们变强了,而是大明后期入朝统帅变弱了。

实际上,这种变化,也是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衰落的缩影。

2、野战非明对手,守城厉害。

这与明军的失误有关。

由于各自准备不一,双方兵种配置差异也很明显。

大明是仓促起兵,就近调兵,因此,骑兵占一多半,步兵只有 1/4,另外还有车兵。

而日军,则以步兵为主。

朝鲜是一多山、多水田的国家。利于平原旷野驰骋,但并不足以独自纵横半岛。

因此,明军在野战中屡屡得胜,但在攻坚战中却屡屡无能为力,甚至演变成失败。

总之,日本这个对手强不强,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样。

如果你组织得当,即便有一些失误,所谓日本名将什么的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是,如果你组织不当,自己素质退化了,那么,日本就是很厉害的敌人。

明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

【2】、来自网友【老威观史】的最佳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将领与明军只在壬辰朝鲜战争中交过手,所以要评价战国时期的名将与明军战力的对比是有据可依的,总的来说明军战力远胜于日军。

在壬辰朝鲜战争中,如德川家康、伊达政宗这些日本最为顶尖的名将都留在了日本国内作为后备军,始终没有参战。而在参战的日军将领中,能称得上战国一流战将的,也只有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和立花宗茂这三人,其他的至于小西行长、福岛正则之类的都只能称的上是二流、甚至是三流战将。

▲日本当时还活着的第一战将应该是伊达政宗,不过他并没有出现在朝鲜战场上

日军与朝鲜军交手的情况在此就不说了,总的来说朝鲜军只有被日军虐的份。从 1594 年 4 月开战以来日军就势如破竹,朝鲜军基本没有抵抗的能力,整个朝鲜的三京八道很快就全部沦陷,朝鲜国王也仓皇逃到了鸭绿江边,向大明求救。

▲日军第一次侵朝战斗序列

当时朝鲜国王已经被打成了孤家寡人了,为了能让明朝派援军过来,就淡化了日军的战力,导致明朝一开始对日军是比较轻视的,也只是派了小股的游击部队前往平壤。结果到了平壤才发现朝鲜人给明军挖了个大坑,再加上当时连日大雨,明军火器失效,这小股部队就被日军击败。当时辽东总兵祖承训闻讯赶紧率 5000 精骑渡过鸭绿江支援,也惨遭败绩。从这里就能看出,当时日军还是有些战斗力的。

经过前期的交手,明朝算是明白过来了,这次进攻朝鲜的日军跟当初戚继光遇到的倭寇完全不是一回事,日军来的都是正规军,不但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还都是日本战国一百多年打出来的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明军前线总指挥李如松

之后明朝便对日军重视了起来,由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名将李如松为提督,调集了南北精锐部队四万三千人赶赴了朝鲜。1593 年 1 月 5 日,明军兵至平壤城,此时据守平壤的是丰臣秀吉的心腹,日军第一军主帅小西行长,第一军也是侵朝日军中最为重要的主力,虽然领头的小西行长算不上日本的一流战将,但他手下的士兵确实日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

1 月 8 日,明军展开攻城战。战役开始后,李如松先是用数百门火炮对平壤城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很快日军就被炸得人仰马翻,就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给炸飞了。随后明军对平壤城发动了攻城战,一时间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日军凭借高大的城墙据险顽抗,明军也是前仆后继,奋勇杀敌,正当战斗打到白热化的时候,平壤七星门被明军轰开,明军便从七星门蜂拥而入,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不得不把残兵收拢到了城中的土堡之中继续顽抗。到了晚上,小西行长率第一军主力渡大同江突围,遭到明军埋伏,很快炮火就如雨点般落到了大同江上,过江的日军乱作一团,李如松乘机追击日军,此战下来日军第一军基本算是报销了。

平壤战役之后,明军收复了整个朝鲜北部,日军被迫退守汉城,由此,明军就收复了朝鲜三京中的两京,平壤和开城,八道中的四道,恢复了朝鲜的半壁江山。

最能体现明军与日军战力差距的,还是碧蹄馆之役。

当明军步步紧逼汉城的时候,主将李如松从一个朝鲜人哪里得到消息,说日军已经退出了汉城,汉城已经是座空城了。李如松这个时候也是立功心切,再加上送信的朝鲜人很可能是日本奸细,便派总兵查大寿率三千精骑侦查日军,打探汉城的情况。

其实这是日军的诱敌之计,当查大寿率三千精骑来到汉城附近的时候,就与日军诱敌的部队相遇了,这支诱敌的日军主帅是日军西国(整个日本西部的第一名将)第一名将立花宗茂,这一交战下来,即便是日本西国第一名将,战国时期的一流战将立花宗茂也被查大寿打了个落花流水。

▲碧蹄馆之役,直接打的日军怀疑人生了

立花宗茂战败的消息很快就震惊了汉城的日军总司令部,当时日军侵朝总司令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宇喜多秀家,他连忙召集了几乎所有在朝的日军高级将领开会,在会上宇喜多认为要集中所有主力跟明军干一下子,于是一时间日军的几乎所有主力一下子都云集到了汉城周边。日军集结了三万精锐,包括了日军在朝的一干主将,如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真正能称得上战国一流名将的只有立花宗茂)等人,将查大寿的三千明军包围在了汉城以北 15 公里的碧蹄馆。虽然明军只有三千人,但这些人都是辽东铁骑精锐中的精锐,在查大寿的带领下,这三千明军跟十倍于己的日军激战了一昼夜,日军楞是没占到半点便宜。但毕竟是三千对三万,明军眼看战斗到危机的时候,李如松带着两千精骑杀到,一下子将日军的斗志击溃,日军仓皇退回了汉城。此战之后,日军就丧失了跟明军正面交战的信心,一直就龟缩防守了起来。

碧蹄馆之役后,日军是被打的彻底丧失了信心,他们知道跟明军打野战没有胜算,便一直守着汉城耗了起来。后来李如松得知日军在朝鲜的粮仓在龙山大仓,就派查大寿等人率精锐敢死队夜袭了龙山大仓,将日军囤积的粮草烧了个干干净净。日军见粮仓已失,只得主动退出了汉城,退守到了釜山一线继续与明军对峙。之后一直到 1593 年 6 月,日本与明朝方面展开了议和。

议和的过程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就是日本的要求明朝不能接受,明朝的要求日本也不能接受。就这样谈到了 1597 年,谈判最终破裂,朝鲜战事再起。日军出动陆军 14 万,水军 7200 人再次入侵朝鲜。

▲日军第二次侵朝战斗序列

这次朝鲜由于有明军把守,所以日军在初期的进攻并没有第一次侵朝那么顺利,很快就被阻挡在了蔚山一带。之后朝鲜水师在李舜臣的带领下大破日本水师,日军在陆地和水路两路进攻受挫的情况下,于 1598 年将大部队 7 万多人带回国内休整,留下了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带领 64000 人防守占领区。

▲麻贵

见此情形,明朝与朝鲜联军便组织起了反击,准备一举扫荡日军将日本势力彻底逐出朝鲜。9 月总兵麻贵率 29000 余人从庆州出发攻打蔚山,此时据守蔚山的是日军名将加藤清正。加藤清正鉴于日军野战不是明军的对手,便打算一直龟缩防守。后来明军火炮运到以后明军就对蔚山展开了攻城战,这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就在攻城战持续的时候,日本方面传来消息,丰臣秀吉病死,于是日军便逐步撤出了朝鲜,朝鲜战争也终于结束。

▲加藤清正遇到麻贵,也只有龟缩防守的份

所以纵观整个壬辰朝鲜战争,总的来说明军的战力是在日军之上的。其实从双方的体格也能看出部队之间战力的差距。当时日本人普遍都比较矮小,即便是日军当时的第一战将伊达政宗身高也仅为 1 米 63,如果是普通士兵的话,基本也只有 1 米 5 左右。而明军的关宁铁骑基本都是 1 米 8 以上的大个,由于体型上的巨大差距,交战时候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成年人去跟初中生打架。

虽然日本最能打的将领并没有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但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和立花宗茂这三人也能代表当时日本最出色战将的水准,而且日军侵朝的部队也是日军最为精锐的部队。尤其是立花宗茂,在碧蹄馆战役中即便是十倍于明军的情况下还是最终被明军击败,就足以见得当时日军的名将相对于明朝的一流将领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虽然加藤清正在整个朝鲜战争中都有上佳表现,但也仍然改变不了战局,毕竟日军与明军战力差距太大,面对骑兵出身的麻贵也只有防守的份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在与明军的对抗中表现如何?】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