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历史上有没有“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09:07:48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历史上有没有“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胡七八侃】的最佳回答:

你在说宋辽战争,澶渊之盟?

【2】、来自网友【每日一段历史】的最佳回答:

讲个没打赢但很关键的,1935 年 3 月 15 日毛主席决策打的鲁班场之战。

1935 年 2 月底,红军在娄山关—遵义之战中获得大胜,打垮了中央军吴奇伟的两个师和黔军王家烈的八个团,歼敌 5400 多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这也是毛主席重新进入红军指挥决策层以后所创造的首次胜利。

然而,红军和国民党军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并没有改变,蒋介石在遵义遭到挫败后依然调动四十多万各路追兵在红军屁股后面穷追不舍,围追堵截,甩都甩不掉,情况十分危急。

1935 年 3 月 4 日,中革军委决定设立“前敌司令部”统一指挥,任命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此时红军再度成了“朱毛红军”。

3 月 10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组织中革军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红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提出的关于进攻打鼓新场的提议。

当时,驻守打鼓新场的国民党军有一个师,但红军的兵力有三万五千多人,远远超过打鼓新场的敌人,而且包括朱老总在内的所有红军高层首长都认为,打鼓新场是黔西门户,打下打鼓新场,有利于红军进军黔西,建立川滇黔边根据地。

所有参加会议的中革军委领导同志都同意攻打打鼓新场,只有毛主席不同意,大家争执不下,为此毛主席发了火拂袖而去,中革军委还表决免去了毛主席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意见是对的,10 日晚上经过毛主席的力劝,在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周总理同意放弃攻打打鼓新场,11 日 1 点,红军截获的敌人电报显示,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五个师,以及滇军孙渡的四个旅正向打鼓新场靠拢,打算引诱红军进行决战,迅速集结优势兵力把红军聚而歼之。

很显然,红军能算到的事情,追剿军司令薛岳和蒋介石也能算到,然而,毛主席的眼光和策略谁都算不到。11 日上午红军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布命令,决定取消打鼓新场作战行动,再一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同时中革军委在不到 24 小时内恢复了毛主席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

为了集中决策,提高决策效率,3 月 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由周总理、王稼祥、毛主席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把军事指挥权重新交到了毛主席手里。

打鼓新场不打了,接下来红军怎么走?毛主席考虑再三,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在鲁班场的周浑元纵队。做出这一决策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周浑元是中央军嫡系,直接听令于蒋介石,自长征以来就对红军紧追不舍,其所构成的重大威胁是地方军阀无法相比的,因此成为毛主席和红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第二,周浑元部战斗力较强,就像一把刀分分钟顶在红军后背上,如果红军打爆了周浑元,不但能立刻解除心腹大患,还能警告其他各路敌军不要穷追,以此扩大红军战略回旋的空间。

兵法通常都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但毛主席却敢于反其道而为之,这就是毛主席用兵的奇正相生,难以捉摸之处。

国军第二纵队司令周浑元

第三,鲁班场距赤水河的茅台渡口仅 20 公里,是红军渡赤水的必经之地。周浑元部在此安营扎寨加紧修筑工事,目的在于拖住红军,等待乌江以南的吴奇伟部前来,以便将红军合围歼灭,因此也决不能让他的图谋得逞!

客观地说,此时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初步意图还是在川滇黔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周浑元这条挡道的恶狼不得不打。

其实,对打鲁班场的部署在红军指挥层中间也没有形成共识,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在分析了敌我形势之后就向中革军委提出:“(鲁班场)敌人阵地工事坚固,地形对我不利,无攻破周浑元可能。似应迅速脱离当前之敌,控制仁怀、茅台,西渡以吸引滇、川两敌,寻求机动。”

更想不通的还有红一军团的林彪,那时候 101 年轻气盛,他想不通为什么打鼓新场就一个师我们放着不打,现在鲁班场有敌军三个师却要打?所以对执行命令有些情绪。

应该说,彭总和林总作为战术家眼光都是高明的,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打赢一场战斗,然而毛主席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打赢一场战争!

1935 年 3 月 14 日 21 时,中革军委根据敌我势态电令主力部队“以全部力量,于十五日消灭鲁班场、三元洞之敌”。3 月 15 日晨,除红九军团在坛厂作总预备队外,以林彪、聂荣臻指挥红一、三军团主力及干部团为右翼队,董振堂、李卓然指挥红五军团及三军团一部为左翼队,进入指定地点后,待命向鲁班场发动进攻。

结果,攻打鲁班场的行动几乎是意料之内的不顺。

3 月 15 日 10 时许,红军开始向鲁班场进攻,攻势猛烈,鲁班场周围枪声大作、杀声震天。然而,周浑元从 3 月 10 日起就在鲁班场构筑了坚固工事,还有碉堡,他手下的三个师 9 个团基本是齐装满员的,可谓是以逸待劳,而红军主攻部队虽然有 15 个团,但连日作战人困马乏,而且重武器完全缺乏,所以在攻坚战中吃亏很大。

敌人躲在碉堡里疯狂扫射,红军炸不掉敌军的碉堡,伤亡惨重,正面战事形成焦着。同时,红一军团一师的两个团和二师的第六团从李村沟向鲁班场包抄行动,在茅坪与周军交火。

周军凭借有利地形和预置阵地居高临下,子弹打得如飞蝗一般,红一师师长李聚奎(1964 年上将)见仰攻不利立即命令红军佯败,退至踩山坪高地设伏。国民党军以为红军溃败,急于抓俘虏而纷纷杀出,结果在踩山坪遭到红军猛烈攻击,溃不成军。

红军奋勇作战

国民党军发现中计,但为时已晚,连茅坪预设阵地也守不住了,残兵败将逃窜到团标寺的二线阵地内负隅顽抗。这时智勇双全的红军战士以一部正面佯攻,另一部向敌侧迂回,乘敌不备,将成捆的手榴弹塞进了敌军碉堡。

一声巨响,碉堡被炸塌了半边,碉堡内的敌军非死即残,连机关枪都被红军缴了过来。同时红十团、红十三团咬住阵地东南面白果寺、丁家山、羊角岭一带的敌十三师猛揍,北面的敌军阵地全线动摇。

董振堂军团长指挥红五军团从东北方向压向敌军九十六师据守的白家坳、凉水井、老坟嘴一线,双方展开激战,九十六师也是悍不畏死的精锐部队,两军一时打得难解难分。

下午 3 时,红军各部向鲁班场发起总攻。红三军团一部在羊角岭、丁家山进攻国军十三师阵地,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后夺取了敌人重机枪阵地,到黄昏时分,两军展开肉搏,国军阵地陆续失守,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突破防线,与敌短兵相接,白刃格斗,反复冲杀,导致阵地上丈余高的刺草都被踏平了,草地上全是鲜血。

红军总攻正酣时,国军飞机赶来助战。发现敌人用白布指挥敌机后,红军战士们就如法炮制,把目标指向敌阵,敌机搞蒙了,不敢贸然扫射,只能盘旋几圈后悻悻离去。

打到晚上 7 点左右,激战已经持续了四个小时,但由于周浑元部构筑了纵深防御,交叉火力点密布,投入总攻的各部红军已精疲力竭,但仍然无法解决战斗。此时,孙渡和吴奇伟两个纵队已经向鲁班场快速靠拢。再不撤出战斗,红军将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中革军委和毛主席鉴于再战下去非常不利,便于当晚 20 时命令各军团主动撤离,留红六团原地监视敌人,其余部队当晚转移到茅台、中枢、坛厂、小河地区。

是役,红军各部上报伤亡 1500 多人,周浑元部上报伤亡 1000 多人,但以战役的惨烈程度来看,两军的损失均远不止此。当时周浑元纵队 9 个团近两万人,红军 15 个团三万人大战一天,鲁班场之战打得周浑元部元气大伤,在红军撤退和三渡赤水时根本没有出兵拦截,要说只损失 1000 多人就萎靡成这样,这是不太可能的。

由于在川黔边界立足的设想已不现实,鲁班场之战红军其实是吃了亏的,毛主席指挥红军于 3 月 16 日三渡赤水,向川南挺进,做出入川的态势。至于周浑元,在鲁班场之战中已被红军彻底打怕了,因此红军在渡河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大的干扰,兵不血刃地进入古蔺地区。

鲁班场之战虽然没有达到歼灭周浑元部的目的,但在战略上打出了回旋空间,确保了三渡赤水的顺利进行,并使得红军能够从容四渡赤水。是红军从战略被动转向战略主动的关键一战。

从一渡、二渡赤水被敌人撵着跑,到三渡赤水主动转移,再到四渡赤水的从容挥洒,红军在绝境中实现了神一般的操作。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能,敢于在退却时还主动发动进攻,因为毛主席深知只有掌握战场主动权才能使红军绝处逢生。

【3】、来自网友【萧武】的最佳回答:

1947 年初,国军的全面进攻在损兵折将之后,已经无法继续,于是将全面进攻改为了重点进攻,这里说的重点进攻的重点,就是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因为这时候中原军区已经被迫突围,国军已经占领了大别山区,华北地区局面也比较稳定。所以,国军将重点放在陕北和山东。

而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中,实际上更重要的重点就是山东。原因很简单,这时候华中野战军粟裕部已经北撤山东,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了华东野战军。这时华野完全处于被国军战略包围的态势,根据地面积在国军压迫下日渐缩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山东除了王耀武指挥的部队之外,南边有国军重兵集团,河南也有国军重兵集团,北边的华北地区也处在国军不断压迫华北解放军的状态。所以,山东的华东野战军完全处在国军的战略包围态势之下。因此,国军统帅部认为,只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最后将华野压迫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迫使华野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就可以一举消灭华野,将华东战场的解放军彻底肃清。

但粟裕并不这样认为,他仍然在寻找歼灭国军有生力量的机会。按照解放军此前的作战经验,这时候解放军应该寻找敌人战线中比较突出,而且战斗力相对比较弱的部队来打。但因为国军靠得很紧,哪个部队都不突出,每天推进速度都很慢,粟裕等待的这种战机始终没有出现。考虑再三,粟裕决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围歼国军五大主力中的御林军,也就是整编七十四师。

整编七十四师的前身是七十四军,从抗战时期就已经成长为国军中战斗力一流的部队。在粟裕率部北撤之前的苏中战役中,张灵甫率领的整编七十四师就曾多次和解放军交手,虽然也曾被消灭过一部分,但是没有遭遇过歼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涟水战役中表现突出,打得华中野战军部队损失惨重,狼狈撤离战场。因此,粟裕决心打整编七十四师,这是一招险棋。如果成功,就可以打破敌人的计划,如果失败,就有可能被迫提前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粟裕在孟良崮之战中成功迫使张灵甫放弃重武器,也没有在垛庄坚守待援,而是主动上了孟良崮。最后,粟裕一边命令一部分部队阻援,一边令一部分部队围歼张灵甫。张灵甫骄狂轻敌,率部上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这是一座连树木植被都没有多少的石头山,而且也没有水源。三万多人的军队上了孟良崮,很快就被华野以优势兵力全部干净的消灭掉了,仅有一千多人漏网。

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之战,以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告终,看起来华野大获全胜。而且,在整编七十四师被歼灭后,国军其余部队全线后撤,山东战场的压力暂时减轻了。但实际上,虽然孟良崮之战战果辉煌,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改变解放军在山东战场面临的困难局面,根据地依然被压缩的很小,仍然处在国军的战略包围之中。也就是说,孟良崮之战并没有完全改变解放军在山东的内线作战态势。

因为华野此时部队已经达到二十五万人左右,而解放区面积被国军压缩到了方圆纵横一百多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局面非常被动。这样,解放军无论是兵源还是粮食,在山东都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最后不得已,粟裕只能同意中央的指示,将华野一分为二,一部分部队转移到外线去寻找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另一部分则留在山东根据地内继续坚持斗争。这也就是华野分兵的原因。

因此,客观来说,虽然解放军在孟良崮之战中消灭了敌人最精锐的整编七十四师,赢得了战役,但是在战略上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因为这一战的胜利并没有完全改变华东战场的态势,也就是战略上是没有多少收获的。反过来,从国军的角度看,孟良崮之战则是输掉了战役,但是却赢得了战略,迫使华野不得不分兵,从而使华东战场的形势更加有利于国军。

也就是说,孟良崮之战虽然是解放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基本的战略态势并未改变,解放军在华东的处境仍然非常紧张。尤其是根据地被大幅压缩的情况,让解放军内线作战的回旋余地变得越来越小,再继续留在山东根据地内线作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打到外线去,以此来减轻山东根据地的压力。而最终改变这个局面的,不是别的,正是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历史上有没有“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