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清朝铁帽子亲王的世子袭爵为亲王后,其它的儿子们怎么办?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淡定船帆 4】的最佳回答:
明朝宗室的爵位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明朝在爵位承袭一事上,是十分简单粗暴的,采取“一子承袭,余子降等”的制度。“一子承袭,余子降等”指的是嫡长子承袭自己本来爵位,其余儿子获封低一等的爵位。比如亲王嫡子承袭亲王爵位,其余诸子获封郡王爵位;郡王嫡子承袭郡王爵位,其余诸子获封镇国将军爵位。
以此类推,直至降至奉国中尉,而奉国中尉的子孙后代则不用降爵,皆封为奉国中尉。
明朝这种袭爵制度只会导致宗族成员越来越多,而这些宗族每年都要耗去国家大量钱粮,还没有产出,到明末国家财政都被这些宗族拖垮了。据统计,明末各王府居然先后封了 924 位郡王。
这还只是第二等郡王爵位的人数,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这些低等爵位人数只会更多,宗室爵位泛滥吃空国家财政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鉴于此清朝便制定了一套与明朝完全不同的爵位降袭制度,这一制度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清朝的爵位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又细分为一等、二等、三等。除了皇帝特别准许可以世袭罔替的爵位外(即常说的铁帽子王),其余爵位在承袭时都要降一等,比如亲王爵位承袭时就降为郡王、郡王爵承袭时就降为贝勒,以此类推。
其次,每个爵位降袭都有一个底线,降到这个底线爵位就不再降,并以这个爵位传世。比如亲王爵降到奉恩镇国公就不再降了,郡王爵降到奉恩辅国公就不再降了,贝勒爵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就不再降了,贝子爵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就不再降了,奉恩镇国公爵降到镇国将军就不再降了,奉恩辅国公爵降到辅国将军就不再降了。其余爵位降到奉恩将军也不再降了,但是传至三代以后,若没有皇帝特被恩赐,就会被降为闲散宗室,相当于四品官的待遇。
最重要的是宗室子嗣中仅仅只有一人可以无条件降等袭爵,其余诸子都要皇帝特恩才有爵位,若无皇帝特恩则只能通过考封来获得爵位。所谓“考封”,实际上就是考试,依据考试成绩获得相应爵位。考封制度也是有讲究的,要根据参加者父亲的爵位和母亲的地位定一个“基准值”,成绩再好也不能高于定的最高爵位,当然成绩再差也能捞一个最低的爵位。
由此可见清朝对于宗室爵位的把控多么严格,通过此制度大大缩减了宗室中有爵位的人数,至清朝灭亡时有爵位的宗室只占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其中拥有亲王到辅国公等高级爵位的人仅仅只占有爵位的宗室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七的皇室宗亲都只是无爵位的“闲散宗室”。这也就保证了清朝的宗室不会像明朝一样成为国家财政的累赘。不过清朝的八旗子弟反而成为了像明朝宗室一样的国家蛀虫。
【2】、来自网友【楚邾】的最佳回答:
清代不像明代,
亲王之子袭封亲王之后,其余儿子自动为郡王爵
,
清代有着严格的嫡庶限制。
亲王除嫡长子承袭爵位外,其余诸子按照其余诸子、侧室所生庶子、妾生庶子不同身份授予爵位。
顺治初年,亲王嫡长子封世子,其余未封世子的
嫡子“考授不入八分辅国公”;
乾隆年间,进一步规定
亲王侧福晋所生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亲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
。按照这些规定,则
亲王嫡长子与其余诸子地位相差悬殊
。所以在事实上,铁帽子王爵位在实际承袭中有所变动:
其一,有嫡长子则由嫡长子袭爵,无嫡长子按照嫡子、侧福晋所生子、庶福晋所生子的顺序承袭。
如郑亲王济尔哈朗,嫡福晋、继福晋、五娶福晋(侧福晋)均无子,三娶福晋(侧福晋)生次子济度,四娶福晋(侧福晋)生长子富尔敦、三子勒度,富尔敦早逝无子,故爵位由次子济度承袭;
其二,亲王除一子承袭爵位外,侧福晋以上所生子的爵位往往并没有规定的那么低,但庶福晋以及妾生子所授爵位仍然很低。
如肃亲王豪格,继福晋所生第四子富绶袭爵,侧福晋所生第五子猛峨则为郡王,而其余庶子为辅国将军或者无爵;再如郑亲王济尔哈朗,侧福晋所生次子济度袭爵,同为侧福晋所生三子勒度为多罗郡王,其余庶子则为辅国将军等地等爵位。
虽然庶子无爵,但是仍为闲散宗室,享受宗室待遇。
此外,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
清廷均曾开放宗室科举,由科举之路晋升
。
当然,对于地等爵位承袭者,也可以通过军功等途径逐步晋升
,最励志的当属乾隆曾孙奕劻,本来只是辅国将军,一步步奋斗成为铁帽子王。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清朝铁帽子亲王的世子袭爵为亲王后,其它的儿子们怎么办?】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