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人性本善,这是为什么呢?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雅舍闲人】的最佳回答:
提到人性本善,我们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三字经》上面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关于人性为什么是善的?孟子提出的“四端说”,非常具体,他说人有四种道德情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分别对应四种非常珍贵的德性: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情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天生的,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
先说恻隐之心。孟子举例说,看到小孩子掉到井里,你会本能地伸出援手去拉他、救他,不必运用理智,不用一瞬间想起雷锋、王杰、罗盛教。那是人的本性,能够将心比心,体现出自己朴素的内在品质:仁。因为仁者爱人。
第二是羞恶之心。人天生有道德感,假如你看到小孩掉井里,见死不救,事后你的良心会痛,会有耻辱感,感到在人前抬不起头,也在道德上看不起自己。这也是天生的,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情感上的否定。西方的基督教有罪感文化,在上帝面前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因此需要行善、忏悔,洗涤灵魂中根深蒂固的原罪。中国人没有这样的原罪观念,但有耻感文化。原罪是面对上帝,而耻感呢,是面对自己的良知。孟子说,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所谓义,乃是做应当做之事。有了羞耻感,就会自觉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唯一的标准就是:义还是不义?
第三是辞让之心。恻隐之心,是积极的,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而辞让之心呢,是消极的,是对别人的尊重。所谓尊重,在儒家看来,乃是见到不同的人,要遵从不同的礼节。比如你知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按照兄弟之礼,小弟见到大哥,就该谦让,把大梨给哥哥吃。所以,礼不是外在的规矩,而是发端于内心的自然情感。
最后是是非之心。是非善恶,这是人的基本价值观,这个大是大非,不是外在的标准,而是出自你的内心,来自你的良知。在孟子看来,人关于道德的知识,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是自觉发掘内心良知的过程。
不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那是大学辩论赛上的主题,也可以是我们说后天环境变化的结果。总之,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四端说”,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不管你信不信。
【2】、来自网友【书斌爱诗歌】的最佳回答:
性子是天生的,比如急性子,慢性子,到善恶则是后天的,比如环境,教育,诱导风等,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就会走上正路,否则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3】、来自网友【正能量四季如歌】的最佳回答:
人之初,性本善,原本人就就像一张白好写最美的字和画,后来的环境,教育不同所改了一个人心志和头脑。
【4】、来自网友【晨星 1928】的最佳回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幻小时后,本性都是善良的,因接近的事物不同,生活环境的政改变,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本性离善良,习惯性的越来越远,善恶会由环境而改变,与善相居为善,已恶交友为恶。
人的善与恶,与生活的国家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好战的国家,人心凶恶,血性残忍,以杀人为快感,为强大。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国家的人,看到杀人会感到恐惧和害怕,所以人的善恶美丑,随时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5】、来自网友【守得思录】的最佳回答:
感谢您的邀请。
人性本善,这是个伪命题,是对古代智慧和《三字经》的误解误读误判。
《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字,本来是一个语气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性本善”说的是“性本”,本到什么程度呢?原原本本,一点儿污染都没有,纯净纯善,无善无恶,是最好的。就像干净的蒸馏水一样,没有一点污染物和杂物杂质,无色无味。
人的善和恶,都是出生以后形成的。遇到什么学什么,跟着什么人学什么,遇到好人学好人,做好人,遇到坏蛋学坏蛋,做坏蛋。也正如纯净的蒸馏水一样,你放入什么颜色,它就变成什么颜色,你给他一个什么表情,他就给你回馈一个什么表情,甚至你给他一个什么心情,他就给你回馈一个什么样的心情。
所以人的本性不是先天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农民的儿子不一定是农民,强盗的儿子也不一定是强盗,富豪的儿子也可能变成穷光蛋。关键看怎么培养,关键看像哪个方向去努力。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人性本善,这是为什么呢?】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