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同样是夺位,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口碑天差地别?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依依尔耳】的最佳回答:
这两个人的上位方式完全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对待那些笔杆子的不同态度,也导致了两人的身后名。
首先来说前面的李老二,唐朝帝国经过多年的开疆拓土,终于稳定下来了。帝国的最大矛盾,也从外敌转到了内政上面,千年流传下来的士族门阀,还想要继续操控整个朝堂,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代言人,已经定为太子的李建成,他们一股脑全部汇集在太子门下,使得李建成很快有了自己的势力,甚至都干扰到里远的执政了,为了朝堂平衡,李渊开始一手扶持自己的二儿子,让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军队,而是让他开府建衙,插手政务,很快就有了“秦王府十八名士”,个个都是优秀人才。这样在李渊的刻意放手下,李世民终于成了和太子李建成势均力敌的对手,朝堂暂时平衡起来。
不过李渊也不会想到,自己两个儿子背后势力的碰撞会如此惨烈,一个旧有的已经流传千年的世家,一个是新兴的依靠功勋崛起的势力,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步都不向后退。最后就是“玄武门之变”,不仅仅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他们的十五个儿子,无论多大,都被杀害,真正的斩草除根,他的侄女们也在后来被李世民用作联姻。如此狠辣的开局,让之后的李氏子弟都学会了,整个李唐皇室,每次权力交接,都是一场血雨腥风。即便是开创了震古烁今的“贞观之治”,也没有办法掩饰李世民对自己血亲的痛下杀手。
反观,赵老三就聪明多了,不知道这位身在中间的儿子,怎么着就入了母亲的法眼,十分疼爱这个三儿子,甚至都流传出了“皇位传位弟弟”的流言,而宫中好像就是默认这一说法,所以一直到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大宋王朝都还没有立太子,而这时候,赵匡胤的儿子都已经成年了。一场夜晚的两人酒局,居然一国皇帝突然就没了,赵光义没有动作,怎么可能,仅在皇帝去世第三天,赵光义就上位了,可见赵光义内心也是发虚的。没有正式的继承人,那么赵氏子孙都可以有机会坐上至尊之位,那么身为开封府尹,还是一个亲王的赵光义还是最有机会的,毕竟整个京城的官员,几乎都是赵光义的手下,后宫的老太后对赵光义也是宠爱有加。
赵光义上位之后,对待自己的侄子们还有自己的弟弟们还是不错的,赵德昭(赵匡胤的大儿子)还没封王,被赵光义封了一个郡王。八王爷的原型赵廷美(改了三次名字),成了开封府尹,总之在赵光义彻底掌控朝堂之前,赵家的子弟都还不错,没有像李世民那样,赶尽杀绝。但是赵光义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费尽心机,从哥哥手中夺过帝位,还把自己整成了一个白月光,结果后世子孙太不给力,不仅把江山丢了一半,这一支的血脉都被俘虏到了大东北,剩下一个还没有生育能力的做皇帝,兜兜转转,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这边。
两代君王,对待史书的书写者,那些读书人完全不同,李世民自己背后是一些新兴的士族,他们很多平民,代表着底层的利益,而且李唐皇室开始大肆推广科举,可以说唐朝的兴盛和他们极力推行科举有很大的关系。这无疑损害了那些在乡土上掌握话语权的世家门阀,他们攻击上层也很正常,毕竟自己的根基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后来的武则天,直接开始任用酷吏打击那些世家,这激起他们的反抗,在史书上抹黑李唐皇室,也再正常不过。
宋朝的为了防止武将的权力,开始极大提高文臣的权力,“北宋无名将,南宋无名相”,可见在北宋那些文人有多么享受,我们熟知的苏东坡,都被攻击成诬陷皇帝的重罪了,最后结果也就是被贬黄州武装部副部长,后来还能一步一步回荡中央,成了副总理。这在清朝文字狱时代,早就抄家灭族了。宋朝这么善待这些当官的和读书人,那么美化领导也是必要的。
【2】、来自网友【凌烟阁论史】的最佳回答:
这个与他们在夺位之后的行为直接相关。
李世民夺位后,励精图治,把大唐带入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在内政方面,大唐社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治安非常好。《新唐书》记载,当时的人出远门,可以行千里而不用带干粮,这说明商业服务当时已经非常好。在治安方面,路不拾遗、夜不闭户;200 多个死囚放回家过年,年后一个不落地都回来领死;这说明当时的司法非常公正。
—-在对外方面,贞观初年对突厥采取隐忍之态,后来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对突厥反击。贞观三年(629 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勣率 10 万大军,由山西、甘肃等地分路出击东突厥,并于第二年一举消灭了东突厥汗国;当初兵临渭水的吉利可汗被生擒。
—-后来,李世民进一步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了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唐太宗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北方草原强敌被消灭后,大唐与新生的草原各民族融洽相处。后来回纥等少数民族领袖共同为李世民上了尊号“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为大唐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样的帝王当然口碑好。
反观赵光义,就差多了。
—-对内:强化了以文驭武、崇文抑武的做法,使得民族丧失了尚武精神,中国一步步颓弱。并且不抑兼并,纵容豪强地主兼并农民土地,搞得宋朝刚刚建立 30 来年,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对外:两次伐辽都以失败告终,失败就失败吧,竟然还就此决定了“守内虚外”的国策,从此对北方强敌消极防御。对于西夏,纵容西夏坐大,无力平叛,最后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任由党项人事实独立。
—-赵光义认为外敌是癣疥之疾,不过是要些土地而已;而内部敌人(农民、武将、权臣)是心腹之患,他们是要夺赵家天下的。一次,赵光义在两次伐辽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刺激之下,奠定了守内虚外的国策,同时严重束缚武将,还搞起了阵图遥控武将。在最终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让宋朝陷入被动,从此之后,大宋对外基本是屡战屡败。
而且赵光义对外的消极态度,给后世开创了苟且偷安的头。可以说,赵光义奠定了大宋后来一百多年积弱不振的基础。
结束语:
李世民让大唐雄起,为盛唐奠定了基础;
赵光义让大宋变弱鸡,为苟且偷安埋下了伏笔。
两相对比之下,同样是夺位上位的帝王,其口碑难免就天差地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