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道德经》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都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大乐乐明】的最佳回答:
这是道德经里的第十七章里的一句话。这里老子主要论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他主张无为而治,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无不为,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实现国泰民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统治者的信用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
【2】、来自网友【马振廷 1】的最佳回答:
信不足焉?假也。越假的,美言越有人信,所以老子说美言不美,必失信也。有不信焉?越真实的事物太普通,信言不美,没人愿意听,不愿听就不信焉。其实老子就是杠精大惚悠。他说的话人人都能站在自己立场上道道有理,抬扛不分输赢,才会引起人人的兴趣,争得正确一杯羹。老子名曰不争实则挑起辩争。老子的语言只所以很难挑出毛病,是他笔法太严秘,门关的很严。比如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这一句很有争头,自然災害害死多少人,台风洪水地震之类的,后面他来了一句,安平泰,安平泰之年时利而不害。就把门关严了。
【3】、来自网友【白玉子】的最佳回答:
谢谢邀请ヽ(^0^)ノ《道德经》中“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信字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意思。笫二个信是信任之义。译出来就是,符合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就会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与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相合,相成。自然也就会得到事物本身的认同和有关联的人们的认可和顺从。反之,如果只是自己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就不能得到事物本身的接纳和配合,更不会得到相应人员的信任,支持和同心协力来获得成功!因为你自己都不能符合实际,怎么能够游刃有余,切中要害,解决实际问题呢?况且其他的实际参与者也都不是有头无脑的行尸走肉,你的认知不靠谱,自然就会瞎指挥!人们明知不是路,谁肯跟着跳火坑呢?!
【4】、来自网友【行文意必高】的最佳回答:
人无信不立,言而有信,信即一个必备的品德,言必行,行必果,一个人不止说到,而且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可谓信足,一个管理者,要求别人如何去做,而自己的行为正好相反,比如,要求别人节约粮食,而自己却大鱼大肉,这样的管理者如何能树立自己的威信,这就是信不足,信足才能生威,一个的道德內在和外在一致才是信足,人们才会追随他,信任他,反之人们则不在相信他,即一个人的信不足了,就产生了人对他的不信任,
【5】、来自网友【裘承信微读道德经】的最佳回答:
在道德经里一共出现两次,分别是《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是《道德经》里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信的根基是客观的真理。而“信不足”是指客观真理以外所发生的事。真理的自然规律是以规律规则为基础,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规律规则之内,本来就是信。而信不足是指人类的文明体系,人类的文明体系是以知识为根基,是建立在主观的自我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是没有客观的规律作为根据,所以,是不足以信任。
“有不信焉”,是指人性的欲望,偏离道德的轨道,逆天而行,完全违反客观的自然规律,践踏自然规律,引发天怒人怨,不但是信不足,而是有不信焉。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里,以真理为根基的自然规律所体现出来的是“信”,以人类文明知识为根基的伦理道德为根基的文明体系所体现出来的是“信不足,有不信焉”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请留言讨论。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道德经》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都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