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暴力催收屡禁不止的根源是不是在网络虚拟电话上?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低谷中努力前行】的最佳回答:
不是,肯定不是!
因为如果根源只是网络虚拟电话上,这个看法就太表象了,深层次的原因肯定是因为利益,因为只有利益才会催生无法杜绝的事物,因为人是追逐利益的,为了利益会不择手段。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里说过:“如果有 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就算催收不使用网络虚拟电话,也会出现其他的电话或者形式,比如去微博上留言、抖音上留言、发支付宝红包、去 qq 空间留言等等,其实只要逾期了,我们基本也就关闭了对外的主要窗口,所以感谢今日头条,让我们有宣泄的地方,能够找到相同经历的人。
祝早日上岸!
【2】、来自网友【弱水无勺】的最佳回答:
别怪电话,电话有什么错!
你要看利益的源头在哪!包括网贷平台,其实背后的金主很多都是银行,信用卡的利益源头在哪?还是银行!
所以,谁在放任催收行业肆意发展?你看看信用卡催收的某些银行行为就可见一斑!
无非就是利益主体问题!
【3】、来自网友【露天放映场】的最佳回答:
个人浅见
我认为根源不是在虚拟电话,而是公民隐私泄露,隐私泄露真的很可怕,不仅会被电话骚扰,还可能丢了命。
暴力催收多以电话或短信骚扰威胁,严重者网贷平台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借款人及家人、朋友的居住小区、工作公司,然后进行上门骚扰,泼墨、墙上喷漆、公布借款人隐私,在公共场合侮辱攻击借款人。
网络虚拟电话只是网贷平台其中一个小小的工具,而且网络虚拟电话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公民隐私的和公司利益的。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外卖、网约车等,都会把我们的电话号码转化成虚拟号码;很多企业也会对客户电话进行虚拟,一是保护客户隐私,二是防止员工盗窃公司客户资源另起炉灶或泄露给竞争企业。
实际上重点在于网络平台是怎么获取到借款人的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方式、居住地址、工作场所,并对他们进行骚扰的。
个人信息有的是我们自己泄露的,在互联网上分享出行的火车票、身份证照片、旅游照片、工作环境等;有的是钓鱼网站、公共 wifi、不良 app 获取不必要的权限等(一个记事本 app、计算器 app…要什么相机权限、位置权限、通讯录权限等是要帮我们发朋友圈吗)。
有的朋友会说我穷得银行卡上只有 3 块钱了,我的隐私不值钱等,不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实际上你的隐私在某些不良商人眼里就是露天金矿,会有大批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企业购买,如不良网贷平台等。
所以,暴力催收屡禁不止的根源不是在网络虚拟电话上,而是个人隐私泄露,多少借贷人因不堪负重、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辱骂攻击家破人亡,血的教训历历在目。国家已经加强立法保护个人隐私,我们自己也应该时刻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4】、来自网友【云之弦 87930346】的最佳回答:
本质就是在网络虚拟电话,网络虚拟电话行走在法律边缘,其实说白了就是违法使用,你查一下使用网络虚拟电话催收的都是什么科技公司,而且大部分都是经营异常。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不合法的网点和高利贷除外),催收也要在合法的途径下进行。建议取消网络虚拟电话。
【5】、来自网友【油腻大叔章律师】的最佳回答:
我做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不认为暴力催收的根源是在网络虚拟电话上;某武侠小说里的台词:柴刀能砍柴,也能杀人;宝刀能杀人,也能砍柴!
虚拟网络电话只是一种技术,重要的是这种技术被什么人使用?
虽然是虚拟网络电话号码,但是仍然可以追查得到,只看被骚扰人是否较真去投诉了;
比如,就字号段追着向三网要说法,向工信部投诉,都是已经被证实过的有效措施;再比如,知道代表哪个债权人来催收的,其言、行违法的还可以向债权人、银保监投诉;
其次,真正暴力催收的根源其实在于债权人!
之前曾多次讲解过此类问题:
债权人的委托条款非常苛刻,使催收团队不得已只能选择以“短、平、快”的方式催促债务人还款
;债权人的这种委外模式直接造成了恶性循环;
催收团队以近乎疯狂的模式催收以期债务人为避免社死而偿还款项;
债务人因为被疯狂催收不可避免的被社死,从而影响工作、影响生活、最终不得不被动选择躺平;
躺平的债务人更加无力偿债,由此造成债权人更多款项无法收回!
由此,金融秩序受到了更大挑战,社会信誉进一步恶化;
幸得官方已经开始引导立法调整该问题,有理由相信在 22 年 10 月前后将迎来新法实施,此类问题将得到改善。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暴力催收屡禁不止的根源是不是在网络虚拟电话上?】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