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如何看待《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是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知常容】的最佳回答:
多言数穷
言是为了表达,多言说明是一种过度表达,为什么会过度表达?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如果想通了就很清楚了,巧言鲜仁也。
多言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说服别人认同自己。
为什么要让别人认同自己?
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直接或间接。
因为言语表达别人不接受,应该不要再说话,反复说话说明带有功利。
《道德经》“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句话说明天都有穷尽之时。
人更是如此,多言自有穷尽之时,而且当发现一次不够,就会再来一次,第二次肯定会用上一些计谋之类的,如果第一次是坦诚,第二次一定不是坦诚而是带有心机了,第三次更堪。
次数越多,其心越不正。另一方面言多必失,或许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这就是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中?先把这个概念搞清楚,我在《中与五行关系》中详细论述了中,以下是文章部分截图。
文章中特别强调守中也是一种变,而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和稀泥般的折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句话实际上老子告诉世人,多方未必是好事,因为多言的主动权在自身,是一种阳动,老子讲的阴静,显然多言肯定要被批判了。
或许有些人说既然如此,那以后要少说话,正因为老子怕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特意在后面加了四个字:不如守中。因为少言同样是会引来祸端。
我在文章中举了钟会的例子:
钟会没名气时写了《四本论》想让嵇康点评,但害怕嵇康批评,写完就没有直接交给嵇康而是扔进嵇康的房间里就跑了。
嵇康没有对钟会的文章进行点评。
后来钟会又一次来了,嵇康正在打铁,钟会来了也没有招呼,继续打铁。
不说话不打招呼很扫人面子,钟会无趣正要走时,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此时钟会正是司马昭的红人,而嵇康却是曹家的女婿,不但如此影响力这么大而且不和司马氏相配合,所以司马昭对其也是怀恨。钟会的谗言正好给了机会。
嵇康对养生很有研究,他写的《养生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结果就因为自己少言没有守中,最后有此横祸。
所以多言不对,少言也不对,正确的方式是守中,这就是老子的苦心,也是在现实中的应用。
【2】、来自网友【自有天下 2331】的最佳回答: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五章,它可以用在任何单位和家庭中:因为单位有单位的规章制度,家有家规,无规不成方圆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对这句话用在生活中的理解就是,话到唇边留半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看破不说破,朋友有得做”无论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都不要把话说的太多、大直白,让自己陷入难堪和危险境地。
这也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说你的话说太多了不如守中,最好保持沉默,“沉默是金”。
【3】、来自网友【刘战生曰中】的最佳回答:
谢邀应答!
我理解的“多言”,指话多到毫无禁忌、说到过分、不计后果的程度。(“数穷”)
如此一来,总会万有一失、招惹是非、引火烧身的那一天。既然如此,就远不如恪守中道(中庸之道、大中至正之道)的“中”一一凡事适当、适度、适中一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了。
“中”实乃儒(执中)释(虚中)道(守中)三家信仰的“最大公约数”。基于此,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和平、和谐、和睦的大同世界是一定的。
至于如何将老子的教诲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肯定也就自不待言了。
祝各位“人在旅途”的网友,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执“中”而行、一生平安!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如何看待《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是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