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历史上满蒙多次联姻,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不来支援大清?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21:58:40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历史上满蒙多次联姻,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蒙古不来支援大清?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柳州阿妹侃历史】的最佳回答:

我们印象是蒙古士兵都是骁勇彪悍、能征善战。比较典型是成吉思汗和子孙创造的黄金家族,在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东征西伐,横扫欧洲与亚洲大陆。当时蒙古军队所到之处,都是所向披靡,打败了欧洲亚洲大陆一个又一个国家,使得当时欧洲人对蒙古人都是非常恐惧,认为蒙古军队是“上帝之鞭”,惩罚作恶的人。

但人们好奇,当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被迫逃到西安的时候,为什么蒙古不派军队支援大清,何况满清也是通过与蒙古联姻稳固统治。

清朝对蒙古打压

清朝处理与蒙古关系的“满蒙联姻”,可以称得上中原王朝成功的处理北方少数民族关系佳话。但是,实际上这一种“满蒙联姻”也没有表面说的和谐,蒙古人对满清贵族也是一万个不满意。

明末清初的时候,蒙古人虽然致力于恢复昔日成吉思汗时候的荣耀,但至从蒙古帝国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故之后,蒙古人这个梦想就幻化成泡影了。

于是,蒙古人也很难重振昔日的辉煌,朝着下坡路走。在明朝灭亡之后,虽然蒙古人经营几个汗国迅速扩大,想重新打入中原重振蒙古帝国的辉煌,比较有代表就是漠西蒙古部落建立的准噶尔汗国,形成与晚清抗衡的局面。可是,经过康雍乾三代,把大清多年赋税耗尽了,乾隆皇帝才最终把准噶尔汗国彻底消灭,从此蒙古骑兵令人畏惧的剽悍也不再存在!

满清贵族也知道蒙古人在历史上的强大,表面与蒙古贵族进行联姻与修好关系,但内心却是非常提防、警惕与忌惮的。所以,满清贵族对蒙古人都是采取打击与削弱的政策。为了防止蒙古人势力做大做强,先是搞出了盟旗制,把各个蒙古部落都锁在各个地方草原上,不允许其自由迁移,禁止牧民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虽然防止了各个蒙古部落战争的发生,却也使得蒙古人很难通过成吉思汗发动部落战争的方式,迅速崛起,统一蒙古部落壮大实力,难以形成能征善战的军事贵族阶层。

蒙古骑兵剽悍的消失

这样,在成吉思汗时期形成的剽悍蒙古军事贵族阶层,在满清的盟旗制打压下,形成不了善战的军事贵族阶层,曾经勇猛的蒙古贵族也逐渐沦为专业牧民。虽然这些蒙古贵族也还使用弓箭,但是射箭水平仅仅停留在普通猎户状态,更加不会弯弓射大雕,缺乏战争需要的组织程度与战斗意志,以及必要的战争训练,自然战斗力越来越弱。

清朝朝廷也使用来自汉地的巨额财富意志供养着蒙古的王公贵族们,让这些贵族们如猪一样,只会吃喝玩乐,使他们丧失斗志与野心。同时,满清贵族也制定了控制与打压蒙古人口的“减丁政策”,让每个蒙古家庭送一个男孩去寺庙当喇嘛,借此增加蒙古女人的负担,减少蒙古人的人口。通过不从事生产的喇嘛寺庙与僧侣,使蒙古人的整体军事战斗力下降。

所以,当枭雄一时漠西蒙古建立的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之后,蒙古人的战斗力都要倒退到了成吉思汗时代之前状况,黄金家族威望不再。因此,当 19 世纪六十年代,清军面对汹涌的太平军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美联军时候,八旗子弟兵已经退化,只能从蒙古人找帮手。于是,满清只能寻找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王公——蒙古将领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帮忙。

这时候的蒙古铁骑,也不能叫铁骑,却是一帮牧民。这些蒙古士兵擅长不再是弓箭,却是鸟枪。昔日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骑兵,能开弓 150 斤,50 米内射穿三层皮革,但是经过清朝一百多年和平岁月的驯化,开弓尚不足 40 斤,再没有草原民族的剽悍,最多也只能打个鸟。

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蒙古军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是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辉。可是,最后僧格林沁在平定捻军作乱的战争中不幸身亡,从此蒙古骑兵在晚清历史上也没杰出的表现。

八国联军时候八旗蒙古实力下降

在 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实质就是慈禧老佛爷主动对洋人宣战。当时,慈禧太后特别自信,根本没想到要调动全国力量与欧洲各国打一场仗,以为靠义和团力量就可以差不多把洋人都赶出中国。

但是,1900 年与 1840 年截然不同,世界以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清军的铁骑刀枪毫无抵抗能力,慈禧太后只能落荒而逃。但慈禧太后这时候需要是“护驾”,并不需要蒙古人“勤王”。

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候,满清的八旗蒙古军也一直驻扎在京城,参与了抵御八国联军的战争。但是,早在蒙古王公僧格林沁率领的最后一支骑兵失败于捻军之后,也标志满清的八旗军队的彻底没落,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也比不过从前,难以组织力量大战,自然无力抵御八国联军侵略。

蒙古对晚清政府离心力的增强

在晚清时候,满清中央政权在蒙古草原的影响力也严重下降。满清末年与沙俄签订的割地赔款条约中,割让土地最严重就是清朝北方的西北、东北和蒙古地区。当时,晚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乌里雅台界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塔尔巴哈台界约》,把蒙古地区的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等大部分蒙古地区都划给了沙俄的。这样,蒙古失去了大量的土地,蒙古王公与百姓必然与清朝是离心离德,根本就不想援助清朝。

清朝光绪年间,大概满清中央朝廷受着左宗棠在新疆政策成功的启发,为了更好减轻国内压力,于是在蒙古(主要是外蒙古地区)实施新政。

新政主要内容,就是把大量移民,尤其是内地的满汉居民迁移到蒙古垦荒,借此汉化蒙古。同时,也在蒙古设置各种行政机构加强对蒙古民族的管理。

但是,清政府对蒙古的新政,却掀起了蒙古人的闹独立运动。大量内地居民移民到蒙古草原,这使蒙古本土居民感到非常不满意,激起了汉族、满族与蒙古人的矛盾。而且,蒙古地区大量满清行政机构的设置,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大了蒙古地区居民的负担,而且也使蒙古王公在草原上权力受到削弱。

这样,令蒙古王公和当地居民都流露了对满清政府的不满意态度,这也使得外蒙古后来在沙俄势力的挑衅下,寻求独立脱离中央。在蒙古王公民族对满清政府不满意,离心力增强的形势下,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情况下,自然不会主动去“勤王”或者支持满清军队。

结语:

不仅如此,八国联军入侵时候全国各地都很少“勤王”,也就是保护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如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全国实力最强的东南各省发起了东南互保协议,主要是东南地区的汉族官僚们不满意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挑衅洋人的行为,这些地方的官员和富商们也想保全自己实力,自然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不对外国人开战,是不愿意派军队援助满清军队与慈禧太后。

所以,满清政府与慈禧太后可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自然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候,蒙古军队与东南亚地区官僚不愿意“勤王”和援助中央。

【2】、来自网友【炒米视角】的最佳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大清不需要蒙古勤王;蒙古也没有实力勤王。

历史上的”满蒙联姻”,其实并没有表面那么和谐。

明末清初时,当时的蒙古其实仍然致力于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但是自从蒙古帝国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故之后,这个理想就几乎成了空想。

当林丹汗想实现蒙古内部统一的时候,努尔哈赤先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建立了后金汗国。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惧怕被林丹汗吞并,便依附后金,与努尔哈赤联姻。我们所熟悉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蒙古科尔沁旗的。

但到后来后金变成了大清,生意做大了之后,满洲的八旗显然不够用了。“满蒙联姻”的形式和目的就完全变了,满人主动地大量“批发”宗女给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其目的就是为了笼络蒙古各部、加强藩属关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经常会提到满蒙一家了。

但是当明朝灭亡以后,西北边陲便成了三不管地带了,由蒙古人开发经营的几个汗国迅速坐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准噶尔汗国,曾经一度吞并喀尔喀蒙古(就是宝日龙梅那个喀尔喀),形成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局面。经过康雍乾三代,耗尽大清多年赋税,才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剿灭。

但至此,蒙古就开始彻底走下坡路了。随着乾隆年间,土尔扈特从俄罗斯回迁大清。蒙古人基本上就没有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再出现过在战争舞台上了,而大草原上的蒙古王公们,则是守着自己的羊群和奴隶,无所作为。

从满清入关以后,皇帝的后宫里蒙古人就成了摆设。除了博尔济吉特氏,已经几乎被同化为满洲贵族外,象征性娶进宫的蒙古女人也都不是因为联姻。

有能力的宗亲们则承袭个爵位替满清的主子们打工。这就是“满蒙联姻”的本质。

值得一说的是,当道光面对愈来愈衰弱的清朝时,突然想起了蒙古,立了一个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但这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意义。

时间到了 1860 年,作为满蒙八旗最后的荣誉,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最后的荣誉。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结果精锐尽没!到 1865 年,僧格林沁被捻军所杀。至此,蒙古铁骑成为了历史名词。

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落荒而逃,她可能需要护驾的,但从来也没想过需要“勤王”。

而到了 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其实是慈禧老太太主动跟洋人宣战的。而且 1900 年不再是 1840 年,大家刚看到洋枪洋炮的年代了。在武器代际上,其实是几乎无差异的。而且京城内的中国非正式(义和团)的军队超过 20 万。最终为何会败?

那是因为败在顶层设计,慈禧老太太本身就是骑墙的态度,两边都想讨好,结果“东南联保”了,而西北主动要求勤王的部队,慈禧也不允许他们打着正规军的旗号去打仗,所以最后义和团就彻底被利用了。

而蒙古骑兵也根本没有实力去勤王。

而此刻的蒙古铁骑已经不能再叫铁骑了,而是一帮牧民而已。他们若擅长的也不再是弓箭,而是鸟枪。当初能开弓 150 斤,50 米内能射穿 3 层皮革的蒙古骄兵悍将们,经过 100 多年的和平。开弓尚不足 40 斤,最多也就打个鸟吧,更别说面对现代的武器了。而其战斗力远远弱于西北的马家骑兵。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