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TOKYO2022】的最佳回答:
刘縯是刘秀的革命领航人,舂陵起义的领导者。本来绿林四部推举皇帝的时候,刘縯应该是第一人选,但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不喜欢苛严的刘縯,背着他推选出了刘玄做皇帝,并逼刘縯承认。刘玄当了皇帝后,对曾经的竞争者刘縯非常忌惮,找借口杀害了他。
不过,这只是史书上的描述,我们仔细梳理相关史料,还能给你一个大吃一惊的结论:刘縯落选一点不意外,他被历史刻意抬高了,他的死自己要负很大责任!
刘縯其人及绿林推选皇帝始末
王莽地皇三年,刘縯组织策划了由舂陵刘氏、新野邓氏、阴氏和宛城李氏,四大家族共同参与的舂陵起义。
舂陵军成立后,联合平林、新市二部,一路北上,相继攻克多个县城,兵锋直指南阳郡首府宛城。不料却在宛城郊外的小长安,被打了个伏击,损失惨重,全军退回棘阳固守。
面对危机,平林和新市二部准备撤退,回到绿林山继续当土匪。眼看队伍就要一哄而散,刘縯积极奔走,先说服了附近的下江兵,继而由下江部首领王常、张卬出面,说服王匡、王凤等人,一起参与了由刘縯领导的蓝乡之战。
蓝乡之战,刘縯以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消灭了新朝在南阳最精锐的十万人马,缴获大量物资。战后,声势浩大的绿林军迅速扩张到十几万人马,形成兵围宛城之势。
随着队伍的扩张,四部分散管理的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形势,所以各部商议,决定成立政权,推选一位皇帝,公开与新朝分庭抗礼。
本来作为领导四部打赢了关键战役的刘縯,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他也一直履行着对四部的统帅工作。可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刘縯苛严的管理方式非常不适应。
于是三部背着刘縯,从平林部推选出刘玄这么个默默无闻的汉室后裔,然后召来毫不知情的刘縯,逼他承认刘玄。刘縯在威力威胁之下,被迫低头接受了这个不公平的结果。
史书上描写的刘縯落选的原因
以上就是史书的记述,后人的分析大多也基于此,促成刘縯落选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刘縯的个性过于强势,不被绿林三部接受跟绿林三部追求生存条件的低层次目标不同,刘縯是皇室后裔,士族地主阶级出身,他所组织的四大家族都是豪门士族,吃穿不愁,他们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推翻新朝,恢复汉室!
因而刘縯在管理模式上,跟绿林三部截然不同,他的军队必须讲究严格管理。事实上,联军之所以能取得蓝乡之战等一系列的胜利,没有军纪做保证是不可想象的。这些胜利也让刘縯的个人威望推向顶点,刘縯也把自己当做了联军当仁不让的领袖。
矛盾就来自于此,其它三部不干呐,他们本来啸聚绿林山,打家劫舍,官府来了打不过就跑,打赢了就分财物,逍遥自在,凭什么让你做婆婆?
2.刘玄相对于刘縯的三个优势为何最后推选出来的皇帝是刘玄?刘玄在很多方面,比刘縯更有优势。
①首先,刘玄的身份也是汉室后裔,他比刘縯更接近嫡系。
刘玄和刘縯都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特地做了张图,从图中就可以看出,刘玄与舂陵侯的血缘关系更近,也就是说,按古代法律,刘玄比刘縯更有资格代表西汉皇室!
②其次,刘玄出自平林部,正好可以代表三部的利益。
选择刘氏为皇帝,对绿林来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那时候全天下的人都相信,天命“恢复汉室”,别人做皇帝都不合法。巧合的是,刘玄刚好正在平林部担任安集掾(负责招降纳叛的文职人员)。
刘縯当皇帝,最大的获利群体一定是舂陵部四大家族,而不是绿林三部。刘玄虽然也是舂陵刘氏,但是他毕竟是靠绿林三部起家,所以三部才是他的政治基础,只有他才能代表三部的利益。
③最后,刘玄懦弱无能,他当皇帝更容易被控制
这一点是绿林三部最看重的。刘縯手上有兵权,四大家族以他为首领,刘玄则不然,他仅是平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能力也不见有突出的地方,性格懦弱,这种人好控制。缺点在这时候反倒成了优势,真没法说!
3.绿林三部采用不正当手段,逼刘縯就范绿林三部就这样看中了刘玄,不过,要想顺利把刘玄推上去,得看刘縯同意不同意,毕竟他的实力过于强大,惹翻了他,那可不好对付,怎么办?
绿林三部采取了阴谋,明的不行来暗的。他们把刘縯诓骗过来,当着他的面推出了刘玄这个方案。
刘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三部的圈套,面对虎视眈眈的三部,刘縯若不答应,可能立马人头落地!被逼无奈之下,刘縯只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就这样,刘玄粉墨登场!
被历史掩盖的刘縯落选皇位真相
在仔细研读《后汉书》,并参考《东观汉记》的记载,细细推敲历史背景,和相关细节后,恐怕前面的结论站不住脚。先把结论说出来:刘縯落选皇位太正常了,他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1.刘縯的地位被抬高了,他根本不是绿林的最高领导人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刘縯起事之初,就联合了新市、平林二部,并且率领他们作战。可是《东观汉记》的记载却是:
“皆合会,共劳飨新市、平林兵王凤、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随之,兵合七八千人。”
意思是说,刘縯在犒劳新市和平林二部后,率领七八千舂陵子弟(包括邓氏、阴氏),追随了王凤、王匡等人。一个“随之”表明,刘縯只是绿林军的随员,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
事实上,绿林军走出深山时,新市和下江部就有五万人,从人数上来说,远远超过七八千人的舂陵军。而且绿林军已经存在一两年,经历多次战争,而舂陵军刚刚组建,未发一枪一弹,请问刘縯凭什么夺了联军的指挥权?
所以,基本历史事实是,刘縯和他的舂陵军只是绿林军的一个分部,实力很小。往大里说,刘縯是联军的领导人之一,往小里说,他只是联军的小头目,无论如何掌握不了联军的指挥权!
所以,所谓刘縯领导绿林军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不符合历史事实。在推选皇帝的时候,刘縯只能说是候选人之一,而不是当然不让的唯一人选!
2.刘玄的地位被刻意贬低,其实他不是个无能之辈刘玄一直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懦弱之徒,《后汉书》还几次描写刘玄的紧张与局促,似乎他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庄稼汉。
这不是史实!刘玄个性很凶悍,一点不亚于刘縯,他之所以流浪在外参加了平林军,原因就是他为了替弟弟报仇,惹下了人命官司,后来靠诈死,骗过官府,在家乡呆不下去了,才跑出来混江湖。
由此可见,刘玄的真面目绝对是一个敢作敢为,不惧生死,很有头脑的豪强!另外,《东观汉记》记载,他在平林军中不是一个小小的安集掾,而是更始将军:
“圣公(刘玄)入平林中,与伯升(刘縯)会,遂共围宛,圣公号更始将军。自破甄寻等,众庶来降十余万。”
这就不难理解,刘玄登基后,改年号为“更始”的原因了,人家原来的名号就是“更始将军”。《东观汉记》的主笔叫班固,是汉明帝时期的太史,他的立场一定是褒扬刘杨,而不是刘玄。所以,《东观汉记》不可能给刘玄贴金。
由以上记载可见,刘玄虽然不是某一部的一把手,但是也绝不是懦弱无为的家伙,人家一更始将军,手下部众未必比刘縯的舂陵军少,战功也未必比刘縯低。因而,刘玄与刘縯的皇位之争,不能把刘玄当做黑马,他是有资格与刘縯平等竞争的!
3.推举皇帝的人选分歧,是个公开的事件,没有阴谋依然以《东观汉记》的记载为线索,这本书里记载了这么几个事实:
①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说明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的说法
因为从一开始,就把皇帝候选人限制在了汉室后裔,而刘縯又是舂陵一族不二人选,所以争议的人选范围并不大,集中在了刘縯和刘玄身上。
舂陵部支持刘縯,新市和平林支持刘玄,下江部意见不一致,王常支持刘縯,成丹、张卬更倾向于刘玄。这些记载说明,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根本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搞小动作,三部意见也不统一,不可能搞得了小动作。
②登基仪式已经布置完毕,会场依然在争议,不可能存在阴谋
好玩的是,众人把登基的会场都布置好了,依然在争执不停,包括刘縯也在场,不过他一句话也没说。这个细节表明,争议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绿林军对这件事的关注度都非常高,过程中没有任何阴谋存在。
③会议的焦点不是谁当皇帝,而是“称帝”还是“称王”
会场争议的内容,让人更加相信,刘縯早就被淘汰了:
“吕植通礼经,为谒者,将立圣公为天子仪以示诸将。马武、王匡以为王莽未灭,不如且称王。张卬拔剑击地曰:‘称天公尚可,称天子何谓不可!’于是诸将军起,与圣公至于坛所奉通天冠进圣公。”
这段话描述的内容,分明是说大家的分歧,根本不是刘縯和刘玄的候选人之争,而是“称帝”和“称王”的分歧。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候选人早就订好了,刘縯已经被淘汰出局,没有任何争议了!
综上所述,所谓的阴谋说根本站不住脚,刘縯就是因为实力不够,没有话语权,谁做皇帝就是绿林三部的内部协商会,刘縯只能看别人脸色,不存在被刘玄窃取革命成果的说法!
刘縯之死,个人和历史的双重悲哀
刘玄登基后,也没亏待刘縯,任命他为大司徒(丞相),毕竟是本家兄弟嘛,而且能力确实够强。可是不久,发生了刘縯的部众刘稷,公然对抗刘玄,不接受刘玄的任命。
因为这件事,刘玄将刘稷逮捕,准备处死。刘縯得到消息,急匆匆赶来,与刘玄发生了激烈冲突。刘玄正愁没机会下手,顺手将刘縯与刘稷一同处死了!
1.刘玄一直对刘縯心怀忌惮这就是刘縯之死的第一个原因,以刘玄为首,一批人对刘縯存在忌惮心理。皇权之争的残酷就在这里,刘玄登基并非二人之争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刘縯的团队实力不够,落选了皇位,但是刘縯的个人能力放在那里,早晚对刘玄形成威胁。
因而,在李轶、朱鲔等新贵的撺掇下,刘玄几次相对刘縯下手。刘稷事件,这好给了刘玄借口。
2.刘縯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刘縯自己对个人命运要承担主要责任,作为皇位落选人,事实已成,就应该低调做人。可是,刘縯对刘玄非常不服气,也没拿刘玄当皇帝,不断刺激刘玄脆弱的神经。
以刘稷事件为例,本来刘稷的行为被处死不为过,刘縯不应该出面干涉,即便干涉,也应该以臣子的态度,去求的宽恕才对。而刘縯竟然把自己放在与刘玄对等的位置,跟刘玄大吵大闹,即便没有刘玄的忌惮,就这件事,杀了刘縯有什么稀奇的?
由此可见,刘縯的心胸太狭窄,又没有韬光养晦的城府,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3.刘縯之死背后的历史因素除了刘玄和刘縯的个人因素外,刘縯的悲剧其实也是一个历史大背景下的必然。
前面讲过,刘縯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典型代表人物,绿林三部是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是无法兼容的两大政治力量。所以,从他们组成联军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他们必然走向生死决裂!
刘玄的更始政权为何不到三年就败亡了?原因就是刘玄的政权里,农民阶级与士族的矛盾从来没有间断过,刘玄从来没有获得代表未来的士族集团的支持!刘玄的失败,恰恰是刘秀的成功,刘秀就是靠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采取的天下的。
所以,这个历史大背景决定了,刘縯与刘玄的厮杀不可避免,政治立场决定的,除非他早早脱离更始政权!
【2】、来自网友【围炉品茗人】的最佳回答:
刘縯,字伯升,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哥哥。是刘秀家族在新朝末年起兵的发起者,也是刘秀家族争夺帝位的引路人,但因政治斗争过早遇害,最终没能登上皇帝之位,但其兴复汉室的理想在他弟弟刘秀手中得以实现。
早年经历
- 与刘秀早年的内敛低调不同,刘縯很早就显露出他的与众不同和政治抱负。与同在南阳的其他汉朝宗室贵族沉默的接受王莽篡汉相比,刘縯一直就抱有兴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以先祖刘邦为榜样,不事生产,结交豪杰,为他之后走上举兵之路奠定基础。
- 另一方面,王莽标新立异的改革又在各个层面引发矛盾,刚刚建立的新莽王朝危机四伏。王莽再也没有当年一呼百应、万人拥戴的地位。地方上农民起义不断,地方豪强势力也因为王莽改制带来的动乱和利益受损开始酝酿起事。
经过多年谋划,同时观察到时局有变的刘縯在公元 22 年与弟弟刘秀和南阳地方豪强邓晨等人分别在舂陵、宛城和新野三地举义。由此拉开了刘秀家族推翻王莽、争夺天下的序幕!
义军领袖
- 在三地同时举义的大都是南阳的豪强势力,其中以刘縯为首的势力无疑是这支号称柱天都部的义军中的核心力量。但是虽然名号很响,这支七八千人的义军与掌握全国政权的新朝官军相比依然势力弱小,甚至驻扎在南阳的新朝官军都比这支义军实力更强。为了摆脱不利局面,增强实力,刘縯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活跃在南阳郡南部边缘地区的新市兵和平林兵两支农民起义军。他派遣族兄刘嘉前往联络共同对抗新朝政府军,最终这两支农民起义军同意与刘縯所部联合作战。
- 虽然刘縯和两支农民起义军一起联合作战,但是面对实力强大的新朝政府军依然显得不够强大。甚至在小长安一战中,被政府军大败,刘縯的弟弟刘仲、妹妹刘元等人都被官军杀死,足见当时双方实力差距甚大。惨败之后,刘縯所部士气低落,甚至加入过来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有不少将领畏惧官军实力强大,打算逃跑到其他地方,典型的流寇式作战风格。
- 危难之时,刘縯亲自到农民起义军驻扎之地,亲自说服这些起义军头领,重新稳定军心。同时刘縯利用官军的大意和轻敌,乘夜偷袭官军后勤基地,随后乘势冲入官军大营。使得官军被斩或溺死数万人,主将也都被阵斩。随后刘縯所部迅速壮大,军队扩充到十万人左右,并且围攻宛城,迅速成为当时反抗新朝王莽的势力中最具威名的一支。
史书称,声威大振的刘縯成为让王莽寝食难安的人物,不仅让人制作刘縯的画像,让人天天用箭射击发泄怒火,还开出悬赏食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封上公官位的赏格。最后甚至发展到让人随便抓个人,按上名字就叫刘縯让后让人斩杀。这些疯狂的举动正体现出刘縯当时的威名之盛。
帝位危机
- 正当刘縯率领义军驰骋南阳,声威大振之时,这支义军的危机也就随之而来。这个危机不单单是王莽把这支部队视为最大敌人,调集全国重兵围剿刘縯领导的绿林军,同样虽着斗争形势的好转,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开始激化。
- 随着形势的好转,如何树立自己阵营的政治旗号也就提上议事日程。毕竟这支绿林军中有不少是南阳贵族,他们对这一套还是比山东赤眉军看得远一些。为了顺应当时“人心思汉”的民意,他们着手在义军中寻找汉朝宗室准备扶立为帝。
- 本来刘縯是最合适的人选,毕竟当时他在义军中威名最盛,同时也是义军中汉朝宗室里最具威望和能力的将领。但是恰恰因为他的威名最盛、能力最强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 刘縯所在的绿林军实质上是一个义军联盟,或者可以看成是一个股份制企业。而且这个股份制企业还没有绝对控股的董事长,甚至连董事会推选的董事长都没有。也就是说虽然刘縯威望高,能力强,但是在这个义军联盟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有绝对的话语权。此前的战事中,刘縯也只是因为能力较强,在事前谋划中出力最多,因而能让大大小小的义军头领听从他的指挥,但这不代表这些义军首领就从属于刘縯或者接受刘縯的领导。
- 而如今到了形势好转之时,这些义军的头领们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刘縯的能力和威望,但也深知他的强势,因此他们知道一旦拥立刘縯登基,以他的能力,他们这些义军首领必然逐步丧失话语权,最终成为刘縯的手下。因而这支义军联盟中的一些人就倾向于拥立一位能力比较平庸便于控制的汉朝宗室,而恰巧在这南阳郡就有不少与刘縯同样身份的汉朝宗室,因而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这样一个符合他们意愿的人,也就是后来的更始帝——刘玄。
- 随后,绿林军头领们召集众将商议拥立皇帝之时,此时他们推出刘玄作为人选,而刘縯不愿失去帝位,但因为绿林军人多势众,而且此时还迫切需要绿林军众将一起对抗新朝调集的重兵进剿。于是只好采取缓兵之计,建议暂缓拥立皇帝,但是绿林军中的头领识破刘縯的缓兵之计,坚决要求当天议定人选,无奈之下,刘縯只得同意刘玄登基。于是刘縯与皇位失之交臂。
- 刘玄登基之后,为拉拢刘縯,将他封为大司徒,封汉信侯。失去皇位的刘縯只好继续投身推翻新莽的战争,但在军中声望极高的刘縯很快让刘玄和其他绿林头目感到深深的恐惧和不安。
- 刘玄登基之后,派遣将领四处略地,其他绿林将领围攻新野部下,城内守将称只要刘縯到来就立刻投降,得知消息的刘縯迅速赶到新野,城内守军果然开城投降。不久刘縯一直围攻的重镇宛城被刘縯攻克,更让刘玄等人惊惧的是刘縯那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弟弟刘秀竟然在昆阳城下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昆阳大战的胜利。
- 刘縯、刘秀兄弟的出色能力让更始帝刘玄和拥立他登基的绿林军首领恐惧不已,于是加紧谋划除掉刘縯。他们以刘縯的部将刘稷抗命为由要将刘稷斩首,得知消息的刘縯赶到刘玄那里据理力争,而更始帝刘玄等人直接将刘縯和刘稷一起扣下并在当日将刘縯和刘稷一起处死。
刘縯的悲剧在于他当时尚不具备独立对抗新莽王朝,不得不联合绿林军共同作战,但是因为绿林军人多势众所以无法取得这支义军联盟的领导权,因而不得不放弃争夺帝位,并最终被更始帝刘玄和拥立其登基的绿林军头领害死。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