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怎么让十几岁的小女孩认识到社会的险恶?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半玖】的最佳回答:
让十几岁的小女孩认识到社会的险恶可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我们希望她们能够保持纯真和天真。然而,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危险和挑战,而我们需要确保她们有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策略。以下是几个可能有帮助的建议:
- 与她们谈论社会问题。与小女孩谈论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例如欺凌、性骚扰、网络欺凌、身体暴力等。让她们了解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哪里出现,以及如何识别并应对这些问题。
- 提供有关案例的信息。让她们了解一些有关案例的信息,例如有关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新闻报道。这样可以帮助她们认识到社会中的险恶和危险。
- 建立信任和沟通。建立与小女孩之间的信任和沟通,这样她们可以感到舒适并向你寻求建议和支持。让她们知道你愿意听取她们的问题和困惑,以及提供帮助和支持。
- 带她们参加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小女孩认识到社会中的危险和如何保护自己。例如,可以带她们参加关于互联网安全、自我防卫和人际关系的课程或活动。
- 鼓励她们发展独立和自我保护能力。让小女孩学会保护自己,并鼓励她们学会独立和自我保护。例如,她们可以学会如何避免危险场所、如何拒绝不安全的要求以及如何向有关人士报告任何不安全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让小女孩认识到社会的险恶很重要,但也不应该让她们过度焦虑或恐惧。我们需要平衡地向她们传递关于社会的信息,并鼓励她们发展积极的思想和态度。
【2】、来自网友【罗 sir 职话】的最佳回答:
我侄女,今年十五岁,希望她不会看到这篇文章。
为了保护隐私,我就直接匿名了。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意说的是在中考分流之下,那些读职高的孩子的未来的故事。
我的本意原本是探讨这个群体,尤其是在今天社会普遍内卷之下,这些年轻 00 后的未来,但因为一些机缘巧合,那篇文章被我侄女看到了,虽然我在文章匿名了,但我侄女认为我在文中以她为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照顾到她的感受,也没有征求她的个人意见。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侄女特别不舒服。
“怎么能让十几岁的小女孩认识到社会的险恶?”
这个问题的本质,我认为应该是让十几岁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如何走到正轨,用心学习,而不是打着青春的旗号,在最好的年华不用在学习上。
站在我们这些大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和现象,是非常容易理解大人本身的焦虑和急躁的。我们都明白这个社会运行的一些规则,例如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够在社会中面临竞争时更好地安身立命,也只有好好学习,未来才能够有较高的收入,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这个自由就包括房子、车子、结婚生子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这些焦虑和急躁,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言,我们很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以我侄女为例,今年十五岁,初三没有读完,原本是打算读职高的,但因为家里的一些问题,现在职高也不打算去读了,一直在家赋闲。
今年四月清明节的时候,侄女过来耍了几天,坦白讲,我是看在她妈妈跟我关系较好的面子上,原本打算在侄女回家时,好好跟她聊一聊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规划,帮助她指点一二,照亮她心中的灯塔。
但我现在回忆起清明节时的那场对话,我只能用遗憾和尴尬两个词来形容。这场谈话的结果是,五一我回了一趟老家,在饭桌上,侄女甚至不愿意跟我一个桌子吃饭,宁愿端着饭去一旁吃,也不愿意和我一个桌子上吃饭。
他老爸呢?不管不顾。
当然了,我作为她的表叔,我只能说遗憾,别的我自认为已算尽力。
那么尴尬在哪里呢?
这还得从那场谈话说起。
我与侄女谈话的内容大致就一个主题,就是了解她的真实想法,做一个倾听者,然后根据她的想法再给出一些具体性的建议和未来的方向。
但这个主题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当我开口时,我侄女说的第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她是这样说的:“你知道吗?我特别讨厌你。”
然后我侄女举了一些例子。例如,她初一来这里玩时,我在睡觉时打了我妹妹一巴掌(我妹妹比我侄女小三岁),我侄女认为,当时我那一巴掌也想打她的,只是没下手。
坦白讲,我是完全忘记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在她的回忆下,我记起了那天晚上,她们两个在房间里玩手机玩到凌晨一点多,在我警告两次无果后,我冲进了房门,打了我妹妹一巴掌(不是打脸)。
我侄女说,我嫌弃她学习差,怕她把我妹妹带坏,跟着不学好。
我承认,我的确有这样的想法。当时我妹还在读小学,正是读书时期最关键的时候,而那时候我侄女的成绩已经是在班里倒数了。
总而言之,我侄女认为我在针对她,也嫌弃她成绩差,怕把我妹带偏,因此她讨厌我,这是那场谈话她掏心窝子的话(我很尴尬)。
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我尴尬极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当你抱着满腔热血和好心去准备帮助开导一个人时,这个人却告诉你,我讨厌你,你有多远走多远吧,我不用你帮,你说你尴尬不尴尬。
怎样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认识到社会的险恶?
坦白讲,这个问题即便是资深的教育专家,人生导师,也很难靠着一场谈话、一次见面就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孩子的认知,让她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如果真的可以这么简单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那些“坏人”了。
虽然短时间内,这个问题无解,但长期来看,我总结了这么几个关键词:原生家庭、引导灌输、以身作则、环境培养。
社会是什么样的,只有身在社会之中的我们才深有体会。我想今天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会否定教育、读书对一个人未来的重要性。
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个道理她肯定懂,她也知道读书很重要,但读书到底有多重要,学习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些深而细的东西,她却未必会懂。
当我们这些成年人想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无形之中我们就站在了她的对立面,换句话说,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意识形态之争。
对绝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而言,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同理心,很难去和家长所说的产生根本性的认同和共鸣。因此,要想靠着一场谈话就让孩子回心转意,根本不可能。
要想改变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只能靠两点,一种是长期的坚持,这需要家长的监督、引导以及一个环境的培养。另一种,则是孩子遭遇了突然性的打击,例如亲人的病逝,或是经济上的困难,明白了赚钱和学习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脑袋一下子“开窍”了。
第二种就不说了,这是属于突发性的,而且有的孩子在经历了这些也未必就能够百分百“开窍”,因此我们注重去讲第一点,靠着长期的坚持和引导灌输。
本质上,孩子不爱学习去学坏也好,孩子爱学习积极上进自律也好,这背后都是认知心理层面的原因,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这么想,这么看事情,取决于她的认知系统,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三观和原则。
那么一个孩子的三观和原则都是如何形成的呢?几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后天环境的熏陶。人是社会性动物,在一个固定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这种环境在塑造人的性格和认知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完全可以举一些例子,如果你去观察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的家庭,就会发现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是一致的。
要么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母本身也热爱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喜欢学习,一心向好;要么父母就是和谐恩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会有极强的安全感,也更为专注,自然学习成绩也好。
总而言之,那些我们大人口中的“好孩子”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大致都是相当的。
而这,就是环境塑造人最重要的一点。
还是以我侄女为例,我自己也曾经反思过,或者说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侄女会讨厌我?为什么当我在深夜她们玩手机打了我妹妹后,她会认为这是我在针对她,而不是在帮助她改掉恶习?
这背后,其实就跟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有关。
首先,我侄女的父亲就是一个“虎头虎尾”的人,做事基本上不考虑什么后果,想到就去做,有时候看待问题还没一个高中生成熟,是属于比较跳脱,不成熟的一个人。
根据我的片面了解,我侄女的父亲(我表哥)从来不会去教育孩子,也不会告诉孩子这里做错了不行,或者这么做,就完全属于放养散漫状态的。
举个例子,侄女玩手机他就不会管。我这里所说的管,是指给孩子灌输背后的一些道理和经验,而不是简单的你不能玩手机,你要好好学习一类的。
这就导致了,侄女对我本身的偏见性。按照我的粗浅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认知才会塑造出这样的思维方式,反而是令我感到惊奇的。
我的问题在于:你怎么能那么想?
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候需要采用反面例子。比如谁家的谁谁,因为没有怎么样,现在变成了这样。
但有的时候,父母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青春期的时候,叛逆感很强,如果父母一味地站在孩子的对立面,那么可能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我的答案是,让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
客观是事实,主观是观点。
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走正路不好好学习,出身社会后成材的几率就一定会比那些读大学的人低,这是客观事实;我不喜欢读书,不想读书,我想玩,这是主观观点。
事实有真伪,观点无对错。
当孩子学会了客观和主观之间的区分,那么她至少会承认一点,“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不好的,是错误的。”
让孩子自己明白这一点,自己承认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而孩子一旦承认了这一点,承认自己正在走“歪路”,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孩子回到正轨上来。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愿意帮助你,帮助你回到正路上来,走上正确美好的人生道路,你愿意配合我们一起走吗?”
这种谈话父母一定要引导,不用动不动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向孩子说教。最好的方式是,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层面去心平气和地沟通,去和孩子平等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
社会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很难用一篇文章的篇幅去表达完整。不过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但最忌讳的就是家长自己放弃。
有的家长喜欢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我看你也就这样了,读不读得出来看你自己,我反正是尽力了。”类似这样的话,不仅当爸妈的自己不负责,还极有可能让孩子破罐子破摔。
父母要正面引导沟通,父母如果都放弃了,凭啥还指望孩子自己一个人独自坚守呢?
社会很复杂,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在踏入社会之前,尽可能地教会他如何在社会之中生存、竞争,最后取得一定的生存权。
我们参与社会同他人进行竞争的筹码是什么?我们唯一的本钱,就是我们的能力和思维方式,而这些,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最后说一句,我自己都是在踏入社会之后,学了经济学之后,才有了竞争这个概念。在那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我在无形之中,是要和别人进行竞争的。
而这个道理,很多孩子不太懂。
end.
作者:罗 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