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六七十年代人,一家三代二十平方的房子,新婚夫妻不觉得别扭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4-11 21:12:30 44次浏览

关于问题六七十年代人,一家三代二十平方的房子,新婚夫妻不觉得别扭吗?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淡雨的云】的最佳回答:

一代不谈另代的事了。

我一个化学老师说,睡觉时合并同类项。

当时引起哄堂大笑。

前一代人,真的太苦了。这苦是叫艰苦。不是困乏,他们有爱心。正直。

一切事宜以国家为主,先公后私。

他们自在。

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们常说:

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再好不闻香。

他们讲实在。中央因为五千元贪污而被判死刑立即执行。

他们也常说:事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在物质的不断奢侈需求下,人心不古了。那个时代成了童话。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10,600 条回答。

人总是要适应环境。

一般来说 ,再穷的日子只要能够维持,中国人都能承受。

以前中越战争的资料中,看过这么一段内容。

当时中越战争打响了,部队就要开拔去前线打仗了。上面通知,让官兵们尽快同父母妻子见面,接着就要打仗。

于是一支驻扎在山区的部队,顿时接待了大量亲戚,尤其是军官们的妻子。

因为马上就要生离死别,当时妻子能来的都来了。

但这支部队在山区驻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小小的招待所早就住满了,军营所有闲置房间都住满了,连猪圈的小屋也住了一对。

一个连长和一个排长的妻子最后到部队,已经没有地方可以住了。两个军官劝老婆回去,别住了,女人都不愿意。毕竟这一别,未来能不能见到都难说。怎么办?只能在官兵的大活动教室,一对在这个角,一对在那个角,关了灯小点动静。

这就叫人要适应环境。

六七十年代,城市里面住房是很紧张的。在 1949 年中国人口 5.42 亿,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农村。但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前,人口猛增到 9.6 亿,几乎增加了一倍。尤其重要的是,城市化率从 10%左右,提高到 20%。

加上人口基数的话,也就是 1949 年中国城市具有名 5000 多万,1978 年则有接近 2 亿,数量翻了 4 倍。

这就出现了最严重的问题,住房不足。

以前的房屋都是私房,你有钱可以向别人买地皮,自行去盖房子,自己解决房屋问题。

但建国之后,城市土地都是国家的,不能随便买卖和建房,住房问题极为严重。工作比较好的,就要期望单位能够分房子,或者设法解决房子,但这种难度极大,甚至是不可能。

那么,老百姓唯一能够解决的方法,就是大家挤一挤。

以萨沙老宅为例,本来是曾祖父母、祖父母共四口人居住。我家是两层小楼,第一层是靠街门面,当时曾祖父开个小门面,做点小生意,建国后就不做了。二层楼比较大,分为两间屋,类似于一间卧室,一间书房。一层后面还有一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院子。

四口人的时代,这个房子是很宽敞的。老夫妻一间卧室,小夫妻一间卧室。

但是,随着毛时代鼓励生育,当时夫妻都是生了很多,我奶奶就生了 6 个孩子。

结果就是,被迫将楼上的书房改为儿童房。但大家想想,一个书房能有多大,要住 6 个孩子是不可能的。所以 2 个比较小的孩子,就跟着我祖父母睡,书房里面住 4 个孩子。

文革时期,我曾祖父母先后去世,说起来不恭敬,却也变相解决了房子问题。当时孩子都大了,同父母挤在一起也确实不像样(父母一张大床,旁边相距不到 1 米,就是最小两个孩子的一掌中等床)。

我祖父母搬到楼下卧室,二楼两间屋改为 6 个孩子居住,基本是男孩住一屋,女孩住一屋。即便如此,住房也是比较紧张的,绝对谈不上宽敞。

后来我才知道,我家老宅在当年的南京,还算是居住条件不错的。我有个亲戚住在城南老区中华门附近,他家的居住条件真的叹为观止。两代三家共七口人,挤在一个小二层屋内。除了老人的房间略大,大概有十个平方,另外两家的房子都极小,每家 3 人口总居住面积不到 10 平方,平均每个人不到 3 平方米。

我去他家玩,最大的感觉就是压抑,因为房子太小,放了床以后就没什么空间,让人感觉就像坐牢一样。

这也不是偶然现象。

事实证明,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建房不足,城市居住条件反而比建国时候降低了。建国后 30 年内政府的人均住房投资不足 300 元,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 10 元。

1949 年,中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是 4.5 平方米,但到了 1979 年反而降到 3.6 平方米。

而一张床就有 2 平方米大小,足可见 居住条件有多差。

关键在于,这还是平均居住面积,很多老百姓是被平均者,实际上还达不到 3.6 平方米。

关键在于,住房问题是一直存在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56 年 9 月,大陆 99 个城市中,要求解决住房问题的职工有 110 万户,全国估计有 250 万人左右。

1985 年城镇居民中缺房户 1054 万,占总数的 26.5%,无房户 128 万,占 3.2%;不方便户 415 万,占 10.5%;拥挤户 511 万,占 12.9%。城市居民中,缺房户 754 万户,占城市户数的 28.8%,县镇缺房户 300 万户,占县镇总数的 22.1%。

1982 年,政府研究报告坦率的指出:城市住房状况非常紧张、严重,“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无房或缺房”。无房导致“五难”,即“烧饭吃饭难、休息睡觉难、全家团聚难、夫妻生活难、孩子复习功课难”

这种情况,到了 1995 年也没有彻底好转。1995 年武汉有 40%居民住房困难,12 岁以上的子女与父母同住一室的占 11.9%;12 岁以上的异性子女同住一室的占 4.0%;老少三代同住一室的占 4.2%;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一室的占 2.6%;床晚上架起白天拆除的占 6.5%;客厅里放床的占 8.6%。

那么,一家三口住在一个屋内,咋办?

只能忍呗。

大家看过王朔的小说《无人喝彩》吗?其中女配角韩丽婷想方设法要嫁人,用尽了各种手段讨好离婚的男主角李缅宁。

为啥?小说生动的写了这一幕: 小个男人正在和他的妻子,一个高他一头的丰满女人拥抱在一起,两广一边急切互相摸索着,一边像鸟儿似地彼此啄着,发出,阵阵啁啾声。 “你妹妹不会马上回来吧?” “不会,起码十一点,互相通报完一般情况也得这时候,其间还得打会儿贫呢。”“哗”地一声,小个男人掀下小褂,露出广东武师的那种排骨。女人已接近于一摊泥,于兴奋、痴迷中犹有抱怨:“本来是明媒正娶,回回弄得跟通奸似的。”

小个男人于鱼跃中蓦地有所警觉,停在半空。女人立刻觉察到了质量的变化:“怎么啦?”“外边好像有人。”小个男人如去时那般敏捷撤“磅”下身。小个男人开了房门探邮头,韩丽婷坐在洒满月光的台阶上。屋内灯开了。这是间狭窄逼仄的旧平房,柜子挤柜子,箱子摞箱子,在大床和单人床之间挂着塑料布。单人床上摊着一件织一半的女式毛衣。女人装裹得像个伊兰妇女广塑料布帘后转出去亲热地对韩丽婷说:“没关系,不合适咱们再找,千万别将就,明儿再让你哥陪你去小树林蹲一晚上。” 韩丽婷朝嫂子笑笑,笑得很难看。

看看,同哥哥嫂嫂挤在一个小屋内,哥嫂连正常的夫妻生活都很难进行。

当年这种情况并不稀奇,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没办法。

比如公婆和儿子媳妇住在一屋,解决方法就是中间挂个帘子,晚上动静小一点,不然还能怎么样。

很多人说,以前不要花钱买房,都是国家分房子,关键是你算哪颗葱,你分得到吗?

当年想分到一套房子,真的是千难万难。而为了得到一套房子,很多人无所不用其极同单位闹,跳楼上吊喝药都不算什么。

【3】来自网友【用户我形依旧】的最佳回答:

别扭又有什么办法,记得当年有篇报道,说是上海黄浦江边的公园里每到夜晚一对对情侣坐的几乎挨着了却视而不见。那会儿谈恋爱搞对象一般只能去外面,我见过一家人兄弟多,哥俩结婚只能用纤维板在炕上隔起来门口挂一布帘。唉!孩子该生还生,该养还养。没办法就是那个年代。_是父母没本事搞????到房子,二是沒有商品房买卖,既便有钱也没有办法。所以你会看到当年四合院里大大小小的临时搭建的小棚子,高楼上突出来的阳台,都是那时的记忆。

【4】来自网友【真诚小鱼 AE】的最佳回答:

那个年代是政治挂帅,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根本不讲经济效益,物资匮乏,生活跟现在没法比。在上海十几平米住一家人的比比皆是。新婚也没有办法!

【5】来自网友【农村董老】的最佳回答:

这种情况是有意故意说的,我是过来人,从没有这种情况,大家想想那时广大农民分了田地,建房就有地基,那时建房用土坯,木料瓦或毛草盖房,只要有劳力盖一间两间房举手之劳的事,城市房子紧一点,但那时街道领导很责,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象这样结婚大事,街道组织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所以无任怎样都会解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