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20多年前,为什么有些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喜欢读中专?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23:52:07 3次浏览

关于问题20 多年前,为什么有些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喜欢读中专?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聊侃】的最佳回答:

因为当时的中专毕业还分配工作,统招的中专上班就是干部身份。当时有高中中专和初中中专,分数都不低,考的人还是很多的。当时有很多行业内的学校,比如交通学校、卫生学校、财政学校、工业学校、贸易学校等,毕业后就能分配到相应的单位工作。

【2】、来自网友【满楼读书】的最佳回答:

中专,就是中等专科学校的简称,比如卫生学校、税务学校、幼儿师范啊等等。

从学历上看,中专是中等学历,和高中一样,但比高中强的是,中专生毕业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业技能,可以参加工作;而高中生学习的仍旧是通识教育。

在八九十年代,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了报考中专而不是继续上高中以便将后考大学,这种现象,也是当时的时代才有的。

最主要的,恐怕还是经济原因吧。事实很简单,中专三年后就可以参加工作,而且当时是包分配的,即当时所谓的“铁饭碗”,考上就等于将来有了保障。

更何况,当时家庭多数小孩很多的,所以很多年龄比较靠前的子女报考了中专,为什么呢?可以早点参加工作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给弟弟妹妹今后求学创造条件。

其次,中专学历当时还是很吃香的,因为可以包分配,单位也都还不错。更何况,当时考中专的分数可是比考高中更高,因为报的人很多,如果不优秀,恐怕还考不上呢!

其三,有一点是值得考量的,那就是:如果考高中,不但需要再读三年书,而且未必保证就一定能考上大学!

当时的大学名额不比扩招后,那时考上大学还是比较难的,因此,与其三年后再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初中毕业时先考中专也是一个选择。

不过,我记得我 1992 年在我们县中初中毕业时,倒是有个事值得一记。当时,校长把初中毕业班的前十名学生都找去,我当时也在其中。

在一个大会议室,校长给我传达了一个文件,要求我们这些优秀学生报考时不要去考中专,并且说县里已经下文件,这次(包括今后)的中考,如果考上我们县中并且考进前三十名的话,县里将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学金(似乎是每月 50 元,当时不少了)。

校长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我们去考高中,将来去考大学。当时似乎县里也出文件了,每年考上多少大学生也算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指标。因此,校长都鼓励我们这些人尽量考高中,而不是要考中专。这就是我们当时说所谓“截流生”。

可惜的是,但我们班排名靠前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学习委员,最后还是报考了中专(其他班的情况我不清楚)。按她们的水平,三年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后来,我从同学那得知,这两位女孩子最后在参加工作后,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上了大学(可能不是全日制的那种),据说还有一个上了研究生。这倒是和我一样,殊路同归了。

【3】、来自网友【了叶大师】的最佳回答:

这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简单的说,就是读了中专可以马上分配工作,而读了高中的人还得考大学,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从当时的经济条件、人们的长远认知以及社会状况来看,一般成绩好的会选择读中专,然后分配工作,拿到“铁饭碗”,就衣食无忧了。而读高中考大学既花钱又花时间,而且还不知道大学毕业了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就导致了这样的一种现象。


现在很多农村乡镇中学甚至是小学的教室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成绩比较好的那一批人。那时候很多县城都有师范中专,初中毕业成绩比较好的才有资格去读,读完了就被分配到各个镇上担任老师,享受着“铁饭碗”。

而那些成绩平平家里面又稍微有点钱的学生,只好继续读高中考大学,看大学毕业后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然而事实上那一批中专毕业的几乎现在仍旧在镇上教书,很难有较大的突破了。而那群当年成绩不算太好的被中专刷下去不得已考高中考大学的学生,现在的社会地位社会职位都明显比读中专的那群人高很多。

我曾经问我的老师:“你们有没有感到过气愤?”

“这有什么好气愤的”,他说,“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谁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

对啊,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时代的安排。

好在我们都热爱生活并且努力地让生活变得更好,不是吗?

【4】、来自网友【用户可爱小苹果】的最佳回答:

为什么 20 年前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都去考中专,可能考不上中考的才去读高中?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性所决定的。在 20 前年由于我国教育政策,读中专就意味今后的工作有了保障,人生就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 20 年之前,考中专比考高中困难得多,尤其是公立中专和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都是拔尖的候选人。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了中学,因为包分配。一个中学生,一个当时的师范生。只要考上了,就不用担心找工作的问题了。你一毕业劳动部门就给你安排工作。相当于你考上了中专,你就找到工作了。你想想,考上高中要三年,考上大学要四年,前后七年。等你毕业了,同时参加中考的同学已经把工作磨练了四年,比你多挣了四年钱。中专是来自普通家庭,急需就业的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最佳选择。

在 20 多年前,当时确实有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初中生,选择了报考中专,但并不是所有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中专。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选择中专,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但在 1996 年 1 月份时,人社部发文表示,开始尝试让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且制定了 4 年的过渡期,该规定从 1998 年开始大规模的实施,到 2000 年时,全面停止毕业生包分配制度。优秀初中毕业生喜欢读中专应该是 1997 年高考扩招之前的年份,高考逐步扩招之后,优秀初中生开始偏向读高中考大学了,这个群体逐渐变少,到 2000 年左右基本上就消失了。

中专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当时读个三年中专后,国家统一包分配,端上铁饭碗,成了国家人,这是很多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事。

对于当年的中专生,只要被录取入学顺利毕业者,特别是农村考生,可以顺利地把户口迁出农村,使自己能成为一位光荣、令人艳羡的城里人,拥有一个城市户籍,吃国家粮,这是那个时代农村学生的最高追求,无论是本科、专科还是中专,都能实现这个目标。

当时普遍对学籍管理较松,有的学生为了考上中专,初中能读五六年。

随着大批的中专学校毕业生分配到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或是国有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人才结构,不少中专生成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初中毕业部分,中专招生和高中招生是分开进行的,而且初中生报考中专的方式,和报考大专的要求是差不多一样的。很多城市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村家庭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比较优秀的孩子,初中毕业以后都把报考中专作为第一选择,其主要原因还是就业问题,跳出农门的问题。考不上中专的很多农村孩子,还要复读准备来年再报考中专。这就形成了初中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进了中专,读高中都是没有考上中专的孩子,成绩一般的孩子,或是家境比较好的孩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的不断完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严重冲击着就业的形势。中专的地位也在下降,虽然初中考上中专依然能跳出农门拥有城市户口,可城市户口的政策优越慢慢取消了,与农村户口的差距基本上是没有了。工作国家包分配的体制基本也取消了,看自己的实力,拼自己的本事吧。后来,很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出现进一步冲击着中专生的就业形势,自然有条件上高中的孩子更不会去选择中专了。

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优秀的农村孩子为了端上铁饭碗,脱下农皮,变成城镇户口,他们选择在初中毕业考中师中专。这是初中生考中师中专最主要的原因。还有的之所以考中师中专,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家里人的想法是早点出来工作,早点帮助家里。他们不到 20 岁就出来上班挣钱,减轻了压力父母的压力,帮助了弟弟妹妹。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今天上大学与当年上中专相比,当年的难度要明显大于现在上一般本科院校,而论真实水平,当年的中专生,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阅历,都要强于现在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水平。所以当年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读中专,考不上的才去读高中,这既是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反作用的结果。

【5】、来自网友【荷叶村夫】的最佳回答:

一句话,是历史造成的!

1977 年恢复高考,当时总录取率可能就是 1%!后来逐年增加,但估计每年平均难增加 1%!所以,高考的录取率是相当低的的!恢复高考大约两年后,湖南高取消了初中毕业考中专,直到 1983 年恢复。中间 5 年是高中毕业考中专!中专也在高考中录取。含中专的总录取率也只是百分之几。本人就是 1982 年通过高考考取师范的。

那时生产不发达,经济比较差!农村家庭,维持生计,就像老牛负重。如果能早减负担,那真是喜从天降!政府号召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农村的孩子到手就是材!那时初中考中专,只有第一年要拨粮,以后是不要拨粮的!换言言,这个孩子就已经“吃国家粮”了,毕业后分配工作。如果考师范,国家还发生活费。像本人读师范时,每个月学校发 17.5 元菜金(学校内部使用的菜票,即生活费)和三十二斤米的饭票。(当时的实习工只有 24 元一月)。没有用完的部分,假期发全国粮票和现金回家。

所以要搞清楚,不是“20 多年前,成绩优秀人初中生喜欢读中专”,而是农村孩家中条件有限,无力送高中,被迫读中专!当然也有极个别富家子弟由于跟风,也将自己成绩优秀的子女送去读了中专!但这比例并不高!回答供参考。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20 多年前,为什么有些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喜欢读中专?】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