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问题皇后戴的“凤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各个朝代皇后的凤冠有什么区别?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素手描人】的最佳回答:
根据资料显示,凤冠的真正成型来自于宋朝,它除了是身份的象征,还意味着权力。后宫女性品阶不同,所戴凤冠也不相同。
但如果要追究凤冠的出处,那就历史悠久了。打开《拾遗记》,里面有“时有丹鸟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老”的句子。
这里的“丹鸟”应该是“凤”的最早出处,也就是说,在晋朝的时候,“凤”这种形象已经出现了,而且是一种祥鸟。
而在《述异记》中又有记载:“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通过这样的记载,我们也可以了解一点古人对于“凤”这种禽类的认知:鸡头、蛇颈、燕颌、鱼尾、五彩色。
古人为什么会发明凤冠?并不都是因为它的样子,而是它对于当时人们的意义:祥瑞之意。
古人最早梳头发不过就是绾发,然后以钗固定。而冠则是被视为帽子的东西,只不过将它做小,当成一种装饰物来使用。
至秦朝时,“凤钗”这类饰品便出现了,《中华古今注:钗子》中有记:“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这也就是说,秦朝时期,凤冠是被称之为凤钗的。而到了汉朝它又得到的提升,女性开始按照“凤”的样子打造出首饰,在特别隆重的日子里佩戴,以求祥瑞之意。
《后汉书》中就讲过,皇太后在参加宗庙祭祀时,必须要戴一尺长的大金簪,而簪头上的设计便是“凤”的形象(没找到图片)。
到了唐朝,这种凤冠便流行起来了。不仅是后宫妃嫔,还包括命妇们,有品阶的女性,在出席隆重的活动时都要按级别装束,佩戴凤冠。
只不过,因为当时的工艺问题,凤冠多以花的形式出现,打造“凤”这种头冠是相当费时费力费金子的,一般人家消费不起。
唐朝对此也有一定的规定,只有一品的命妇才可以戴“九树花钗”,而二品命妇则为“八树花钗”,如此,从头饰就能看出一个女性的社会地位。
至宋朝的时候,凤冠开始大量使用珠宝镶嵌,然后用绳子系在头部。不过,凤冠在宋朝的意义又有了不同,不仅为讨个吉利,而且有着权力的突破。
花冠上加龙与凤的图案,这就是封建制度对自己权势保持的一种想法。而北宋时,皇太后刘娥又开始辅政,她的凤冠便又添加九龙图案,以彰显其权威。
到北宋后期,妃嫔与命妇的衣服上也开始加入龙与凤的元素,以及仙人、鸟雀等。凤冠因此更加华丽:花树、博鬓、珠宝、翡翠、龙纹、垂珠,那是应有尽有。
从后期出土的宋朝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凤冠可以看出来,因为身份及使用的不同,凤冠被分成了礼服冠、常服冠,也就是大型节日佩戴与日常装束使用的。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的为六龙三凤冠与九龙九凤冠,而孝靖皇后则是三龙二凤冠与十二龙九凤冠。
不过,南宋时的凤冠似乎是那种隋朝类似于帽子的样子,只能落于额头,盖在头顶上。南宋高宗吴皇后的翟衣像上,所戴的便是龙凤珠翠冠。
吴皇后
辽代时,女性一般就是戴鎏金银冠,而且式样要简单得多。
辽代
而元朝时期呢?女性又以当地传统的冠为流行趋势,凤冠变成了“罟罟”。看看元世祖皇后察必的画像,她头上的罟罟就又高又长,并被装饰了珠、玉、绢、银、羽毛等多种物品。
元朝
明朝的凤冠又特别有讲究,因为那时后宫的女性地位分得更详细,多戴一点,那可能都是僭越之罪:皇后与皇太妃是可以戴凤冠的,其他小主、公主只有凤簪与翟冠。
明朝凤冠讲究冠胎,即戴在头上的那个圈,它通常是竹篾或者是铜丝编出来的,然后贴上罗纱,再通过髹漆,垂上珠子。这珠子不是为了好看,它叫“结子”,通常从笼口垂至肩部,取“吉祥、福寿如江”之意。
凤冠之上还会点缀翠、珍珠、羽毛,这是高贵、祥瑞的象征。而越是身份贵重的,就越要贴博鬓(即假发)。
凤冠的重点还有铺翠一说,比如翠云、翠凤、翠叶等,那种凤飞龙翔的势头就是天下太平,人寿年丰的寓意。
芙蓉冠
不过,凤冠之中还有一种称之为芙蓉冠的,它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从资料中来看,宋朝的杜太后、明朝的沐崧夫人徐氏都戴过芙蓉冠。
清朝的凤冠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从美观到价值,反正都很敷衍。大清之初,凤冠相对隆重,同时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不过这时也只能称之为帽子,与凤冠已经关系不大了。
皇后朝冠除中央顶饰三层金凤外,朱纬上还缀一周金凤共 7 只和金翟 1 只,位于后面的金翟向脑后垂珠为饰,皇后为五行二就,冠后又垂护领。
晚清
到了晚清,几乎就只剩下一个头箍式的绒球顶在头上,如同唱戏的装扮,没有威风与显不出身份高贵的感觉。
总得来说吧,各个朝代的皇后凤冠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作为现代的我们,似乎只能从中看出不同,但难免不能理解其意思。
萧皇后常服冠
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凤冠不仅仅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结婚时的“凤冠霞帔”,它来自社会地位与身份等级,被分成礼服冠与常服冠。
这样说吧,古时候有身份的女性,冠就是一种必须的装饰,戴上它就意味着拿了自己的身份名片,别人一看装束就知道你是谁,这就是它最大的区别。
【2】、来自网友【我是冰娉】的最佳回答: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咏道: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
霞帔原是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朝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换到今天的话来说,这是女神级的头饰。长久以来,人们对皇后戴的凤冠的认识主要来自古装剧的描述。
而各朝凤冠,出土时的情况,都不相同。例如,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出土时,是这个样子:
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看起来就像一堆泥,这给复原工作带了极大的难度。
在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凤冠上能够看到许多小珠子,珠化工艺在中国传统金银器制作中是常见的,就是将金银化作一个个小小的珠子附着在物件之上,远远望去,就会显得闪闪发亮,珠光宝气,而这些小珠子,并不是金的,而是铜鎏金。
复原后的凤冠,长这个样子: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真正的凤冠只有四件,都是明代定陵的遗物。
定陵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著名的万历皇帝的陵墓,里面安葬着他和他的两位皇后。在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它们分别属于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
明朝凤冠是皇后在受册封、褐庙、庙会时佩戴的高贵饰冠。
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四顶凤冠,它们分别是: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为孝端皇后随葬物。
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装饰的龙凤数量不同。它们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四顶凤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龙三凤冠。
上有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雄踞于上,昂首欲腾;三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扑展双翅,妖娆若飞。其上龙凤均口街珠宝串饰,立在满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冠后的六扇博髻,左右分开,如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全冠珠光宝氯,富丽堂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复原品,但已足矣震憾。古代匠人们精致起来,基本没有西方所谓奢侈品什么事儿了。
【1】、来自网友【素手描人】的最佳回答:
根据资料显示,凤冠的真正成型来自于宋朝,它除了是身份的象征,还意味着权力。后宫女性品阶不同,所戴凤冠也不相同。
但如果要追究凤冠的出处,那就历史悠久了。打开《拾遗记》,里面有“时有丹鸟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老”的句子。
这里的“丹鸟”应该是“凤”的最早出处,也就是说,在晋朝的时候,“凤”这种形象已经出现了,而且是一种祥鸟。
而在《述异记》中又有记载:“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通过这样的记载,我们也可以了解一点古人对于“凤”这种禽类的认知:鸡头、蛇颈、燕颌、鱼尾、五彩色。
古人为什么会发明凤冠?并不都是因为它的样子,而是它对于当时人们的意义:祥瑞之意。
古人最早梳头发不过就是绾发,然后以钗固定。而冠则是被视为帽子的东西,只不过将它做小,当成一种装饰物来使用。
至秦朝时,“凤钗”这类饰品便出现了,《中华古今注:钗子》中有记:“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这也就是说,秦朝时期,凤冠是被称之为凤钗的。而到了汉朝它又得到的提升,女性开始按照“凤”的样子打造出首饰,在特别隆重的日子里佩戴,以求祥瑞之意。
《后汉书》中就讲过,皇太后在参加宗庙祭祀时,必须要戴一尺长的大金簪,而簪头上的设计便是“凤”的形象(没找到图片)。
到了唐朝,这种凤冠便流行起来了。不仅是后宫妃嫔,还包括命妇们,有品阶的女性,在出席隆重的活动时都要按级别装束,佩戴凤冠。
只不过,因为当时的工艺问题,凤冠多以花的形式出现,打造“凤”这种头冠是相当费时费力费金子的,一般人家消费不起。
唐朝对此也有一定的规定,只有一品的命妇才可以戴“九树花钗”,而二品命妇则为“八树花钗”,如此,从头饰就能看出一个女性的社会地位。
至宋朝的时候,凤冠开始大量使用珠宝镶嵌,然后用绳子系在头部。不过,凤冠在宋朝的意义又有了不同,不仅为讨个吉利,而且有着权力的突破。
花冠上加龙与凤的图案,这就是封建制度对自己权势保持的一种想法。而北宋时,皇太后刘娥又开始辅政,她的凤冠便又添加九龙图案,以彰显其权威。
到北宋后期,妃嫔与命妇的衣服上也开始加入龙与凤的元素,以及仙人、鸟雀等。凤冠因此更加华丽:花树、博鬓、珠宝、翡翠、龙纹、垂珠,那是应有尽有。
从后期出土的宋朝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凤冠可以看出来,因为身份及使用的不同,凤冠被分成了礼服冠、常服冠,也就是大型节日佩戴与日常装束使用的。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的为六龙三凤冠与九龙九凤冠,而孝靖皇后则是三龙二凤冠与十二龙九凤冠。
不过,南宋时的凤冠似乎是那种隋朝类似于帽子的样子,只能落于额头,盖在头顶上。南宋高宗吴皇后的翟衣像上,所戴的便是龙凤珠翠冠。
吴皇后
辽代时,女性一般就是戴鎏金银冠,而且式样要简单得多。
辽代
而元朝时期呢?女性又以当地传统的冠为流行趋势,凤冠变成了“罟罟”。看看元世祖皇后察必的画像,她头上的罟罟就又高又长,并被装饰了珠、玉、绢、银、羽毛等多种物品。
元朝
明朝的凤冠又特别有讲究,因为那时后宫的女性地位分得更详细,多戴一点,那可能都是僭越之罪:皇后与皇太妃是可以戴凤冠的,其他小主、公主只有凤簪与翟冠。
明朝凤冠讲究冠胎,即戴在头上的那个圈,它通常是竹篾或者是铜丝编出来的,然后贴上罗纱,再通过髹漆,垂上珠子。这珠子不是为了好看,它叫“结子”,通常从笼口垂至肩部,取“吉祥、福寿如江”之意。
凤冠之上还会点缀翠、珍珠、羽毛,这是高贵、祥瑞的象征。而越是身份贵重的,就越要贴博鬓(即假发)。
凤冠的重点还有铺翠一说,比如翠云、翠凤、翠叶等,那种凤飞龙翔的势头就是天下太平,人寿年丰的寓意。
芙蓉冠
不过,凤冠之中还有一种称之为芙蓉冠的,它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从资料中来看,宋朝的杜太后、明朝的沐崧夫人徐氏都戴过芙蓉冠。
清朝的凤冠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从美观到价值,反正都很敷衍。大清之初,凤冠相对隆重,同时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不过这时也只能称之为帽子,与凤冠已经关系不大了。
皇后朝冠除中央顶饰三层金凤外,朱纬上还缀一周金凤共 7 只和金翟 1 只,位于后面的金翟向脑后垂珠为饰,皇后为五行二就,冠后又垂护领。
晚清
到了晚清,几乎就只剩下一个头箍式的绒球顶在头上,如同唱戏的装扮,没有威风与显不出身份高贵的感觉。
总得来说吧,各个朝代的皇后凤冠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作为现代的我们,似乎只能从中看出不同,但难免不能理解其意思。
萧皇后常服冠
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凤冠不仅仅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结婚时的“凤冠霞帔”,它来自社会地位与身份等级,被分成礼服冠与常服冠。
这样说吧,古时候有身份的女性,冠就是一种必须的装饰,戴上它就意味着拿了自己的身份名片,别人一看装束就知道你是谁,这就是它最大的区别。
【2】、来自网友【我是冰娉】的最佳回答: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咏道: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
霞帔原是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朝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换到今天的话来说,这是女神级的头饰。长久以来,人们对皇后戴的凤冠的认识主要来自古装剧的描述。
而各朝凤冠,出土时的情况,都不相同。例如,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出土时,是这个样子:
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看起来就像一堆泥,这给复原工作带了极大的难度。
在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凤冠上能够看到许多小珠子,珠化工艺在中国传统金银器制作中是常见的,就是将金银化作一个个小小的珠子附着在物件之上,远远望去,就会显得闪闪发亮,珠光宝气,而这些小珠子,并不是金的,而是铜鎏金。
复原后的凤冠,长这个样子: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真正的凤冠只有四件,都是明代定陵的遗物。
定陵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著名的万历皇帝的陵墓,里面安葬着他和他的两位皇后。在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它们分别属于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
明朝凤冠是皇后在受册封、褐庙、庙会时佩戴的高贵饰冠。
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四顶凤冠,它们分别是: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为孝端皇后随葬物。
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装饰的龙凤数量不同。它们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四顶凤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龙三凤冠。
上有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雄踞于上,昂首欲腾;三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扑展双翅,妖娆若飞。其上龙凤均口街珠宝串饰,立在满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冠后的六扇博髻,左右分开,如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全冠珠光宝氯,富丽堂皇。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复原品,但已足矣震憾。古代匠人们精致起来,基本没有西方所谓奢侈品什么事儿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皇后戴的“凤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各个朝代皇后的凤冠有什么区别?】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