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问题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夏目历史君】的最佳回答:
在电视剧《亮剑》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独立团的称号。也许是受李云龙这个角色的影响,也许是受平安县城攻坚战的影响,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误认知,那就是独立团是一个相当强悍的正规编制。
毕竟,李云龙的独立团似乎只有旅长调得动,连师长都无法安排他。而且,一个小小的独立团,后来拥有 1 万多人的编制,其实力几乎不下于一个师级。
可是独立团又没有数字番号,宛如一个编制外的存在一般,所以网上就有了一种说法,独立团是一个具有相当独立性的组织,犹如二郎神的在编不听调的感觉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独立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而且与之同时存在的独立营又是个什么概念呢?
根据我们早期的定义,正规军包括野战军和地方军,不过野战军是主力部队,地方军不完全是主力部队,多数情况可以称之为某一地区的主力部队。
正因为如此,野战军往往有番号,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红某军和八路军某师。
当然一些地方部队也可以获得八路军某师某旅某团的称号,这些都是一些有编制的部队。但是,其他没有番号属性的,则属于非正规编制部队,甚至不被列入为主力。
对此可能很多人会惊讶,电视剧里面李云龙的独立团那么强悍,每次都是啃硬骨头的角色,难道说就是个杂牌军吗?答案并不完全,但多数情况还真是如此,只有李云龙是个例外。
在搞清楚李云龙独立团的属性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党早期的军队编制划分问题。
和国民党的部队不同,我党的部队都有着政委,而且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可以划分出去,不断地发展壮大新的部队。
正因为如此,我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星星之火燎原的态势,很多种子部队甚至已经达到了本部的规模。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我军实行了新的军事制度,具体就是与军区和军分区制度结合,形成了一套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地方民兵三者闭环式的部队制度。
主力部队拆分出种子发展成地方部队,有着主力部队的骨干参与,地方部队可以快速壮大。
而当地方部队壮大以后,地方部队也可以反馈主力部队,例如百团大战时期,各地方部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民兵自卫队也是如此,其级别略低于地方部队,但却也是主力部队的重要兵源地。三者循环往复,部队战斗力生生不息。
也正是在这个制度下,八路军除了几个有限的编制外,各旅团都发展出了很多种子部队,这些种子部队被冠以独立为名,获得新某团为名,这就是亮剑中的新一团和独立团的由来。
但也正因为如此,独立团是有别于主力部队的,不仅在战斗力方面差不少,而且也的确属于杂牌部队。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说李云龙这个独立团是独特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我党的叶挺独立团部队以及著名的 115 师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早期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但后来在我党的努力下扩张为一个团,可是因为蒋介石的缘故,所以叶挺独立团挂在了国民革命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麾下。
因此,叶挺独立团并不属于李济深的部队,也没有他的编制,而是直接听我党调遣。
但我们并不能说叶挺独立团是杂牌军,毕竟当年北伐时,叶挺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此以外,八路军 115 师独立团也相当了不得,在 1937 年,我红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后,国民党就给了我们三个丙种师的编制。
由于这是最低级的师级编制,所以我党的人数被限制在 45,000 人之内,装备和军饷也都局限于此。
但抗战时期我党发展迅速,在编制之外出现了大量的所谓的黑户口,但这些黑户口虽不在编制内,却也创造了不少的奇迹。
其中八路军 115 师独立团就是如此,他们以 1700 人的早期规模,却创建了我党当时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被称之为八路军 NO.1。
因此,独立团属于编制之外,有杂牌军之嫌,但同样创造了奇迹,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了解了主力团的概念后,接下来的独立营就好理解了,独立营也是脱胎于主力与地方和民兵三位一体的制度。
根据记载,我党的野战军部队经常需要流动作战,但主力退出该区域以后,难免会形成一个防御空缺,为了守住该地区,很多农村和县城就会根据主力部队留下来的装备和骨干组织起独立营。
这些独立营的编制相比于独立团规模更小,实力也更弱。但是,独立营也有其特殊性,因为独立营作战规模小却深扎根于民间,往往采用游击战术破坏敌人的运输以及反扫荡。
在我党中,比较著名的独立营有两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左权独立营,还有一个就是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
其中,左权独立营成立于 1941 年初,当时这支部队还被称之为辽县独立营,早期部队只有 250 余人,装备也十分简陋,只有 60 支步枪和一挺机枪。
不过,这支部队深深地扎根于县城,全县 30 岁以下的青年民兵都积极参加,而且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视和寮公路敌人的动向,深入敌战区宣传抗日,瓦解伪军,还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保护县城百姓的安全。
这支独立营部队相当了不得,面对敌人的扫荡,部队和百姓积极配合,发明了诸多警报手段,而且还多次策反敌军,对敌人的运输路线造成的莫大破坏。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端炮楼场景,很多就取材于这个独立营。
尤其是 1942 年 5 月,日军纠集 3 万重兵扫荡太行区,甚至还想合击我八路军总部,在这场空前的大扫荡下,辽县独立营化整为零。
所有人都依托百姓与敌进行深入斗争,结果使得鬼子处处伏,不仅缴获了日军的军用物资,而且还打死打伤不少日军。此战将独立营的灵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就在当月,为了掩护总部机关和百姓的突围,左权将军壮烈殉国,而辽县独立营也被命名为左权独立营。
不过,左权将军虽然已经离开,但是这支独立营却依旧充分继承了他的精神。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激战上党到挺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
后来这支部队甚至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前后后历经大小战役 100 余次,创造了数不清的传奇。
除了左权独立营以外,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也很著名,当时我党组建革命根据地,除了大量男性参军以外,也有大量妇女参军。
据统计当时一天就有 300 多人报名,于是我军就借机组建了这支妇女独立营。当时独立营下辖四个连,由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直接领导,而这支部队也成为了红军第 1 支正规妇女部队。
在之后,这支部队参加了多场战斗,立下了很多战功。1934 年,这支部队被改编为妇女独立团,1935 年又被合编为独立师。其人数也由原先的 4 个连扩编到了 1 万多人。
但可惜,这支难得的部队在西征途中遭遇围困,结果全军官军浴血奋战,多数妇女同胞阵亡,之后也没有再出现类似的部队。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被载入了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根据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回忆录的记载,至 1944 年底,抗日军队的番号共有 120 个军、354 个师、31 个独立旅、150 个独立团和 15 个独立营,而到了 1945 年底第一期裁军结束时,共裁掉了 34 个军、110 个师、21 个独立旅、83 个独立团和 10 个独立营(或特种兵营)的番号。也就是说,在抗战结束之时,整个国军 400 多万军队中,只剩下 5 个独立营的番号,可见所占比例非常之小!
为什么占比这么小呢?因为部队正规番号授予的最低一级,应为团级或者相当于团级的建制,比如抗战时期的师级番号原本限制在 200 个(青年军突破了这个限制),比如第 5 军第 200 师所属三个步兵团的番号分别为第 598 团、第 599 团和第 600 团,还是有数字序列番号的。而各团所属的步兵营,则只是自己排序的一营、二营和三营了,不再有数字番号,所以从理论上说,“独立营”并不是一个完全合规的部队番号,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去地方杂牌或者军阀时期自拟的独立营番号之外,民国时期“独立营”的编制大致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正规军里面的“特种兵营”,包括独立的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单位,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仍然以轻步兵为主,特种兵占比较小,一时无力编组团以上的级别建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 200 师的前身:军事委员会直属的战车营,既然是军委会直属而不隶属于任何团、旅、师、军等单位,那么它就是一个妥妥的“独立营”。
毕竟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生产坦克和装甲车的能力,因此徐庭瑶考察欧洲军事回来之后,虽然提出了组建装甲部队的建议,可惜国弱民穷,只是在 1934 年购买了英国“维克斯”轻型炮战车 16 辆、水陆两用战车 16 辆以及英国重型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若干,以此为基础结合原战车队和汽车驾驶训练班毕业的学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战车营,因为这么点重装备也只能暂时编组为营级单位。
再后来又向德国购买了一批装备,包括 17 辆“I 号战车”和 12 辆“Sd.Kfz.221 型”装甲车等,再添置一些杂七杂八的装备和补充一些人员后,1936 年底才有条件将战车营扩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由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少将担任团长,战斗序列则仍然是由军事委员会直属,那么这支部队的性质就是“独立团”了。这个装甲兵团也就是后来组建机械化第 200 师的基础,然后再以 200 师为基础扩编成为第 5 军,所以国民政府的第一个机械化军(不太够格)其实是从一个“独立营”发展起来的。
另外比较苦逼的一个兵种就是炮兵,国内各兵工厂不能生产重型火炮,那就只能依赖花钱进口,所以在抗战爆发之前的 1935 年 3 月,军事委员会曾在武汉行营(主任陈诚)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全国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当时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 4 个,独立炮兵团 5 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 3 个,也就是共有九个独立的炮兵营。道理很简单:装备不足,除去配属给各军、师作战单位的火炮外,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只能以“营级”编组。
因为那个年代的炮兵配属,还达不到每师装备一团的水平,最精锐的德械师也只够条件装备一个炮兵营,如果把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以团为单位编组,那么可用作战单位就太少了,战时不敷分配,这些独立炮营也都是临时配属给战区、集团军级别的建制作战,战役结束就要归建,仍由军委会直接掌握。相比较之下,日军一个师团就编有一个炮兵联队,同时在战役中还有独立的野战重炮兵、独立山炮大队(也是独立营的意思)、独立迫击炮大队的火力加强,炮力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独立的通信兵营、高射炮营、交辎兵营、宪兵营等等特种兵单位,而正规的作战单位中,“独立营”的编制是基本没有的,前面介绍过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营级并不是一个战术基本编成单位,没有序列番号、没有司令部设置、没有后勤保障分队,军事委员会拥有数百万陆军,没有必要编成“独立营”这样的建制。而没有番号的部队,在军政部的花名册上都不能存在,如何进行军政管理和拨发粮弹军饷?
当然了,这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抗战时期军队编制比较混乱,各战区、各集团军根据作战需要,可能会临时编组独立营的建制,不过既然是“独立”的番号,意味着必须是由两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所辖,而不能是团属(可以是师属、军属或者集团军属)。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我的特一营》,这支部队的人设那就是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由军部直辖,所以也可以视为独立营的建制,至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支部队,那只有鬼知道了,反正我是不信,一色的 M3 冲锋枪明显穿越了。
独立营的另外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其实是我军的地方部队编制,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以外,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于是出现了区小队、区中队、县大队等编制。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断发展,到抗日大反攻阶段,地方武装也逐渐升格扩编,通常情况下,一个县的地方武装如果超过了 500 人或者更多,就可以编组成为“独立团”,如果人数实在不足,比如只有 200 到 300 人,那就编成“独立营”,因此不少根据地所属的县大队,最后都授予了“独立营”的番号。
以罗帅领导的山东军区为例,到 1945 年 8 月初,整个军区(一级军区)共辖 5 个军区(二级军区)、22 个军分区、3 个教导团、18 个独立团、24 个基干团、4 个独立旅、2 个支队、1 个海军支队、113 个独立营(县大队)和 800 多个区中队,总兵力已经达到 27 万余人。
其中这 100 多个独立营以平均每营 300 人计算,就达到了 4 万人之多,是根据地内部各县的重要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地方政权、保卫土改、应对土匪和小股敌人的威胁。既然是地方武装而非野战部队,所以其兵员素质、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当然是第三档的,在没有组建山东军区各主力师的情况下,排在它前面的既有八路军的旅、团等正规作战单位,也有独立团、基干团和支队等野战补充力量。
因此从任务性质看,这些“独立营”的战斗力肯定是相对较弱的,也就比县大队、区中队和区小队强那么一丢丢。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