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黎娑】的最佳回答:
这个有真实依据吗?
个人来谈: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君王主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
文臣,从小经过儒学文化的熏陶成长,他们经过科举考试站在庙堂之中,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态度的。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已经深深刻在他们脑中。他们考虑的是百姓的安危,不是图一时杀戮。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文官如果天天喊打喊杀,那武将的作用是什么?
当然,这个问题是基于大多数人身上,也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否决,文官不可以主张战争的,因为,儒家虽是主导思想,但百家纵横,还有法家的存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不就是听从李斯法家的思想,以武止戈。
然后说说武将,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久经沙场,身强健壮的壮汉,面对战争自然是不怕的,大不了战死沙场,总好比躲着打仗强吧。
文臣和武将,是在两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一个是,不知流血流汗的可怕,一个是,不知国家大事的繁重。就像是内向和外向的人,内向的人安静,外向的人活泼,他们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文臣主降,不一定是错的。武将主战,也不一定是不对的。一个明主的帝王,会考虑双方的观点,然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2】、来自网友【檀溪淼淼】的最佳回答:
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文臣接受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特别是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大一统之后,儒家的为江山社稷永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日益被广大的读书人接受和宣传。
所以,历史上有苛政猛于虎也的悲叹,有谁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政思想。
文人面对荼毒苍生的战争,他们想到的是如何制止战争的发展。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文人会利用使用各种计谋策略,已达到目的。
而武将的教育则是军功获爵,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为英豪,大丈夫要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荣。
可以说,是战争是武将显示是英雄之气的场所。
一旦没有了战争,就是飞鸟尽,良弓藏了。
另一方面,和平才能让文人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创建国家文化的想法,文人的价值凸现出来。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要文武必须共同发展的。谐和共进,才能强国,才能真正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