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滴道北山】的最佳回答:
明朝末年军政腐败无能,倒台就是必然!
【2】、来自网友【历来现实】的最佳回答:
崇祯时期,明王朝全国正规军的数量在 145 万左右,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兵力加在一起也有百万之众。
清军入关前后,总兵力在 20 多万人。
其中满洲八旗的军队大约 10 万余人,还有蒙古八旗,和辽东汉人为主的汉人八旗,吴三桂带领的军队 5 万人左右,几方军队总共 20 多万人。
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数字不是绝对准确,但是总体上是没错的,那就是清军陆续吃掉了比自己多 10 倍的明军和义军。
为什么清军对以少胜多?原因有以下几个:
朝廷腐败
任何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他们都注意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都反腐倡廉,整顿吏治。可是到了最后都难逃灭亡命运,这是历史规律,也是自然规律。
就像一碗饭,你不管是放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下,总有发馊变质的时候。秦汉唐宋,哪一朝哪一代都是如此,到了末期时,腐败盛行,积重难返,沉疴难消,开国皇帝转世活过来都没有救。
朱元璋对贪官恨之入骨,反贪力度空前绝后,用了剥皮抽筋酷刑,但是不受制约的权力,决定了腐败难以根除。
朱元璋为了防止太监专权,定下宦官不得参政的铁律。结果呢,从朱棣开始,太监就开始受到重用,太监专权现象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毫不夸张地说,是太监玩死了明朝皇帝。
除了太监,朱元璋还担心丞相专权架空皇帝,杀了胡惟庸之后,废除了丞相制,实行内阁制。
内阁制的诞生,导致党争盛行,官员正事不干,集中精力搞内斗,让皇帝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内耗加剧让大明失去凝聚力,给外敌以可乘之机。
崇祯无能
明朝末期名将辈出,群英荟萃。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末那样,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
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吴三桂、陈奇瑜、曹文诏、左良玉、祖大寿不胜枚举。
他们很多人并非武将出身,但似乎天生就会打仗,个个满腹韬略、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但是崇祯不但不会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反而多疑残暴,排斥和滥杀忠臣良将。
崇祯在位十七年,不但换了五十个大学士,还撤掉了十一个刑部尚书,更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可笑的是崇祯吊死煤山之前还不知悔改,没认清自己的缺点,却留下遗言说:“文臣个个可杀”、“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这样的皇帝,能指挥军队战胜清军吗?
制度弊端、军队战斗力差
明朝初期实行卫所制度,士兵和家属入军籍,谓之军户。
士兵在朝廷分配的公田里耕作,每月领到的粮食,足够一家人生活所需。
朱元璋曾骄傲地表示,不花财政一分钱供养,大明军队完全自给自足,当时卫所制度的施行,在明朝战胜元军、全国一统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卫所制度也有很多弊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显现出来。
一是“南人而北,北人而南”的更戍制度导致士兵逃亡军心不稳。
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南方人前往北方驻守,北方人前往南方驻守,初衷是士兵在本地的话,熟悉本地情况,容易勾结当地人造反。
但是该制度的弊端是南方人是适应不了北方寒冷的气候环境,而北方人也是适应不了南方的瘴气环境,造成所谓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正如明代首辅杨士奇所言:“水土不相习,北人苦于瘴疠,南人苦于严寒,多至死亡”。
长此以往,士兵死亡和逃跑现象时有发生,军心不稳。
二是卫所制度中的京城班军制度,导致卫所空虚。
班军制度是将卫所的士兵轮流调往北京,操练军队,但时间一长就变味了。
随着时间的逝去,这些班军却逐渐变成了施工队,或修筑城哨、或建造城堡,被长期禁锢在京师,不能返回原地。
如此一来,其原地卫所军兵力空虚,无法维护稳定、守卫国门。
而且繁重的劳动,导致班军大量逃亡。
《明代的军屯》一书中所说:“役使军士当私差的,主要是镇守总兵等官,还有指挥千户、百户以及许多官豪势要。他们私下役使军士,耕种庄田,为他们樵采、治炭、开窑、烧造砖瓦、修筑私第、贩私盐等” 。
卫所军官多将卫军挪作私用,把他们当作赚钱工具,就是不让他们练兵。
长此以往,军纪废弛、战斗力下降,成为一群草包。
拖欠军饷,士兵丧失斗志
明朝中期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差,不是被太监控制,就是让奶妈掌握,或者被党争搞得焦头烂额。
他们的治国能力差劲,国家乱作一团。
再加上北方地区连年自然灾害,不必说屯田,就是许多民间的田地,都因连年干旱,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在此情况下,军队开支只能从国家财政中支出。
但是国家经济不景气,财政收支难以平衡,拖欠军饷现象严重。
崇祯二年二月十二日,崇祯帝要求户部统计上交拖欠数字,数字交上来后一看,傻眼了:
万历三十八年至天启七年之间,总计拖欠九边饷银数达九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馀两。
长期领不到军饷,士兵们衣食无着,有时候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典当兵器弓箭来度日。
严重的时候,内地士兵的弱者外出讨饭,沿街乞讨;强悍的直接哗变叛乱,加入农民军阵营。
辽东将领投敌卖城更是屡见不鲜,“人人有疑辽之心”。
在崇祯登基初期,袁崇焕还没出关,就发生了宁远兵变。
兵变之前,辽东巡抚毕自肃就对皇帝报告说辽东军饷不够,没多久,驻宁远士兵就因四个月没有发饷而哗变,把巡抚总兵等高级官员抓起来,痛打了一顿,后来还是官方向商人借了三万两银子,才勉强化解这次危机!
崇祯四年十月,孙元化命孔有德率几千士兵携带火炮从登州出发支援辽东前线,这支队伍因为没有军饷,不得不沿途向居民索取粮食补给。
清军战斗力强、以一当十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之王,骑兵的素质决定战争胜负。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军队多数时间都战不过游牧民族的军队。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长大的,他们四海为家,能征善战,凶猛彪悍、狼性十足,总是冲锋冲锋再冲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中原人属于农耕民族,有地有家产有恒业有老婆孩子,打仗有太多牵挂,缺少勇往直前、破釜沉舟的精神,所以清兵以一当十不难理解。
明朝没有养马基地,缺少优良战马
骑兵离不开好马,中原?对不起,没有好马。
游牧民族的马在天然牧场成长,天生就是良马,战斗力爆棚;
温室长不出大树,中原人造牧场养不出好马。
由于国家财政紧张,不仅没有牧场用来养马,还没有工资给牧民补贴。
种种原因,造成明朝军队战斗力低下,让清军以一当十。
【3】、来自网友【赵世瑜】的最佳回答:
在回答问题之前,有几点意见和网友们分享一下:
第一,在诸多答案中,不要随意用一下不严谨的概念。比如,“满清”这个词是辛亥革命以来排满思潮流行时使用的,现在容易伤害民族感情。所以在正式出版物中是不允许使用的。大家可以用“清朝军队”、“满洲军队”或“八旗军队”等等。
第二,“流寇”这个概念是统治者称呼起事民众的,今天还站在统治者立场上,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除非是引用原始材料,那也要表明是引文。希望编辑也要注意一下。
下面分几点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清军入关之初,不是 10 万人。当时动员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大约 17-18 万人,再加上入关后降清的吴三桂关辽军队 5 万人,大约 22-23 万左右。等到攻下北京并占据华北大部地区后,有大量明朝降军加入,兵力就更大了,顺治元年十月清军兵分两路,攻打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政权,总兵力应该不少于 40 万,并随着前进的步伐,还在扩充之中。
其次,当时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的确也有不少兵力,各自都有 50 万以上。南明政权半壁江山在手,兵力怎么也可以调集百万之众。之所以被清军逐步击溃,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明末汉人内部的矛盾激化,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分崩离析,使得清军可以各个击破。比如在扬州前线的史可法,一直认为农民军比清军更可恨,对多尔衮存在幻想。统治集团内部党争频繁,所谓阉党和清流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大敌当前的合作。所以江北四镇根本不听史可法的调遣。
第二,清朝统治者很好地利用了汉人内部的矛盾,比如在为他们攻打南方立下汗马功劳的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李成栋等等,原来都是毛文龙东江镇的旧将,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掉后,这些人被迫降清,精锐之师均为清朝所用。
第三,晚明以来逐利之风大盛,王阳明心学的传播,以及明朝统治者的贪婪,都使士大夫到普通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更注重眼前利益和身边利益,不再把对国家的效忠放在首位。清初思想界对是否对国家“忠节”有过激烈讨论,还讨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像顾炎武他们都认为,亡国(比如明朝灭亡)还不可怕,亡天下(道统断了)才更可怕,所以整个社会氛围都不是一个为明朝而激烈抵抗的氛围。
尽管如此,明清易代从 1644 年到 1683 年平定“三藩”,也经历了 40 年时间,应该说也经历了漫长的拉锯,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从整个晚明的社会变动去寻找其深层的原因。
【4】、来自网友【遂心 7152】的最佳回答:
明朝廷腐败贪污,将帅怕死贪生,士兵缺饷少练,无人用命。这仗怎么打,兵败如溃潮。大清新兴力量,清廉钢正,人人用命,以一当十,能不胜吗?
【5】、来自网友【偃月探花】的最佳回答:
我是探花,我来回答:
兵贵于精而不在于广。
大明末年已经是病入膏肓,风雨飘摇。
奸佞遍布,贪官泛滥,污吏成群。忠臣没有好报,良将不得善终。
国库空虚,军费紧张。
四处揭竿,八方饥寒。
八旗军是非常精悍团结又有民族凝聚力的骁勇善战之师。
一声令下,个个敢玩命,人人可奋勇。
荣誉感和征服欲爆表啊。
士气正劲。
大明的军队这时候早已没有了初期的风采和威风,精锐损耗殆尽。
大部分是来混饭吃的,甚至还有被强征来凑数的。
刀没有发到手上的都不乏其人。
两个士兵共用一杆红缨枪都是常事。
饭都吃不饱,怎么对阵?
可以说是乌合之众。光是内部都疲于应对了,哪还有足够精力去巩固城防。
各部之间,各营之间没有协调统一的机制和觉悟共识。自扫门前雪罢了。
这样的明军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作鸟兽散,丢盔弃甲。
再多的人,没有一个敢于上前的,一样会很快投降。
八旗铁骑跟草原狼蒙古人交手都不落下风。对付末期的明军,犹如砍瓜切菜一样。
袁崇焕身死,洪承畴叛变。
李自成作乱,吴三桂内应。
大明国祚气数已尽,不得不败。怎能不败。
崇祯帝一己之力,哪里挽得了这滔天狂澜。
封建时代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终究没能逃过覆灭于异族的悲惨命运。
【网络借图,侵删 图文无关】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