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越是当父母有事情、生病需要人照顾不在身边的儿女,到最后父母出事时越容易跟别人闹事,这是什么心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02 18:28:26 9次浏览

关于问题越是当父母有事情、生病需要人照顾不在身边的儿女,到最后父母出事时越容易跟别人闹事,这是什么心理?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春秋无大梦】的最佳回答:

遇到这样的子女,你不要怨他,他也有他的苦衷。我有过亲身体会。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不在身边,怹是小脑萎缩吞咽功能受损,在吃香煎的时候窒息而走的。我姐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父亲已经走了。前后只有不到十分钟。我姐没敢直接告诉我,只告诉我父亲病危。可是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当我打车赶到时,我姐带我去了太平间。我是在太平间见到的父亲。

我悲痛,呼天抢地地大喊大叫,我责怪家人不及时告诉我,我责怪他们没有照顾好父亲……妈妈一边垂泪,姐姐抱着我,我跟疯了一样,不能自已。

家里设了灵堂,我守在那两天两夜。

作为儿女,我们在外面打拼,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为了让父母过得更幸福,更富足。我们每天担心父母的健康,可是却又不能天天守护在身边。这已经是心里愧疚不安的因素之一了。父母生病,老去,儿女不在身边,对儿女来说是莫大的遗憾。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遗憾。

因为愧疚不安,我们总会觉得如果当时我们在身边,可能情况不会这么糟糕。其实我们是自欺欺人,不过是想通过发火吵闹埋怨,给自己的愧疚找到一个合理的发泄口。我们知道这样做无济于事,甚至伤害到家人,可是,情急之时,难以自制。

理解子女,不要怪他们。他们心里也有苦,但是说不出来。

【2】、来自网友【东北小兰】的最佳回答:

89 岁的李爷爷去世了,出殡回来后,李爷爷的两个儿子打了起来。从此哥俩断了关系,村里人都说李爷爷的大儿子做得太过分了。

村里的李爷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我叫大伯,大伯长得帅气,年轻时在长春当兵,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他被留在了部队。

后来从转业给分配了工作,他的工作挺好的,是在国家机关单位。大伯也很有办事能力,他自己在长春找了媳妇。

大伯母是长春本地人,她也有正事工作。后来他们在长春买了房子,大伯也当上了单位的领导。

李爷爷的二儿子,我叫二叔,他就是农民,但是他会干木匠活,二叔的媳妇是我们隔壁村的。

李爷爷家有五间房,二叔和二婶结婚后他们小两口住两间半,李爷爷和老伴住两间半。

因为大伯不在家住,李爷爷就把房子打价钱,把钱给大伯两口子寄了过去。

日子就这么安稳地过着,那时候李爷爷和李奶奶年纪还不算大,能种地,干活,老两口自己能有维持生活。

但是在李爷爷 70 岁那年,李奶奶得了急病,二叔和二婶找了车送她去医院,可是没等到医院,李奶奶就走了。

李奶奶身体一直很好,虽然六七十岁了,但是平时很少有吃药的时候。

李奶奶突然去世他们很难接受,特别是大伯从长春回来,他哭得很伤心。总觉得母亲一辈子没享福,突然就走了接受不了。也很自责,觉得自己对母亲关爱太少了。

办完母亲的丧事,大伯就跟二叔商量着,他说:“父亲已经 70 岁了,年龄也不小了。以后不打算让他种地了,家里的地都给你种。

我每个月给我爸点生活费,吃饭就让他跟你们一起吃,然后我每个月再给你点钱,你看行不行。”

二叔觉得哥哥说的这个办法挺好的,他在家伺候父亲,哥哥每个月给父亲生活费,二叔就答应了。

就这样李爷爷不种地了,大儿子给生活费,他和二儿子一起过。

大伯每年就是在端午节,中秋节,过年的时候,每次给李爷爷寄一千块钱,然后给二叔寄五百块钱。

但是二叔家可就不那么清净了,二叔还行,开春就去工地干活了,二婶可就惨了。

本来就里就有两个孩子要照顾,这回还得照顾个老人,而且家里的地还得种着。

孩子还好说,吃饭早点晚点都行,但是老人不行啊!李爷爷到饭点就着急要吃饭。

以前的时候孩子放假在家,二婶就可以晚会儿起来做饭。但是自从李爷爷跟他们一起吃饭,二婶只要到饭点没做饭,李爷爷就着急了,他隔一会儿就去揭下锅。

二婶没办法,只能早早就起来做饭。

后来二婶给李爷爷买了饼干,蛋糕,她跟李爷爷说:“我要是有时候做饭晚了,你饿了就先吃点。”

但是李爷爷说他不爱吃这些东西,又把东西给二婶送了回来。从此以后二婶不管多忙,到饭点了就得回来做饭。

他们吃饭还经常吃不到一起去,李爷爷老人家有些菜不爱吃,他爱吃的菜孩子又不爱吃。

二婶没办法只能紧着李爷爷的口味做,有时候再给孩子做点菜。她自己要不爱吃,就干脆小葱蘸大酱对付一口。

有一回星期天,二婶带着俩孩子上山地拔草。眼看着到饭点了,但是二婶还有一点没拔完。

二婶就想着,把这点草拔再回家做饭吧!因为山地离家挺远,走路要十几分钟才能到,上来一回挺累的。

下午就为这一点活上山划不来了,二婶就打发俩孩子回家告诉爷爷,让他等会儿别着急。

俩孩子回家跟爷爷说了这事,没想到李爷爷生气了。给远在长春的大儿子打电话说:“你说让我跟老二他们一起过,老二媳妇都十二点多了,也不给我做饭吃,这是要让我饿死。”

大伯也没问具体怎么回事,就给在工地干活的二叔打了电话说:“你媳妇一天在家到饭点不做饭,就让我爸饿着。”

晚上二叔就跟二婶打电话说了这事,二婶是个性格很好的人,但是这次也生气了。

她当时就气哭了,去李爷爷那屋说:“我是不给你吃饭么?我就剩一点活了,下午不值当上去,合计干完晚会儿在做饭。我是不是让孩子跟你说了,我一天伺候你不指望你说我好,但是你也不能瞎说呀!”。

然后她又给大伯打了电话,把这件事说清楚了,最后二婶说,你们要嫌弃我伺候得不好,你们就接长春伺候去。”

大伯一听二婶发火了,连忙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我爸也没说清楚,是大哥我错怪你了。”

二婶这人心肠好,虽然当时很生气,但是过后也就算了,对李爷爷还是一点没变样。

就这样,李爷爷一直和二叔生活在一起。后来年纪越来越大了,李爷爷身体也不好。

有两次住院,都是二叔自己在医院伺候,又不舍得雇护工。白天晚上的熬,李爷爷住了十多天院,二叔瘦了好几斤。

大伯人没有回来,只是给打了点钱做医药费。

老人年纪大了,晚上都是早早就睡觉,一晚上要起好几次。

平时还行,但是到冬天的时候,因为外面路滑二叔不放心。李爷爷晚上每次起来出去,二叔都是听到门响就跟着出去。

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谁都能这样,而是年年冬天,一冬天好几个月都这样!

李爷爷 89 岁那年冬天,有一天晚上,二叔就懒了。他听到门响,知道李爷爷又出去了,这已经是晚上的第三次了。

当时二叔想着,天天都没事,这次也不能有事,二叔就没爱起来,在被窝里睡着。

过了一会儿,还没听到开门声。这时二婶说二叔:“老爷子出去有一会儿了,还没回来,你起来去看看吧!”

二叔赶紧起来披个棉袄,拿着手电筒就出去了,还没等到厕所,就看到李爷爷摔倒这厕所旁边。

二叔赶紧喊二婶,俩人把李爷爷抬进了屋。李爷爷当时还能说话,说是自己没事。

当时是凌晨三点多钟,二叔和二婶就想着让李爷爷缓会儿,看看什么样?他们就一直在李爷爷那屋守着。

但是李爷爷一点没见好转,五点多钟说他看不到人了,没过一会儿就不能说话了。

二叔赶紧找车把李爷爷送到了医院,到医院一检查说是脑出血。因为已经 89 岁了高龄了,医生也不建议手术。

二叔给大伯打了电话,大伯也同意不做手术,二叔就把李爷爷拉回了家。

第二天大伯两口子就从长春赶了回来,他们一起守着李爷爷,李爷爷回家又熬了一个多星期,最终病逝了。

李爷爷葬礼办得挺体面的,都是大伯拿的钱,二叔只在家负责张罗。

李爷爷出殡那天,早晨出完殡回来,村里有些知近的人还都在。

这时候大伯哭着说:“我爸的死就怪老二,你要是勤快点,我爸出去你就跟着去,我爸根本不能死,你就是没尽心。”

二叔听到大伯这话来劲了,他说:“我还怎么尽心,我爸一天晚上出去好几次我天天都跟着,就这回懒了没去。这大冬天的谁一晚上起来好几次不嫌冷,你尽心怎么不把我爸接你家伺候。”

村里人看哥俩都变脸了,赶忙劝他们说:“老人这是来病了,是添病了才摔倒的,不能是摔倒摔坏的。”

虽然村里人都劝,但是大伯却一点没有停的意思,越说越来劲。他又说:“我虽然没伺候我爸,但是我给我爸钱了,也给你钱吧了没亏你吧”。

二叔也不让呛,他说:“你是给我钱了,一年给一千五百块钱,都不够给我爸打针吃药的。那次我爸打针吃药不是我拿钱,我跟没跟你说过一回吧。

现在我爸不在了,你来埋怨我伺候的不好,你要是孝顺,你怎么不早说,干脆让我爸轮着住多好。

你以为我差你那一千五百块钱啊,你知不知道伺候老人有多不容易。我们两口子伺候我爸 19 年,不指望你们说好,但是也不能落你们埋怨吧!”

大伯和二叔越吵越厉害,后来大伯母和二婶也参与其中,一家人吵得不可开交,还差点动了手。

最后还是大伯的叔叔从家回来了,才把他们哥俩给劝开。

村里人背后都说是大伯不对,虽然李爷爷是因为摔倒才去世,但是也不能怪二叔他们,他们两口子这么多年,做得已经够好的了。

从那之后大伯他们回了长春,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他家和二叔家再也没有联系过。

二婶经常说:“大伯他们是看李爷爷去世了,以后用不着我们了,他才敢这么说。这要是老人不走,他可不敢说弟弟伺候得不好,他害怕让他伺候老人呢。”

总结:

有些人离老人远,不在身边伺候,他们给拿点钱赚个轻松,老人还喜欢这样的儿女。

但是他们体会不到伺候老人的不易,伺候老人不如伺候孩子。不能打,不能骂,有气只能自己消化。

他们在老人出事后,可能心里觉得愧疚,或者嫌弃兄弟姐妹伺候得不好,就容易闹事,很多家庭都遇到这样的情况。

希望远在外地的人,能多体谅在身边伺候父母的兄弟姐妹,他们很不容易。虽然你们拿钱了,但是比起伺候老人,拿钱的人轻松多了。

【3】、来自网友【悠然一笑 72】的最佳回答:

现在听到、看到的这种问题越来越多,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

为何对父母照顾越多的人越被埋怨?

为何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他人?也许是这几点原因:

1、会做不如会说。

不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没有照顾老人的烦恼。偶尔通个电话,聊个天就可以让老人满心欢喜;偶尔花点钱老人就可以念念不忘;

而在老人身边的子女,每天照顾老人已经筋疲力尽,面对老人各种叨叨、健忘、固执甚至不讲理,依然甜言蜜语哄着极难,老人一比较,就感觉还是不在身边的子女好。

如果老人再和外地的子女一叨叨,他们不了解和老人相处的不易,或者明知也装傻,反正老人嫌弃的不是自己,就可能用闹腾证明自己的孝心。

更可笑的是如果老人想跟这样的子女生活一段时间,他会找出各种理由阻挠。

2、不做不错。

外地的子女不照顾老人,不做事也就不会犯错,也不会招来老人不满;

身边的子女,每天与老人相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都可能引起老人不满,可能一句话就会引发矛盾。

3、担心分赃不均。

现在老人大多有收入,如果老人不愿意坦诚自己的收支,外地的子女有的就会算计老人的收支情况,认为老人的钱会全部贴给身边的子女。

他们心理不平衡,就可能闹腾一场。

其实心态放平衡一些,互相换位思考一下,少纠结一些利益,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越是当父母有事情、生病需要人照顾不在身边的儿女,到最后父母出事时越容易跟别人闹事,这是什么心理?】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