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05:35:23 7次浏览

关于问题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二 Sir】的最佳回答:

从万历初年到明朝灭亡这段时间,大江南北暴发了规模巨大的瘟疫,北方地区尤甚。瘟疫种类多样,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造成了上千万人的死亡,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统治根基,是明朝瓦解、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与这一时期在欧洲蔓延的黑死病形成东西呼应之势,是“十七世纪危机”的重要特征之一。

所谓“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晚明瘟疫暴发的直接原因是旱灾的频发。如万历十五年(1587)五月,“京师亢旸,疫气盛行”。万历四十五年(1617)六月,阁臣方从哲言:“日者天时亢旱,雨泽稀微,赤日流金,土焦泉涸,都城内外,疠疫盛行。”

明中后期,尤其是晚明,旱灾呈现密集性暴发的特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属于小冰河时期。太阳光照使地球保持了温暖,但太阳本身也在不断产生物理变化,对于人类而言,最能直接观察到的太阳变化,便是太阳黑子活动。所谓太阳黑子,是指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旋涡,由于这一旋涡温度相比太阳表面温度较低,因此远看上去,好像太阳呈现出一些黑暗斑点。太阳活动比较强的时候,太阳黑子就比较明显;反之,太阳活动比较弱的时候,太阳黑子就不明显。太阳活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地球的气温升降,因此太阳黑子活动的情况,便可以作为全球气候寒暖的直接表征。

元明时期,太阳黑子并不明显,全球气候变冷,处于气候学的小冰河期。气候变冷的直接后果,便是降雨量减少。降雨量减少对于湿润的中国南方地区而言,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于降雨本就较少的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 400 毫米等降雨线附近敏感的地区而言,会形成直接冲击,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甚至直接促成旱灾的发生。

明中后期北方旱灾的发生,还与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随着人口的增长,大量民众为生存开始开垦草地、砍伐森林,开辟出更多可进行农业种植的土地,农垦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地表水的蒸发。不仅如此,明后期皇家和各种政治势力,开始大兴土木,开展工程建设,对木材产生了巨大需求,这同样严重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这些活动无疑都恶化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地表水的储存,诱发了旱灾的发生。明代山西有“十年九旱”之说,成化时期便出现由于发生旱灾而导致瘟疫流行的现象。万历时期,瘟疫大多是在旱灾发生之后开始大规模暴发的。

【2】、来自网友【百科千寻君】的最佳回答:

当时位于热带的海南岛都下了几次雪,椰子树、槟榔树和水里的鱼都被冻死。

小冰期是指 15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末全球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期,在我国当时处于明清时期,所以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记载明清小冰期的史料很多,从文字里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尸横遍野、饿殍遍地的悲惨景象。还有一个角度能够感受到明清小冰期的威力,那就是位于热带的海南岛在明清时发生了数十次异常寒冷天气,甚至有数次降雪天气。

发表在《新东方》上的《明清小冰期与海南岛寒冷事件述论》从地方志里收集了关于明清时期海南岛寒冷天气的记载。

成化五年(1469)至崇祯十六年(1643)的 174 年中,记载下来的寒冷天气共有九次,其中 6 次为雨雹,明确表示有降雪天气的有:

明正德元年(1506 年),万州(万宁)冬,雨雪。

明崇祯九年(1636 年),临高,雨雪三日夜,树木为之尽槁。

正德元年的那场大雪万宁人王世亨亲历过,并作长诗《正德丙寅冬万州雨雪》描述了当时的景象:“撒盐飞絮随风度,纷纷著树应无数。严威寒透黑貂裘,霎时白遍东山路……昨夜家家人索衣,槟榔落尽山头枝。小儿向火围炉坐,百年此事真稀奇……沧海茫茫何恨界,双眸一望无遮碍。风冽天寒水更寒,死鱼人拾市中卖……”大雪纷飞犹如撒盐飞絮,短时间积雪就覆盖了道路,家家户户都在索要避寒衣物,槟榔果全部掉落,小孩围着火炉取暖,海天一色苍茫无界,海水陡然降温让无数海鱼冻死,甚至有人捡死鱼拿去市场上卖。可见降温幅度之大。

海南现存的清代府州县方志共记录了 31 起寒冷事件,霜雹居多,明确表明降雪的有: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文昌,冬,大寒,雨雪。河、海鱼冻死,榔子尽脱,榔树枯死。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琼山,十一月,雨雪,卉木陨落,槟榔、海棠死者多半。

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澄迈,冬,十一月,天降大雪,榔椰树木多伤。

河里和海里的鱼都被冻死,槟榔树和椰子树被冻死冻伤,虽然没有记载居民的受灾情况,但是热带地区的气温突降往往会造成人畜被冻死。

2016 年 1 月 24 日至 27 日,罕见寒潮席卷泰国,截至 2 月 5 日就有 14 人因低温死亡,骤然暴露在低温之下,或寒冷天气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是致死的主因。

2019 年 12 月泰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遭遇寒潮侵袭,急剧降温 13-18℃,至少 6 人因降温或温度过低引发疾病死亡。

2019 年 12 月寒潮侵袭印度北部,德里地区最低气温降至 4.2℃,仅 12 月 26 日北方邦就有 42 人因寒潮死亡。

2020 年末至 2021 年初,寒潮侵袭越南北部,造成北部山区多地降雪,造成数千头牲畜被冻死。

可见寒潮突袭对热带地区的影响。

虽然记载海南下雪的史料较少,但也能一窥明清小冰期的威力。

【3】、来自网友【暴躁老王很友善】的最佳回答:

《小冰期 大饥馑 帝国兴衰》公元 1627 年 8 月 24 日,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内,一场隆重的登基仪式即将进行,

大明帝国

迎来了它最后一任皇帝。与哥哥天启对权力毫无兴趣不同,这位刚刚即位的少年天子,对于治理国家充满了欲望。所说,朝臣们为朱由检拟定了 4 个年号,分别是乾圣、兴福、咸嘉和崇祯,他毫不犹豫地选定了最后一个。意指他的统治时期将是一个吉祥如意、充满幸福的好年头。然而,历史偏偏又一次捉弄了大明王朝。天下太平的盛世并没有如期出现,等待崇祯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噩梦。灾难的征兆在崇祯登基之前便已初露端倪,

万历末年

,前所未有的寒冷席卷全国,即使是气候温暖的广东地区,大雪也连续六到八天。山谷皆被冰封,这是自大明建国以来,前后未有的事情。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广东雪,时恒阴,寒甚。白昼雪,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历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父老俱言,从来未有,此后连岁皆稔。——《

云南通志

》而更为糟糕的是,这样恶劣的天气仅仅是一个开始。在紧接着中世纪温暖期之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转冷,大致时段是公元 1420 年到 1900 年,将近五百年的一个气候寒冷的时段,中国历史地理学学者称其为“明清小冰期”。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中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提出,大致从明太祖创立明朝开始,中国进入到了历史气候中的第四个寒冷期。在明朝最后两个皇帝天启和崇桢统治期间,气候寒冷达到极点。而伴随寒冷天气一起到来的则是严重的干旱。中国的历史阶段一直是一个农业立国的传统延续,经济基础也主要在农业,农业收成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热量条件,一个是水分条件。水分条件不足导致干旱,热量条件不足导致寒冷,都是会导致减产、歉收,甚至是绝收。从崇祯即位开始,大旱几乎连年不断。崇祯十一年,旱情更是遍及西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大旱过后,蝗虫灾害随之而来,漫天飞舞的蝗虫遮天蔽日,草木和树叶几乎全被吃光。中国历史上千年不遇的大饥荒也相期而至。在饥饿的折磨下,百姓吃光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甚至出现了“炊人骨以为薪,食人肉以为食”的惨状。同荒于朝政的祖先相比,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典范。他一反过去父辈的怠政之风,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大明选择了这位励精图治的君王掌管政务确实是帝国的幸运。然而不幸的是,千年不遇的小冰期给这个农业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中国无粮不稳的社会结构中,粮食的减产意味着动乱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连年的灾荒引发民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关外虎视眈眈的女真人也成为明王朝最为致命的危机,内忧外患交替冲击着本来主千疮百孔的帝国根基。(纪录片《

环球同此凉热

》解说词)

【4】、来自网友【瑯琊浪子】的最佳回答:

明朝中期至清朝,约长四百多年的小冰期,到了明崇祯年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和鼠疫,造成十室九空的灾难,所以天下大乱,战争四起,清兵入关,明朝灭亡。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