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问题为何有人说曹真不死便无司马,他到底有多重要?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笑看三国风云】的最佳回答:
曹真一死,曹魏在三大战区的人事设置出现了巨大的漏洞,这个漏洞就是曹氏宗室再也没有出现杰出的人才统领三大战区,这些地方要么被司马懿所窃取,要么被士族所把控,严重的危及到曹魏统治基础。
因此,曹真之死意味着曹魏军事权力出现了倾覆危机,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
一、曹真其人其事。
曹真原叫秦真,由于其父秦邵对曹操有恩,因此在秦邵去世后,曹操为了报恩,就让他改姓为曹,叫曹真。
曹操待曹真非常好,让他和亲儿子曹丕一起生活,成长。
曹真力大勇猛,曾经一个回射,将一头猛虎射死,因此被曹操任命为虎豹骑头领,此后带兵攻打贼寇,被封为灵寿亭侯。
初试小刀后,曹真以偏将军的身份随着都护将军曹洪、骑都尉曹休、雍州刺史张既等人在下辨和张飞,马超以及吴兰等人鏖战,在击败吴兰之后,被拜为中坚将军,不久又封为中领军,掌握着曹操的禁军。
曹丕即位之后,曹真被封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及凉州诸军事,进封东乡侯,主要镇守凉州、雍州以及对蜀汉的战事,负责曹魏西部战区。
曹真接连平息了凉州和雍州多次爆发的叛乱,稳定了局势,因此被封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成为次于曹休的军事统帅之一。
不久后,曹丕命令曹军三路伐吴,曹真和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等人率领中路大军攻打南郡。征讨结束后,曹真被封为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掌握着曹魏中央军队。
曹丕去世之际,曹真和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诏辅政。
在曹睿在位期间,曹真多次升迁,特别是在曹休去世后,曹真更是升任为大司马,获得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殊荣。
公元 231 年,曹真去世,被谥号为元侯。在 243 年配享魏武帝庙,荣耀至极。
二、曹真去世后,对曹魏的影响是什么?
曹真去世之前,曹魏另外一个手握兵权的人物也去世了,他就是曹休。
曹休和曹真同为辅政大臣,在曹睿即位后被封为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最高统帅,而曹真是大将军次于曹休,可见当时曹魏主要军权掌握在曹氏宗室的手里,一个是大司马,一个是大将军,俩人分别在东部战区和在西部战区。
以前负责荆襄的南部战区的夏侯尚去世后,司马懿作为骠骑将军,屯兵宛城,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成为南部战区的最高领导人。
曹休去世之后,大司马的这个职位给了曹真,曹真就成了最高统帅,而大将军的这个职位给了司马懿。
因此,从职位上看,当时的顺序是曹休,曹真和司马懿。三个战区中有两个是曹氏宗室,司马懿是外姓,但是主要军权在曹氏宗室手里。
如果曹休不死,大司马也就不会给曹真,而曹真的大将军这个职位也就不会给司马懿。
东部战区的大司马曹休去世后,该地区的由满宠负责,满宠去世后,由王凌负责,虽然都是外姓人,但是这些人都是忠于曹魏的忠臣。
然而,隐患依然存在,三大战区,有两个战区如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已经掌握在外姓人手里,只有曹真的西部战区还在曹氏宗室的手里,此时曹真是曹魏军队的统帅。
那么,南部战区的夏侯尚去世后,为何不将都督荆州和豫州的兵权交给夏侯氏或者曹氏宗室呢,反而交给司马懿呢?
这里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夏侯氏或者曹氏宗室的人才出现了断代,没有可用的人才。
第二个原因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曹丕,乃至曹睿时代对曹氏宗室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态度,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历练,从而导致曹氏宗室无法出现人才。不给机会锻炼,再好的人才也没有用。
第三个原因即是九品中正制极大地限制了夏侯氏和曹魏宗室人才的选拔。人才选拔被控制在世族手里导致大量的人才资源或者选拔权不在皇帝手里,从而导致皇帝实际上被部分地剥夺了任用人才的权力,这对于曹氏和夏侯氏人才的历练也有极大的影响。
正是这三个原因的综合影响,导致曹魏政权中,曹氏和夏侯氏人才出现了严重的断档,后继不足,只得用外姓人才。
因此,南部战区落入了司马懿的手里,东部战区也落入了满宠以及王凌等人的手里。
然而,形势发生了变化,作为西部战区乃至曹魏军事最高领导人的曹真去世后,在军事上,曹魏出现了严重的倾斜,那就是夏侯氏乃至曹氏已经找不出一个胜任这个职位的人,因此只能从南线把司马懿调到西线,主持对蜀汉的战事。南线则由夏侯儒来负责,可是夏侯儒实力有限,他卸任之后让王昶来担任。
这样以来,曹魏三大战区全部落入到了外姓人的手里,也就是世族的手里,曹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埋下了极大的祸患。
三、曹真不死,有司马懿的机会吗?
曹真不死,曹真就是曹魏最高的军事统帅,并且司马懿也就没有办法染指西部战区,也就是雍凉地区的军事力量,同时也不会调往中央染指中央军。
公元 227 年,曹睿任命司马懿都督荆州和豫州的军事,此后在 231 年,诸葛亮讨伐曹魏的时候,司马懿就被派往西部驻守抵御诸葛亮的进攻。而司马懿在南部战区驻守的那几年,经过司马懿的经营,已经成为司马懿的基本盘,即使夏侯儒接任后也没有破除司马懿的影响,而夏侯儒的接任者王昶又是司马懿举荐的人,因此南部战区已经成了司马懿的地盘,而非曹氏所有。
司马懿屯守西部战区的那几年,经过司马懿的经营,西部战区同样逐步纳入司马懿的囊中,即使司马懿短暂的离开,夏侯玄等人接任,可是依然无法破解司马懿对西部战区的掌控,以至司马懿夺取之际,西部战区倒向了司马懿,成为司马懿的基本盘。
可见,曹真如果不死,司马懿也就无法获得西部战区的负责人,那么此后也就不会被掉入中央,染指中期权力。
因此,曹真不死,也就没有司马懿的机会了,只能呆在南部战区,无法染指其他地方。更不会此后担任太尉,染指中央军,有机会出兵征讨辽东,
可见,曹真一死,带来的蝴蝶效应,极大地影响了曹魏的军事领导人的布置,导致军权逐步落入外姓人的手里,给了司马懿机会。
四、总结。
曹真去世后,为了抵御诸葛亮的进攻,曹睿将司马懿从南部战区调到西部战区应急,从而确保了西部战区由危传安。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曹睿虽然采取了补救措施,将司马懿调往京城任太尉,剥夺了他在西部战区的兵权,可是他在南部战区以及西部战区的布局已经生根发芽,即使如南部战区的夏侯儒以及西部战区的夏侯玄已经无法动摇其根本,最后这两大战区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要么处于观望,要么中立,从而动摇了曹魏的统治基础,为司马家族最后夺权打下了基础。
因此,曹真不死则无司马,确实如此,可见曹真的确很重要。
【2】、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曹真的早早去世,几乎就意味着老曹家的天下不稳了。
曹家江山的支柱
自东汉以来,世家豪族的实力膨胀。他们在朝廷、地方,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曹家要掌握天下,就必须要借重世家大族的支持,但要想牢牢压制住世家大族,则需要本家子弟牢牢把持军力。
因此,自曹操时代开始,曹魏的权力割据便是:诸夏侯曹牢牢把持军权,各地世家大族参与政治。
可以说,诸夏侯曹,是曹魏的军事支柱,一旦支柱垮了,老曹家也就要注定大权旁落了。
而曹真,则是这最后一根支柱。
“曹二代”的主要代表
曹真、曹休,是诸夏侯曹第二代的代表。
曹真,本是秦邵之子。秦邵为保护曹操被杀后,曹操收其为养子,让他与曹丕等人一起生活。
在“曹一代”打天下时,曹真、曹休,进入虎豹骑,得到了充分锻炼。
218 年,曹真、曹休,随曹洪参与下辨之战。当时,曹操对曹休说:主帅虽然是曹洪,但你这个参军才是实际指挥官!
以一代“挂职”坐镇,“二代”实际指挥。老曹家的新老交替开始了。以曹休、曹真为代表的“曹二代”,开始走上前台,成为主要将领了。
下辨之战,由曹洪这个叔叔“挂职”带领,曹休、曹真击杀了吴兰,逼退了张飞、马超。
随后,夏侯渊被杀。
曹真进入汉中,担任征蜀都护,指挥老将徐晃等人击败了蜀将高翔。
这表明:“曹二代”开始接班了。
而且,曹休就能识破张飞的计策;曹真能指挥徐晃守住阳平关。
看起来,他们与“一代”名将们没有明显差距,他们足以继续支撑起曹魏。
支柱:曹真
曹丕继位不久,曹仁、夏侯惇等“一代”陆续去世,曹休、曹真开始独挑大梁。
论资排辈,曹真在曹休之后,因此,他的职务一直比曹休低一点。
然而,就实权而言,曹真却早早成了支柱。
曹丕没有其父曹操一般的军事才能,他很少亲自领兵。
然而,烽火连天不休,长期的战时体制,又需要有人对全国军队实施不间断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指挥。
因此,222 年,曹丕首创了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名号,将其授予上军大将军曹真,并假其节钺。
曹真的这一职务,其实就是受皇帝委托,指挥京城内外驻军和外地各都督的征镇兵即外军和中军。
这也意味着,曹真成了曹丕在军事上的委托人,成为曹魏的军事支柱。
足挑大梁
曹真也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挑起了大梁。
1、恢复曹魏对西域的统治。
曹真之所以能在实权上超过曹休,是因为曹真在 221 年立下了大功。
当时,曹丕以曹真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
不久,河西地区的羌胡作乱。
曹真率军讨伐,一战而胜,“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
汉末三国时期,一战“斩首五万余级”,已经是非常大的胜利了!
此战后,曹魏打通了与西域的联系。次年,西域诸王遣使奉献,曹魏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2、威服东吴。
222 年,曹丕三道伐吴。曹真督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进攻江陵。
江陵之战,成就了吴将朱然的威名。
然而,实际上,曹真军多次击败孙盛、诸葛瑾等吴军,也斩获不少。
虽然因为疫疾大起,曹真未能攻破江陵,但曹魏是在孙权再次称臣后退兵的。
此战,未竞全功,曹真算是败了。
然而,事实上,自夷陵之战结束起,当时的曹魏,已经不具备灭吴的条件了。
客观地说,虽然不能破城,但能逼使孙权再次称臣,已算相当不错了。
因此,回军后,曹真升为中军大将军。
3、连挫诸葛亮。
诸葛亮的前两次北伐,均败于曹真。
第一次北伐时,曹真坐镇郿,以张郃攻街亭。
结果,张郃击破街亭,击败诸葛亮的祁山大军;而曹真自率军击败在箕谷的赵云所部。
后来,诸葛亮反思:蜀军在祁山、箕谷,兵皆多于魏军(祁山一路,主要指当地守军,不包括张郃的援军),结果“不能制贼反为贼所制”。
此战,曹真派遣张郃率主力攻街亭,是在战略上看出了要点;亲自指挥以少胜多击败赵云,在战术上又出彩!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则败给了曹真的提前部署。
曹真认为诸葛亮必然再来北伐,而且,再次北伐必走陈仓。
因此,曹真提前让郝昭在陈仓筑城扎军。
结果,诸葛亮大军果然攻陈仓,围二十日不克,退军。
这次北伐,人们惊叹于郝昭的守城之功,张郃的料敌如神(认为可能他还没有到诸葛亮就退军了),其实,曹真的未雨绸缪、提前部署,才是胜负关键!
此后,曹休去世,曹真进为大司马,回朝辅政,其应对诸葛亮北伐的历史告一段落。
总体上,与诸葛亮过招,曹真应付自如。
如果以应对诸葛亮北伐的角度看:曹真两次与诸葛亮对阵,第一次大破蜀军;第二次轻松退敌人;而司马懿也两次与诸葛亮对阵,第一次在卤城大败,只因对手内部问题(李严表示无粮草不继)而退敌;第二次则因诸葛亮去世而退敌。
由此来看,对付诸葛亮北伐,曹真的表现好于司马懿。
4、被抹黑的征蜀之战。
曹真征蜀之战,失败了。
因为此次失败,曹真被后人所指责,甚至嘲讽。
其实,汉末三国时期时期的大举进攻,曹操四越巢湖而不下,诸葛亮、孙权多次北伐而无功,无功而返其实很太常见了,何必因一战无功而刻意嘲讽呢?
何况,此次,因连日大雨,曹真军道路不通而退军。军队并没有大的损失,也谈不上失败。
总体上,曹真的表现,是足以成为曹魏支柱的。
只不过,对于三国历史的记载,多成书于晋代。为了给司马家添加光彩,稍微刻意矮化了曹真而已。
断层:后继无人
征蜀之战后,曹真病重去世。
曹真、曹休当时都只有 40 多岁,年纪比司马懿、陈群要小了一大圈。
依常理而言,曹真完全可以长时间把持军权,牢牢压制司马懿等大族的。
然而,曹真就这么去了。
更严重的是,由于走得太早,夏侯霸等“曹三代”又还没有成长起来。
因此,“诸夏侯曹”出现了人才断层。
曹真死后,诸夏侯曹,不说“都督中外”,就是连独当一面的将领也没有了。
应对诸葛亮北伐,需要司马懿;征辽东公孙渊,又需要司马懿···
最后,30 多岁的曹睿也要去世了。
曹睿去世前,已经意识到司马懿的威胁,试图安排宗亲辅政。
然而,搞来搞去,始终搞不出足以控制局面的班子···
最后,稀里糊涂之下,让曹真的儿子曹爽来与司马懿联合辅政。
曹爽得到的权力,比曹真更大。
然而···要成为支柱,仅有权力是不够的。
最终···司马懿夺权,老曹家的江山要易主了。
曹真的军事才能,不在诸葛亮、司马懿等同时代最杰出军事家之下。
他为人仗义,不惜分其所食邑给要好的宗人、乡人。
他每次出征,都与将士同甘共苦,甚至愿自散家财来犒劳将士,甚得军心。
这是标准的顶梁柱。
然而···过早的去世,却使诸夏侯曹一时无人能接班,无人能再拱卫老曹家的江山了。
各位,要做好顶梁柱,最紧要的,要养好身体呀!
祝君健康长寿!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何有人说曹真不死便无司马,他到底有多重要?】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