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抗战时期的木柄手榴弹威力有多大,现在还能使用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6 20:16:27 38次浏览

关于问题抗战时期的木柄手榴弹威力有多大,现在还能使用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手榴弹装 TNT 50 克,在当年威力是很大的。

这种手榴弹,今天一样可以使用。

萨沙谈:二战时期德国手榴弹在中国抗战中的使用

作者:萨沙

诸位是否知道在八年抗战内,源自德国的中国制手榴弹,一直是国军士兵手中最有威力的武器吗?你知道手榴弹共造成 40 万日军伤亡吗?另外,你知道这种手雷,是绝对不可能藏在裤裆里面的吗?下面就听老萨来说说

手榴弹的历史

德军大规模装备手榴弹,还是一战后期的事情。

由于一战壕沟战的特点,普遍使用单发步枪的部队对待隐藏在曲折战壕内的大量敌人极为头疼。他们极其需要威力强大的单兵手榴弹,可以迅速的消灭这些敌人。

实战永远是军工生产的指挥棒,德国军工企业随即在 1916 年研制出一种木柄手榴弹。反复试验以后,这种手榴弹被命名为 M18 式长柄手榴弹,并且随即大量装备部队。

在当年来看,M18 手榴弹的结构并不简单。它由拉环、拉火绳、拉火管、硫磺、雷管等零部件组成。工作原理是用一根钢管内装玻璃粉,将一拉毛铜丝卷成团放在玻璃粉内,铜丝一端接拉火绳、另 一端通导火索和硫磺,利用铜丝与玻璃粉的磨擦发火点燃导火索和硫磺。使用时拧开弹柄上的盖,捅开防险纸,拉出拉环套在手指上,即可投掷。

一线部队对 M18 式手榴弹的评价非常不错,这种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很远而且投掷非常精确,德军士兵可以在几十米之外准确的投入战壕内,大量杀伤战壕内的敌军士兵。同时,这种手榴弹采用集束形式,可以轻松的炸毁铁丝网、破坏大片雷区、可以对付敌人的简易工事,甚至可以对付当时还处于幼儿期的英军坦克。

不过,德军在 1918 年底就战败,M18 的生产和改进也就随着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停止下来。

一战后的德国很快复兴,在一系列秘密的军事研究大趋势下,德国军工企业也开始对 M1918 式手榴弹进行改进,并在 1924 年定型(毛瑟步枪也是在 1924 年初步定型),命名为 M24 式长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Stick Grenade)。

M24 在 M18 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以适应未来的二次大战的需要。

首先是改进了手榴弹的爆炸时间。M1918 式的爆炸时间过长,从拉动弹弦到爆炸居然要 6 到 7 秒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手榴弹通常要在敌人脚下保持三到四秒钟的时间不炸,敌军的士兵完全有时间躲避甚至反掷回去。

M24 长柄手榴弹的引爆时间缩短到 4 到 5 秒。如果士兵使用得法,手榴弹一般投掷到目标附近一秒钟后爆炸,敌人很难作出反应。

德国人还用漫画形式对手榴弹爆炸时间过长进行调侃!从德军扔出手榴弹,双方一共互相投掷了四次之多。^_^

其次,M24 采用了更容易生产的钢板冲压技术,废弃了早期很费工时的整弹体铸造技术。这种设计除了加快了生产速度以外,采用薄钢板还大大的减轻了手榴弹的质量,增加了投掷距离。

再次,M24 采用了爆炸力更强的 TNT 炸药,装药量 100 克。这个改进大大加大了手榴弹的威力。在二战期间,M24 手榴弹的威力是数一数二的,被盟军称为高爆手榴弹。战争后期由于德国军事资源已经枯竭,曾经改使用硝酸铵炸药作为战斗部,造成手榴弹威力大幅度减弱。

另外,M24 还有一些小地方的改造,比如弹体上安装铁环,便于单兵携带。

优点

M24 定型以后的十多年内,基本没有什么改进。随着 1939 年二战爆发,M24 手榴弹开始大量使用于东线西线战场。它的优势很快得以体现出来!

一,投掷距离远,投掷十分准确

M24 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

德军老兵一般可以采用站立的姿势,往往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 50 米甚至更远。这个距离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绝对无法达到的。

由于长柄带来的杠杆原理,M24 可以投掷的极为准确。

实战中,德军士兵往往把手榴弹准确的掷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狭窄的散兵坑内。

尤其在激烈的巷战中,一个苏军士兵手持一把 71 发弹鼓的波波沙就可以固守一个房屋,波波沙的威力可以压制一个班的德军无法靠近。

德军的 M24 就是扫荡房屋的利器!德军士兵不需要冲入危险的房屋,只需要在远距离用手榴弹将苏军士兵杀伤即可。

自从二战爆发以来,德军手榴弹的消耗就极为惊人,后方经常以十万为单位进行补充,客观上说明了 M24 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个爆炸力强且可以集束使用

M24 的 TNT 装弹量很大,爆炸力很强,威力很大。如果使用正确,每颗 M24 都可以造成 一群的敌人伤亡。

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一线德军士兵给它取了一个外号,叫做“土豆玛沙”,也就是土豆粉碎机的意思。任何在 M24 爆炸半径内的敌人,都会像土豆一样被彻底粉碎。

相比英美卵式手榴弹,M24 的独特的优势是可以采用集束的方式,大大加大爆破力。

二战的单兵攻坚武器总体上是比较落后的。单兵火箭筒和无坐力火炮都处于雏形阶段,数量少且无法满足实战需要。在几百万人会战的战场上,炮兵和装甲部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威胁,仍然有数量众多的敌军工事和装甲力量,需要依靠步兵自己解决。

尤其是前者最让德军头疼。面对东线战场苏联数不清的小型碉堡,简易土木工事,复杂的大型钢铁工事,德军士兵能依靠的只有手榴弹而已。

单个手榴弹的威力不足于对付哪怕稍微坚固些的工事,集束是必须的。

M24 可将七枚手榴弹集束使用,去掉周围的六枚的木柄以减轻重量,只保留一枚的木柄作为引爆器。

这种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轻松摧毁敌军众多简易工事,也可以用来破坏敌军的地雷区,扫清步兵的障碍。

集束手榴弹的弱点在于投掷距离很近,需要步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勇气,尽量靠近敌人的工事。自然,这样就极容易伤亡了。

至于集束手榴弹对于敌军的装甲力量也是非常有效的,除了重型坦克以外,在近距离盟军的装甲力量无法抵御德军集束手榴弹的攻击。

不过实战中,却较少出现德军使用集束手榴弹打击盟军装甲力量的战例。

至于集束手榴弹对于敌军的装甲力量也是非常有效的,除了重型坦克以外,在盟军的装甲力量在近距离,根本无法抵御德军集束手榴弹的攻击,最低程度会被炸断履带。有意思的是,实战中,却较少出现德军使用集束手榴弹打击盟军坦克装甲车的战例。

这主要是德军士兵毕竟装备相当数量的铁拳(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和 88mm 坦克杀手反坦克火箭筒,这些都可以在较远距离击毁敌军坦克,比起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弹去炸要安全的多。

就算要打近战,德军步兵还有更为有效的反坦克磁性手雷(重达 3 公斤)。这种手雷在二战中生产了 55 万个之多。

三,便于运输,比较安全

M24 一般装在一种帆布袋内,由单兵佩戴,二个布袋一般可以装六枚手榴弹。

大量运输时,M24 手榴弹装在一种金属板做成的简易箱子内。一个箱子可以装在 14 枚 M24 手榴弹,箱子外形和现在的手提旅行箱相似,士兵可以单手拎着行军。

一个这样的箱子可以装在 14 枚 M24 手榴弹,箱子外形和现在的手提旅行箱相似,可以由士兵单手拎住。

同时出于运输安全的考虑,在箱子一侧有一个木盒,专门放置 14 枚手榴弹的雷管。在作战前,由步兵雷管安装到弹体上。这种设计是很先进的,最大程度保证了运输的安全系数。

缺点

随着战争的继续,M24 的缺点开始明显的体现出来。

一,M24 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很费工事。

除了弹体的造作以外,还必须靠工人用手工把把实心木柄掏空,这是相当费时的操作。

德国军事工业能力虽超群,二战实战中的弹药消耗量却更是惊人。

苏德战争 4 年内,苏军使用了多达 4.2 亿发炮弹,170 亿发子弹,1.21 亿枚手榴弹,300 万吨航空炸弹。

德军的消耗虽然没有苏联这么多,也是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号弹药消耗国,超过了美国和英国。

M24 工厂经过几次工艺改进(在 1939 年和 1942 年二次改进),多次扩大生产规模,仍然无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德国军械部无奈,被迫设计了二种新式手榴弹来应急。

其中一种式是 M39 式卵形手榴弹(Eihandgranate-Egg Grenade),另一种是 M43 长柄手榴弹。

M39 手榴弹是一种轻型手榴弹,它的特点是重量较轻(约是 M24 长柄手榴弹的三分之一),体积较小(长度也约是 M24 的三分之一),便于步兵大量携带。

实战中,M39 式手榴弹多装备于对负重有严格要求的德国伞兵或者山地部队。

M39 式手榴弹的基本设计和 M24 倒是差别很小。M39 式手榴弹使用时旋开顶部的一个金属帽,然后拉动露出的金属环,金属环同样带动拉火绳,靠摩擦点燃导火索。

M39 可以看作 M24 把长柄改为卵形的产物,没有本质的不同。

有趣的是,M39 式手榴弹是一款很不受德军士兵欢迎的武器。德国士兵抱怨它的威力小、投掷距离短、不是苏联和英美手雷的对手,根本无法满足实战需要。很多德军士兵宁可使用缴获的苏式长柄手榴弹,也不愿意使用 M39,这让德国手榴弹设计师们羞愧无比!

到了 1943 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失败,战局转为对德国不利。

严酷的局势,迫使德国军工企业尽一切力量提高军火生产能力,而 M24 长柄手榴弹又是重中之重。

元首希特勒本人下令:对 M24 手榴弹进行最大程度的简化改进。

希特勒的命令,导致了 M43 手榴弹的出现。

用现在的的观点来看,M43 完全是应急的产物,就是在 M39 手榴弹的下面加一个木柄而已。

它的引爆方式和 M39 相同,顶部仍然有一个金属帽,需要旋转打开金属帽以后,拉动里面的金属环,摩擦点火。M43 手榴弹最大的特点是它也是长柄手榴弹,但木柄却是实心的,中间没有掏空。这个不起眼的改进却大大减少了制造工时,极大的加速了手榴弹的生产速度。

M43 除了生产速度大为提升以外,其他性能和 M24 基本相当,从这点来看--德国设计师还是很精明的。

二,爆炸时破片分布不合理和防御威力不足

由于弹体上有一个木柄,造成 M24 和 M43 爆炸后,很可能出现破片飞散不合理的现象。

实战中,有时会出现一颗手榴弹在敌军几米处爆炸,敌人却毫发无伤的局面,让德军士兵很是头疼。

另外,手榴弹分为进攻手榴弹、防御手榴弹和攻防手榴弹三种之分。进攻手榴弹杀伤半径较小,主要依靠冲击力和少量破片杀伤敌人,杀伤力较弱,但是投掷后往往不需卧倒隐蔽,可继续冲锋。防御型用于防御作战,杀伤主要是大量破片,杀伤半径较大,投掷后必须隐蔽。攻防两用型则是进攻和防御作战两者兼备,既要满足防御时杀伤威力大的要求,又要满足进攻时破片不伤害投掷者的要求。

M24 手榴弹属于攻防两用型,它能够适合进攻作战需要,但是防守作战就弱了很多,无法满足需要。

苏联的防御 F-1 式手榴弹杀伤范围超过 25 米,威力巨大,这是 M24 无法达到的。

二战后期,德军在东西两线都丧失了主动权,面对数量众多的苏军和火力绝对占优的美军,德军的作战多以防御为主,急需要防御性手榴弹。那么,M24 就不能很好满足实战的需要。

德军曾经试图在 M24 基础伤加厚弹体,同时在弹体采用纵横刻槽的方式,以加大杀伤力。

遗憾的是,这种做法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很快被军方否定掉了。

到了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的军火设计师给德国同行好好的上了一课。

苏联的主力手榴弹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方法是使用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苏军士兵投掷手榴弹之前,将弹套固定在手榴弹上,就像给手榴弹带了一个帽子。手榴弹爆炸以后,这个弹套可以带来数倍的炸弹破片。

这种在德国军工大师看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设计,大大加大了爆破时的破片数量,也大大加大手榴弹的杀伤力。

在吃了苏式手榴弹的苦头以后,德军开始由衷的钦佩苏联人的想象力和务实意识。德国人很快模仿苏军,生产了大量的弹套,也使用很多缴获的苏军弹套。不过苏联和德国的手榴弹尺寸不同,德军士兵在使用苏制弹套前,必须采用铁丝装置先固定一下,不然投入出去就散开了。

三,不便于步兵携带

M24 的尺寸较大,长达 0.33 米,超过了一般人小臂的长度。老萨附注:自然,0.33 米的手榴弹,是绝对无法藏在人的裤裆里面的。

在战斗中,士兵是不可能拎着铁箱或者弹袋的,必须随身携带手榴弹。

一般的卵形手雷可以轻松的挂在身上,或者放在弹药袋中。对于长柄的 M24 来说,由于它的长度太长,却只能斜插在皮带上。一般士兵中能够携带一二个就很不错了!激烈的战斗中,士兵频繁的卧倒和奔跑,皮带上的手榴弹就很容易遗失。

在中国抗战中的使用

从 30 年代以来,中国军队开始大量仿制手榴弹。

由于军阀混战的原因,中国有很多种手榴弹的型号,不过主流是两种:

该手榴弹为沙俄在 1914 年研制的,技术较为老旧,设计思维特殊,造成结构颇为复杂,无法适应中国军工企业的需要,很快被淘汰。

二就是仿制 M24 系列的长柄手榴弹。

由于这系列手榴弹远比其他手榴弹实用,逐步成为中国最主流的手榴弹。在各地军工厂都大量生产的基础上,甚至还根据中国实战需要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这里面生产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巩式手榴弹”。巩式手榴弹为大名鼎鼎的巩县兵工厂生产。于 1939 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它的特点主要式弹体较短,只有 0.22 米,是 M24 的三 分之二,重量也只有 450 克,大约是 M24 的百分之七十,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大量生产使用,它比 M24 更为符合 中国士兵的臂力和体力,深受中国士兵的喜爱。

在和它的老对手日式 93 式和 97 式手榴弹的交手中,巩式手榴弹颇占优势。日本 97 式手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形状较大,投掷不便。就的投掷距离、威力和准确度来说,巩式手榴弹都大大超过日式手榴弹。

自然,巩式也有明显的弱点,就是威力相比 M24 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较小。它的装弹量只有 50 克 TNT。

抗战中,国军以守为主,手榴弹多在 30 米内使用,都在日军脚下爆炸,根本看不出威力有什么问题。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和美军交手时,前三个战役都是主动进攻,投掷距离较远,这个威力问题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了。

根据美军的回忆:在一次战斗中,美军有 7 个士兵紧围着一个小土堆防守,在一个半小时内,中共军于 15 码的距离外对他们投了 50 到 60 颗手榴弹,其中 30 到 40 颗没有投中或者被美军丢回去,剩下的在他们防御位置中爆炸。

在另一次战斗中,美军固守的山头有 30 人受到手榴弹破片的伤害,但没有人严重到无法继续进行战斗。因为中共手榴弹而受伤的案例在这些连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很多攻坚战中,就是由于杀伤力不够,使得志愿军出现较大伤亡。

即便威力相对较小,德式木柄手榴弹对于国军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抗战中国军在炮兵和中远距离火力上都和日军有着天壤之别,几乎无法对抗。所以,国军在战斗中,往往依靠近战、夜战取胜。在近战和夜战中,日军火力和炮兵优势无法发挥,很大程度上拉平了敌我的差距。众所周知,手榴弹是近战和夜战的利器。很多时候,手榴弹甚至比枪支还重要。

更关键的是,手榴弹的制造技术非常简单,中国的各级兵工厂都可以大量制造。

除了国民政府的第 1、11、21、24、25/30 等大型兵工厂每月可以生产数十万枚以外,各地小型兵工厂甚至八路军的土制兵工作坊,也可以生产相当数量的手榴弹。

而八路军也好,国军也罢,在抗战中以防御为主。由于步兵火力的不足,单靠步兵发射火力很难压制住进攻的日军。

而手榴弹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在几次重要的防御作战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台儿庄战役的藤县保卫战,川军的守军装备极差,除了土造汉阳造步枪以外,连少量轻机枪也是土造的,重武器完全是无。用这些装备去和装备重炮和坦 克的日军第 10 师团作战,简直就是送羊入虎口。3000 川军就是靠了战前送来的一整车手榴弹(当时城墙上的守军每人发给一箱 50 枚),同配备重炮和坦克的日军,在城墙下和城内巷战中血战数日,为会战争取了时间。

在常德会战中,守军在装备上也是绝对劣势,而且以 8500 兵力对敌人 3 万兵力,结果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歼灭日军万人。除了靠国军‘虎贲’视死如 归的精神以外,每当日军冲锋时,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猛烈的“手榴弹雨”。在常德会战的巷战中,74 军炮兵团 3 营士兵李志忠曾经用 14 颗手榴弹炸死日军 70 多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74 军守城官兵甚至直接背着集束手榴弹跳入日军人群中自爆,因为这样可以杀伤更多的敌人。

在衡阳战役中,手榴弹更是发挥了极大的威力。看看这段历史:守军越战越沉着、勇敢,他们用手榴弹对付日军的飞机、大炮,把冲锋的日军越放越近,在手榴弹的最有效杀伤距离内打击敌人。 7 月 1 日中午以后,一直到 7 月 2 日上午,恼羞成怒的日军,在飞机和炮火的连续猛轰下,冲锋一次跟着一次;许多回,日军爬上云梯,上了山顶阵地,却又被突然冒出来的中国军队的集束手榴弹给炸掉。冲上去的日军,无论多少,全部被手榴弹报销,总是有去无回。

7 月 13 日。 日军第二次攻城又打了三天,仍然未能前进一步,第 116 师团的攻城主力——步兵第 120 联队,在联队长和尔大佐指挥下,向山头阵地发动冲锋。在山坡半腰间,遭到从弹坑中突然冒起来的一些中国军官兵的手榴弹狠炸。和尔基隆大佐和许多日军官兵被当场炸毙,冲锋垮了下去。 进攻张家山的日军第 2 大队足立大队长和该大队 5 至 8 中队所有的官佐,全部在进攻中被守军用手榴弹炸死,该大队活着的士兵不足四分之一。 日军只能依靠空中和炮兵的轰炸效果向前一步步推进。即用飞机反复轰炸扫射,炮群集中轰击,将山头上的守军官兵全部炸死,才能占领那个山头,否则,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中国军人,冲锋的日军就要挨手榴弹炸。 7 月 18 日。 师团炮火急忙给予支援,压制守军人力。支援炮火刚停,日军指挥官一声嚎叫,上千名日军从地上一跃而起,嚎叫着朝守军扑来。等日军近前,守军用手榴弹与敌混战,密集的手榴弹整整炸了一个钟头,冲上去的日军几乎被炸光,守军自己也被炸死、炸伤无数。 由于两军搅成一团,日军炮火无法开炮支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冲锋部队被消灭。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军队之手榴弹肉博战使倍受“武士道”亡命精神熏陶的日军官兵也感到胆寒。

至于八路军对于手榴弹的使用,也是有自己一套战术的。

由于八路军缺乏训练,武器装备都很差。步兵实弹射击数基本不到 20 发,加上很少装备机枪,在远程火力更本无法和日军对抗。

八路军打击日军多以伏击的形式,通常在近距离采用集团冲锋。百米以外很少开枪,一旦开展,便马上抵近射击,继而投出大量手榴弹,在手榴弹爆炸以后,立即以刺刀或大刀进行肉搏作战。

至于八路军的手榴弹来源则是不同的,抗战前四年主要靠国民政府给予补给还有缴获,其中在林彪意外被晋军新兵误伤以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闻讯,下令拨给八路军步枪子弹 100 万发,手榴弹 25 万枚。

到了 1940 年,新四军发动黄桥事歼灭苏北国军一万主力并且造成国军军长李守维和旅长翁达死亡以后,国军基本停止了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供应。

八路军的手榴弹主要靠自己的兵工厂制造。中共方面由于缺乏原材料和技术人员,手榴弹大量采用黑火药,弹体也大都是铸铁。不但爆炸效果很差,而且弹片很少,甚至一下裂成两片。彭德怀回忆,他曾经去兵工厂检查手榴弹生产,连续投掷了 3 个手榴弹,只有 1 个手榴弹炸响了。

即便这样,手榴弹也是八路军战士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日军中流传着共军手榴弹厉害的传说,一般来说,日军在扫荡八路军时,会尽量避免近战,就是畏惧于八路军手榴弹的威力。

向日军投弹的国军士兵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共使用了三千万枚手榴弹(国军二千二百多万枚)。这些手榴弹都是 M24 或者其的改进型,大约 40 万左右日军士兵伤亡在手榴弹上,几乎达到日军伤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德式手榴弹,你是中国抗战的功臣!

【2】、来自网友【军武数据库】的最佳回答:

首先说抗战时木柄手榴弹存世的基本没有,所以题主就不要想着使用它去做一些“羞羞”事了。

手榴弹的内部构造当时的中国做不好(M24 内部图)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普遍落后日军,主要是因为国力羸弱,工业水平低下。初期正面战场上处于防御姿态,攻坚武器缺乏,炮火支援稀缺。仿造德式 M24 木柄手榴弹的巩式(亦称蒋式)手榴弹成为了士兵的“威力”武器。W 君为那时战场上用劣势武器迎战侵略者的将士致敬!

这个背影就是抗战的写照

巩式手榴弹的设计参考德军的 M24 木柄手榴弹,由于当时国人身材弱小,营养不良,因此巩式手榴弹采取减少装药量和木柄长度来减轻总重。故而威力比原版弱了许多,加上钢材淬火工艺不如德国,破片杀伤也及其有限。

相比德式手榴弹,巩式先天就是威力有限

W 君接下来说的就是咱们游击的八路军了,手榴弹供应有一个相当响亮的名字—–“边区造”(参考影视作品《亮剑》)还有就是八路军自己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出产的晋式手榴弹。“边区造”是中国军民发扬传统的黑火药技术自制的手榴弹,有其型而无其质,扔出去多半是一通黑烟和弹头开裂,所谓破片杀伤就更谈不上了。

“边区造”基本属于浏阳鞭炮厂的水平

《亮剑》剧照

晋式手榴弹属于军工产品,质量还是比较有保障的。但是经过多次的扫荡迁移和物资匮乏,相比巩式手榴弹威力差了一个档次。

现在我们国内看到的基本都是 67 式木柄手榴弹,产量大,库存充足。目前约有上亿枚的样吧。

这里 W 君要吐槽一下抗日神剧中的桥段,八路军拿着崭新的 M24 手榴弹一扔扔出二三十米,炸的鬼子五六七八个。。。。。这。。。这太侮辱牺牲的中国军人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抗战时期的木柄手榴弹威力有多大,现在还能使用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