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9 22:41:3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老于 52080】的最佳回答:

谢谢,

因为是抒发自己委屈的情感,因为当时仕途不顺,如,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来自网友【融融 118】的最佳回答: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这首长诗的主旨有二:

一为批判,批判统治者唐明皇荒淫误国。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后,开始不上早朝,不理朝政,把政事全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些诗句描写李扬两人天天唱歌跳舞,寻欢作乐,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二为同情,同情李杨的爱情悲剧。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反映的是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赐死的历史事实。唉,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这些诗句表现了李隆基伤心,痛苦与孤独,还有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李杨之间在乞巧节那天发下的爱的誓言。

有人说,这两个主旨反映作者白居易创作时的矛盾。其实,我觉得并不矛盾。

批判

,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从人民的角度来说,一个帝王由励精图志到玩物丧志,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同情

,是站在人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帝王李隆基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爱谁不爱谁是他的自由,没必要苛责他。两人的爱情悲剧令人叹息……

【3】、来自网友【祁门小谢】的最佳回答:

论诗的主旨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也许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说法,但最准确的只有一种,那就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只有作者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他想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其他人的解读不能代表作者本身。

那么白居易写《长恨歌》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么看待自己这首诗的呢?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信中,提到了他自己对《长恨歌》的看法。

也就是著名的《与元九书》:

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着重分析了《与元九书》的前部分,也就是白居易认为的诗歌主张,他认为诗歌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

这时候看这段话,就是白居易说:我的诗,大家喜欢的都是杂律诗和《长恨歌》这一类。他们看重的,都是我看不起的。我看得起的是讽谕诗,很激进很直接,还有闲适诗,很恬淡很舒缓,但直接舒缓这种,大家不太喜欢。现在真爱我的诗,还和我一样活着的,也就元稹你了。但是到了千百年后,还会出现像你这样的人吗?他们会了解我的诗热爱我的诗吗?

老白把《长恨歌》直接排在讽谕诗外面了,而且他对这篇作品并没有那么满意。

《与元九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小故事:

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

就是说有个叫高霞寓的军使,想娶个娼妓,这个妓女就哔哔:“我会唱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和其他同行一样?”于是这个妓女就涨价了。

白居易对这一类事件怎么看呢:

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

这种微末伎俩根本不值得称赞,但现在的人就喜欢这样,就重视这样。

所以白居易对这种现状非常不满。

那么我们就大致能知道《长恨歌》想表达什么了。

不是讽谕诗,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不存在批判现实。如果真的是批判现实的作品,白居易也不会轻视自己的作品。

由此,《长恨歌》的主旨清晰起来了:描写爱情悲剧。

皇帝荒淫而误国,是皇帝个人的悲剧。

妃子政治牺牲品,是妃子个人的悲剧。

皇帝与妃子相爱,却天人永隔,是他们爱情的大悲剧。

两个人的爱情和各种错误交织在一起,无奈而痛苦。

这首诗能告诉大家什么呢?白居易不认为这种诗歌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就写了个爱情故事而已,所以批判说可以歇歇了。

错误是谁造成的呢?没有人能说清楚,是皇帝好色产生的?还是红颜祸水论?说不清楚,或者二者兼有。

白居易也压根没想就这个政治事件来一段太史公曰,他最后的感慨还是落在爱情两个字上。

所以穿凿附会的可以在墙根休息一会了,阅读理解做得累不累?

作者自己都那样说了,难道你比原作者都理解他的作品?

我曾赠白居易一个绰号:没遮拦。

没遮拦白居易想搞谁就搞谁,搞得皇帝都很头大,《长恨歌》要是真想批判点啥,估计当朝就被禁了,还轮得到你我在这里哔哔?

———丸———-

文:祁门小谢

【4】、来自网友【一往文学】的最佳回答: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长恨歌》文末之四句,怕是很难让人忘记吧,我们读《长恨歌》,不知情其何处生,又缘何而终,一个爱情的遗憾,总让人为之潸然。《长恨歌》为什么是情诗不是政治讽刺诗?《汉书 艺文志》言:”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中国古代诗歌,抛却诗歌辞藻声韵,无外乎两个传统,诗言志,诗缘情,自《毛诗序》起,情志合一。于是我们探讨下《长恨歌》的”情”与”志”。

一、《长恨歌》之志:白居易的儒生气质

众所周知,汉武以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来已久,中唐恰逢安史之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儒学复兴义不容辞,白居易作为中唐大历诗风余绪下的成长起来的诗人,面对气骨衰颓的诗歌,一度发动了新乐府运送,以模仿杜甫的现实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的目的就在于服务政治,社会以及教化,这是诗歌的出发点,也是旨归,所以,一篇诗歌如果纯粹吟风弄月,这断然不是白居易想要的。我们回过头来的看《长恨歌》,虽然这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但是不能否认,后期新乐府的思想是凭空而来的,所以,早期的儒学思想必然在他的诗歌有迹可循,也是《长恨歌》里面的政治思想:讽刺唐明皇重色误了一个盛世大唐啊。

二、《长恨歌》之情:哀乐之心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如前面所言。”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诗言志先于诗言情,诗缘情,情从何处来?——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发言为何?为心中志,志之所述,为诗是言、诗歌的内容。简单说,情感,被我们的诗人感受到,转换成想要表达的,就是志,最后写下了的诗歌。没有情感的触动,空言志,是很枯燥的。所以回看《长恨歌》,我们最动人的是情,难道写这篇诗歌的作者白居易是无情的人,借助神来之笔写出虚假文字赚我们的眼泪?要知道,白居易写诗歌,多是改的一字不剩,这些《长恨歌》里的情爱诗句,难道不就是诗人有意为之的嘛?

三、总结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把事情割裂开来,中国古代的思想讲究”和”,”和才能衍生万物,白居易的《长恨歌》既不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也不是一首纯粹的政治诗歌。但是必定是情动于中,哀乐于心,才能有所体悟,发而为之言。其言,即《长恨歌》,我认为是一首情感占据主导的爱情诗,政治讽刺的目的,只占据一个次要的地位。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