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明朝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TOKYO2022】的最佳回答:
明朝其实是个非常强大的时代,因为他一不割地,二不赔款。而就是这样一个朝代其实享国时间并不长,明朝的衰落甚至可以说非常快。而明明朱元璋建立明朝时还属于特别强盛的时期,在朱棣之后更是为明朝的发展有所铺垫,明朝的衰落到底起源于哪里?其实归根结底全在朱祁镇的身上.
首先,是朱祁镇错误的判断引起动荡。明太祖之后,瓦剌部逐渐崛起。原本的元帝国分为了瓦剌和鞑靼两个部分,他们之间互相竞争。后来瓦剌崛起之后不断的骗取明朝的赏赐,一来二去的明朝宦官王振不乐意了。后来他下令开始减少撒谎给你次,结果瓦剌以此为名开始进犯中原。朱祁镇见状想起了明朝皇家“天子守国门”的祖训,于是决定亲自出征,但朝中大臣劝阻,因为皇室无人,但是宦官王振鼓励朱祁镇北征。结果北征失败,是为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想的是建功立业,毕竟才二十多岁可以理解。但是除了这条祖训之外,他没想过在他这几乎是没有容错率的,他的儿子很小,而且弟弟也没有监国经验。一旦他的北伐失败,中原肯定处于无人统领的地步,长此以往明朝的基业就会被消耗,后期明朝逐渐势微是肯定的。另外,朱祁镇的错误决定带来了无穷的后患。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没有杀害,瓦剌的首领太师也先以此为要挟跟明朝要东西。当时明朝监国朱祁钰,后来他直接改元景泰,下令边关所有将士不要搭理瓦剌部。一来二去太师也先看得不到好处了,又不想跟明朝彻底撕破脸,于是决定放朱祁镇回去。但是当时的朱祁钰已经是皇帝了,他非常不愿意。在朱祁镇回京之后,朱祁钰跟他见了一面,然后将其锁在南宫七年。
由此可见,朱祁镇北征失败之后,监国的朱祁钰自然成为了皇帝,手握大权。而瓦剌要放他朱祁钰肯定不愿意,甚至都想让这个哥哥死。但是两人还是见面了,皇权的归属问题呢?当时的朱祁镇仍然年轻力壮,完全可以继续从政,但是朱祁钰也染指皇权,不可能放手。说白了明朝的内斗就时时刻刻在进行了,那明朝的元气也会一并消耗。最关键的是,朱祁镇重新夺权给明朝带来更大的问题。朱祁钰在位期间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重用贤臣能臣,之后景泰八年,朱祁钰忽然病重。当时的石亨、许彬、太监曹吉祥等人来到朱祁镇这,想重新拥立朱祁镇为帝。于是朱祁镇一行人赶往奉天殿,于此重新登基,在位的百官大臣无奈只能听从,这就是南宫复辟。朱祁镇上位之后,不管能臣、贤臣,只要帮助过朱祁钰的统统处死,其中就包括功臣于谦。
夺权这种事在古代皇帝的确正常,再说当时朱祁钰已经遇到这种问题,后继也无人,朱祁镇重新掌握朝堂也不是不行。但是他偏偏杀害了对明朝社稷有用的功臣、能臣,先不说对明朝的直接影响,后续短时间之内不会有人再出头,生怕惹怒了这位重新登基的皇帝,那他在位期间的明朝势必逐渐衰落,甚至后世也是如此。总而言之,是朱祁镇的一个个决定,将明朝逐渐拖到了一个深渊。这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虽然已经跌落低谷,但是还是应该明断是非,从容判断。不然就有可能跟朱祁镇一样,一两个无效、甚至错误的判断就有可能影响未来的很多年。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收支不平衡,其实早在明朝中后期,朝廷的收入就很难维系正常的财政支出了,实在经不起大风大浪。
到了可是明朝处于明清小冰期中,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发,多地的粮食欠收,农民失去了生存来源,百姓食不果腹,为了填饱肚子只能爆发农民起义。在万历年间后期,明朝的民间生活依然多姿多彩,虽然此时万历皇帝三十余年不曾上朝,可是有了内阁首辅张居正掌控朝政,并实行一条鞭法促进经济改革。万历年间的经济发展有了复苏的景象,史称“万历中兴”。无论是文官学者还是外国使者,看到明朝的景象都会觉得十分美好兴盛,没有任何即将灭亡的蛛丝马迹。
其实如果有人仔细观察细心揣摩,就会发现,明朝的灭亡早就藏在了许多微不足道的细节中。那些看似兴盛热闹的场景,都在预示着明朝的衰亡。
一、社会风气存在问题
1、赌博之风盛行
明朝万历年间,商业活动兴盛,但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赌博。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经严厉打击赌博行为,因为当时的国家民生经济尚未恢复,还要面对北元残余势力侵扰。朱元璋便以身作则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百姓倡导节俭之风,杜绝奢靡浪费,更是不允许皇宫乃至民间有赌博的现象。可是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娱乐方式多样化,就连万历皇帝也十分喜爱赌博。在朝廷的引导下,民间自然就兴起了赌博的风气。到了万历晚期,民间的赌博形式多样,成千上万的财产也随着吆喝声流失出去。
根据当时的文人记载,很多进士在考取功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赌博,实在让人深以为耻。可见愈演愈烈的赌博风气拖垮了人们的思想进步,使得明朝晚期社会风气不断恶化。
2、热衷于作假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哦,各国开放海外贸易,许多学者前来明朝学习我们的文化制度和思想礼仪,回去之后写成一本本著作流传海外,宣扬明朝的盛名。但是其中一部分记载也让明朝百姓感到十分尴尬,那就是明朝热衷于作假。根据外国使者的记载可知,明朝的农贸市场上出售各种牲口,他们总是会先给牲口灌大量的水,增加体重卖个好价钱。甚至在鸡肚子里灌入砂子,此举实在令人瞠目结舌。这并非人家胡乱贬低我们,嘉靖年间明朝市场中也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很多日常用品都是以次充好的。可见明朝末期民间的诚信度急剧下滑,也不难理解各地纷纷起义的事情了。
二、小问题不断
1、盗贼猖狂
万历年间商业发展繁荣,人口流动性比较强,于是市场上也随之出现了许多出行指南,为人们讲解适合的出行方式。可是其中有一本著作,不仅记载着明朝假冒伪劣的社会风气。还记载了当时多地盗贼泛滥,令人十分担忧。此书中介绍了若是从徐州前往北京,那么便要在路途中多加小心,因为当地随时都会出现盗贼抢夺财产。比如一部分路段绝对不可以走夜路,否则便会遇到强盗。这类史书中除了记载哪些地区盗贼猖狂,哪些地区不适宜夜间行走之外,还记录了朝廷的言行举止。很多官府在面对盗贼泛滥的现象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理睬的,可见明朝的盗贼都如此猖狂,何况后来内部矛盾激化,多地战乱频发。
2、表面繁荣
明朝最惹人注目的当属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明朝的城市人口越来越膨胀,城市十分热闹。可是在史书记载中却称,尽管城市比其他地区更加繁荣。
但实际上却有不少的毛病,明朝晚期的京师大街小巷上充斥着垃圾,每到炎热的夏天就会招来很多蚊虫。大雨过后苍蝇四处乱飞,疾病快速传播,简直令人发指。可想而知,到了明朝末年瘟疫盛行的时候,如此卫生状况怎能抵御疾病的侵袭呢?
由此可见,明朝表面上兴盛繁荣,人声鼎沸,可是那都不是真正的明朝。归根结底,万历皇帝几十年不曾上朝,怠于朝政,疏于军事防御。城市卫生情况如此糟糕,这还是在天子脚下,其他地方更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从种种细节中不难发现,明朝晚期腐败,而且行政效率低下,缺乏凝聚力,但凡经历一点风吹草动,便会犹如一盘散沙消散在风中。
【2】、来自网友【宋安之】的最佳回答:
笼统来说,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在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之时,因为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搞得明朝差点南迁,成为下一个南宋,还好有于谦出来力挽狂澜。
但明朝真正由盛转衰并非是明英宗时期。
因为当时明朝建国七十余年,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到了英宗时期虽然有些盛极而衰的意思,但土木堡之变并非像北宋靖康之耻那般,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拥有优势的情况下,年少的英宗估计英雄书籍看太多了。所以主动出击妄想成为新的英雄,结果水平太次了,主动出击成为了主动送人头,所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但明朝并没有彻底衰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这只是一次战役的失败,并非波及全国。
宋安之认为,明朝的这种衰落的开始,在于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时期。
首先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那便是古代的官场腐败程度。一般来说,官员尤其是地方官是代天子行事的,大家试想今天的地方官员腐败问题,再想想监察力更为落后的古代,如果官员腐败成为风气,官场一片黑暗,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快要完蛋了。
以京师大官来说,一位大员有腐败,就意味着下面小官腐败了一大片。
而所谓新的王朝建立,其实就是与地主阶级的妥协罢了。帝国初期是新兴的,经历过一段时间沉淀,就会形成官员与地主阶级的互相勾结,所谓的明君,基本上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打压这种勾结,来使压制这些势力的成长,最大程度上的使其敬畏朝廷敬畏律法。
那么一般什么方法合算呢?
那就是大力反腐反贪。
比如说明穆宗继位以后通过京察,清理了一批贪官污吏,使朝野风气为之一振,可惜这位皇帝只在位了几年。还有清朝乾隆在位晚期,是公认的国力开始走下坡路时期,腐败严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到了咸丰继位以后,为了刷新吏治,甚至不顾“议贵”的潜规则,同意肃顺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使得清朝此后二三十年的官场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以这个角度来看,宋安之认为,明世宗嘉靖帝这位明朝在位第二长的皇帝,就是他在位的 45 年,将官场风气搞的是乌烟瘴气的。
并且他久居深宫炼丹,不只是依重严嵩这个大奸臣,还经常抬高一个打压一个,埋下了党争萌芽。
到了万历帝时期,因为争国本之事,这位奇葩皇帝是一连二十多年不上朝,虽然主导决定了万历三大征等大事件。但小事不抓,不仅是导致了党争,各党是党同伐异,使东林党一党独大。还使官场腐败风气越演越烈,帝国的根本已经被动摇了,
所以万历帝死后看似历经泰昌、天启、崇祯三帝,但就时间来说仅仅 24 年明朝便亡国了。
所以以这个角度来说,宋安之认为明朝是在明世宗嘉靖帝时期开始真正的衰落。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3】、来自网友【沉思的托克维尔】的最佳回答:
明朝的衰落肯定是从万历开始的,万历年间是明朝最后的辉煌,借着张居正改革的余力和近千万白银的财政基础,万历打赢了万历三大征,但是随着万历本人开始消极怠工,日趋昏庸,明朝便因此彻底由盛转衰。万历的很多举措,比如任命矿税太监、将盐铁专营权授予溺爱的福王,对于整个明朝的危害,不可估量。
一、万历三大征耗尽了明朝的国库
万历三大征虽然看似风光,但实际上对明朝的财政有着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根据《明史》记载,宁夏用兵耗银 200 余万两,朝鲜战役前后八年共耗费 883 万 5000 两,消耗大米数十万斛,对播州用兵也耗费白银 300 万两,前后共耗费白银 1300 多万两,基本上耗尽了张居正留下的家底,正因为万历三大征耗费如此之大,甚至有人认为明朝在朝鲜的战役于战术上成功,但于整体战略得不偿失。
明朝在万历三大征中耗费元气甚大,无论是财政还是精锐士卒都有损伤,最重要的是,由于明朝军费的耗费,直接使得辽东军因军费不足而荒废,之后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很大程度在于三大征之后财政匮乏,装备因此陈旧不堪。
二、万历任用矿税太监,破坏国家制度和经济
万历的另一个劣政就是任用矿税太监,至于万历任用太监的原因,有人说是他贪图享受,有人说是由于中央财政亏空,他不得已任用太监征税,但不管原因为何,其结果都是失败的。这些矿税太监缺乏监管,几乎可以为所欲为,通常征收上来的税赋,给万历的不足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这些矿税太监无恶不作,各地百姓和官员都深受其害,而万历似乎从未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而收上来的金银并未用于吃紧的军费,大部分都被用于万历个人的享受,入了万历皇帝的内库。
三、万历出让盐铁专营权,破坏国家财政之本
万历另一个巨大的劣政就是随意出让盐铁专营权,损害国家财政的根基,盐铁专营一直是中国古代的财政之源,通过对关键经济资源的把控从而实现对社会的财政汲取,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这样关乎国本的政策,万历居然因为溺爱福王,竟将河北的食盐专营分给了福王,以至于一省的财政命脉,竟交给了一个不劳而获的藩王,这无疑是国家财政的巨大损失。除了此例,万历还经常分给藩王大量土地,而这些藩王完全不交税,这样无疑进一步减少了国家的税基。
四、没有继承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财政进一步恶化
万历另一个大失误就是因为怨恨张居正而废除了他的政策,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对于财政是巨大的利好,可以充盈国库,但是万历竟然仅凭个人情绪就将其废除,如果万历能有秦惠文王的智慧,杀商鞅而保留其政,明朝的命运也不会那么惨。
万历的问题在于,他很能花钱但是不能挣钱,明朝的财政汲取能力没有被充分挖掘,最富裕的商人和官僚地主、朱家宗室依然在征税范围之外。一方面财政花销扩大,一方面财政收入不断减少,而明末最后之所以灭亡,实际上就是因为财政不足,没钱发饷,没钱救灾。
【4】、来自网友【伯夷叔驰】的最佳回答:
阳明心学为什么是亡国之学呢?这要结合明朝当时的社会情况来分析。在明朝,江南资本家做大,形成和皇权相抗衡的局面。这些资本家眼里,没有国家情怀,他们心里只有钱。况且,朝廷里面很多人还帮他们解放思想。王阳明,李贽(zhì),王艮,这些所谓的思想家,代表的都是江南资本家的利益。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消解皇权对资本的约束力。那个李贽最过分,李贽把从孔子到朱熹的圣贤,全喷了一遍,倒是跟利玛窦(dòu)谈笑风生。其实就是个文化洋奴,砸自己的锅,舔别人的脚。他死的一点都不冤。为什么李贽和徐光启这种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会跟利玛窦这种人搅和在一起呢?因为当时明朝社会,形成了洋人,民营的走私资本家,和文官士大夫互相勾结的复合既得利益集团。资本做大了,形成了和皇权相抗衡的一国二主局面,必然 l 会有思想家给他们摇旗呐喊,王阳明就是头一波先锋队。解放思想,我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知行合一,我想啥就是啥,圣人们滚蛋,别耽误我挣钱。你说资本家们喜不喜欢王阳明?太喜欢了。王阳明起了个头,后面的李贽则变本加厉,狂妄至极。王阳明虽然任性,但是起码眼里还是有点皇帝和孔孟的。还是知道一些羞耻的。但是那个李贽,完全不知道羞耻是什么,这就是资本家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明朝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