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1 22:50:37 42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纪元的尾声】的最佳回答:

假如靖难之役中多几个铁铉这样的人,朱棣估计连南京的地界都到不了就被打死了。

建文元年,刚登基的建文帝迫不及待想要给叔叔们一点“颜色”看看,所以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建文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认同朱元璋的“家天下”概念,在西汉,在西晋,凡是抱着家天下观念的开国皇帝都苦了子孙后代,所以建文帝想要迅速消灭这些隐患。

可天下十几二十个诸侯王,建文帝要是一个个找理由削藩,而且还只能一个县一个县削的话,那么到建文帝驾崩那一天都削不完,于是乎建文采纳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意见:

柿子先挑“硬”的捏。

这个硬柿子,就是当时辈分最高,实力最强,威望最深的燕王朱棣。

挑一个难度高的开局,建文帝有这种魄力是好事,不愧是朱元璋的血脉,但问题来了,建文帝有野心,手下倚重的将领却个个拉胯,先是老将耿炳文、郭英这两人,后来又是新生代李景隆,他们纷纷输给了朱棣,还将官军贴进去大半,活生生让朱棣杀到了南京。

可要说朱棣的军事能力镇压当世,以少胜多轻而易举那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当时,仍然有人让朱棣“瞻前顾后”、“左右为难”。

比如坐镇辽东的江阴侯吴高,他不需要和朱棣在正面开战,只要朱棣带着军队南下,吴高立即带着辽东兵马攻打北京,吓得朱棣最初根本就不敢河北的范围。

而比起吴高更厉害的,还有坐镇济南的山东参政铁铉,在李景隆大败给朱棣,并且被朱棣围城后,本来只是负责督运粮草的铁铉站了出来和朱棣斗智斗勇,不管是文还是武,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朱棣还差点中了铁铉的计谋,被铁铉杀死在济南城门下。

整一个靖难之役中,铁铉是唯一一个敢公开对朱棣下死手的人物,所以朱棣感叹铁铉的胆识的同时,也对铁铉“恨之入骨”。

朱棣大敌铁铉:牢牢保卫济南。

铁铉是洪武年间的都督府断事,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对铁铉非常重视,铁铉的字叫“鼎石”;这个字正是朱元璋批赐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希望铁铉未来能成为大明的鼎石。

在建文登基后,铁铉被升为山东参政。

按理来说,铁铉这种出身和官职,如果没有什么变故,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和戎马沾边,但当靖难之役爆发,而且有着绝对人数优势的李景隆在白沟河战败后,身在济南的铁铉只能站出来了,铁铉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以一当百的武力,但他就靠着心中的正义,直视朱棣。

朱棣造反虽然说得义正严辞,但他面对铁铉这种刚正不阿的人,一样会心虚。

当朱棣围攻济南时,铁铉先用了“攻心计”,将一封《周公辅成王论》送到了朱棣面前,这一封书信,内容就是铁铉讲述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故事,让朱棣做明朝的周公,而不是做一个篡位的国贼,这封信也把朱棣气笑了。

他把铁铉包围了,铁铉反而来招降他,不得不说,铁铉的胆识和心智让朱棣又怒又钦佩,所以朱棣在一开始,没有对济南城发动全力赶尽杀绝。

铁铉或许知道朱棣不会听进去,而他也可能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朱棣认为自己连带着五十万大军的李景隆都打败了,小小济南城更不在话下,可他不知道的是,李景隆和铁铉并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李景隆是贵族出身的草包,铁铉却是正儿八经的当世人才。

朱棣放话要三个月拿下济南,铁铉一听,偏不如朱棣的意,可强攻强守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一切只能智斗。

三个月要攻破济南城,朱棣并不是单纯的放狠话,而是真的有所准备,因为朱棣面对坚守的济南城,他有决心挖开黄河的大堤,让黄河汹涌的河水灌进济南城,一旦被水灾牵连,济南城的百姓不降也得降,即便是倔强的铁铉,也没有很好的应对之法。

所以为了避免朱棣行如此狠毒之计,铁铉决定将计就计,一石二鸟。

他让城中的老年百姓装作是济南守军,跑到朱棣的面前“求饶”,而朱棣又怎么可能看不出这些老百姓是装的,但这些老百姓宁愿装成军人都要跑出来投降,这就说明了济南城内的人心已经动摇了,这就是铁铉的“将计就计”的高明之处,朱棣以为自己看明白了,实际上这也只是铁铉想让他看的。

而这些已经被朱棣“看穿”的老百姓趁机和朱棣“掏心掏肺”,说他们济南的老百姓看到燕王的大军来势汹汹,所以害怕起了应激的反抗,但大明的百姓安敢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做对,所以只要朱棣的军队向后撤退,那么朱棣进城便无人阻止,甚至是夹道欢迎。

看,这就是铁铉的“可怕之处”,他能够用这种理由骗走朱棣身边的军队,而且还是让朱棣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试问,一个有常识的军人,他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军队离开自己,可被铁铉一忽悠,身经百战的朱棣也飘飘然了,于是答应了这个要求。

于是朱棣的“作死”开始了,他先让自己的大军向后撤退,然后换上一身体面的衣服,只是带着几个贴身近卫便向济南城门出发,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而铁铉还把戏做足了,他让军士和百姓都纷纷在墙头、城门附近等待,还有人高呼“千岁王爷驾到”,这些细节做足了,朱棣已经乐在其中了,丝毫没有觉察危险。

也是铁铉看着朱棣那副似乎到达人生巅峰的表情,气不打一处来,便抓准时机,在朱棣进入城门过道中间的时候,让人斩断绑住大门的铁链,铁链一断,大门朝着朱棣的方向砸落,当场砸中了朱棣的马头,这个时候,朱棣才反应过来,身经百战的他立即换上近卫的马转身逃跑。

这是整个靖难之役中,对朱棣“接近”死亡的记载最清晰的一次,也是铁铉的计谋把朱棣差点弄死了,所以朱棣对铁铉有着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憎恨,试想李景隆的数十万军队若是被铁铉率领,那么朱棣还能安然围困济南城吗?

因此,铁铉必须除掉,这人太危险了。

铁铉之谋:重在攻心,朱棣无力招架。

如果折戟济南,那么朱棣的大业就没有未来了,而拿下济南,对于朱棣的整体谋划非常重要,所以不管以什么手段,朱棣都要打开济南城,于是朱棣用上了杀伤力极强,且无差别攻击的大炮,想要将济南砸得稀巴烂。

大炮轰城,这种打法在那个时代是无解的,要不就是城墙够硬,多挨几下不倒,要不就是城里的人够多,怎么都轰不完,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

可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不论是城墙还是城里的百姓,这些都是客观的防御因素,在铁铉看来,除了物理防御以外,对于朱棣这种人他还可以使用“精神防御”。

要说朱棣最怕谁?

当然是他的父亲朱元璋,所以铁铉在朱棣轰炸之际,将朱元璋的画像挂在了墙头处,然后再写一些朱元璋的“神位”放在城池的重要位置,做完这一切,铁铉就回去睡觉去了,并且让百姓和士兵们都把心放肚子里。

别人不知道,但铁铉肯定知道,朱棣最怕背上“大逆不道”的名头,发动靖难之役造反已经是他背负不起的骂名了,现在再把他爹的画像给轰了,那么朱棣就是不忠不孝之人,这就等于自绝于济南,这看似最简陋的防御,其实就是最强防御。

果不其然,朱棣看到了朱元璋的画像后,立即停手了,他愤怒地指责铁铉是个老狐狸、老贼,朱元璋也好,朱棣也好,他们父子二人最厌恶别人“看穿”他们,所以经此事件后,朱棣再次立下必杀铁铉的决心。

而铁铉以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守城,在城里有迅速组建守城军并且练军,在对峙期间,铁铉的新兵已经练好了,而朱棣没有补充,士兵们越来越疲惫,反而还被铁铉“反攻”了,朱棣眼看情况不妙,便请教黑衣宰相姚广孝,权衡之下,姚广孝这位当世最高智慧者都决定先避开铁铉的锋芒,朱棣虽然不甘,但也只能撤军。

打跑了朱棣,这让铁铉的名声大噪,建文帝才知道这世上还有这样的牛人,耿炳文、李景隆之流比起铁铉的表现简直不值一提,所以建文帝立即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全权掌握山东的兵权和政权,除此之外,还让铁铉担任兵部尚书,渐渐地以铁铉为重。

随着朱棣收兵绕道,铁铉开始收复山东的失地,朱棣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差点被铁铉全部端掉,而面对铁铉,朱棣丝毫没有决战的决心,只能从江苏往南直插南京,在朱棣看来,建文帝比起铁铉还好对付,所以要说在正面战场上谁曾让朱棣最难堪,莫过于铁铉了。

而从铁铉保卫济南的战术也能看出,铁铉对人心的洞悉十分到位,这恰好是朱棣所忌惮的。

建文帝拉胯,铁铉无奈下线。

铁铉守住了山东,是大明的功臣,可臣子给力,皇帝拉胯怎么办?

建文帝表示:我很为难。

朱棣绕道南下直取南京,这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因为只要给予铁铉足够的时间,北京的大本营被铁铉端掉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而即便如此朱棣都还是要南下,都是因为他要挑“软柿子”捏,建文自以为是,挑朱棣这个硬柿子捏,但朱棣却很稳,挑软的捏。

这也说明了,在朱棣心中,攻打建文的难度比拿下铁铉更小,这个铁铉“诡计多端”,朱棣未必就能斗到最后。

而事实也是如此,朱棣一路南下,从山东的东阿一直到江苏的沛县、徐州等地打向南京,虽然一路上也有坎坷,但都是化险为夷的妙聚,反观建文帝,他掌握着绝对的人数,竟然是一步错步步错,被朱棣步步紧逼到眼前,等朱棣兵临城下时,他所信赖的李景隆都偷偷叛变了。

李景隆叛变,南京金川门洞开,朱棣毫不费力进入了南京城,拉胯的建文帝终于结束了数年的削藩之战,一把火点燃了皇宫后便不知去向,而朱棣拿下南京,成为新主,自此就可以调集力量来对付铁铉了。

当朱棣成为皇帝时,铁铉的某些手段就不管用了,就这样,铁铉被朱棣一步步蚕食,最终也是在淮南地区被朱棣俘获,抓住了铁铉后,朱棣第一时间就要杀掉铁铉,原因也很简单,这个铁铉是个彻头彻尾的危险人物,他对朱棣登基的威胁太大了。

铁铉被杀后,铁家也受到了牵连,铁铉的儿子充军的充军,当官奴的当官奴,至于妻女,则都是沦为官妓,未来活在卑微的社会阴暗面中,要说朱棣对铁铉的报复,那是丝毫不亚于对方孝孺的处置。

可朱棣即便如此对待铁铉,在登基之后,也经常对大臣提起铁铉这个“铮铮铁骨”的忠臣,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朱棣明白忠臣是每一个王朝、皇帝最需要的存在,而他痛恨铁铉却又推崇铁铉,这矛盾的根源在于他自己就是造反登基的罢了。

其实铁铉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是可以预想到颇感无奈的,他没想到建文如此“拉胯”,被朱棣这么快击败了,建文帝一输,铁铉在山东做的绝大部分努力都失效了,所以铁铉这个人物是遗憾的,假如他跟着一个有能耐的皇帝,未来的前途必然不止如此。

可惜一切没有如果,铁铉陪着建文朝的命运,一同埋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2】、来自网友【月光先生看世界】的最佳回答:

因为铁铉是朱棣的噩梦。不过朱棣这么做,倒不是泄愤这么简单

公元 1398 年 6 月 24 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便是建文皇帝。

都说新皇帝新气象,不过建文朝的新气象有点太劲爆了,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建文帝在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其实削藩也没什么,很多朝代都做过这事,而且这事是大势所趋,迟早都要做的。

然而,建文帝这次却玩脱了。

建文帝一上来就连削五王,而且是一削到底,直接将他们给贬为庶人。

要知道,这种事即使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帝都不敢做。

在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时期的诸侯王已经无力威胁朝廷了。

即使如此,汉武帝也只敢采取“推恩令”这种温和的手段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们,因为他知道,此事关系甚大,不敢硬来,否则可能出大乱子。

由此可见,建文帝的做法有多么危险。

果不其然,就在建文帝暗中布置,打算将燕王朱棣也废为庶人时,朱棣却先下手为强,控制了北平,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了。

由于朱棣长期在北方率军与蒙元残余势力作战,在北方将士中威望很高。

因此,起兵初期不少北方将领率部归降燕王军。这使得朱棣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控制了北平及附近地区,其麾下兵力也从几百人扩展到数万人。

眼看形势失控,建文帝干脆撕破脸了,直接派遣大军围攻燕王军。

由于朱元璋晚年大肆清理功臣,为朱允炆上位铺路,导致此时朝廷竟无大将可用,只得启用老将耿炳文为主帅。

为此,朝廷动用了三十万大军,光耿炳文手下的军队就足足有十三万之众,可以说,朝廷大军在人数上是碾压燕军的。

可惜,耿炳文不是朱棣的对手,加上有将领率部归附燕王军,并透露重要军情,导致耿炳文大败。

此后,建文帝便让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担任大军的主帅,并给他追加援军。

此时,朝廷大军人数高达五十万人,而燕王军依然只有数万人,双方的兵力差距越来越悬殊了。

很多人认为赵括无能,只会纸上谈兵,不过看望李景隆的表现后,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他率领大军攻打仅有数千人驻守的北平城,竟然硬是没打下来。北平可是朱棣的老巢,北平一丢,朱棣的大军就没了根基,只有覆灭一途了。

李景隆原本有机会一举拿下北平的,当时瞿能已经率领数千人攻入城中,结果李景隆让其等待大军一起行动,导致战机转瞬即逝。

后来瞿能军被赶出北平城,再也没能攻进去。

而朱棣则趁此机会先救下永平,然后又夺得宁王的兵马,再掉头回援北平。

先是在郑村坝大败李景隆主力,接着又击败包围北平城的建文军,得到辎重无数,建文军将士纷纷改投朱棣麾下,燕王军实力大增。

然后又与建文军在白沟河展开激战,虽然多次险象环生,但是由于有李景隆的存在,使得朱棣最终赢得了胜利。

此战之后,李景隆率领建文军不断逃窜,而燕王军则不断追击。

公元 1400 年 4 月,燕王军与济南城外再度击败李景隆的军队,李景隆继续逃窜,燕王军顺势包围了济南城。

济南城在当时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只要燕王军夺得济南,进可攻退可守,到时候朱棣说面对的形势将大幅好转。

当时燕王军连番大败建文军,得到粮草辎重百万,兵力也大幅提升,加上军队士气如虹,因此朱棣对于济南城是势在必得。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不仅将他的计划彻底打乱,还使得济南成为他的噩梦,

这个人便是铁铉。

这铁铉在当时属于学霸级别的人物,他年轻时因为聪颖,得以进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直接出任礼部给事中,后又调任都督府处理政务,干得有声有色。

朱棣起兵之时,铁铉已经再次升官,出任山东参政,负责调集粮饷输送给李景隆的大军。

当他听说李景隆再次逃窜,济南城被围后,不顾危险,只身进入济南城。

铁铉进入济南城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到盛庸。

盛庸当时官拜都指挥使,在李景隆麾下效力,当李景隆逃窜后,盛庸并未跟随,而是留下来坚守济南城。

此时,盛庸的部队是济南城仅有的驻军。铁铉想要守住济南城,就必须得到盛庸的支持。

好在盛庸正有此意,这也是他不顾危险留下的原因。于是二人歃血为盟,誓与济南城共存亡。

六月八日,朱棣派人用箭将一封劝降信射入济南城中。

在他看来,自己大军压境,就连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都不是他的对手,现在他表达出诚意,济南城自然会不战而降,毕竟不少城池都是这么不攻自破的。

没过多久,城中便有样学样地射回一封回信。

大致内容是,劝朱棣退兵,学习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全力辅佐建文帝。

很显然,这封回信是出自铁铉之手。他倒没指望这封信真的能劝退朱棣,因为他早已看出朱棣起兵的真正目的是皇位。

因此他只是想彻底断绝朱棣劝降的念头罢了。

果然,从第二日开始,燕王军便开始攻打济南城,结果打了三个月都没能攻下。

前面提到过,济南对于朱棣来说,战略意义重大,因此他希望能得到一个够较完整的济南城。

加上朱棣还要分兵提防朝廷军队,虽然李景隆的大军没了,但是以朝廷的实力,重新组建出一支几十万人的大军不是问题。

这两点原因使得燕王军对于济南城的攻势一支都不温不火,他们指望靠时间消磨掉城中守军。

然而城中军民一心,全力守城,加上铁铉时不时派人出城给燕王军添点乱,三个月过去了,济南城没有一点要被攻破的迹象。

这使得朱棣万分急躁,再这么拖下去形势会对他越来越不利。

一方面粮草辎重迟早告急,另一方面朝廷的大军可能快要来到了,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拿下济南城。

为此,朱棣决定凿开黄河,水淹济南城,这样虽然善后麻烦,但是好歹能快速实现最低的战略目的。

就在燕王军卖力挖掘黄河河堤的时候,身在济南城中的铁铉也得到了消息。

作为一位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铁铉无法坐视城中百姓遭此无妄之灾。

为此,他向朱棣提出开城投降。但是朱棣要保证城中军民的人身安全,并且要朱棣拿出诚意来,只带少量部队进城完成接收工作。

毕竟大军入城,会使得城中军民不安。

此时正是考验朱棣胆魄的时候,虽然这事情看上去有诈(其实铁铉就是诈降),但是一旦朱棣不敢答应,那么追随他的那些将士会怎么看他?

要知道,士兵追随将领,将领追随主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佩服对方的胆魄。一旦朱棣表现出怯弱,不敢答应铁铉的要求,那么燕王军的军心也就要散了,到时候这仗就没法打下去了。

所以,朱棣此时的处境和当年的刘邦有些像,刘邦明知鸿门宴是个死局,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朱棣明明觉得铁铉可能是诈降,依然只能硬着头皮前往。

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正是铁铉看穿了朱棣的处境后设的套,而他这次投降也确实是诈降。

他明白,朱棣一定会以身犯险的,而他也为朱棣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约定好接收济南城当天,朱棣率领少量护卫亲身前往济南城。

朱棣那也是久经沙场的人,既然知道此行危机四伏,自然处处留意,只要有一点可疑之处,他就准备调转马头撤离。

不过直到到了济南城门口,他也没看出什么异常,于是朱棣准备通过城门。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令铁铉和朱棣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城门上方突然落下一块千斤重的铁板,直接砸中朱棣所骑战马的马头。

铁板距离朱棣只有十几厘米,几乎是贴着朱棣的脸落下的。可想而知,如果朱棣的速度快那么一点,就直接一命呜呼了。

铁铉原本的计划是,等朱棣进入济南城中,放下铁板,截断其退路。然后收起护城河的吊桥,延缓燕王军救援朱棣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铁铉安排在城门附近的数百壮士,将会把朱棣还要他的护卫给解决掉。

只要朱棣一死,燕王军将不攻自破,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可惜事与愿违,由于铁板是临时赶工加上去的,机关不是很牢靠,竟然提前落下了。由于朱棣还未进城,吊桥自然也没有收起。

朱棣立刻换了护卫的马,急速往回飞奔,吊桥附近的人根本来不及阻拦,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朱棣回到了大营中。

至此,铁铉的计谋因为意外而失败了。

捡回一条命的朱棣为此怒不可遏,决心不再手软,一定要把济南城给拿下。

他不仅从其他地方调集大军围攻济南城,甚至还不计成本的运了几门火炮到城下,用来攻城。

铁铉好歹在都督府呆过几年,对于火炮的威力有所了解,他明白,如果真让朱棣将火炮投入到攻城中,济南城必破。

但是铁铉可不是那种只会读死书的士大夫,他脑子非常灵活,很快便想到了应对之法。

他先是在城中大肆搜罗朱元璋的画像,并将他们悬挂在城头。

然后又亲笔书写了大批朱元璋灵牌,分别放置在济南城四周各要害之处。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没人敢不认他这个先帝,而且他还是朱棣的爹。

这下子燕王军犯难了,这明太祖的画像和灵牌,谁敢打呀?按当时的礼法,谁敢打,朱棣就要杀了这人。

这已经不是朱棣愿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必须这么做,就算他后来当了皇帝也依然如此。

而且朱棣也不敢下令猛攻济南城了,对自己父亲大不敬,那是会被万民唾骂的行为,没人会支持这种人当上皇帝的。

到时候燕王军自然会作鸟兽散,朱棣的下场可想而知。

对此,朱棣心里很明白,然而即使他气的牙痒痒,也拿铁铉没办法,人家这是阳谋,明摆了欺负朱棣无计可施。

最终,朱棣拿这济南城实在是没有办法,在继续围困了一阵后,只得草草退兵了。而铁铉和盛庸则趁机收回了德州。

此战,成功振奋了建文朝的军心,让人们意识到燕王军不是无敌的。

凭借此战,铁铉被升任山东布政使,加尚书衔,全力协助讨伐燕王军的战斗。

而和铁铉一起配合守住了济南城的盛庸,更是平步青云,被封为历城侯,胜任平燕将军,接替李景隆主持讨伐朱棣的作战。

大概是被打出心理阴影了,朱棣此后再也没有打过济南的心思,行军路线全都绕开济南,可见他是真的怕了铁铉。

毕竟和这种人打仗,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事情。

后来经历连番大战,燕王军逐渐不支,在得知南京城防空虚后,朱棣兵行险招,亲率大军突袭南京。

在内应的帮助下,他轻松攻下了南京城。值得一提的是,帮他打开南京城城门的,正是李景隆了。

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在对各地官吏进行安抚的同时,派出大军攻打济南,此时大局已定,铁铉虽然抵抗到底,依然无力回天,最终兵败被俘。

当铁铉被押送到南京后,朱棣也不客气,直接给铁铉定罪,判了个千刀万剐(也就是电视里经常出现的凌迟处死)。

其家眷,男的都被发配,女的全部送进了教司坊

凌迟在古代属于最高级别的刑罚了,不过朱棣这么做的原因,却并非泄愤那么简单。

毕竟注定戎马一生,打过无数大仗,早已对自己的情绪收放自如了。毕竟,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是一名优秀将领必备的能力。

所以,朱棣此举更多的是出于时局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消除建文帝重新崛起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朱棣当初攻入南京城后,皇宫中突发大火,一片混乱。而建文帝也在此时失踪了。

朱棣派人彻查皇宫,问遍宫中大小宫女、太监,也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

对于朱棣来说,建文帝是其地位的最大威胁。

虽然他当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当时的时局来看,只要建文帝出现,振臂一挥,估计半个明朝都会响应。

因为建文帝拥有朱棣不具备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继位的正统性。

在那个重视礼教的年代,正统大于天,人们支持建文帝,并非因为他做的是对的,而是因为他才是正统,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

而最有可能帮助建文帝东山再起的人,便是铁铉了。

其实靖难之役的本质并非建文帝和朱棣的皇位之争,而是朝堂上的文武之争。

建文帝是文臣们一手培养出来的模范生,乃儒家理想皇帝的典范。因此,绝大部分文臣都疯狂的支持建文帝。

而武将们的表现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关键时刻总会有建文朝的将领归附朱棣,再加上李景隆的表现,很明显武将们其实大多出工不出力。

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建文帝获胜,文臣的地位将会超越武将,因此只要了解点形势的将领,都会选择朱棣。

只不过碍于建文帝的正统性,他们大多只敢出工不出力。加上建文帝下令不得伤害朱棣性命,于是他们严格遵守命令,合理放水。

这也是为何一直没人提醒建文帝收回这条命令的原因。

因此,当朱棣登基称帝后,即使建文帝再次出现,武将们也没几个人会响应的。

反而文臣大多会响应建文帝的号召,而文臣子中,最令朱棣忌惮的,便是铁铉了。

想一想,朱棣在优势占尽的情况下,竟然硬是没攻下济南城,就知道这个人有多难对付。

如果建文帝得到他的帮助,即使不能彻底翻盘,划江而治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朱棣必须将铁铉这个不安定因素彻底除掉。

其次,则是为了稳定时局。

朱棣在登基后,虽然杀了不少建文朝的大臣,但是更多的人得到了朱棣的任用。

即使是和铁铉一起守住济南城的盛庸,朱棣都不计前嫌,继续启用。

朱棣对于盛庸的恨意不比铁铉少多少,既然他能放过盛庸,那么说明他杀铁铉并非为了泄愤。

当然,盛庸能够被启用,还是因为他的武将身份,朱棣要笼络武将们,自然要对建文朝的将领从轻发落,以安人心。

至于铁铉,则必须处死,为的也是安定天下。

铁铉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当初的计策差点要了朱棣的命,朱棣登基后,这可算是弑君谋逆的重罪了。

这种罪属于十恶不赦之罪,如果朱棣敢原谅铁铉、从轻发落,那么就有更多人敢拥护建文帝,与朱棣作对。

甚至有人会铤而走险行刺朱棣。

朱棣对铁铉处以凌迟之刑,为的就是震慑宵小,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杀人立威。

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让局势稳定下来的方法。

所以,对于像方孝孺等一批建文朝旧臣,朱棣都是能招降就招降,甚至只要对方表个态,他就愿意给高官厚禄,对方坚决不合作,他才将其处死。

而对于铁铉,朱棣二话不说就判了凌迟,压根就不给他改换门庭的机会,可见铁铉的情况和其他人根本不一样,他必须死。

一些人因为朱棣登基后杀了一大批人,就认为他是个暴虐君王,其实这种看法太肤浅、片面了。

一个暴虐的皇帝能创造永乐盛世?能让郑和七下西洋?能编修出《永乐大典》这样的国宝典籍?能做到国富民强?

杀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为的是稳固他的皇位。而只有皇位稳固了,他才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

事实上,永乐朝是明朝的巅峰时期,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也没有几个朝代能与其相提并论。

而朱棣对于历史最大的贡献,便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阻止了明朝往重文抑武的方向发展。

如果没有他,明朝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宋朝,甚至还不如宋朝,毕竟宋朝经济发达,朝廷富足。而明朝的税赋太少了,到时候搞得经济不行,军事实力又差,那下场估计比清朝还差。

至于铁铉,他的死确实令人惋惜。不过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只能委屈下他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