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07:47:24 4次浏览

关于问题红军长征在陕北会师后,为何不去山西开辟根据地?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辽宁资深球迷二代】的最佳回答:

谁说红军没有去山西开辟根据地?事实上,当 1936 年各路红军在陕北会师后,红军为了打破蜗居陕北的窘境,也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扩张(或者说是试图扩张)。

因为在这一年,各路红军抵达陕北后,红军所面临的困境不亚于长征前的状态。

1、红一方面军剩余 7000 多人。

2、红二方面军 11000 多人。

3、红 25 军和陕北红军各 3000 多人马,合并后 7000 多人。

4、红四方面军约 32000 多人。

可以说在这一年,陕北云集了至少 57000 多红军,这还没算陕北根据地所下辖的地方游击队和赤卫队,这些武装力量也有将近一万人。将近七万人马聚集于此,可陕北的人口才有多少?按照当时的记载来看,当地的人口也不足 50 万。

一块贫瘠的土地,40 几万人养活将近七万人马,这条出路行得通吗?答案当然是行不通!所以接下来的红军只能展开一系列的远征和外交行动。

派遣红四方面军 21000 多人西征,这段历史众所周知。南下设法与西安方面的东北军和 17 路军取得联系,争取双方之间的停火,甚至还策划三方之间组建新的联盟。也正因为基于这样的背景,梦想成为盟主的张公子,就发动了接下来的那场事变,他以为来一场斩首行动,自己就能成为陕西的盟主,乃至成为中原的盟主,只是后来他才搞明白,自己想多了。

对于上述两个行动,大家都众所周知,但对于红军的第三个行动,很多人却不是很了解,那就是 1936 年 2 月正式开始的红军东征,即渡过黄河东征山西。

1、1936 年 2 月,红军万余人渡过黄河进入山西,随后分兵多路攻入山西纵深,晋东、晋西北和晋南地区,全部成为了红军兵锋所指的目标。

2、从当年 2 月到 5 月,不到四个月的时间,红军波及山西境内大小 50 余县,阎锡山麾下的晋军被歼灭和俘虏高达 17000 多人。红军趁机在这些地区扩充人马 8000 余人,并筹集银元 50 多万。

至少在一年后,当西路军两万余人在西征路上几乎全军覆没的背景下,蒙受重大损失的红军却提前在东征行动中得到了扩张,也间接地促成西路军的损失并没有让红军伤筋动骨。但比较不幸的是,就在这一年的 4 月,我们熟悉的刘志丹在东征行动中不幸牺牲,这也是红军东征中的最大损失。

3、1936 年 5 月,鉴于红军在东征中的攻势已经越来越大,且红军背靠黄河,正处于背水一战的不利境地。国民党中央军开始向山西调动,国民党空军也开始计划封锁长江区域,准备将东征的红军部队彻底堵死在黄河以东。

鉴于这样的不利背景,也考虑到本轮扩张已经圆满完成,加之阎锡山出于种种考虑,也愿意通过拒绝与国民党中央军合作的形式,来换取红军撤出山西。在双方确定这一轮的谈判后,红军主动撤离山西并西渡黄河撤回陕北。虽然放弃了东征的果实,但经过这一轮的东征,红军也在山西留下了大量的群众基础,这也直接促成了不久后的抗战,八路军得以在山西快速建立众多根据地。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将军,就是牺牲在红军东征山西的战场上,相对于地贫人稀的陕北,民国时期的山西堪称富腴之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只是一河之隔,从哪方面看都是红军发展和经营的较佳选择。那么为什么红军只是进行了“东征”,而没有在山西境内开辟出根据地呢?因为阎锡山狗急跳墙了。

(刘志丹剧照)

中央红军的“陕甘支队”与徐海东的红 15 军团会师后,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但兵力其实只有 13000 于人,所以中央红军面临减员极大、人困马乏、给养困难的状态,徐海东慷慨借给中央红军 5000 大洋的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陕甘苏区太穷了,可谓当时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并且交通闭塞。

以这样的经济状况,不仅无法解决当时红一方面军的燃眉之急,未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全部落脚陕北以后,也必然难以供养大批部队和机关。为此,在 1935 年 12 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根据主席的提议,决定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区,正式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也就意味着红一方面军准备进军山西。

实际上,对于东渡汹涌的黄河进军山西,一些红军将领是有顾虑的,因为红一方面军当时兵力太少,以 13000 余人的野战军力量杀入山西后,将面临与晋绥军 10 余万重兵的抵抗和反扑。仅阎锡山布置在一线河防的部队,就有四个旅 20000 余人以及大批民团,同时在二线纵深还驻有机动部队,敌人总兵力几乎是红军的十倍,因此一旦战事出现不利,红军回撤也将面临极大危险,黄河那可是比湘江湍急得多。

比如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就建议着力巩固陕北,对东渡黄河进军山西“能不能渡过去、能不能渡回来”有所顾虑,而红 1 军团长林彪则提议去陕南发展,正是在有一定争论的情况下,主席最终力排众议说服了大家。1936 年 1 月 15 日,军委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训令要求“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红一方面军各部队迅速隐蔽地集结到黄河岸边,进行渡河准备。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面对一河之隔不断壮大的陕北苏区,阎锡山也知道不妙,只恐红军渡河杀进他的老巢来,所以从 1935 年秋开始,就加紧对沿岸进行封锁和实施防御准备,晋绥军从北起河曲南到永和是近千里黄河沿线上,修筑碉堡和暗堡一千余个,每碉驻兵一班或两班,所有重要渡口也派驻了部队。同时组织自卫团等地方武装,配合正规军划分了六大防区,严防死守。

1936 年 2 月 20 日晚 8 时,红一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分别实施了强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进入山西,随即长驱东进,而阎锡山闻讯也大为惊恐,迅速调集二线机动部队甚至太原的总预备队,分路驰援前线。从 2 月 20 日到 3 月 5 日的半个月内,红军连续击败晋绥军各部,同时攻克多座县镇,晋绥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对较弱,沿河数万人马,居然被 1 万多红军打得七零八落。

当晋绥军大批增援部队抵达前线后,自 3 月 8 日起爆发了激烈的兑九峪战役,红军主力与阎锡山三个纵队 15 个团的 3 万人马在此展开厮杀,双方均有较大伤亡,红军由于兵力不足,战役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而阎锡山也被打怕了,下令部队撤出兑九峪地区,将主力集结布防于汾阳、孝义、灵石、介休一带,沿同蒲铁路和汾河堡垒线严密设防,防堵红军进一步东进或者北上。

也就是说,在红军的猛烈进攻下,阎锡山已经完全弃守了黄河沿线,而是把战线后移到同蒲路附近,等于缩短了防线然后以优势兵力据守,等待援军的到来,哪来的援军呢?陈诚率领的中央军部队。一直以来,阎老西都把山西视为任何势力不得进入的私人巢穴,红军不行,中央军也不行,但是当晋绥军被红军揍得晕头转向时,为了保住自己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不得不痛下决心,厚着脸皮向老蒋求援了。

这一请求正中老蒋下怀,之前想进还进不去呢,于是命令以陈诚为总指挥,调动河南、安徽等地的中央军七个师,火速开赴山西增援,先头部队于 4 月初到达战场。为了牵制红军的兵力,老蒋同时命令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趁机进攻陕北苏区,而红军留守陕北的仅为少量地方部队,所以整个东征的形势趋于不利:正面敌人大大加强,中央军和晋绥军已达 20 万众,而陕北后方又面临威胁。

在晋绥军龟缩防守不出,中央军主力尚未开到 20 多天时间里,红一方面军在晋中和晋西北广大地区扫荡残敌,宣传发动群众,积极筹粮筹款和扩红,共筹得经费 50 万元和扩大红军近 8000 人,收获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为一年多后八路军再次东渡黄河抗日,以及创立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这一期间最遗憾的是,红 15 军团副军团长刘志丹同志,在攻打三交口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到 1936 年 4 月下旬,鉴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坐镇太原的陈诚正调集大军入晋,红军原定在山西以及华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已无可能实现,军委命令各部交替掩护回师陕北,并且于 5 月初安然西渡,晋绥军亦不敢衔尾追击,红军东征至此宣告结束。整个东征期间,红军转战山西境内 50 余县,歼敌 13000 余人,俘敌 4000 余人,给阎锡山以沉重打击。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已经是东征山西之后的 1936 年 7 月,所以东征其实是由红一方面军单独完成的,红军在东征期间不仅获得了较大补充,也发现了张、杨部队的犹豫不决和立场逐渐松动(东北军和西北军期间都没有积极动作),为后面的接触和西安事变的爆发也创造了条件,所以彭总战后感慨地说:“进军山西是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二个大胜利”!

那么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为什么没有进行第二次东征呢?一方面,是陈诚的兵力在山西不断加强,后来已经增加到十个师,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刚刚回师陕北的 5 月中旬,老蒋亲自坐镇洛阳,指挥中央军胡宗南部、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共 130 个团 25 万余人,对陕北苏区进行了新一轮围攻,红军的主要作战目标,是要粉碎敌人的围攻保卫陕北根据地了。

战事正酣之际,陈济棠和白崇禧于 6 月 1 日发动了“两广事变”,老蒋不得不抽调兵力应对,对陕北的进攻放缓。而等到他扑灭了两广军阀的反蒋行动之后,决定亲自坐镇西安再次大举进攻陕北,12 月初率大批随员和 50 架飞机抵达西安,他不知道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态度已经有个根本性的变化。

于是 12 月 12 日华清池的枪声响了,“西北剿总总司令”老蒋被他的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张学良当场活捉。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