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水浒第一个登场的好汉,勇冠三军武艺盖世,为何会弃家逃亡?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拌生】的最佳回答:
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微风拂面;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它屋檐滴水;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它萤火流逝。
阁下题中所描述之人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有不少读者对王进抱不平,觉得这么厉害的人物就算不去上山落草怎么也得代表朝廷攻打梁山,怎么施老给他设定了一段“隐居”的剧情。其实这是有其他含义的,《水浒传》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靠的并不是仅仅是打打杀杀的暴力美学,更不是让我们去批判宋江这样的“投降派”,全文的每个剧情,每个地名,甚至出现的每个人名都有所隐喻。除去第一章楔子不谈,教头王进可以说是正文出现的第一人,并且王进是引出史进的人,王进,亡尽,一开场便喻示梁山好汉最后的结局。
王进传授史进武艺,把一个只会花拳绣腿的愣头青带到了觉醒,之后投奔延安老种经略相公,至此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后的剧情,史进曾试图找师傅,但没找到,却找到鲁达。所以说到这里大家也知道了王进的作用了:
1、衬托大宋群臣之奸邪,当然主要是高俅;
2、“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史进、鲁达,史进,谐音始进,历史开始前进,也确实是最开始由史进引出其他好汉的。当然用方言读也可以谐音为“死尽”,也是对众好汉结局的一种暗示。
3、引出林冲的悲剧,林冲得罪高俅后没走,而王进却及时抽身,形成对比。
《水浒传》里直接登场亮相的禁军教头有三位,王进、林冲、林冲的老丈人张教头。但就是这样三位大宋武艺的领军人物,却落了个走的走,死的死,流放的流放的下场。
当然有不少读者一听到“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名号时,都觉得逼格很高,官职也很大,这一点其实还是有出入的。众所周知宋朝向来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本来就不高,更何况教头呢,而“八十万”是北宋鼎盛时期的士兵数字,后期可没有这么多。也正因为教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高俅才敢明目张胆的陷害王进、林冲。
既然王教头在《水浒传》中打了酱油,那么一些水浒铁杆粉在编写的衍生小说当中就得让王进大放异彩了。在清代小说家俞万春的《荡寇志》中王进作为雷部三十六将之一宣布复出,并用一番忠义之词硬是把林冲骂的口吐鲜血。
当时梁山的状况可以用“风中残烛”来形容,林冲作为当时梁山上仅存的上将,他带领将士们打头阵,对手就是同样做过八十万禁军教头的王进。二人立场不同但也曾同朝为官,王进以前辈的身份想教训林冲几句,但此时的豹子头早已不是那个稳重的林教头了,提矛便刺,与王进大战二百回合不分胜负。等到林教头的坐骑乏了,决定回阵换马时王进一把叫住了他,继续玩口水战,又说出了当年高俅陷害之事。林冲怒气未平,看见王进不退,便也勒转马头看着王进道:
“这事都休提了。朝廷用了奸臣,害尽良人受苦,直到无路可投,只好自全性命。你不曾亲尝其境,还来说些什么。”
王进哈哈大笑道:“好个自全,如今全得全不得,只教你自己思想!至于你说我不曾亲尝其境,足见你糊涂一世。你做的是殿帅府教头,我做的也是殿帅府教头;你受高俅的管束,我也受高俅的管束;高俅要生事害你,高俅何尝不生事害我?我不过见识比你高些。不解你好好一个男子,见识些许毫无:踏着了机关,不会闪避;逼近了陷阱,尚自游衍。以致拷打监囚,受尽许多苦痛;贬解收管,吃尽无数羞惭。贼配军,人人骂得;好家声,个个羞称。即此一事,你我比较起来,天渊悬隔。如今事已到此,且休来责备你。可怪你一经翻跌之后,绝无显扬之念,绝无上进之心,不顾礼义是非,居然陷入绿林。难道你舍了这路,竟没有别条路好寻么?就说万不得已,暂时容身,也当早想一出离之道。朝说招安,晚凉州郡;晚说招安,朝抢村落,这等处所,岂有出头之日?你又不生眼珠,死挨不去,随着那般不肖狂徒,不轨不法,横行无忌,豺狼野性,日纵日长!”
事实证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可怜英雄豹子头,一生从无败绩,却终于败在了这番唇枪舌剑下。口吐鲜血,翻身落马,朱富忙上前就得林冲,之后回到山寨之后,林教头不言不语,神气溃散,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半月之后,朱仝雷横从盐山回寨,带来了林教头日思夜想的东西——高俅的头颅。众人觉得林教头大仇已报定能重整旗鼓,但林冲毕竟是怨气已深,不看则已,看了之后怒由心生,将高俅首级扔出窗外后,豹子头狂叫一声,倒身仰卧而绝,结束了自己曲折的一生。
历史上的王进,也是北宋的禁军将领,因在京城得罪了高官,于是逃到到延安小种经略府的故人那守边关,之后在西北,王进领兵和西夏的有过战斗。后王进又投靠河北种师中和种师道,担任大军先锋,在后来的太原战役中,随同种师中于沙场力战而亡。
【2】、来自网友【逻辑文史】的最佳回答:
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微风拂面;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它屋檐滴水;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它萤火流逝。
阁下题中所描述之人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王进
。有不少读者对王进抱不平,觉得这么厉害的人物就算不去上山落草怎么也得代表朝廷攻打梁山,怎么施老给他设定了一段“隐居”的剧情。其实这是有其他含义的,《水浒传》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靠的并不是仅仅是打打杀杀的暴力美学,更不是让我们去批判宋江这样的“投降派”,全文的每个剧情,每个地名,甚至出现的每个人名都有所隐喻。除去第一章楔子不谈,教头王进可以说是正文出现的第一人,并且王进是引出史进的人,
王进,亡尽,一开场便喻示梁山好汉最后的结局。
王进传授史进武艺,把一个只会花拳绣腿的愣头青带到了觉醒,之后投奔延安老种经略相公,至此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后的剧情,史进曾试图找师傅,但没找到,却找到鲁达。所以说到这里大家也知道了王进的作用了:
1、衬托大宋群臣之奸邪,当然主要是高俅;
2、“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史进、鲁达,史进,谐音始进,历史开始前进,也确实是最开始由史进引出其他好汉的。当然用方言读也可以谐音为“死尽”,也是对众好汉结局的一种暗示。
3、引出林冲的悲剧,林冲得罪高俅后没走,而王进却及时抽身,形成对比。
《水浒传》里直接登场亮相的禁军教头有三位,王进、林冲、林冲的老丈人张教头。但就是这样三位大宋武艺的领军人物,却落了个走的走,死的死,流放的流放的下场。
当然有不少读者一听到“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名号时,都觉得逼格很高,官职也很大,这一点其实还是有出入的。众所周知宋朝向来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本来就不高,更何况教头呢,而“八十万”是北宋鼎盛时期的士兵数字,后期可没有这么多。也正因为教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高俅才敢明目张胆的陷害王进、林冲。
既然王教头在《水浒传》中打了酱油,那么一些水浒铁杆粉在编写的衍生小说当中就得让王进大放异彩了。在清代小说家俞万春的《荡寇志》中王进作为雷部三十六将之一宣布复出,并用一番忠义之词硬是把林冲骂的口吐鲜血。
当时梁山的状况可以用“风中残烛”来形容,林冲作为当时梁山上仅存的上将,他带领将士们打头阵,对手就是同样做过八十万禁军教头的王进。二人立场不同但也曾同朝为官,王进以前辈的身份想教训林冲几句,但此时的豹子头早已不是那个稳重的林教头了,提矛便刺,与王进大战二百回合不分胜负。等到林教头的坐骑乏了,决定回阵换马时王进一把叫住了他,继续玩口水战,又说出了当年高俅陷害之事。林冲怒气未平,看见王进不退,便也勒转马头看着王进道:
“这事都休提了。朝廷用了奸臣,害尽良人受苦,直到无路可投,只好自全性命。你不曾亲尝其境,还来说些什么。”王进哈哈大笑道:“好个自全,如今全得全不得,只教你自己思想!至于你说我不曾亲尝其境,足见你糊涂一世。你做的是殿帅府教头,我做的也是殿帅府教头;你受高俅的管束,我也受高俅的管束;高俅要生事害你,高俅何尝不生事害我?我不过见识比你高些。不解你好好一个男子,见识些许毫无:踏着了机关,不会闪避;逼近了陷阱,尚自游衍。以致拷打监囚,受尽许多苦痛;贬解收管,吃尽无数羞惭。贼配军,人人骂得;好家声,个个羞称。即此一事,你我比较起来,天渊悬隔。如今事已到此,且休来责备你。
可怪你一经翻跌之后,绝无显扬之念,绝无上进之心,不顾礼义是非,居然陷入绿林。难道你舍了这路,竟没有别条路好寻么?就说万不得已,暂时容身,也当早想一出离之道。朝说招安,晚凉州郡;晚说招安,朝抢村落,这等处所,岂有出头之日?你又不生眼珠,死挨不去,随着那般不肖狂徒,不轨不法,横行无忌,豺狼野性,日纵日长!”
事实证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可怜英雄豹子头,一生从无败绩,却终于败在了这番唇枪舌剑下。口吐鲜血,翻身落马,朱富忙上前就得林冲,之后回到山寨之后,林教头不言不语,神气溃散,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半月之后,朱仝雷横从盐山回寨,带来了林教头日思夜想的东西——高俅的头颅。众人觉得林教头大仇已报定能重整旗鼓,但林冲毕竟是怨气已深,不看则已,看了之后怒由心生,将高俅首级扔出窗外后,豹子头狂叫一声,倒身仰卧而绝,结束了自己曲折的一生。
历史上的王进,也是北宋的禁军将领,因在京城得罪了高官,于是逃到到延安小种经略府的故人那守边关,之后在西北,王进领兵和西夏的有过战斗。后王进又投靠河北种师中和种师道,担任大军先锋,在后来的太原战役中,随同种师中于沙场力战而亡。
文/车逻辑的逻辑
一个可攻可受可萝可御可能会专注文史的自媒体~
【3】、来自网友【初晓儿】的最佳回答:
《水浒传》第一个登场的好汉,应该指的是王进。但说王进勇冠三军武艺盖世,不太妥帖。
王进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短时间内教了个徒弟史进,就能在高手林立的水泊梁山,位列骠骑将军。王进自己肯定武功高强。但武功高强,不一定就能高强到盖世的地步。
所谓王进勇冠三军,就完全是凭空想象了。因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是不是一定在战场上厮杀过,都很难说。假如他连战场都没有上过,那么就与“勇冠三军”四个字扯不上关系了。另外,题主又是如何知道王进勇冠三军的?
王进为何弃家逃亡,一句话就能回答:是被高俅所逼的。
或许有人说,题主想问的是武功高强的王进为何不杀了高俅,而是选择逃亡。那种问法就很幼稚了:
王进根本没有理由杀死高俅。另外单凭他一己之力,也无法杀了殿帅府太尉全身而退。即使他能做到杀了高俅全身而退。那么他杀了朝廷大臣以后何去何从?只有一条路走,就是落草为寇。
一部《水浒传》,似乎让不少人认为英雄好汉杀人放火落草为寇,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不然。就是在小说《水浒传》里,梁山泊无非一百八将,加上数万喽啰。更多的人即使犯了法,也是选择服刑,争取朝廷宽大处理重新做人。
就是一百八将里的重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一开始也是选择服刑的。
所以,王进不可能随随便便地杀人造反。
那么题主想问的大概就是,《水浒传》为何要写一个梁山泊一百八将之外,而又武功高强的王进?
这个问题我看有下列原因:
一、表明大奸臣高俅把林冲逼上梁山,不是孤立的现象。
《水浒传》是根据北宋宋江起义的历史事件演绎而成的小说。历史上的宋江起义,直接原因是北宋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把梁山边上八百里水泊收归公有,对渔民课以重税,弄得民不聊生,从而揭竿起义。
但小说《水浒传》里的官逼民反,却主要是通过林冲被逼上梁山反映的。并没有写社会民不聊生的情况。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妻子被高衙内看中,从而被太尉高俅设计陷害,并步步紧逼,在高俅派人火烧大军草料场后,不得不上水泊梁山落草为寇。
有人会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事出有因。谁让你林冲的老婆长得那么漂亮?说来说去,无非是大权在握的高俅,要帮助螟蛉之子夺取一个女人而已,虽然手段毒辣了点。
但小说在写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前,先写了一个王进,同样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同样是高俅要置之于死地。不得已弃家逃亡。这样一来,《水浒传》就有了“乱自上作”的普遍意义。
二、揭示了林冲、杨志对大奸臣高俅等人把持的宋朝廷抱有幻想,是不现实的。
林冲虽然被高俅害得充军发配,他还是寄希望于“天可怜见,有朝一日重回旧日生活。”
林冲险些在野猪林里送命,鲁智深要杀了两个差人就此逃生。林冲嘴上说什么“
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要害我性命,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其实,心里想的是杀了官府差人就没了退路。
大军草料场被烧,林冲退无可退,才出手杀了陆续侯,雪夜上梁山。
杨志失去花石纲,“
通过门路”找高俅,被高俅“赶了出来”。被泼皮牛二侮辱,失手杀人被发配大名府。命运多舛,最后还是到二龙山做了强盗。
林冲、杨志就远远没有王进的通透和干脆。
王进不抱任何幻想,甫被高俅欺辱,背负母亲拔腿就逃。事实证明了王进的做法是明智的。而林冲、杨志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这样,就揭示了对把持朝政的权奸,抱有任何幻想都是自讨苦吃!这样也就让作品深化了梁山起义造反的
社会根源。
三、表明了小说《水浒传》反贪官不反皇帝。
《水浒传》写了晁盖落草梁山的目的是,“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但是作者没有给晁盖如何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机会,宋江一上山就让他架空了晁盖。后来干脆“
摒
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毛泽东语),把他写死了事。
《水浒传》是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写王进恶了高太尉,就直走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络相公,让高俅奈何他不得。也是这样。
老种经略相公那里是《水浒传》的一方净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是
高俅、童贯、蔡京、杨戬等奸臣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史进通匪获罪,远走他乡寻找师父王进,其实并非找王进,因为王进本人就是逃亡者,无法护他周全。史进也是打算投奔老种经络相公的。
鲁达杀了镇关西,“
老小邻人
将官司告到
州衙”,渭州
府尹听说鲁达是经略府的人,
”不敢擅自径来捕捉凶身。”亲自到经略府请示。
经略说
:“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军官。为因俺这里无人帮护,拨他来做提辖。犯了人命罪过,也须教我父亲知道,方可断决。” 渭州府尹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没有正经捕捉。
《水浒传》里,这老种经略相公如此神秘,有偌大神通,让朝廷权奸不敢正眼觑他,说穿了无非是有皇上护着。
作者通过王进私走延安府,暗示了宋朝廷另有一个英雄好汉效命疆场,一刀一枪博得封妻荫子的去处。与《水浒传》宋江谋求招安,反贪官不反皇帝一脉相承。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水浒第一个登场的好汉,勇冠三军武艺盖世,为何会弃家逃亡?】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