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下滑那么快?一共有 1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王朝名将与英雄史诗】的最佳回答:
因为,马陵一战,魏国不止失去了最顶尖的名将庞涓,还失去了赵韩两个坚实的战略盟友,更失去了最精锐的十万魏武卒。
我们都知道,自吴起改革军制后,魏军走的就是职业化的精兵路线,其士兵甄选的淘汰率极高(必须身穿三层甲,头戴盔,腰配剑,肩扛长矛,再背一张 12 石的强弩,带五十支箭,背三天口粮,差不多要负重几十公斤,还能半日行进一百里,才算合格),之后还要不断地训练,培养的成本高、周期长,这种精兵打起仗来战斗力非常强,可一旦遭受重大损失,魏国在短时期内就再难组建起一支具有同样战斗力的武装了。魏国的霸业,已注定就此终结。
而与此同时,秦国趁着中原混战无暇西顾的这宝贵二十年,加紧变法,终于大成,至秦孝公和商鞅临死前三年也就是马陵之战结束的这一年(公元前 341 年),秦国正式宣告完成大国崛起之路。
没有想到,中原争霸最后的大赢家竟然是西边儿的“乡巴佬”秦国。魏齐楚多年争霸,最后却让秦坐享其实,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
笑到最后,笑的才最美。
同年也就是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 341 年)五月,齐将田婴伐魏东境,围魏平阳(今河南滑县南)。九月,秦卫鞅伐魏西境,;十月,赵国伐魏北境。魏军皆败绩。魏国大将公子卬被秦军所俘。
马陵大战一结束,原霸主魏国马上变成了各大国竞相攻击的目标,可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要谁一旦摔倒,就立刻会被群狼撕成碎片!
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 339 年),秦魏战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魏军再次大败,主将魏错被俘。
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 334 年),魏惠王决定改元,妄图去除衰气,拯救魏国日暮西山的国运。
魏惠王更元五年(公元前 330 年),秦将公孙衍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俘魏将龙贾,歼灭魏将四万五千人,魏国被迫将西河郡全数献给秦国,当年吴起的预言成真了,秦国至此尽占崤函之险,横空出世,东向以临天下。
至此,魏惠王任内,魏国已有六位军事统帅先后被敌国俘虏过了,他们分别是公孙痤、庞涓、太子申、公子卬、魏错、龙贾。丢人哪!
魏惠王更元七年(公元前前 328 年),秦夺得魏蒲阳(今山西隰县),同时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陕北延安到榆次一带)献给了秦国 。
图:魏惠王给秦惠文王驾车
马陵一战,标志着魏国自三家分晋以来七十年的霸业就此泡汤;而西河与上郡广大土地的丢失,则标志着魏国大国地位的终结。从此以后,魏国一日弱过一日,一年衰过一年,无论怎么折腾,依然头都不回地朝亡国路上一路狂奔,拉都拉不住。
史家评论,魏国的衰落,在于人才的流失和战略的失误,照我看,魏国还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曾让它无敌于天下的武卒制度。武卒制度有其进步性,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武卒乃重甲步兵,装备很费钱,且武卒是职业军人,不参与生产,还全家免除赋税,长期这样下去,会国力不支,所以荀子在《议兵》一文中就曾称之为“危国之兵”。而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武卒的数量或者服役期,但是很显然,魏惠王并没有这么做,到了他儿子魏襄王时还不这么做,襄王甚至还重建了二十万武卒,但武卒的培养周期很长,所以这二十万武卒作战力远不如前代,但耗国力的本事却依然不小,魏国在国土日缩的情况下还盲目发展军事,这只能加速它的衰亡罢了。
图:魏武卒
魏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 326 年),韩赵联兵围攻魏之襄陵,魏惠王不得已向韩赵求和,是年五月,魏惠王会韩威侯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
可怜魏惠王,原先付出了血的代价率先称王,到最后却不得不四处礼拜尊别人为王,悲哀啊悲哀。
魏惠王更元十二年(公元前 323 年),楚国为了控制魏国,要废除魏太子而将流亡于楚的魏公子高送回魏国立为太子,命柱国昭阳进攻魏襄陵,占据了八个邑。襄陵这片七十年前被魏文侯强夺去的军事重镇终于重回了楚国的怀抱。
可怜魏惠王,当年多么的不可一世,现在却连自己的内政都要遭人干涉了,悲哀啊悲哀。
同年,秦又伐魏,攻取大城曲沃(当年晋国的“龙兴之地”,位于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可怜的魏国,接连丢人,接连丢地,综合国力持续衰退,天下魏国独霸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接下来的历史,是属于秦国崛起、诸侯均势、合纵连横的时代。
我们发现,魏国其实有点像欧洲的德国:德国也是中世纪开始时由“超级大国”法兰克王国分裂成法德意而来,一如三家分晋;而德国所处地形,也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平原,与魏国所面临的地缘困境一般无二,所以德国一旦遭遇东西作战就必败无疑,而魏都大梁也会屡次被齐军轻松兵临城下。更由此可见,魏惠王当初没有选择全力灭秦,错失将国力优势转化为地缘优势的机会,是多么的失招!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下滑那么快?】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