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可不可以把核弹头运到空间站,以空间站为发射平台,进行核打击?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A@北极熊】的最佳回答:
可以放到空间站,但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空间站本身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个,苏联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空间站得造价高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在空间站放个原子弹对空间站本身威胁太大,负担太重了,另外有原子弹的国家几乎都有洲际弹道导弹,这个导弹本身就是在本土打到外太空在打回来,功能上重复了,没有任何实际战略价值和意义。
【2】、来自网友【何老师闲话】的最佳回答:
这话题被那些和平人士看见又得崩溃:太疯狂了、神经病、我们要和平、这不道德、要高雅、人类要文明……
淡定。
首先大家要明白,如果你生活在北上广、省会级城市、工业城市、贸易经济发达城市……多少年来,是一直被核弹瞄着的。365 天,24 小时,不间断的被核弹瞄着,未来有生之年,会被一直瞄着。这不都活的挺好嘛。现在我们是被深海、山沟里的核弹瞄着,和被部署在太空的核弹瞄着,没太大区别。真打起来,也就是多活二十分钟,少活二十分钟的事。以堵车的状态,多二十分钟也跑不了。
粥是馊的,但你已经喝进去大半碗了,不差最后这两口。
要想开,别激动。依旧现在都被核弹瞄着,活在核阴影下,再谈谈核弹部署在空间站的问题,也就是个娱乐,躺平了闲扯一会儿。核弹头部署在轨道空间,没有任何难度。为什么不部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瞄着的核弹够!明白没?睡觉前想想,此时此刻美国的核弹是瞄着你的,是不是很刺激?但这是现实。
这里只从技术角度谈谈可行性。部署还是不部署,咱说了也不算。真部署了,对现在的情况改变也不大。
现在的核弹头主要是通过弹道导弹投放。弹道导弹和发射卫星、部署卫星、轨道空间站,完全是一家,技术、原理是一模一样的。它们之间相通,完全能联系到一起。
弹道导弹和发射卫星,都是一枚巨大的火箭,垂直发射,底部喷着火焰,慢慢的爬升到大气层外。火箭顶部都有装物体的空间,里面装的核弹头,就是弹道导弹,装的是卫星,就是发射卫星。到了大气层外,火箭和装物体的部分分离,核弹头会按抛物线飞行,到达目标上空后,掉下去,重返大气层,砸向目标。卫星是不下来,进入轨道,绕地球旋转。
火箭顶部也可以搭载飞船,飞船在大气层外可以像卫星那样在轨飞行,也可以和空间站对接。空间站也是火箭送上去的,和弹道导弹一个原理。
核弹头、卫星、飞船、空间站都是火箭送上去的。通过调整高度、速度,想让它在轨飞就在轨飞,想让它掉下来就掉下来。想飞多久就飞多久,想啥时候掉就啥时候掉。想掉哪里就掉哪里。用火箭把核弹头送到大气层外,让它不掉下来,在轨飞,是完全能实现的。和发射卫星是一回事。所以事情没问题讲的那么麻烦。核弹头不用放到空间站里,完全可以像卫星那样,自己在轨道上飞,需要的时候,掉下来。
现在的核弹头非常轻,300 多公斤。投送卫星、飞船、空间站的火箭推力又远远大于弹道导弹火箭的推力。一枚火箭一次把 100 枚核弹头送到太空,没任何难度。
核弹可以像卫星那样在轨飞行。为方便管理,也可以二十颗组团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卫星。需要的时候,分散发射下去。空间站有几百吨重,可以抽出六十吨载荷装 200 枚核弹。估计又有人害怕了,还得再安慰安慰:美国的俄亥俄级核潜艇装了 24 枚三叉戟洲际弹道导弹,每枚导弹里面有 10 颗核弹头。一艘核潜艇就搭载了 240 枚核弹头。每枚核弹头威力都是广岛原子弹的 30 倍。俄亥俄,瞄着你呢,就现在。空间站里装 200 枚,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有这么安慰人的吗?咱这叫以毒攻毒!
核弹放到空间站里,有独特的好处。空间站里有人,可以随时维修、检测核弹,安全性更高。实战的时候,投放更智能。把核弹当卫星一样放养,维护比较麻烦,但也都可行。空间站机械臂、飞船、宇航员都能检测维护卫星,也能检测维护核弹。只是麻烦一些。
核弹重返大气层要经受上千度高温的考验,外壳很结实,稍微再加固调整一下,可以适应太空环境。长期在轨飞行,不会损坏。
人类放卫星有几十年的经验,让它在轨飞还是掉下来,还是飞到外太空,都有着很成熟的手段,失控的可能性非常低。
核弹引爆的条件极其苛刻,必须是内部的炸药引爆微型原子弹,然后才能引爆核弹。外部撞击,火烧,电击,辐射……都不能让核弹爆炸。在轨期间被外来物体撞上,充其量是核弹撞坏、撞碎,碎片,材料散落在太空,不会爆炸。意外从太空掉到地面,摔碎了,也不会爆炸。核弹撞到地面摔碎的事故以前发生过很多次,不会爆。
现在的核弹都是氢弹。氢弹的材料是氘化锂,没有核辐射、沾染,氢弹摔碎了,散一地,不影响人类健康。原子弹是铀材料,有辐射,对人体有害。氢弹里面有一颗微型原子弹,它摔碎了,核泄漏,是伤人的。但整颗核弹才 300 公斤左右,去掉外壳、氘化锂、各种零件,里面的铀材料数量非常少。
核弹掉下来,肯定不会炸。确实有辐射,但很小。是正常原子弹的一个零头。广岛、长崎在遭到原子弹轰炸以后,没两年又能住人了,二三十年又是繁华城市。因为风吹雨打,核材料很快就稀释了,剂量不足以伤人。现在核弹里面的微型原子弹,跟正常的原子弹不能比,弱太多。
更主要是:很多人是太高估人类自己了。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微生物,非常小。城市相对地球而言,只是一个点,不是面。地球每天要发生 1 万多次地震,每年发生 500 万次地震。但由于城市只是地球上的点,太小,地震刚好发生在这个点上,概率非常低。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人类城市这些点之外的地区,所以对人类没造成什么影响,大家不在意。
人类现在总计有一万多颗核弹,半天之内,地球遭到地震的打击,威力都要远远超过人类核弹总和:每半天,远远超过。核弹毁灭地球都是无稽之谈。差远了。
这个事大家还得想开,地震、火山喷发、台风、闪电……在地球上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随随便便一个小地震的威力都得是几百颗原子弹。一场台风也得相当于百枚氢弹。地球每时每刻都在遭受上百颗核弹的轰击,只不过人类的城市太小,绝大多数的打击都没碰上而已。一场台风在海上飘了半个月,最后上岸,三两天用边角扫了一下城市,就是现在的灾难。要是一场小型台风从出生到结束都对准城市,肯定连根撅,一个人都活不了。比核弹威力大多了。但由于人类的城市太小,针尖那么大,绝大多数的台风也都从宽阔地区过去了。
不要拿低轨卫星拍的,一片城市亮灯的图片捣乱哈。站在整个地球的角度看,人类城市就是针尖一样的点。针尖和针尖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还有着广阔的农村、山区、沙漠、江河湖海……人员稀少。
核弹如果失控,从太空掉下来,刚好砸到针尖,概率接近于零。一天地震 1 万多次,都很难刚好震到城市。15 年掉下来一颗核弹,刚好砸到一个城市,概率就是接近于零。
以现在的科技,卫星完全失控掉下来,可能性是 10 万分之一。掉下来刚好砸到城市,概率是几千万分之一。卫星完全失控掉下来,又刚好砸中城市,概率是万亿分之一。即便砸中了,也不会发生核爆炸。微型原子弹里的铀材料,叫防化部队过来冲一冲,再隔离一下,晾半年,也就没了。
卫星、核弹的失控大多数的时候不是完全失控。地面随时监控,发现有问题可以维修,维修不了也可以调整轨迹,让它直接飞到外太空。真掉下来,也可以调整姿态,让它瞄准海洋坠落。空间站报废的时候,都这这么做的。再不行,可以提前在空中引爆。
担心核弹掉下来,真不如担心担心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巨型闪电、小行星撞击了……人类摊上这些灾难的概率比核弹掉下来砸中,要高几百万倍。
核弹部署在地面、海里,在自己国家领土内或者公海里,也有风险。出现事故、爆炸、泄漏都很难办。污染自己家的环境、海洋环境。要是部署在轨道空间,出现问题可以控制核弹、卫星、空间站往太空飞,对地球没影响。是不是更安全?
现在发射核弹,是发射井、发射车从陆地发射,核潜艇从海面发射。导弹点火以后,像发射卫星一样,缓慢的向上爬,越飞越快,最后飞到大气层外。这叫初段。初段速度很慢,有十几二十分钟。到达大气层外,火箭和战斗部,也就是核弹分离,战斗部在大气层外飞行,这叫中段。没有地心引力的束缚,也没有空气摩擦的阻力,这时候核弹的速度非常快,十几倍音速。
有些人计算,弹道导弹 20 倍音速,中国到美国多远,一除,能得出多少分钟到美国。这样算不对。20 倍音速是末段,重返大气层时候到最高速。中段没这么快。初段就更慢了,跟牛车一样。不能全按最高速算。
核弹部署在太空,前期送上去的过程是初段,属于提前完成了。它在轨飞行,是直接在中段。打击目标的时候,省了初段的十几二十分钟。也就是开始说的,早死二十分钟晚死二十分钟……弹道导弹正常打 1 万公里要飞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省掉初段的十几二十分钟,属于速度快一倍,提升很大。
导弹初段靠火箭发动机推,尾部火焰燃烧极其猛烈,没有隐蔽性。部署在太空的侦察卫星能立即发现。也就给了对方准备时间。弹道导弹体积巨大,百分之 80 的部分是火箭,百分之 20 的部分才是弹头。核弹部署在太空,没有巨大火箭发动机,只是单纯的弹头,几百公斤,非常小。再加上核弹在轨飞行,不需要火箭燃烧,也没有火焰,没有空气摩擦,不产生热,红外特征非常小。部署在太空的核弹相当隐蔽,探测难度是初段弹道导弹的千分之一。
部署在太空的核弹是悄无声息,极速的飞向目标,对手很难反应。弹道导弹是打着红灯警告对方,我已经发射了,还得爬一会。
核弹部署在太空,叫天基。优势是陆基、海基核武器不能比的。技术完全可行,没难度,安全系数也非常高。
也不用担心,大国之间有公约,不这么玩。
做人要留一线,这招太狠了,大家还是争取都别使。现在的弹道导弹拦截,都是建立在前期预警,跟踪的基础上。初段发射,就能发现,一直跟踪,才有机会拦截。要是部署在太空,就是彻底没法拦了。现在好歹还有个预警时间,要是部署在太空,容易死都不知道咋死的,突然核弹就掉头顶了。所以几个大国商量一下,这么毒辣的手段,咱都不使。互相留个活口。
前面说的安全,指的是:不想让它掉下来的时候。这里说的太狠,指的是:想让它掉下来的时候。如果想让它掉下来,和现在想让核弹打过来,也就是差十几二十分钟的事儿。
另外也是考虑民间舆论。对于咱这种了解现实情况的人而言,头顶多几颗核弹,虱子多了不痒。咱还懂科学,知道这东西还是很安全,和现在瞄着咱的陆基、海基核弹没啥区别。所以不会有啥激烈反应。但毕竟还有另外一群人,圣母、白莲花。以前是外国泛滥,现在咱们国内也不少了。这些人连地球是圆的都不太能接受,再给他讲核弹掉地上摔碎了也不会爆炸,根本是多余,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更主要的是这些人都活在幻觉中,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核弹瞄一辈子了,更不知道我们每天实际上都避开了 1 万多次地震。
这些人要是知道了天上有核弹,那就完了。道理跟他也解释不通,尤其是美国、法国,又得上街抗议,顺便再把超市抢了,没完没了。不跟这些人惹闲气,也是不在太空部署核弹的重要原因。
【3】、来自网友【俞远通】的最佳回答:
不可!坚决不可!
核弹只起威慑作用,一般用不着。费力弄上去了,将来没法回收。
它如同悬在世界人民,头上的一把剑,人人惶惶不安,不定哪一天掉下来,是人类的大灾难。
如果在太空爆炸,大范围受污染,毁坏地球家园,人类文明倒退几千年。
【4】、来自网友【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的最佳回答:
周星驰的《功夫》中的那招“从天而降”的掌法天下无敌,没有任何人能抵挡!假如在近地轨道上有一个武器站,直接向地面发射武器,同样无法拦截,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就没有人去建造呢?
为何在近地轨道上就无法拦截?
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爱国者拦截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让大家大开眼界!这世界上居然还有一种用导弹拦截导弹的方式。
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是前苏联出口的 R-11 导弹改进型,全长约 11.25 米,直径 0.88 米,以煤油和硝酸作为燃料的单级火箭发动机的战术弹道导弹,最大速度为 5 马赫,射程在 180~300 千米之间(出口型号)。
而爱国者则是一种地对空导弹(MIM-104),制造厂商为雷声公司,长度 5.31 米,直径 250~410 毫米,弹重月 914 千克(PAC-2),最大速度 5 马赫,作战距离 160 千米,最大射高 30 千米,弹头为近炸引信或者 KKV(PAC-3)。
拦截的原理并不复杂,雷达系统发现目标后进入锁定状态,进入射程后发射爱国者导弹,雷达提供中段修正,进入爱国者导弹拦截弹携带的引导雷达范围后将自动锁定目标,计算拦截点,在接近目标过程中引爆弹头,以高速破片方式杀伤敌方导弹。
飞毛腿弹身都是被破片击中的小孔
PAC-3 是属于 KKV(动能)弹头拦截,这种是雷达与光学等制导后直接撞击目标,其摧毁效果更好,精度更高,当然拦截弹的 KKV 弹头造价也更昂贵,不过早期都是破片杀伤,因此在海湾战争期间,拦截失的率极高,大约有 85%都未拦截成功,尽管如此其结果仍然是非常震撼的。
KKV
后来发展的末段拦截和中段拦截,比如美国的标准-3 系列导弹,其原理是差不多的,只是 KKV 拦截可以在大气层外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其摧毁区域远离目标上空,因此对于被保护者来说,中段拦截显然更有优势。
当其突破中段拦截进入弹道末端时同样也可以拦截,但已经距离目标上空,拦截时间短,弹头速度高,因此拦截成功率下降,而且末端拦截由于攻击区域难以预测,因此可能在弹着区域根本没有拦截弹的情况出现,因此中段拦截显然是最优选。
太空中的武器站为何无法拦截?
导弹导弹从起飞到命中目标,前后不过半个小时,早期预警雷达比如像美国的铺路爪等大约能在 2000~3000 千米外发现在太空中飞行的目标,然后进行目标识别,判断弹道,决定是否拦截。
中段是洲际导弹飞行过程中最长的时间段,中段一般是指导弹发动机熄火后(已经出了大气层)在太空中惯性飞行到再入大气层的一段时间,差不多有 20 分钟,因此从发现目标到发射拦截弹看起来确实可以从容不迫。
尽管如此其反应时间也很短,因为拦截弹需要从地面起飞,爬高再到中段弹道高度,至少也是几百千米,高的甚至可以高达上千千米甚至更高,这个有一个粗略的计算方法:
飞行时间 = 射程的平方根 x 14 最大飞行速度 = 射程的平方根 x 0.09 弹道顶点高度 = 射程 x 0.25
当导弹处在最远射程,并且遵守弹道(不对其进行滑翔等控制)飞行轨迹,那么几个简单的参数可以粗略计算,比如射程 3000 千米的某型导弹,其弹道最高约为 750 千米,如此高度,拦截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爬高到这个位置,因此拦截点设置必定在比较低的高度。
因此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发现并识别目标、计算弹道发射拦截弹到命中目标,尽管时间看起来很充裕,但仍然非常紧张,一旦失的再也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弹头重返大气层后由于其为弹道轨迹进入,其速度极高,而且弹头都是锥体,阻力很小,很快就会穿过大气层抵达目标,留给拦截系统反应的时间估计最多也就 5 分钟左右,这个时间段内拦截难度很大,而且即使拦截成功也有可能对目标区域产生影响。
拦截太空武器站发射的核弹:比末段拦截更难
太空中的武器站飞行速度至少也得在第一宇宙速度,而且弹头有两种方式进入大气层,一种减速进入,另一种是姿态控制后加速进入大气层,但即使减速进入,其速度也会高于弹道导弹再入速度。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留给拦截系统反应的时间更短,而且由于其速度更快,对末段拦截弹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从近地轨道的武器站上发射的导弹拦截非常困难。
对于拦截系统而言最怕的就是攻顶,因为来自头顶方向的弹头由于其飞行时间短、速度高、拦截弹根本来不及爬高,因此假如修正弹道,以大角度攻顶,那么基本是无法拦截的。
比较可行的就是激光拦截,这个反应速度极高,拦截命中率同样非常高,比较麻烦的问题是激光功率不够需要持续一定的照射时间,弹头采用旋转时就不好对付,需要比较长时间跟踪照射目标,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曾经的太空武器站计划
冷战中美苏双方都曾提出过在太空部署核武器,尽管两者都未曾实际部署,但两国都进行了太空核武器试验,准备利用其 HEMP 效应(高空电磁脉冲,可以大规模破坏敌对国的电子设备),比如只需要在堪萨斯州上空约 500 千米处引爆一枚百万吨级的核弹即可影响整个美国大陆。
1962 年 7 月,美国进行了海星 Prime 试验,在太平洋中部上空 400 公里引爆了一枚 1.44 吨当量的 EMP 炸弹,结果发现影响范围远比计算的要大;前苏联也于 1962 年在哈萨克斯坦上空进行了 300 千吨的核武器试验,同样发现影响极大。
不过两国最终都未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而且在 1966 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法律小组委员会审议了《外层空间条约》(全称为: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外层空间活动所应遵守原则的条约)。同年晚些时候,在联合国大会上达成协议。该条约包括了“各国不得将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置于轨道或天体上,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在外空部署;”,这样一条,因此在后来太空部署核武器这种事情基本就不再考虑。
尽管核武器被联合国禁止,但并没有禁止太空军事化,因此美苏两国仍在不遗余力发展常规武器,比如将高能粒子武器以及激光武器部署到近地轨道上,用于拦截敌方发射的导弹,另外陆基和空基反导也在继续发展,美国日前提出的停止陆基反导试验就是个忽悠人的噱头,因为他们已经试验完了就让大家停止试验?
轨道动能武器
这是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个计划,其原理是在近地轨道上部署一个携带了大量惰性弹丸(大量符合最小空气阻力的钨棒),在攻击时用火箭助推进入攻击轨迹,直接以撞击的动能摧毁目标的计划。
其弹丸尺寸为直径 30 厘米、长 6.1 米、重量达到数吨的钨棒,部署高度为 1000 千米的近地轨道,攻击时穿过大气层,钨棒可以保证绝大部分的质量不被烧毁而撞击地面,末端速度可达 4.16 千米/秒,有人计算了其动能约为 2.02 吨 TNT,威力相当不错,而且其穿甲能力超强,直接可以穿透厚厚的混凝土攻入数十米深的地下的地堡。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就曾提出过上帝之杖(Rods From God)计划,基于的就是上文的原理,《特种部队 2》中就有钨棒毁灭伦敦的画面,不过从理论上来看,即使钨棒彻底释放动能也不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并且钨棒很有可能是直接深入地下,根本就不会产生爆炸效应。
这个深入地下的结果很可能会降低威力甚至根本就耗散在了穿透地层这个无用功上,因此钨棒的效果除了穿透效应其他附带毁伤几乎就是零,上帝之杖的计划没有实施,也许有这个原因在内。
近地轨道武器站:现在已经不保险了
到目前为止,美俄中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反导武器与反卫星武器,假如在近地轨道上部署武器,那么首先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然后结果就是在开战后很快被击毁!
等未来激光武器成熟后,这种轨道站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它只能欺负下没有任何太空防御手段的国家,冷战思维到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可不可以把核弹头运到空间站,以空间站为发射平台,进行核打击?】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