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团队里的实际地位是怎么样的?为何建国后只被封伯爵?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瑯琊浪子】的最佳回答:
明朝建国后,功臣内部有了分歧,淮西派和浙东派,淮西派为朱元璋老乡,也是最早跟随老朱的,当然要强势一点,朱元璋也想让刘伯温当丞相,可以用他的手来扼杀淮西派,但刘伯温也料到这一步,他没接受封爵,就这料事如神者也没逃过一劫。
【2】、来自网友【于左】的最佳回答: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共有六人得到公爵,二十八人得到侯爵,其中除了李善长,全部都是武将。
这当中,李善长虽然是文臣,没上过战场,但资格最老,为朱元璋做了许多事,许多朱元璋说不出口的话,他都能识趣地替他提出来。另外,在消灭张士诚之后,李善长就被封为宣国公,一起被封的另外两个人是徐达和常遇春,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的位置。
一番封赏之后,又举行了庆功宴,几天之后,朱元璋才想起他身边那一大帮文臣。于是宣布,进封中书右丞汪广洋为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御史中丞刘基被封为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和前面三十多位公侯相比,刘基、汪广洋二人的爵位低,食禄少,而且他们的爵位属于流爵,子孙不可世袭,最重要的是,没得到那一块寒光闪闪的免死铁券。所以完全不能相比较,更像是发给他们的一份安慰奖。
刘基和汪广洋都不是安徽人,不是红巾军的信众,属于外来者,看起来官职不小,其实并没有真正进入权力的核心。
刘基是元朝的进士,在元朝做过官,这和朱元璋手下的绝大多数人不一样,所以他的眼界也不一样。刘基有气魄,做军师、做御史,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比如在征讨陈友谅、张士诚的次序上,比如在如何对待韩林儿的问题上,在营造中都的问题上,他都有过重要的建议。
但是,民间对于刘基能力和作用的评价,都有夸张的成分。总体来说,他是配得上这个诚意伯的。
相比之下,汪广洋的经历就平淡得多,主要在地方上任职,李善长因病离开丞相之职,他被召来代替,升得很快。
总体来说,刘基能够封爵,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十分幸运。但他和汪广洋一样,根基并不牢固,所以后来都出了事。
【3】、来自网友【沐易云知识】的最佳回答:
我是土豆,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总体来说,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团队中算是一个谋士,在朱元璋开创明朝历史时为其出谋划策,在出完力之后朱元璋并不重用刘伯温,只是将他封为伯爵。
刘伯温的坎坷仕途
一三一一年在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是刘基,字伯温,后世便称他为刘伯温。刘伯温天资聪慧,并且热爱学习,他的父亲是其启蒙老师,教他习文识字,他学习能力极强,具有一目七行的本领,十二岁之时便考中秀才,被乡间称为“神通”。
元统元年,这位少年也初长成,二十三岁的他便赴元朝京城大都去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可是,在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的年代,无法得到任用,只能在家闲居三年。
至元二年,刘伯温才被元朝朝廷任用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县中的政务。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不拘一格,不畏强权,体恤百姓,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但是最后还是辞官回家了。
至正三年,朝廷任用他为江浙儒副提举,并且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为检举监察御史职,朝中大臣都不支持他,还给他使绊子,他只好辞职,此次为官任期大约也只有一年。
刘伯温初入仕途时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可见他初入仕途时仕途多舛。
帮助朱元璋开创明朝
至正二十年的时候,他被朱元璋请到应天,任用他为自己的谋臣,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均得到了朱元璋的采纳和执行,他参与制定朱元璋消灭元朝的策略,并得以实现,帮助朱元璋开创了明朝的历史。
刘伯温的晚年命途
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开创帝业时,被朱元璋当做手心里的一块宝,可是等到朱元璋帝位稳固之后,就被他当做了一棵草对待。
首先开始降低刘伯温的威信,同朝为官的大臣们,和刘伯温具有相同功劳的大臣,官品和俸禄都比刘伯温高,这就是显然要将刘伯温的威信给降低,不在重用刘伯温的表现。
其次为刘伯温在朝野树立敌人,将刘伯温与他讨论的其他大臣的缺点都告诉大臣本人,目的就是挑起其他大臣与刘伯温的祸端,为其树立敌人。
再次就是撤销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已经感觉到了朱元璋的意图,在朱元璋希望他告老还乡之时就顺应了朱元璋的意图,可是在回去之后,他也没有放下朝廷的事情,将自己的想法奏报朝廷,可是被朝中的对手给污蔑,添油加醋的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也没有给刘伯温辩白的机会,撤销了他的俸禄。
这种巨大的折磨和仕途的不顺使刘伯温病倒了,之后再也没有好起来,六十五岁之时便驾鹤西去了。
我是松头土豆,为您解读历史事件,呈现历史故事。
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
【4】、来自网友【热情的海马大叔】的最佳回答:
刘伯温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抛开被民间神化部分不说,在朱元璋的心里地位确实很高,甚至超过魏国公徐达和韩国公李善长,虽然身居伯爵,朱元璋对刘伯温在从军事上、政治上策略的制定都离不开刘伯温在方向上的正确指导,故刘伯温有“帝师”之誉。“伯爵”恰恰是刘伯温免受洪武年间官场各个大案牵连的关键点之一。
刘伯温原为元朝至正年间汉人进士,为人清高性情刚烈因此在腐朽的元朝当官实在干不下去,于是辞官回老家青田县耕读过日子。直到朱元璋慕“浙江四大才子”之名请他相助,才来到朱元璋的身边。
据《明史》可以确知,刘伯温才能大,脾气也不小。作为文人骨子里的那股傲气,压根瞧不起朱元璋手下那班草莽出身的将领,于是不屑与他们私下有交往。一开始,虽然刘伯温处处展现惊人才华,可还是朱元璋非常讨厌刘伯温身上这股臭脾气,因为他自己本来也是草莽出身。明朝开国之初在论功行赏时,朱元璋对开国功臣按三等爵位封赏,分别为:公爵、候爵和伯爵。按功劳,刘伯温理应受封公爵,就因为脾气“不合群”的问题最后被拉入伯爵的队伍里去。
虽为伯爵可刘伯温的职位不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使,有统察天下文武官员的大权,并且脱离中书省管辖直接受皇帝本人制约。一开始朱元璋特别讨厌他的清高和傲气,可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朱元璋那帮“合群”且高官厚禄的兄弟功臣逐渐合伙欺下瞒上干起贪污的勾档时,朱元璋开始喜欢上刘伯温这股傲气和不屑结党朋的清高。因为刘伯温不贪财色、不结党朋个性恰恰成为朱元璋反贪腐的最佳人选。
只是刘伯温在世不长,不久便病死。据《明史》记载刘伯温的病情状况,很符合现代医学肝癌的症状,据医学对肝癌诱发因素的研究,脾气暴躁是重要的肝癌病发因素之一。这充分印证了刘伯温死于肝癌这一说法。不过相对于其实明初功臣的结局,诚意伯刘伯温也算是善始善终吧。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团队里的实际地位是怎么样的?为何建国后只被封伯爵?】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