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7 14:59:47 6次浏览

关于问题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TOKYO2022】的最佳回答:

解缙的死,纯粹是自己作出来的。解缙这个人,恃才傲物,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得罪了太多的人。最要命的是,他插手了当时最为敏感的太子位之争,这就让他不得不死了。

要想说明白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作为明朝最有名的天才之一,解缙在聪明这方面,真的是无人能及。据说解缙五岁时过耳不忘,七岁时可以自写文章,十岁背诵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通读四书五经,十九岁参加乡试,轻轻松松拿了个全省第一……

类似的故事,真的还有很多。

不得不承认,人和人真的有很大不同。比如解缙这种人,天生就会读书,天生就会考试,一般人是真的比不了的。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进士三甲第十名,进入翰林院工作。这一年,解缙刚满二十。

二十岁的小伙子,参加一场不限年龄、不限地域的全国考试,结果第一次就考进了全国前一百。解缙的成绩,大概就是这个概念。

但是,会读书会考试,未必就能一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解缙就属于那种极致加点的技术性人才,读书考试方面,无敌;但是进入仕途之后,可能就没那么顺了。

入朝为官之后,年轻的解缙起步还是比较顺的。因为实在太过年轻,加之才学出众,很快就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老朱甚至和解缙说:在道义上,咱俩是君臣;但是在私生活当中,我其实拿你当我儿子一样看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老朱能说出这话,确实是相当看好解缙。但同时,老朱这话大概也是勉励的意思更多一些。

然而解缙只听出来了前者,没听出来后者的意思。

解缙当真了。

第二天,解缙马上就给老朱上了万言书,大肆指点江山,评论朝政。然后多次上书进谏,指责兵部官员玩忽职守,一时间成了朝堂的焦点人物。

做学问,一鸣惊人,当然很好。

但是做官,更多的时候,是讲究一个和尘同光。如果你把周围的同僚都得罪光了,就算你再有学问,说的都是真理,谁帮你干活啊?

老朱懂这个道理,但可惜,解缙不懂。

解缙认为,既然老朱都把自己当儿子看待了,自己就应该士为知己者死,玩了命的干好工作。对于这样的解缙,老朱本着惜才的心思,也是能忍则忍。然而没过多久,解缙又做了几件事,终于让老朱忍无可忍了。

解缙替人上书,给开国功臣李善长伸冤;替人写弹劾文章,弹劾一位御使贪赃枉法。

估计老朱收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觉得很头疼。

这不就是让人当枪使吗?

朱元璋处死开国第一公爵李善长,这是明初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案件,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李善长身为开国功臣,又是文臣之首,威胁到了老朱的皇权,所以老朱不得不借谋反之名,干掉李善长。

几乎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个深层次原因,唯有解缙不知,还傻乎乎地替别人上书,给李善长伸冤。

至于帮人写弹劾文章,去弹劾另外一位御使,那就更傻了。你真以为只有你有上奏的权力?为啥人家要让你来帮着写,而不是自己写?真的因为你文笔比较好?

洪武二十四年,老朱下令,把解缙他爹给叫到南京,让他把解缙给领回家去,再学十年之后再回朝做官。

客观来说,老朱这样做,真的算是很仁义了。对于一个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的年轻官员,还特意让他爹来领人,回去好好教育,然后还允诺十年之后再回朝做官。老朱对解缙的这份厚爱,估计能让洪武年间那些被莫名其妙就被砍了脑袋的官员,郁闷到想撞墙。

被老朱赶回家的解缙,心里估计会觉得很憋屈。明明自己拼了命地干活,为啥最后反倒被赶回家了呢?以解缙的性格,估计不会觉得老朱是在保护他,而会觉得老朱是在打压他。但不管怎么说,接下来的八年里,解缙一直在家做学问,这段日子过得还算比较舒服。

不得不说,解缙是真的聪明,天生就是做学问的材料。被赶回家的这几年里,解缙校改了《元史》,补写《宋书》,删定了《礼记》。这几项工作,寻常文人能够完成一项,就已经有资格名垂青史了。而解缙却只花了几年的时间,就做完了这些。而且做完的时候,才刚刚三十出头。

如果解缙要是老老实实在家做学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不再掺和朝堂的那些事情,估计后来会成为更加有名的学问大家。但可惜,大概是因为实在太聪明了,解缙觉得做学问无法消耗掉自己的旺盛精力,还是玩了命地往朝堂那一摊去凑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缙感觉自己机会来了,回京给老朱吊孝。结果回京之后,当年那位被他弹劾的御使,马上上奏,说解缙老妈还没下葬,就来吊孝,有矫旨的嫌疑。新上位的朱允炆也不太清楚解缙的情况,大笔一挥,直接把解缙远远赶去甘肃。直到四年之后,才因为朝中有人帮解缙说好话,把解缙找了回来,继续在翰林院上班。

问题是,朱允炆总共就在位四年。

好不容易在甘肃那边吃了四年的挂落,终于回到京城,解缙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赶上朱棣靖难成功,打进了南京城。这运气,委实也是背到家了。

不过,这也是解缙运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棣不同于朱允炆,作为老朱的四儿子,对于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也比较清楚。朱棣知道,解缙到底是多么有才。所以朱棣上位之后,很快就把解缙选做自己的秘书。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家憋了八年,又在甘肃吃了四年挂落之后,解缙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

朱棣和他爹老朱同志一样,对于这种真正有才的人,还是比较爱惜的。而且朱棣还知道,像解缙这样的人,其实不适合做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让他在朝中给自己做秘书,让他老老实实做学问,才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在选拔解缙做秘书之后,朱棣开始让解缙主编《太祖实录》、《列女传》等比较重要的书籍。后来,朱棣在确定解缙的学问确实名不虚传之后,终于下令,让解缙主编永乐大典。

解缙由此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顶点。

永乐二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这里要插句话,朱棣那会儿的内阁首辅,和后来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是完全两个概念。明朝后期的内阁首辅,基本上等同于宰相。比如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权力大得吓死人。但是朱棣这会儿,明朝的内阁制度才刚刚开始实行,内阁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而内阁首辅,也只相当于是皇帝本人的秘书长而已。

但这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时的朱棣同志,也和老朱一样,对解缙极为重视,甚至说出了‘我不可以一日没有解缙’这样的话。

身为内阁首辅,主编《永乐大典》,光是这两件事,就已经可以让解缙的名字,永远被后人记住了。问题是,这时的解缙,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了。当年老朱在位时的教训,解缙似乎还没有吸取到,又开始往朝堂最汹涌的漩涡当中去钻。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探讨立储之事。

立储之事,向来都是朝堂最大的一个忌讳。古代大多数的时候,在位的皇帝都比较胆小,怕太子跟自己争权。而立储一事,又往往是朝堂争斗的核心漩涡,毕竟这关系到以后谁当老大的问题。

所以,真正有政治智慧的高手,是绝不会在老皇帝去世之前,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是解缙不一样。

解缙被召见之后,只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这就直接表明态度了。

当时朱棣一共有三个儿子,比较有望争夺皇位的,是大儿子朱高炽和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炽身体不太好,而且靖难之役的时候,常年坐镇后方,军功差点。而老二当年则是一直跟着朱棣打仗,战功不错。但要是立老二的话,又有违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

所以,解缙的这句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解缙的意思是:虽然老大本人差点,但是老大的儿子(朱瞻基)是真的不错。

朱棣觉得,解缙说得对。

于是,朱棣将大儿子朱高炽,立为继承人。

解缙说的这句话,对于朱高炽而言,无疑是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解缙说了这句话之后,也同样犯了大忌。从朱棣的角度来看,老子还没死,你一个内阁首辅就开始站队了,你到底想干嘛?如果解缙是个知进退的人,在说完‘好圣孙’这三个字以后,老老实实工作,从此不再说话,估计朱棣也未必会太为难他。等到将来朱高炽上位以后,估计还会念他一份香火情,对他多加礼遇。

但解缙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人。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解缙不但没有撇清关系,反倒是彻底站到了老大朱高炽那边。这一下,朱棣终于忍不了了,随即找了个由头,将解缙远远丢到了越南那边去做官。

朱棣的这个处理方式,其实也还算厚道,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对解缙的一种保护。让解缙去越南那边当官,可以让他最大程度上远离朝堂核心,最后还能落一个善终。可惜解缙到底还是没能领会到朱棣的意思,完全不知半点进退。

用了八年,解缙依例回京述职,因为当时朱棣没在北京,带着兵去北边打仗了,所以解缙就没见到朱棣。接下来,解缙做了一个极为愚蠢的事情:因为朱棣不在北京,他直接去觐见了当时正在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更要命的是,见过朱高炽之后,他竟然直接回去了!

你来京城到底是干嘛的?

不是为了见皇帝吗?

那你见了太子之后就回去,意思就是说,你已经把太子当皇帝了吗?

远在北方的朱棣,当即下令,以‘无人臣礼’为由,让锦衣卫抓了解缙,下诏狱。

被关押到诏狱之后,朱棣像是忘了解缙这个人一样,也不提审他,也不释放他,就把他一直关在牢里。如此,一晃就是五年。五年之后,永乐十三年,当时锦衣卫的老大纪纲,按照惯例清点犯人。朱棣看到名单上有解缙的名字后,就只问了一句话:缙犹在耶?

明白了。

纪纲作为锦衣卫的老大,朱棣身边的第一狗腿子,自然瞬间就明白了朱棣想要干嘛。朱棣的意思,就是‘解缙怎么还活着’。但同时,朱棣又不想落一个随意杀戮大臣的名声。毕竟明朝的法治建设,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朱棣想要走正规途径杀了解缙,就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这个理由,很容易牵扯到太子朱高炽,所以需要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弄死解缙。

在皇帝默认的情况下,想要无理由地杀掉一个人,很难吗?

当然不难。

纪纲回去之后,当即下令,把解缙灌醉,然后把他扔到雪地里,用雪给盖上,活活冻死了解大才子。这样一来,解缙在名义上就等于是喝多了自己被冻死,而非朱棣杀了他。

解缙死后,抄家,家人流放辽东。直到后来朱棣的重孙子朱祁镇在位时,才归还了当初抄没解家的家产。成化年间,才恢复了解缙的声誉。

从解缙的这些经历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解缙根本就是一个只懂读书、考试、工作,根本不懂半点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工作、学问都能做得很好,可以主编《永乐大典》,对工作的预判也比较准确。他生前给朱棣提的一些意见,后来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成了现实。

但可惜,他不懂政治,不懂帝王人心。贸然站队,插手皇家立储。

解缙这个人,可以说是成于做事,败于做人。

【2】、来自网友【兴海亭】的最佳回答:

民间也有很多关于解晋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比较逗。一个是他提前买通太监,在金銮殿放了一坨像大便一样的事物。第二早朝,包括皇帝和众大臣非常吃惊,有人说了,肯定是解晋干的,叫他吃掉!皇帝拿眼睛看着解晋,解晋于是很委屈的吃掉了。第二天,他真的拉了一泡大便在金銮殿,但是在顶部做了一个假的头。上朝时大家又是吃了一惊,又有人说是解晋。解晋委屈的说,大便那么好吃啊,我吃这么大的亏还敢这么作?大家起哄,说就说他。解晋说不然这样,昨天我全吃了,今天我带头吃,但是大家都要吃一点,为皇上分忧。接着他就把顶上那一点吃了,其他大臣只好每人吃一点。时间有限,今天先说这一点。说明解晋这个人非常狂妄,耍小聪明,得罪了群臣。

【3】、来自网友【古今历史笔记】的最佳回答:

明代第一大才子解缙为什么被明成祖朱棣所杀?

解缙历经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均受到了三朝老板的重视和极大的关注,进入了内阁参与了政务,

可为什么在四十七岁那一年,被整死在锦衣卫遭遇?

我们从他的经历说起,或许能解开背后的真实的原因。

洪武一朝

解缙,江西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文化程度不好的朱元璋知道知识的可贵,更珍惜知识分子,对解缙这位进士非常重视,对解缙说,我们恩情如父子,你该怎么说就这么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解缙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提了不少建议,不过这时的解缙说话比较讲究策略,每谈到问题,出问题的根源是下面的人没有按朱元璋的要求做的,总体而言,

上级领导的决策是对的,做错的、经念歪的是下面的这些不长眼的。

朱元璋本就对下级官员不满意,解缙的话也算是迎合了他,被批评了,还觉得感觉不错的。

即使后来,解缙为李善长做了辩解,他说“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

这段时期的解缙说话还算照顾皇帝的感受,但是,皇帝老被批评,心里也老大不愿意,就对解缙说,你回去吧,十年后再回来,有大用。

这一句话,把解缙这个讨人厌的赶走了。

这是话多的结果,没有一个上位者愿意天天听批评,而解缙竟然相信朱元璋愿意听批评,除了脑袋进水的可能性,也许就是太过单纯了。

建文一朝

回家呆着的解缙,没有等到 10 年,家里蹲了 8 年解缙终于迎来朱元璋驾崩的喜讯,回到了京师。

京师一波官员不爽解缙之前对他们的批评意见,左右阻拦解缙,使了办法把解缙给贬到边远地区。

不甘心的解缙喜欢回到政治中心,低声下气找到了董伦帮忙,经向建文帝汇报,得到首肯后,解缙回到了京师,成为建文帝文臣。

建文帝在位时间很短,没有听说解缙干了什么值得说得事。

靖难破南京城前,解缙和几位江西老乡痛哭流涕高喊跟朱棣四不共戴天,准备殉国。城破后立即投奔新老板朱棣——缙驰谒,成祖甚喜。

实际上,无人责怪,识时务者为俊杰,对于解缙保命第一,气节无所谓的,方孝孺就是一个大傻子。

永乐一朝

解缙没有方孝孺死守建文帝的决心和直觉性,反正皇帝是谁无所谓的,只要自己混的好就行了。

没有方孝孺写诏书,解缙也算一代才子,将就用了。

永乐帝朱棣对解缙与他老爸一样的重视,说到底就是利用解缙的才能。

于是,在朱棣的安排下,解缙开始组织一班人马篡改历史,还把建文时期的一千多份奏折交由解缙审阅、修改和删除,什么“靖难之役”全部都要删除了。

朱棣鼓励解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场景相似,结局不同),这一次,解缙以为遇见了明主,信以为真,真的口无遮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比如,朱棣让他对大臣进行点评,他一一点评。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③, 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明史》

实际上,这在官场是犯了忌讳了,官场讲究的是“看破不说破”,这好家伙,根本不懂或者不理会这样的规则,横穿直撞,想干嘛就干嘛。

这还好,得罪大臣就得罪吧。

最后把解缙送到地狱,是解缙干涉起朱棣家的家事了。

自以为得宠的解缙,介入了册立皇太子之争中了,要知道,老皇帝没有驾崩的情况下,册立太子乱站队是一个掉脑袋的事,解缙不仅明确支持朱高炽,还在永乐八年,在朱棣北征外出之际,去赵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汇报工作。

这还得了,皇帝外出,私见皇太子,没有等皇帝回京师就走了。

朱棣顿时爆发,这是造反的节奏了。于是,毫不留情下令逮捕解缙,严加惩处。

永乐十三年,解缙被灌醉后,埋在雪中,活活冻死,他的妻子和家属全部发配辽东。

至此,解缙的一生结束了。

结论:纵观解缙的一生,他是一个才子,正因是一个才子,才导致书生气十足,以为学术即政治,相信政客,以自己真性情踏入政场,干了一些不该干的事,朱棣不杀他才怪了。很多人对他的被杀怜惜的少,可叹得多!

-END-

回答完毕,希望能帮亲解惑,如喜欢,一定要点赞哦。

我是@古今历史研习社小编,历史业务爱好者,一起来研究历史,以史为鉴。关注我一起成长:)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