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问题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若愚史话】的最佳回答:
后台倒了、工作丢了、儿子死了、老婆卷走家里所有的财产跑了、至亲的弟弟一家三口也死了,年已 58 岁的戚继光迎来了人生中的真正考验和至暗时刻。
作为明朝中后期数一数二的将领,戚继光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抹亮色。他以一人之力,创造了多个奇迹。
戚继光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荡平了困扰大明朝 200 多年的倭患;
随后,戚继光北上镇守蓟州重镇,十六年时间,蒙古各部不敢侵扰大明一寸土地;
他一手练成的“戚家军”,“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被誉为“16 至 17 世纪东亚最强的军队”。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戚继光打仗一流、练兵最强,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诗人、书法家、著作家、建筑家等等,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民俗风情,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但这么一个文武兼备、样样精通,又善于搞政治的军事奇才,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悲惨的结局呢?
这一切,还得从戚氏父子的一次对话开始。
“军事奇才”戚继光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惨结局的?
01 世代为将,年少志气大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人。他的祖上戚祥是朱元璋的亲兵,在云南阵亡后,朱元璋特赐他的后人为“明威将军”,并世袭罔替。
身为将门世家,戚继光自小喜欢舞刀弄枪、研读兵法,他十分佩服历史上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将军,特别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早早便立下宏愿:
“这些才是真正的英雄,长大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戚家虽然世代为官,但不贪污不纳贿,一家老小就靠着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的一点薪俸过日子。
一次,一位朋友见戚家过得实在艰难,就忍不住对戚父劝诫道:“你一味为官清廉,儿孙们都大了,你要拿什么留给儿孙呢?”
戚景通不以为然,他把戚继光叫到身边,一半是对儿子的教导,一半是对朋友的回答:“我留给你的就是国家的土地和一颗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你一定要好好保卫它!”
16 岁的戚继光狠狠点点头,他将父亲的这番话,深深刻在了心里。
不久,戚继光子承父业,当上了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戚继光正式踏上从军生涯,并靠着卓越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为大明守住了万里江山。
但此时的戚继光还只是职场上的一个“小透明”,他每天除了处理政务,就是读书,除了工资低点,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可戚继光的内心却像受刑一样煎熬。
当时,东南沿海倭患横行,到处侵扰、劫掠百姓,戚继光大为震怒,当即写下了一首千古名句: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往后余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549 年,戚继光心心念念的机会终于等来了。
是时,蒙古鞑靼部侵袭明朝北境,劫掠人畜、财产无数。
嘉靖帝震怒不已,立即下令将蓟州列为北方九个重镇之一,并抽调山东、河南的官兵,充实蓟州,时年 21 岁的戚继光便在此次征调之列。
在仔细查看了蓟州的地势、地形后,戚继光将自己的应敌措施——《备俺答策》上奏朝廷,虽然嘉靖帝未采纳他的建议,却记住了这位年纪轻轻、见识不凡的将领。
在此期间,戚继光以普通人的身份入京参加了武举考试,并一举中第。
好巧不巧,戚继光刚考完试,就碰上蒙古俺答汗率兵十几万,过古北口长驱直入,逼近京师。
戚继光积极请战,并再次向朝廷上疏,陈述御敌方略,危急时刻,兵部官员同意了他的主张,并提拔戚继光负责京城九门的防卫工作。
最后,俺答汗见京城防卫森严,只得仓促退兵,史书将这次战争,称为“庚戌之变”。
鉴于戚继光在此战中的出色表现,他的大名很快被人熟知,机会就这么不经意间降临了。
1553 年,戚继光在蓟州五年戍防期满,刚回到登州,就被张居正推荐,升任正三品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的抗倭事宜。
“拜十万户,总督三营二十四卫所,备倭山东”。——《明史·戚继光传》
从此,戚继光正式走上了抗倭战场,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02 南平倭寇,战必胜、攻必取
自明朝建国开始,倭寇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到了嘉靖时期,由于东南沿海军备废弛、卫所建制大幅减员,倭患尤其猖獗。
1555 年,27 岁的戚继光又被调任浙江担任参将一职,防御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的倭寇。
结果,戚继光位置还没坐稳,就因为抵御海盗汪直不力,被就地免职。
戚继光心里这个火啊,他生平最恨的就是倭寇,本想大展身手,谁知却出师不利。
为了一雪前耻,戚继光再次请战,在张居正的力保下,朝廷批准戚继光戴罪立功。
为了更好的防御倭寇,戚继光痛定思痛,通过不断观察、总结,他发现,上万明军之所以会败给千余人的倭寇,主要在于当地的士兵既没胆气,也没纪律,更别提战斗力了。
“往日浙江等处兵士,未练无胆,执之临敌,每每弃之,反以截阻我兵马,几乎弃而不用”。——《练兵实纪》
但让人欣慰的是,戚继光发现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而且擅长械斗,打架时不打个胜负出来绝不停手,戚继光眼前一亮,这就是理想中的好兵啊!
在请示过上级胡宗宪后,戚继光立即在金华、义乌两地,招募了一支 3000 人的部队,并严加训练,这,就是日后威震海内的“戚家军”。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戚继光自幼熟读兵书,可谓是这方面的专家。
在发现并解决了己方的问题后,戚继光又发现倭人的厉害之处在于个人战斗力强,移动速度快、近战杀伤率大。
为了彻底压制对方,戚继光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攻守兼备的“鸳鸯阵”,所谓独虎难敌群狼,个人再厉害也不如群体相互配合发挥的力量大。
在此基础上,戚继光又特制了一种武器——狼筅,倭寇再擅长近战,只要戚家军狼筅在手,倭寇只能在 2 米外干瞪眼。
后来,戚继光又不断变换阵法,衍生出“五行阵”和“三才阵 ”。
一年后,准备充分的戚继光在岑港大败汪直,倭寇死伤众多、狼狈逃窜,戚家军一战成名。
提起戚继光的名号,倭寇人人闻之色变,纷纷称之为“戚老虎”。
自此,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成了名副其实的“常胜之师”,创造了战场上的多个奇迹。
这一年,戚继光年仅 30 岁。
1561 年,倭寇大举进攻闽、浙一带,胡宗宪急派戚继光前去增援,结果,戚家军将进犯的倭寇全歼,自己则损伤无几,取得了“台州大捷”;
1562 年,倭寇又进犯福建等地,当地官兵不敢反击,胡宗宪大怒之下,只好再派戚继光前往,结果,戚家军捣毁贼营 60 余所,将倭寇几乎全歼;
1563 年,倭寇主力攻陷兴化,戚继光临危受命,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带领戚家军,从海上杀出了一条血路,不仅成功收复兴化,还杀敌 3000 多人;
此战之后,戚继光被升任正二品福建总兵,连一向妒贤嫉能的上司胡宗宪都忍不住称赞道:“自有倭以来,未有若迩来数捷之痛快人心者……”
后来,戚继光又率戚家军和俞大猷一起辗转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先后取得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终于将嚣张的日本浪人赶出了中国东南沿海,荡平了困扰大明朝 200 多年的倭寇之患。
时任福建巡抚的谭纶对此盛赞不已,他上疏称戚继光:“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
一直到今天,在闽南一带,仍流传着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的故事。
“南倭北虏”一直是悬在大明朝头上的两把利剑,如今南方的倭寇已经平定,戚继光来不及喘息,又被朝廷调往了遥远的北方。
03 镇守北疆,十六年敌军未敢来犯
1567 年,39 岁的戚继光奉命北镇蓟州。
上任伊始,戚继光满怀壮志,他向已经升任蓟辽总督的老上司谭纶申请,想要在蓟州训练十万精兵,以此作为护卫京师的钢铁长城。
但很快,戚继光遭到了现实的狠狠一击。
戚继光的申请一提出,就遭到了群臣的大力反对,他们纷纷批评戚继光“求望太过,志意太侈”,其实还不是担心戚继光手握重兵在外,不好节制。
此后不久,戚继光又被明升实降,成了“蓟镇总兵”,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训练十万精兵的想法彻底变成了泡影!
面对处处掣肘的朝臣,戚继光时常暗自徘徊,发出“捐身易、报国难”的感叹!
多年的征战生涯,养成了戚继光不肯认输、迎难而上的性格,在意识到“朝中无人、便寸步难行”后,戚继光开始转变策略,着意与朝中的首辅重臣结交关系。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戚继光的这步棋走得是相当成功的。
在轻松“搞定”顶头上司谭纶后,戚继光又不惜花费重金,到京结交内阁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
这三个人虽然因为“内阁首辅”的位子争得不可开交,可奇怪的是,不管谁当首辅,他们都大力支持戚继光。
有了强硬的“后台”,戚继光在蓟州的日子好过多了,他不仅成功将 3000 名戚家军步兵,训练成了“中国第一支火枪队”,还编练了三万车步骑营!
1568 年,蒙古朵颜部首领董呼哩率三万铁骑入侵青山口,戚继光受命迎敌,他一面命车营正面抵御,一面带骑兵从背后突袭董呼哩。
最后,戚继光以 8000 人全歼董呼哩的三万铁骑,还俘虏了董呼哩的侄子董长昂。
1573 年,北蛮小王子联合董呼哩再次进犯喜峰口,杀伤、抢掠百姓无数,戚继光得知后立即带兵讨伐,结果北蛮小王子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董呼哩差点被捉。
1574 年,董呼哩的兄弟董长秃又率五万蒙古铁骑入侵,戚继光不费吃灰之力,不仅俘虏了董长秃,还将他的部下一举歼灭。
董呼哩身穿孝衣,亲率族人来向戚继光请罪,请求放回董长秃,并承诺放回劫掠的百姓和财产,此后再不进犯大明的国土。
戚继光同意了董呼哩的请求,自此,蒙古朵颜部再不敢南下叩关。
自南平倭寇之后,戚继光又北上镇守边疆,不战而屈人之兵,“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戚继光以一己之力,筑成了大明朝最坚固的长城!
04 文武兼备,不世出的军事奇才
很多人只知戚继光是一个军事专家,却不知他还是一个发明家、著作家、诗人、书法家、政治家等等。
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戚继光做不到的。
戚继光利用作战空隙,将自己的选兵、操练、出征、排兵布阵等实战经验和理论方法,汇编成册,写成了著名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
此外,戚继光充分认识到武器在战场上的重要性,所以,在仔细钻研后,他不仅发明了狼筅、单面开刃的戚家刀,还发明了比鸟铳(chòng )更具杀伤力、比佛郎机更好携带的“虎蹲炮”。
为了从根本上防御蒙古骑兵,戚继光还大力修筑金山岭长城并创造性地增建了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如今,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明长城都是出自戚继光之手。
除了军事上的成就,戚继光在文学上也成就斐然。
他在晚年出了一本诗集——《止止堂集》,“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便是其中的名篇。
作为一个常年握刀的大将,戚继光还写得一手好字,都说字如其人,他的字雄浑洒脱,让人一眼看去就有一种盖世英雄气。
和南宋的岳飞,之后的袁崇焕不同,戚继光搞政治也是一把好手。
在戚继光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他,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高居首辅时,戚继光既是他的得力干将,也是他的“重要财源”之一。
为了争取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支持,戚继光不惜自降身份,多次以“门下走狗”自称,此外,戚继光总能别出心裁,把“礼”送到张居正的心坎里。
听闻张居正喜欢美女,戚继光就“时时购干金姬”送入张府,同时还贴心地附送“房中药”。
得了好处的张居正,自然对戚继光照顾有加。为了让戚继光能放开手干大事,张居正多次利用权柄,将对戚继光不利的官员统统调离。
“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明史·戚继光传》
由上来看,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不管怎么说,也应该安享晚年的。
可实际上,戚继光的晚年生活,用“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05 英雄末路、凄凄惨惨戚戚
1582 年冬,张居正刚去世不久,吏科给事中张鼎思,就向万历皇帝进言,说戚继光擅长抗倭,却不善拒虏,不如将他调去南方。
很快,万历皇帝一纸令下,戚继光被剥夺兵权、调离要塞,来到广东担任总兵。
当时,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清算张居正的狂潮,戚继光不愿落井下石,就以病为由,向朝廷递交了辞呈。
但,万历皇帝并不打算让戚继光保持令名,全身而退。
不久,兵科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是“张党”余孽,万历大怒之下,将戚继光贬为平民、赶回了老家。
这一年,戚继光 56 岁。
“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明史•戚继光传》
而这,对已步入老年的戚继光来说,还只是悲惨的一个开头而已。
在回乡的路上,戚继光收到了弟弟戚继美一家三口的死讯,原来,自戚继光受到排挤后,一直跟随哥哥南征北战的戚继美,也被免除了云贵总兵的职务,之后,戚继美的儿子暴病而亡,连番打击之下,戚继美也很快病死了。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乡蓬莱,戚继光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次子戚安国就一命呜呼了,正妻王氏承受不住打击,遂将家里所有的财产席卷一空,一走了之。
戚继光曾身挂将印 30 余年,临了却落到了“家无余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的境地。
更令人难过的是,戚继光常年征战,落下了一身伤痛,可他家徒四壁,实在拿不出请医买药的钱,只能硬生生地扛着。
两年后,戚继光病入膏肓,困病而死,享年 58 岁。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1589 年,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不愿看到父亲在黄泉下还身负恶名,于是上疏恳请万历皇帝“天恩恤悯”,万历思来想去,发现戚继光这一生“有大功而无大过”,这才下诏,命人以皇家大典,祭祀戚继光。
然而,万历虽恢复了戚继光的名誉,却下狠手绞杀了戚继光留给大明最宝贵的遗产——戚家军。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便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有恶战,戚家军上,领军饷,戚家军退后。戚家军气不过,多次聚众讨饷,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弹劾称“南兵屡躁乃蓟镇痼疾”。
于是,时任蓟州总兵的王保,在万历皇帝的授意下,以“倡乱”为由,对戚家军大肆屠杀。
“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明神宗实录》
20 多年后,努尔哈赤带领八旗铁骑进犯大明边境,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带领幸存的戚家军血战浑河,可因迟迟等不到救援,戚家军全军覆没。
此后三四百年间,再无一人能达到戚继光的高度,也无一支军队能与戚家军相提并论。
戚继光的晚景凄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从表面上看,戚继光晚景凄凉的最主要原因是,张居正去世了,他的靠山倒了。
张居正的死,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也是戚继光个人生涯由盛转衰的开始。
没有了张居正的庇护,朝中好事之人便开始拿二人不寻常的关系大做文章。
一次,戚继光手下的一位总兵,向朝廷揭发戚继光曾连夜给张居正送信,并质疑道:“其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
万历皇帝虽不相信戚继光有谋反之心,可他有谋反的能力,对一个皇帝来说,这才是最致命的。
所以,在我看来,戚继光晚景凄凉的最根本原因,是戚继光“功高震主”,他太能干了。
戚家军虽名义上是大明的军队,可实际上却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私人武装”,戚家军越是战无不胜,戚继光的处境越是危险。
只要戚继光在,他随时可以令戚家军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而戚继光一旦有了反心,朝中将无人是戚家军的对手,这才是令万历最放心不下之处。
万历皇帝之所以不顾一切的“打倒”张居正,和将戚继光一撸到底一样,都是意图消除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以便将政权、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万历在位 48 年,有 28 年不上朝,居然还坐稳了皇位,这肯定与万历的“大权独揽”是分不开的。
总结:
张廷玉在编修《明史》时,曾将戚继光与俞大猷相较,他说:“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这里的”操行不如“,显然指的是戚继光曾主动行贿张居正之事。
在我看来,二人的关系与其说是官场上的利益互换,不如说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张居正重用戚继光,不仅仅是因为收了他的钱财,更重要的是,他看中戚继光有能力、能干事。
而戚继光之所以依附张居正,也只是因为他想实现“但愿海波平”的愿望,只有“朝中有人”,他才能招兵买马、才能南平倭寇、北镇边疆。
这样有勇有谋、和光同尘的戚继光,才无愧于“绝世名将”的称号啊!
至于戚继光的悲惨结局,不是因为他个人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而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所在的朝堂,已经没了能臣干吏的立足之地。
当文官忙着敛财,武官忙于保身,皇帝一心揽权,这样的王朝,还有什么希望和长久可言?
戚继光,他的名字和功绩,成了大明留给世人最后的荣光。
这,是独属于戚继光的荣耀,却是整个大明朝的悲哀!
【2】、来自网友【望风瑟瑟】的最佳回答:
一起抗倭多年的好友谭纶、俞大猷先后离世,还未等到戚继光来得及伤心,朝中最支持他的张居正也因病离世遭到清算,戚继光本人也受到牵连,被罢职回乡。其实这些对他而言还不算什么打击,而接下来的打击却越来越让他难以承受。
在归乡途中,家中传来噩耗,弟弟戚继美一家三口在罢官回家途中相继病亡,此事让戚继光在数天之内须发皆白,大伤元气。命运总是喜欢跟命苦之人开玩笑,不久之后其子戚安国又不幸夭折,戚继光在承受丧子、丧弟之痛后还要面对脾气古怪的发妻王氏。
万历十四年,受不了丧子之痛的王氏终于愤而离家,并带走了戚继光所有的积蓄,而戚继光也不知该如何劝解这个强悍的老婆,遂由她而去。王氏这一走,夫妻二人再没团聚,而戚继光举目无亲,生活立即困窘起来。就这样,在王氏离家一年后,六十岁的戚继光在贫困交加中,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那天清晨,“鸡三号,将星陨矣…蓬莱阁上,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一年正是著名的“万历十五年”。
作为一代名将,南击倭寇北御蒙古,为大明朝立下无数功勋,但戚继光晚年悲惨如此,究竟为何呢?
戚继光崛起于“抗倭”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是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不久写下的一首诗,充分表达了其人生写照。
登州卫佥事可以算得上戚家祖业,戚家六世祖戚祥在至正十三年参加了朱元璋的义军,于洪武十四年死于傅友德征云南,朱元璋念其也算开国功臣,于是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从嘉靖二十三年开始,戚继光率登州六卫戍守蓟门,连续五年无丝毫怨言,在此期间还竭力整顿军屯,兵部官员夸赞其“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守不苟”,考评上上,已经颇入一些高层的法眼。在此期间,他留心边防事务,针对俺答的连年进攻,他在二十三岁时便写下了《备俺答策》,一度引起朝廷重视,但因种种原因当政者没有采纳他的策略。
嘉靖二十八年十月,戚继光武试中举并于次年参加了保卫北京的行动,再次上书“防俺答方略十余事”,再次引起兵部重视,戚继光因此闻名于朝廷,被记录为“将才”。
既是世袭四品高官,自己还凭能力考中武进士,可见戚继光起点之高,非一般人所能比。
正在让戚继光崛起的是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
公元 1561 年 4 月,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沿海,先以疑兵分两部分别攻击宁海、新河,希望以此调动明军主力,继而进犯台州城。当时戚继光恰好被直浙总督胡宗宪台金严参将,从义乌招兵训练的戚家军也刚好成军,正好欲上战场小试牛刀,在听到倭寇犯境时,他率领 3000 戚家军奔赴宁海御敌。
此战是戚家军首次亮相,一战宁海歼敌 300,自身无一伤亡,分出 1500 戚家军二战新河再次歼灭倭寇数百,戚家军仍无伤亡。戚继光看到两处敌人并无多少,遂判定倭寇主力必暗走精进寺进攻台州,于是下令回军,人均背负 25 斤武器辎重的情况下,一夜强行军 110 公里,创造了行军史上的奇迹。
戚家军在那个时代的作战素质可谓是“天花板级”,他们在急行军 110 公里后没有丝毫休息时间与数倍于自己的倭寇进行了一场遭遇战,迅速击溃了倭寇主力,毙敌 1000 余人,解救百姓 5000 余人,戚家军也不过付出了阵亡三人的代价而已。
为何戚家军如此厉害?这不得不说戚继光是明朝绝无仅有的练兵大家,在实践中他总结出一整套练兵之法。
一、练耳目。使士兵绝对听从指挥,令行禁止。他开创了完整、严密、准确的通讯系统,要求士兵绝对要“耳听金鼓,眼看旌旗”,此外一切口头命令都不管用,包括主将说的命令也不管用,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二、练手足。使士兵体格健壮,武艺高强。他要求士兵每天进行长途跑步,做到一口气跑一里路而不喘,平时所用之兵器,要重于战场所用,平时训练背负重甲,以练身力,还时不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练心力。这样一来要让士兵具有健壮的体魄、坚强的战斗意志以及真实的杀敌本领。其实不难看出,现在我们部队中的日常训练也有类似于这些训练的影子,可见有用的兵法,什么时候也不过时。
三、练营阵。使士兵、器械协同作战,共同杀敌。戚继光根据南方的地形和倭寇的特点,创造了新的战法——鸳鸯阵,这个阵型可让士兵们长短武器结合,协调一致,进则齐进,退则齐退,防卫的真的起到防卫作用,攻击者亦可发挥其最大杀伤力。通过“鸳鸯阵”还能演变出设伏之法,车阵等等,实乃戚继光兵法之独创精要,貌似后世的“三三制”便是由此而来。
四、练心。使士兵归心,士气高昂,勇敢作战。如果说前几项措施其他军事家都曾用过,那么对于士兵的思想素质的重视,则是戚继光首创,他每日与士兵同吃同住,讲的是为国为民的大道理,这其实是起到了后世部队的“政委”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他所招募的 4000 义乌兵才可做到万众一心,勇敢善战的精锐之师。
如此一来,戚家军打胜仗似乎已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毕竟比起当时只会种地的卫所兵,素质就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自此,戚家军完全打出了威风。其后“五战上峰岭”、“台州大捷”中,击溃倭寇两万余人,歼敌 5500 余人,而自己不过损失了 20 人而已,这样的战绩放眼古今中外,唯戚继光一人而已。
“台州大捷”后,倭寇有了一个共识,只要戚继光在浙江,他们就不去浙江劫掠,说到做到,此后浙江果然再无倭寇。浙江没了倭寇,可苦了福建,福建的倭寇呈现倍增。福建巡抚游震无可奈何之下,向胡宗宪打报告,借戚继光前来平倭,这样一来,戚家军又开始了东南抗倭的光辉历程。
到了福建之后才知道,这里的倭灾比浙江更为严重,虽然胡宗宪治倭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但由于其江浙总督的官职局限了他的抗倭规划,也就是说福建抗倭的工作他并不能全管,这就导致其抗倭成果很难在福建体现,所以截止嘉靖四十一年,“北自福建福宁沿海,南自漳、泉,千里萧条,尽为贼窟。”
戚继光在考察之后,决定对横屿岛的倭寇发起攻击,啃掉福建倭寇这个大据点。但是临战之前却发现士兵们士气不振,经过了解得知,戚家军全部是义乌人,义乌人打仗没毛病,但就是有些恋家,在浙江时戚继光尚且经常放假让他们回家探亲,可来了福建怎么放假?何况大战在即。
面对这个特殊情况,戚继光将所有人叫到一起道:“不远千里而来,所为便是杀贼!今已同倭贼对垒,岂能畏缩怯懦?”说的戚家军一群大老爷们脸红脖粗的,皆表示要“闻鼓而进,誓灭贼倭”。
“横屿岛之战”堪称明朝最经典的抢滩登陆作战,更是一场史上绝无仅有的完美歼灭战,此战戚家军全歼盘踞在该岛数年之久的数千倭寇,解救大批百姓,而自己阵亡人数仅仅 13 人,这是戚家军成军以来的伤亡最大的一场战斗。
此战之后,戚继光写下一首“戚家军军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也正是这首军歌支持着戚家军在艰苦卓绝的抗倭斗争中,最终走向胜利。
正在戚家军高歌猛进之时,忽然戚继光被调离福建,原因竟然是胡宗宪倒台了。胡宗宪为了东南抗倭,当时不得不依附在严嵩门下,而严嵩的倒台他的官运马上就走到头了,他被当作“严党”抓进诏狱,没人能理解他依附严嵩是为了东南抗倭的大局,所以这个高傲的官员最终选择了自杀以证清白。
胡宗宪对于戚继光来说,可谓是帮助最大的一个官员。不仅是胡宗宪将他放在了抗倭第一线,更难能可贵的是让他自己也选兵练兵,所以胡宗宪不光是戚继光的好领导,更是一个好“伯乐”。
这样一个好官都被朝廷处置了,戚继光有些心灰意冷了,他甚至萌生了引退之心,写下了“胡公北辕,浙无知己,欲际新中丞未至,乞病东还”的字句,实际上已经有了隐退之心。
戚继光所料不差,胡宗宪被治罪后,朝廷派来的浙江巡抚赵炳然刚一上任便把戚继光视作胡宗宪的人,事事掣肘戚继光,就等着他犯错剥夺军权了,更重要的是他将胡宗宪布置的平倭策略全盘打乱,以至于防线漏洞百出,最终酿成了兴化府的悲剧,《皇明驭倭录》记载道:“宝器、金玉、锦绮或传自唐宋者,咸归于贼,否则幻为煨烬”。
这一下朝野震惊,急令谭纶为闽浙总督,全权处理抗倭事宜,戚继光这才有了继续领兵作战的机会。
在谭纶的指挥下,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抗倭名将合兵一处,对日益嚣张的倭寇发动了歼灭战,结果也没有丝毫悬念,一场“平海卫大捷”再次向世人证明了戚家军的伟大。
谭纶给朝廷的上书中盛赞戚继光道:“鞠躬尽瘁,用兵如神,岂止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戚继光也因此战功升任福建总兵,另外一名抗倭名将俞大猷却仅仅得了区区四十两白银的封赏,属实令人心寒。
戚继光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嘉靖四十四年,他竟然提出了跨海作战的想法,其目的是为了剿灭勾结倭寇的大汉奸吴平。俞大猷赞成了他的看法,遂以强大的海军配合着戚家军一举扫平了盘踞在南澳岛的倭寇和汉奸们,即便吴平一直逃到安南,最后还是被戚家军和俞家海军追上杀掉。
至此,流毒百年之久的倭寇之乱,在戚家军惊艳出场后的第八年,终于被彻底一扫而空。
那么,戚继光和戚家军的英雄路又会怎样走下去呢?
从南到北,戚家军走到哪里都是大明王朝的血肉长城
在南澳岛登陆作战大获胜利后,倭寇之乱彻底平定,这时候俞大猷对戚继光说道:“丈夫生于世,欲与一代豪杰争品色,宜安于东南;欲与千古之豪杰争品色,宜在于西北。”实际上对于一个武将而言,战胜倭寇不算什么,能像霍去病一样马踏王帐,封狼居胥才是最终奋斗目标,所以他才有此感慨。
俞大猷此番话其实说到了戚继光的心里去了,在平定倭寇之后,这时候他的心愿也是北上,到能战斗的地方去。
当时恰逢隆庆帝登基,张居正也已经进了内阁且分管着兵部,面对着俺答不断对边境的袭扰,张居正想给大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不能,于是他想到了南方的谭纶、戚继光、俞大猷这三大抗倭名将,于是提出将三人调至北方抗击俺答。
可是,事情总是不如人愿。
言官们以南北情况不同提出了反对意见,更是怕三人再有军功无法压制,所以对他们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其中俞大猷甚至险些丢官,彻底失去了北上的资格,而戚继光北上的可能性也逐渐变小。
张居正着急了,他亲自劝解隆庆帝,称戚继光“才智并非拘于一局”,并以自己的官职来保荐戚继光,这才有了戚继光北上的机会。
经过一些波折,戚继光及戚家军直接负责北京守卫安全的蓟州一带,当时的北方兵是看不起南方兵的,连带着一些将校也看不起戚继光。
戚继光指着戚家军对他们说道:“什么叫军令如山,你们且看这些人是怎么做的!”说完居然头也不回地走了。《明史》记载这些戚家军“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戚家军的威名毕竟还是要靠打仗得来的,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没过多久,蒙古朵颜部董呼哩部数万铁骑长途奔袭蓟州,欲给新来的戚继光一个下马威。戚继光放弃凭城坚守,带着 8000 戚家军将士出塞迎敌。
宣大总督派专使阻止其出塞,认为戚继光以步兵对骑兵是必败无疑,还斥责戚继光是自寻死路,然而戚继光自有他的道理。
首先、他认为凭城坚守永远都是被动挨打,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其次、戚继光研究出了“骑、步、车”多兵种协同作战,可有效抵御蒙古人擅长的骑兵冲锋。
最后、尽可能大规模使用火器。
更何况“大创尽歼”一直都是戚家军的战斗风格,所以戚家军应以攻代守避免敌人对周边城镇的袭扰。
这一仗不出所料,明军全歼董呼哩部三万余人,董呼哩侄子长昂被活捉,董呼哩本人最后也纳表请降,这是明军近百年来少有的大胜,一战威震长城内外。
从此以后,竟然没有蒙古人敢大规模进犯蓟州一步,直到万历年间曾被戚继光活捉过的长昂率兀良哈铁骑扣关入侵蓟州,结果仍然是戚继光一战而定,全歼数万蒙古骑兵不说,长昂再次活捉。
戚继光在蓟州防线一待就是十六年,十六年间就打了这两场大规模战争,究其原因则是没有任何蒙古人敢于从戚继光的防线入侵。在闲暇之余,戚继光还经常组织大规模军演,进行分进合围、包抄奔袭、对抗骑兵等战术演练,凡是演习时他都邀请一些蒙古首领来参观,这无疑也是一种震慑。
十六年中“西线无战事”,这就造就了东线李成梁的崛起,《明史》也肯定地说:“蓟辽守甚固,敌无由入,尽转而之辽,故成梁擅战功”。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当年戚继光要守辽东,会不会让努尔哈赤有机会崛起呢?
也正因如此,戚继光虽然战功远不如李成梁,但职务却是“总理蓟辽军务”,身份地位远超李成梁,而张居正也将整个边关防务放心交给他,二人几乎结成了政治盟友。
但是正所谓“成也盟友,败也盟友”,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的结果将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戚继光的悲惨结局,到底因为什么?
如果谁去过八达岭明长城,你就会被那巍峨的景象所震撼,事实上这些明长城,有很大一部分是戚家军参与建造、修葺,或许你就和戚继光踏上了同一块城砖。
事实上,戚继光修不修长城不重要,在张居正看来,戚继光和戚家军才是真正的“大明长城”。
戚继光擅打胜仗,为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变革环境。而张居正也投桃报李,他为戚继光扫清了一切障碍,这点在《明史》中有清楚记载,“有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后来更是索性将谭纶和门生梁梦龙调到蓟州与戚继光搭班子,所谓“知遇之恩”大约就是如此吧。
士为知己者死,戚继光对张居正的回报也是丰厚的,蓟州防线固若金汤!
但是,盟友会死,靠山会倒,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先是被朝廷剥夺了军权,打发他到广东当了总兵,总兵当了没几天直接开除公知让他回家养老,紧接着就是弟弟一家死、儿子死、妻子离他而去……所有的不幸皆集中在短短时间内,让这个铁汉没几年便苍老不堪,终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毫无疑问,张居正之死是造成戚继光悲剧的最大因素。
万历十一年,大明王朝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甚至言官们给张居正安上了“谋逆”之罪,要知道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所谓的“清流”们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认为戚继光作为张居正主政时期最忠实的军方盟友,他也应该以“谋逆”治罪,丝毫没有考虑过戚继光“平南倭、抗北虏”的显赫功劳。
好歹兵部还有一丝丝良心,也考虑万一有战争的时候需要戚继光来主持大局,所以最后将他调离军事重地,让他到广东当了一个空有虚名的总兵官。
戚继光离开蓟镇之日,一时间百姓遮道倾城而出为他送行,明朝诗人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
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以此可见,真正的英雄人民是能分辨出来的!
戚继光贬到广东之后,因无战事,就开始整理起他的兵书来,著名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完成的。
即便如此,言官清流们还是没放过他,有人举报戚继光与当贵州总兵的弟弟戚继美有“谋逆”嫌疑,于是朝廷一纸公文将兄弟二人罢官去职。
总的来说,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并不是完全出于私愤,更多的因素是为了收权,打击张居正政治集团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站在万历皇帝的立场上,这些行为无可厚非,戚继光作为张居正最忠实的盟友,被打击似乎成了当时的“政治正确”。
其实对于戚继光的指责,具体上就这么几件事。第一、万历年间著名的“夺情风波”,张居正不肯辞职守孝,这是得到戚继光大力支持的。第二、张居正回乡为父亲办理丧事,戚继光派出戚家军最精锐的火枪队沿途护卫,被清流们视作拍马屁之举。第三、张居正喜欢钱,戚继光便给他送钱,张居正喜欢美女,戚继光也曾给他搜罗过异族美女。
实际上呢?送钱、送美女之说大多见于野史,实情具体怎样也没有明确的凭证,所以不应以此为攻击戚继光的借口。即便真的有拍马屁的嫌疑,在我看来也属是戚继光在政治生活中的灵活原则,其目的也是为了得到张居正支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存环境而已,从后世来看,戚继光的成就要远强于海瑞之流的清官,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要知道早在宋朝欧阳修就说过,不仅小人有党,君子也有党,就拿戚继光与张居正来说,他们二人更像是合作、共赢的一个团队,张居正需要戚继光这样的名将,戚继光也要依仗首辅张居正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二人其实有着共同努力的方向——国家利益至上。
也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精诚合作,才有了“万历中兴”。
结语
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戚继光而言,是张居正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挥能力的舞台,但同时随着那场伟大的变革运动的落幕,戚继光最终迎来了悲惨的结局。
《国榷》中有对二人关系的总结:“非戚将附江陵(张居正)也,江陵自重将军耳”的评价,就连史书都认为他们二人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而已。以张居正、戚继光的政治眼光,或许早就预料到了最终结果,但他们还是精诚合作,一心想挽救这个日渐沉沦的大明王朝,虽九死也无悔,功过任凭后世来说,这也许才是戚继光之所愿!
参考资料:《大明战神戚继光》、《戚继光传》等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