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外国翻译中国成语闹过哪些误会?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08:55:37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外国翻译中国成语闹过哪些误会?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风满楼 154437366】的最佳回答:

在中苏交恶的过程中,几次错误的翻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61 年饥荒之时,尽管双方的关系早已不睦,但苏方为缓和关系,派驻华大使送去了一封赫鲁晓夫的信,提出:苏联愿意借给中国一百万吨粮食和五十万吨蔗糖,帮助中国度过困难时期。

但中方翻译组在翻译这封信的时候,译错了一个地方:将“借给”一词理解为“贷款方式”,译成“以贷款方式给中国提供一百万吨粮食和五十万吨蔗糖”,也就是将来要以货币来偿还。致使中央领导无法准确理解苏方的原意,根据错误信息进行决策,当时的领导人对五十年代后期为偿还苏联贷款无比艰辛的处境还心有余悸,便回复赫鲁晓夫表示只愿意接受这批蔗糖,婉拒了粮食。直到外贸部副部长周化民前往莫斯科办理具体事宜时才发现了这一错误,被总理秘书马列电话告知后翻译组无比内疚,但此时中国已经从西方市场取得了粮食,最终也没有接受苏联的援助粮。中苏之间的关系改善效果也大打折扣。

后来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1964 年中苏边界谈判时,中方发言评论中用过“作茧自缚”、“得陇望蜀”的成语,苏方听了翻译后认为,前者是说他们是“虫子”,是一种侮辱和蔑视,而后者是“血口喷人”,以为中方竟然认为苏方对甘肃和四川有领土要求。

再比如,1970 年,中苏边界问题谈判中,双方曾经有一次激烈的辩论。苏方代表团团长指责中方对其发言做了“过分反应”,苏方翻译给翻成了“病态反应”。中方听了后火冒三丈,怒斥对方理屈词穷,说了很多难听的话,不惜进行人身攻击。苏方不知道是翻译的责任,也进行回击,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打乱了谈判的正常进程。

在一次中苏谈判中,苏方对中方的尖锐批驳表示不满,表示希望中方“理智”能占上风。结果,苏方翻译把“理智”翻译成了“健康思想”。这又惹了大祸。因为当时勃列日涅夫是把林元帅视为“健康力量”的,现在竟敢在谈判桌上大放厥词,双方又吵嚷起来,情绪激动,差点掀了桌子。

【2】、来自网友【JSY860】的最佳回答:

中苏关系闹翻后,苏联曾声明,对中国的甘肃和四川两省没有领土要求。

中方觉得奇怪,经过沟通才弄清楚,是苏联方面把中方斥责苏方“得陇望蜀”给直译了…

【3】、来自网友【朱老忠 a】的最佳回答:

当初毛主席对斯诺的谈话,提到对国际事务的态度,用的是“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结果这句话被翻译成“一个孤独的和尚,打着一把破伞,走在风雨飘摇的世界”。

整篇报道用了一个醒目的大标题:一个孤独的和尚。

【4】、来自网友【无花观主】的最佳回答:

把《水浒传》翻译成《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端的令老外浮想连篇。

【5】、来自网友【心灵的远航 2】的最佳回答:

外国,特别是西语中,他们的成语绝大多数没有典故,内涵直白简单。实际上就是表达一个意思的一种习惯的固定用语而已。而中文成语则不然,实际上就是在讲一个故事,内涵丰富多彩,一个词既讲了一个故事,也表达了故事情节的精髓含义。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外国翻译中国成语闹过哪些误会?】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