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问题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焖鸡”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真的那么不堪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岛知风】的最佳回答:
宣德元年(1426 年)明宣宗朱瞻基去探望被关押在皇城根西安门内被废为庶人的叔叔朱高煦,结果已经被废为庶人的朱高煦还很皮,看到大侄子朱瞻基来了,不仅嘲笑朱瞻基是个毛头小子,还故意伸脚绊了朱瞻基一个跟头。
于是朱瞻基大怒,下令命人搬一个三百斤的大缸过来,把朱高煦压在了缸里面,朱高煦一生征战沙场素来勇武,他竟然把缸顶了起来,还继续嘲讽朱瞻基。因此朱瞻基更加生气,命人用火烧缸,就这样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朱高煦还要皮一下,把自己皮死了,被侄子朱瞻基做成了“瓦罐焖鸡”。
其实朱高煦也挺可怜,自幼就被爷爷明太祖朱元璋所厌恶,后来还被老爹明成祖朱棣忽悠的有了一个皇帝梦,一直为了实现皇帝梦努力,所以最终被侄子朱瞻基做成了“瓦罐焖鸡”。他这一生算不上不堪,更多的是可怜加可恨。
自幼被爷爷朱元璋厌恶,长大后被老爹朱棣忽悠出了皇帝梦
其实朱高煦的老爹朱棣是一个很深情的皇帝,他与结发妻子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之女徐氏感情非常深厚,朱棣一生有四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都是徐氏所生,可见两人夫妻感情之深。
而朱高煦正是徐氏所生的三子之一,徐氏所生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因此朱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
朱高煦自幼就受父亲朱棣和外公徐达的影响,生性就十分好武,头脑狡黠,为人还好勇斗狠。相比之下他的大哥朱高炽就成熟稳重多了,朱高炽自幼喜静不喜动,酷爱读书,为人谦恭宽厚。
少年时期朱高煦和大哥朱高炽一同被爷爷朱元璋接到南京抚育教导,在南京期间,朱元璋十分注重对孙子们的素质教育和从政能力培养。朱高炽循规蹈矩,尊师重道,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喜爱,而朱高煦却很调皮,不仅不爱学习,还举止轻佻浮躁,欺负教他读书的老师,所以朱元璋十分厌恶朱高煦这个孙子,经常斥责他,并称朱高煦将来就是老朱家的惹祸根源。
不仅爷爷朱元璋厌恶朱高煦,连他的大舅徐达长子徐辉祖也很厌恶这个外甥。朱元璋去世时,朱棣派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到南京代替自己奔丧,当时已经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十分猜忌叔叔朱棣,已经决定削藩。
因此朱允炆身边的文臣齐泰建议直接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拘捕起来,这样就可以挟制朱棣将其削藩。不过另一个文臣黄子澄则反对,认为朱允炆贸然拘捕朱高炽等三兄弟会打草惊蛇。
但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的亲舅舅徐辉祖却站出来,极力建议朱允炆将三兄弟拘捕起来,甚至徐辉祖建议朱允炆直接将朱高煦先杀死,徐辉祖认为朱高煦好勇斗狠,性情剽悍,这样的人既不会忠于他父亲朱棣,也不会忠于朱允炆,不如直接弄死,朱高炽和朱高燧却可以先囚禁起来。
不过朱允炆私下与朱高炽关系比较亲密,加上他还没有完全下决心想和叔叔朱棣闹掰,因此他最终还是听了黄子澄的建议,把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放走了。
朱高煦就是这么一个连自己的亲爷爷都这么厌恶,亲舅舅甚至都想弄死他的人,可见他这个人确实不怎么受人喜爱。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朱高炽负责留守,而勇武剽悍的朱高煦则被朱棣带在身边作战。在之后的四年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一直都跟随在朱棣身边随他南征北战。
在浦子口之战时,朱棣被朱允炆的大将盛庸所围困,在朱棣无计可施时,是朱高煦亲率精锐骑兵突破了盛庸军队的包围圈,把朱棣救了出来。在战场上朱棣为了激励朱高煦,于是给他营造了一个皇帝梦,朱棣对他说:“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这意思就是告诉朱高煦加油干吧,世子也就是朱高煦的大哥朱高炽体弱多病,话外音就是告诉朱高煦,朱高炽将来很可能早逝,那么自己的位置早晚由他继承,如果朱棣当了皇帝,那朱高煦将来就能继承皇位了。
就这样勇武剽悍的朱高煦就被老爹朱棣忽悠出了皇帝梦,就开始想着自己将来能取代大哥朱高炽。而朱棣画的这个大饼也让朱高煦立刻就兴奋起来,浦子口之战中朱高煦作战极为英勇,一路护着老爹朱棣杀出了重围,使得朱棣转危为安。而此后朱高煦也非常卖力表现自己,作战英勇,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很大的军功。
不过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登基之后,朱高煦万万没想到老爹居然说话不算话,太子居然还是大哥朱高炽,而自己只获得了一个汉王封爵。
其实在朱棣登基之初他确实就太子人选在朱高煦和朱高炽之间犹豫不决,当时参与靖难之役的武将们都很服朱高煦,因此都支持朱高煦成为太子,而文臣们都认为应该遵守长幼礼法以嫡长子为太子。
最后翰林学士解缙对朱棣称朱高炽深得人心,为人忠孝,而且最难得的是他还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也就是一句“好圣孙”坚定了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
不知进退,在侄子朱瞻基继位后妄图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没能成为太子让朱高煦十分失落,但他却并不气馁,被封为汉王后,朱棣给他的封地在云南,可是他却抱着朱棣的大腿哭着不肯离开京城,并称自己有何罪要被朱棣派到偏远的云南去。
朱棣念着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有战功,心一软就默许他不去封地留了下来,并且朱棣也觉得在册封太子的事情上有些愧对朱高煦,因此对他也比较纵容一些。于是朱高煦就认为自己还有机会成为太子,时常以唐太宗李世民激励自己,并对手下人称大哥朱高炽不过是当年李世民的大哥太子李建成之辈,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把朱高炽从太子之位上拽下来。
朱高煦从此之后处处以李世民自居,李世民曾被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天策上将,并允许开府治事,当时明朝的御林军中有天策卫,于是朱高煦为了学李世民,恳求朱棣把天策卫赐给自己当汉王的藩王护卫,而朱棣觉得在太子之位的事情上愧对朱高煦,还真就把天策卫赐给了朱高煦,这样一来更加助长了朱高煦的野心。
此后朱高煦更是对大哥朱高炽处处打击陷害,不放过任何机会构陷朱高炽,想把他的太子之位废掉。不过文臣们都十分拥护朱高炽,因此朱高炽总能化险为夷。这也让朱高煦十分憎恨这些帮助朱高炽的文臣们,于是又把打击目标转向了这些拥护朱高炽的文臣,大学士解缙和黄淮就是被朱高煦打击陷害关入天牢,解缙更是被朱高煦在监狱中折磨致死。
由于朱高煦对文臣们的打击,这也使得文臣们更加拥护朱高炽而反对他了。同时由于朱高煦的时常构陷,朱高炽的太子当得也十分如履薄冰。
永乐十三年(1415 年)时,此时朱瞻基逐渐长大,显露出了过人的才能,再加上朱棣时常亲自率军远征蒙古,由朱高炽监国,而朱高炽在文臣的拥护下,把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还能使得财政支持朱棣北伐,因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日渐巩固。
可是朱高煦却还赖在朱棣身边不肯就藩,之前朱棣以为朱高煦是因为封地在偏远的云南不想就藩,于是就给他改封为相对富庶的山东青州,朱高煦还是不肯就藩,这时候朱棣才开始猜忌朱高煦坚持留在京城是不是想夺取太子之位,在北伐蒙古期间,朱棣还多次派人催促朱高煦尽快就藩。
朱高煦依然还是不肯就藩,他在暗中招募了三千死士准备图谋效仿李世民干件大事,而当时的南京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发现了朱高煦的图谋,于是恼羞成怒的朱高煦在南京闹市街头当街击杀了徐野驴。
徐野驴被杀之后不久,正好朱棣北伐归来,朱棣通过徐野驴之死更加联想到朱高煦很可能要干出像李世民那样弑兄杀弟的事情,因此朱棣痛骂朱高煦,并褫夺了他的朝服冠袍,将他囚禁于南京西华门,并诛杀了朱高煦身边所有的亲信。
既然朱棣已经决心传位给朱高炽,那么他就不想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上演手足相残的一幕,因此朱棣决定将朱高煦废为庶人,永久禁锢于老家凤阳。
当朱棣准备废朱高煦为庶人时,一直被朱高煦攻讦构陷的朱高炽站出来替他求情,朱高炽苦苦哀求朱棣再给朱高煦一次机会,于是朱棣才没有将朱高煦废为庶人,而是削除了朱高煦两个藩王护卫兵权,并强行勒令朱高煦到山东乐安州就藩。
朱高炽的以德报怨并没有换来朱高煦的悔悟,这也是朱高煦不知进退的地方,尤其是与弟弟赵王朱高燧相比,更加显得不知进退。
其实朱高燧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也一直图谋夺取太子之位。在朱棣晚年生重病的时候,朱高燧就想勾结朱棣身边的宦官将朱棣毒杀,然后矫诏篡位。不过这件事很快就暴露出来,朱棣很生气,当时已经对朱高燧起了杀心,想将他杀了。
在朱棣震怒时期,又是朱高炽站出来替朱高燧求情,把责任都推卸到了朱高燧身边的亲信身上,朱棣后来看在朱高炽的面子才宽恕了朱高燧,只诛杀了朱高燧身边的亲信。这件事之后朱高燧对朱高炽是感激不尽,在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之后,朱高燧主动交出了两个藩王护卫的兵权。
相比之下朱高煦比朱高燧就差远了,他不仅没有感激朱高炽维护自己替自己求情,反而认为这是朱高炽假慈悲收买人心。因此朱高煦到了乐安州之后依旧不本分,还在暗中招募死士准备干大事。
朱高炽听闻朱高煦在乐安州还不本分,又苦口婆心地写信劝他,而朱高煦却置若罔闻,依旧不领大哥的情。
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继位,他为了缓和与朱高煦的关系,特意赏赐了朱高煦很多金银财宝,还把朱高煦的九个儿子全部封为郡王。可是朱高煦依旧不领情,他认为朱棣去世了,也该是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了,因此拿着朱高炽赏赐的金银珠宝又收买了大批死士,还派人秘密潜入京城准备图谋篡位。
而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在北京去世了,由于朱高炽生前想将都城迁回南京,因此他特意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监国,朱高炽去世后,他的妻子张皇后担心小叔子朱高煦会有异动而秘不发丧,秘密派人去南京接朱瞻基回来继位。
虽然朱高煦在北京密布眼线侦查情况,但是由于张皇后秘不发丧,因此朱高煦很晚才靠眼线探知了朱高炽确实去世的消息,朱高煦便立刻打算在路上将朱瞻基截杀,但是朱瞻基防范严密再加上有时间差,所以朱高煦企图在路上截杀朱瞻基的计划失败了。
朱瞻基继位之后对两位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很不错,赏赐有加,尤其是对朱高煦赏赐最为丰厚。朱高煦面对朱瞻基的厚待和礼遇也突然变了个样,他开始给朱瞻基提出不少合理的治国之策,和往昔大不相同。
而朱瞻基看到朱高炽如此开始为国分忧也十分意外,他以为父亲朱高炽没能感化叔叔朱高煦,居然让自己感化了,他还有些沾沾自喜,因此对朱高煦称赞有加,并且朱高煦提出的治国建议全都批准。
其实朱高煦哪里是被感化了,他完全是在试探侄子朱瞻基的心性,当他看到朱瞻基对他所提出的建议都直接批准,还赏赐给他很多金银财宝,因此他认为朱瞻基与朱允炆一样软弱可欺,所以他又开始处心积虑效仿老爹朱棣,准备从侄子手里把皇位抢过来。
在朱瞻基继位后的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州正式起兵反叛,并且他还真效仿老爹朱棣打出了靖难的口号。朱高煦对外宣称朱高炽临终的托孤重臣夏元吉是奸佞小人,自己起兵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个理由就和当初朱棣起兵推翻朱允炆时的理由一样,当初朱棣起兵靖难,就是对外宣称朱允炆身边的文臣齐泰和黄子澄是奸佞小人,于是就有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而这回朱高煦是照葫芦画瓢,直接把老爹朱棣当年的那出戏又玩了一遍。
而当朱高煦宣布在乐安州反叛时,朝野上下无不震动,要知道朱棣以藩王篡位的成功案例就在眼前,而且朱高煦还是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功臣,是朱棣的儿子中最为骁勇善战的人,因此很多朝臣都不看好朱瞻基。
不过朱瞻基并不是当年的朱允炆,他可不优柔寡断,而且他身边的文臣也不是当初的齐泰和黄子澄这些书生之流。因此朱高煦叛乱爆发后,首辅大臣夏元吉就立刻建议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
夏元吉给的理由也很充分,朱高煦不是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那么天子出征就说明了这个口号站不住,天子身边没有奸佞之臣,这也就坐实了朱高煦起兵就是反叛,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他也会失去人心。
果然夏元吉的建议很合理,当朱瞻基率领御林军亲征乐安州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朱高煦害怕了,他没想到侄子朱瞻基敢有勇气御驾亲征,朱高煦的部下也害怕了,皇帝御驾亲征就代表着朱高煦打出的靖难口号站不住脚,与皇帝作对那就等于是谋反,而谋反罪在当时是要诛灭九族的,因此战斗还没打响,朱高煦内部包括他本人都已经打起了退堂鼓。
等朱瞻基的军队把乐安州团团包围之后,朱高煦手下有不少士兵都开始秘密商议活捉朱高煦送他去向朱瞻基请罪。朱高煦在得知自己的军队士兵有如此想法之后,他也慌了,他不敢打了,他也不想再学老爹朱棣了,于是他不顾心腹手下的劝说,在晚上抄小路跑到城外向大侄子朱瞻基跪地求饶。
可以说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乱十分迅速,他几乎没怎么开战,率领御林军到乐安州转了一圈就轻松平定了朱高煦叛乱。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朱高煦比他老爹朱棣差远了,他有勇无谋不说,没有毅力,还不善于谋划,如同纸老虎一样,看着凶狠,实际一碰就完蛋。
在朱高煦的叛乱平定之后,众朝臣都请朱瞻基下旨诛杀朱高煦,不过朱瞻基却对外表示自己顾念亲情,不忍加害亲叔叔,因此只将朱高煦及其子孙废为庶人,将其全家囚禁于紫禁城西安门内。
本来朱高煦就算是废为庶人圈禁起来,也是好吃好喝享受着,但他却非要皮一下,挑衅一下朱瞻基,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最终他被大侄子朱瞻基做成了“瓦罐焖鸡”。
朱高煦被朱瞻基做成“瓦罐焖鸡”之后,朱瞻基还不觉得解气,又下旨将朱高煦的九个儿子全部诛杀,至此朱高煦一脉彻底断绝。
朱瞻基把朱高煦做成“瓦罐焖鸡”的事也震慑了他的另一位叔叔赵王朱高燧,本来朱高燧有三个藩王护卫兵权,在朱高炽继位后他主动上交两个藩王护卫兵权,这时候朱高燧眼看着朱高煦死得那么惨,他又主动把第三个藩王护卫兵权也全部上交给了朝廷。至此朱高燧彻底失去兵权,只保留亲王仪仗护卫,而朱高燧也得到了朱瞻基的善待,一直到到明朝灭亡,赵王封爵才同明朝一同消亡,可见朱高燧比朱高煦还是要明智多了。
写在最后
从这些可以看出朱高煦不太算是一个十分不堪的人,他的军事才能还是有的,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只可惜他是一个有勇无谋还野心极大而已,他想学李世民,想学老爹朱棣,但他只学到了李世民和朱棣身上的野心和狠辣,他完全没想到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朱棣头脑都非常精明,在智商方面朱高煦比他们差远了。
当然,朱高煦的死很可能是朱瞻基故意虐杀,很可能朱瞻基恨极了叔叔朱高煦,毕竟朱高煦在朱棣时期就一直构陷朱瞻基的老爹朱高炽,朱瞻基继位之后他又想搞一个二次靖难。朱瞻基之所以没同意朝臣们请求诛杀朱高煦,很可能是因为他继位之初,需要稳定人心,想对外博取一个宽仁的名声,所以拒绝了朝臣请杀朱高煦的要求,不过在事后却找理由虐杀了朱高煦。
其实想一想朱高煦即便再缺智,他也不会非得找死似的皮一皮,要知道他连打都没敢打就直接向朱瞻基投降了,哪里还能在沦为阶下囚的情况下有勇气去挑衅朱瞻基。因此很可能朱瞻基就是找了个借口虐杀了朱高煦,并顺手把他的儿子们全部斩草除根。
【2】、来自网友【铁马冰河 wu】的最佳回答: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他的哥哥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后,朱高炽和胞弟高煦、高燧都参加了战争,随老爹南征北战,都立下过显赫战功。特别是老二朱高煦勇武过人,且生性强悍,他能征惯战,屡建奇功,深得朱棣宠爱。
随着战局逐渐明朗,朱棣问鼎明王朝的最高位置只是时间问题了。朱高煦本是朱棣次子,按封建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没有资格做储君的。但他自恃功高,开始觊觎世子的位置。朱高煦诬告哥哥朱高炽私通建文帝,想篡位当燕王,朱棣勃然大怒,决定派人去抓捕太子。幸好朱高炽的亲随匆匆赶到,并将建文帝写给他的一封没有启封的密信一同带到,朱棣看后心中释然,并暗自庆幸刚才的命令没有下达,否则就要错杀亲儿子了。
建文四年(1402 年),朱棣兵进南京,终于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给夺了过来,自己昂首坐上了龙椅。朱棣是为明成祖,亦称永乐大帝。
按常规,政权稳固后,应该尽快确定继承人,也就是太子。但行事一向果决的朱棣却犹豫再三,一拖再拖,很久都未决断。按封建礼法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理所当然为太子,然而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优异,他冲锋陷阵,勇悍过人,多次在乱军中救过老爹朱棣的性命,而且他长得很像朱棣,这使得明成祖不由对其有所偏爱,因此一直举棋不定。
后来,在大臣解缙、金忠、尹昌隆等人的劝说下,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宣布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被封汉王,就藩云南。朱高燧为赵王,封国彰德。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表面看似储君地位已经稳固,但暗中更大的风浪已经一波波向他袭来。
朱高煦当太子的美梦已被击碎,心中很是愤怒,又被封到天高皇帝远的云南,更是极度不满,他一方面千方百计栽赃迫害拥戴朱高炽做太子的大臣,解缙不久就遭到陷害致死;另一方面他仍不死心,不择手段找机会陷害太子。
经过详细了解,朱棣察觉到太子并无太大过错。相反,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已引起了他的警觉,他戾狠跋扈之行为也引发成祖的不满。朱高煦虽被封到云南,但以地远不愿去为由赖在京师不走 。后来改封青州,他假意应承却并不离京。
朱棣北征班师回京后,听到朱高煦许多劣行,大怒,终于认清了高煦,将其狠狠训斥一番后,并将他囚禁于西华门内,打算贬为庶人。因高煦平时为人嚣张,事发后无一人为其求情。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在性格仁厚的太子朱高炽的劝说下,将高煦徙封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并严令其立即前往。
至此,朱高煦已无力与高炽争位了,但小弟朱高隧也在暗中觊觎着储君之位。朱高燧唆使亲信太监、大臣造谣构陷太子,幸被朱棣识破,没有得逞。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北征大漠班师途中病死在榆木川。风疾浪涌二十年,朱高炽终于登上了帝位。
翻阅《明史》,常有“仁宣之治”的说法。“仁”指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他在位虽仅只有短短十个月,但却为人宽宏,体恤百姓,爱护臣下,善于治国而青史留名,甚至有史书把他比作周之成、康,汉之文、景。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觉得身体不适,已经有些支持不住,遂留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的朱瞻基尚未赶到,朱高炽即已崩逝,终年 48 岁。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洪熙年号也只有一年。朱瞻基继位,定年号宣德,是为明宣宗。
汉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叔。永乐时,为争太子之位,曾屡次构陷兄长朱高炽,朱棣一怒之下将其贬往乐安。他在封地只消停了十个月,见仁宗暴崩,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在“明史”上,宣德帝朱瞻基也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注重吏治,善于使用人才,加上他爹仁宗时打下较好的社会基础,因此这段时期的明帝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史称“仁宣之治” 。仁宗死时,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曾准备派刺客在路上截击他,然后由自己篡位。因事起仓猝,没有得逞。
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后的第二个月,朱高煦派人来京呈上奏书,提出了利国利民的四条建议。宣德看到叔父的奏书,十分高兴地对左右说:“永乐时,皇祖(朱棣)常对皇考(朱高炽)和我说此叔有异心,然而皇考对他却极为仁厚。今日他所提四件事,果然也是出于至诚,可见叔父旧心已改”。于是,宅心仁厚的宣宗命大臣按汉王所提的建议施行。他还特地回信表示感谢。
宣德元年(1426),朱高煦派心腹进京献上花灯数盏。有人提醒宣宗说,高煦所派献灯之人,其实是借机前来窥探朝中虚实的。宣宗厚道地表示要厚待客人,没必要妄加猜疑。之后,面对叔父屡屡索要财物,宣宗总是有求必应,赐骆驼,赐马匹,赐袍服,赐金银,均一一满足。
然而,宣宗的宽宏大量并没有感化朱高煦。这年八月,他还是铤而走险,扯旗造反。
他先派亲信潜入北京,企图拉拢英国公张辅做内应,张辅却将那人擒送朝廷。之后,他又邀约山东指挥使靳荣做攻占济南府的内应,计划攻取济南后直捣北京。他致书宣宗,指责其违背洪武、永乐旧制,斥责其犯有许多过错,并将夏元吉等人骂作奸佞之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兵时,他还分别给王公大臣们写信,以挑拨君臣关系,并大肆造谣污蔑宣宗。
见事情已无挽回的余地,宣宗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发兵平叛一条路可走了。夏元吉建议兵贵神速,由宣宗御驾亲征,即可从气势上压倒色厉内茬的朱高煦。宣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亲自率大军赴乐安讨伐朱高煦叛军。
将军薛禄率前锋抵达乐安,约朱高煦次日出战。此时,宣宗率主力踞此尚有近百里,得知这消息后,命大军昼夜前行。大军不眠不休疾驰一夜,黎明时终于赶到了乐安,并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朱高煦见宣宗御驾亲征,不敢开城出战,只命军士在城头架炮轰击。将士们请求宣宗下令攻城,宣宗却没有答应,他连写两封信命人用箭射入城中,想劝降朱高煦,却无回音,他又写了告汉王部下书,射入城中后,城中守军争相传阅,斗志顷刻间被瓦解。
一些守军密谋擒拿汉王朱高煦,以图立功获赏。朱高煦见朝廷大军压境,城内军心不稳,心知大势已去,内心沮丧且惶恐。他这才明白自己低估了对手朱瞻基,有些后悔,又发觉已内外交困,早已走投无路,只得表示愿意缴械投降,以其得到侄儿的宽恕。于是他派人偷偷缒城而出,潜入明军大营,向宣宗表示愿意投降,并乞求宽限一天,让他与妻儿诀别,并保证第二天一早献城归降,宣宗确实大度,当即同意了他的请求。
当夜,朱高煦将私造的兵器以及密谋反叛的文书全部销毁。天一亮,他正准备出城投降,部将王斌等人极力劝阻,表示要拼死一战,宁肯被打死,也不能投降受辱。高煦方寸意乱,只是反复喟叹道“城太小,城太小,难以抵敌”。随后,他换上便装开城出降。
众人纷纷要求宣宗将心怀不轨、举兵谋反的朱高煦处决,宣宗却没有答应,但他把大臣们的奏章一一展示给高煦看,随即带着高煦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班师回京。
宣宗兵不血刃,不战而胜,他严惩了积极撺掇并追随高煦反叛的几个主要将领和谋士,但宽赦了绝大多数胁从者,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大将薛禄率军镇守,自率大军浩浩荡荡回到北京。
朱高煦被押回北京后,即被开除宗籍,贬为庶人,但生活上仍予以优待,软禁于西内,并取名曰“逍遥城”。宣德四年(1429)某日,宣宗好意前往逍遥城探视高煦,高煦却乘其不备突然用脚将宣宗勾倒在地。这一来,一向好脾气的宣宗终于恼羞成怒,他命力士扛来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入缸中,将铜缸顶起来,周围堆上木炭,然后点火将高煦活活烹死了。
听说朱高煦被宣宗活烹,赵王朱高燧吓得是魂飞魄丧,于是主动交出藩镇军权,更加小心翼翼,哪里还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经稳如磐石,难以动摇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焖鸡”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真的那么不堪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