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7 20:39:29 22次浏览

关于问题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关中客】的最佳回答:

李林甫,唐代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一生为相十九年。无论在正史里,还是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李林甫的就是一个奸臣的形象。李林甫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无非犯有三大罪,一是嫉贤妒能,阻碍人才上升;二是擅权乱政,独揽朝纲;三是纵容边将,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对于李林甫的评价,很难用忠或者奸这种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衡量,因为这涉及到唐中宗神龙政变之后大唐政治的重大变迁,以及盛唐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环境的变革。李林甫和明代嘉靖朝的严嵩一样,都是各自所处时代政治责任的背锅侠,承担了时代的所有罪责。

李林甫权相地位的确立,离不开皇权这个后盾。换句话说,李林甫之所以能够长期担任宰相之职并把持朝政,是因为背后有唐玄宗的支持。对于李林甫,要把他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

武则天篡唐改周之后,为了巩固皇权,她一边清除关陇贵族和李唐宗室势力,一边通过科举提拔新的官吏,培养新政权的拥护者。如此一来,一些出身较低的士人,以文翰进阶,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到政务中来,这些人在官场逐渐发展成了文翰群体。

还有一些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实干官吏,如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张嘉贞、牛仙客等,他们在官场逐渐形成了吏治派官僚群体。

文翰群体和吏治派官僚群体是武周时期到唐玄宗早期,朝堂之上的主流群体,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之下,才有了 “政启开元、治隆贞观”的清明政治。

武则天之后,文翰群体和吏治派官僚群体,连同朝中的贵族以及唐朝的元勋后裔,通过参与李显、李旦以及太平公主之间一系列的皇权争夺斗争,逐步进入权力中枢。

唐中宗李显猝死之后,他们抓住机会再次发动唐隆政变,拥立相王李旦继位,并清除唐中宗一系的势力。

唐睿宗李旦时期,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又展开争斗,最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势力,并架空了唐睿宗李旦,李隆基开始亲自掌权。

经过神龙政变、唐隆政变以及先天政变,文翰群体和吏治派官僚群体的代表人物,纷纷入阁拜相,位极人臣。之后,他们和皇权之间的互动,共同促成了唐玄宗开元时期政局的走向。

唐玄宗开元时期,朝堂之上的官员主要是三类人构成,一是形形色色的豪门贵胄,如陆象先、钟绍京、卢怀慎、源乾曜、裴光庭、李元纮、萧嵩、李适之等;二是以姚崇为首的吏治派官僚,如宋璟、宇文融、张嘉贞、杜暹、牛仙客等;三是以张说为首的文翰派大臣,如张九龄等。

唐玄宗利用这三类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来治理天下。他任用吏治派官员裁汰僧尼、括地检户,修订律法,充实国库;任用文翰派官员修撰国史以确立新朝的正统性,建立丽正书院以罗致人才,封禅泰山以彰显治平;任用豪门贵胄和吏治派官员以及文翰派官员搭班,互相制衡。

唐玄宗开元后期,随着皇太子李瑛步入成年,东宫势力逐渐兴起,开始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此时皇帝与皇储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为了防堵和压制太子的势力,唐玄宗开始对朝政进行逐步的调整。可以说,开元至天宝年间的朝局,是以皇帝和皇储之间的博弈为中心展开的,李林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取代张九龄担任中书令的。

李林甫是宗室出身,他们这一支属于李唐皇族的旁系,如果按辈分论,唐玄宗李隆基应该称他为叔叔。李林甫虽然出身高贵,但仕途的起点并不高。

李林甫的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被封为长平郡王,官至刑部侍郎,死后获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从二品;祖父李孝斌官至原州长史,从五品;父亲李思诲官至扬府参军,正七品。到了李林甫这一代,虽然还具有门荫的资格,但他入仕之初,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官)。

门庭的衰微,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扬府参军,自然在仕途上帮不了什么忙。但是李林甫的舅舅楚国公姜皎却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姜皎是唐玄宗早年的好友,后来又成为唐玄宗的宠臣。

在舅舅的提携下,李林甫在开元初年出任太子中允,正五品,算是进入了“通达显贵”的行列。到了开元十年,随着姜皎的意外死亡,李林甫的这棵庇荫大树倒了,他只能另觅高枝。

在随后的几年中,李林甫先后担任太子谕德、国子司业等职,虽然官阶略有提升,但职权仍然不大。

开元十四年,李林甫攀上了深得唐玄宗宠信的宇文融,在宇文融的引荐下,就任御史中丞,真正进入实权部门。就在这一年,李林甫和宇文融联手,扳倒了中书令张说,开始在大唐的政坛初露头角,赢得了朝野的关注。

之后,李林甫先后担任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虽然官阶都只有四品,但是所拥有的权力却是逐步上升的。

李林甫想出人头地,光大门楣,不可能只满足做个郎官,他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林甫开始打造自己的关系网,他并没有在朝中搞拉帮结派这一套,这样做会有缔结朋党之嫌。他把目光从前朝转向了后宫,专门结交宫中的宦官和妃嫔。

宦官和妃嫔是最接近皇帝的两类人,他们也最了解皇帝的性情、好恶和想法,并且对皇帝的各种决定会产生微妙的影响。李林甫精于权谋,送了不少好处给宫里的宦官和妃嫔,同时也从他们那里获得了有关皇帝的信息,对唐玄宗的举动和想法了如指掌。

因此,每当李林甫入宫奏对时,总能符合唐玄宗的心意。时间一长,唐玄宗对李林甫的好感与日俱增,李林甫逐渐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和信任。

武惠妃当时正宠冠后宫,唐玄宗对她的儿子寿王李瑁也是宠爱有加,反而对太子李瑛有所疏远。李林甫通过宦官向武惠妃传话,表示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李瑁。武惠妃对此非常感激,并暗中对李林甫进行帮助。

宦官高力士出身于武三思的府中,当年他被武则天驱逐出宫,流落街头,正是武三思门下的宦官高延福收养了他。后来,武三思又向武则天求情,高力士才又回到了皇宫。高力士是个外冷内热、心思细腻、重感情的人,他一直都念着武三思对自己的好,总想找机会报答。

当高力士得势之时,武三思和他的儿子都已去世多年,于是他就对武三思的女儿格外关照,凡是武氏请托之事,他几乎都会应承下来。

武氏嫁给了宰相裴光庭为妻,裴光庭病逝后,武氏向高力士提出请求,希望他能向唐玄宗推荐李林甫接任宰相,因为李林甫是武氏的情人。

武氏的请托让高力士特别为难,毕竟是宰相之职,岂能是他一个宦官可以指手画脚的,于是没有答应武氏的请托。虽然事情没有办成,但高力士一直心存愧疚,总想找个机会补偿武氏。

不久之后,萧嵩举荐韩休接任宰相之职,唐玄宗欣然同意。宰相人选在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属于朝廷最高机密。高力士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武氏,然后武氏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林甫。高力士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李林甫在新宰相面前讨个好。

随后,李林甫把即将要拜相的消息告诉了还不知情的韩休,虽然事后韩休知道举荐自己的是萧嵩,但从此对李林甫也产生了莫大的好感。一年后,韩休从宰相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只对唐玄宗留了一句话:李林甫才堪大用,可为宰相。

一时间,唐玄宗周围的妃嫔、宦官,甚至朝臣都在说李林甫的好话,再加上唐玄宗本人也对李林甫颇有好感,李林甫拜相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开元二十三年,李林甫被唐玄宗任命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之后,成了这一届宰相班子中的第三号人物。之后,又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

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想赋予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以实职,让他兼领六部尚书。宰相张九龄认为牛仙客学识不高,极力劝阻,引起唐玄宗的不悦。

李林甫却私下说,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随后,唐玄宗以结党为由,罢免了张九龄、裴耀卿的宰相之职,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

李林甫担任宰相可谓是实至名归,首先论出身,李林甫是皇族宗室,天然高贵,能压高门贵胄一头;其次李林甫又是吏治派官僚,他从小吏做起,兢兢业业,曾在历任宰相宇文融、裴光庭、萧嵩、韩休等手下任职,一步步熬到礼部尚书。

李林甫不但参与主持了《唐六典》的编纂,还在开元二十三年主持精简繁冗机构,缩减财政开支,工作能力非常突出。与此同时,他还与开元时期的许多朝中大臣关系密切,他不但受到宇文融和韩休的赏识,还与宰相源乾曜是姻亲。

李林甫所具备的条件,是别人无法达到的。所以,他接替张九龄,成为首席宰相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李林甫担任首相以来,一直秉承唐玄宗的旨意,压制太子势力。他先是支持唐玄宗废除太子李瑛,并罗织罪状,制造了“三庶之祸”,拔除李瑛一系的势力。

后来,李林甫又借助皇甫惟明—韦坚案、王忠嗣案、杜有邻案、杨慎矜案等,不断压制正在兴起的继任太子李亨的势力。

事实上,李林甫还是一位能臣,在他掌握朝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财政节流,机构改革,赋税折纳,土贡改革,兵制改革,法治改革,选官与科举改革,明确了法典制度,吏治规范等。

李林甫专权,但是尊奉皇权,说直白点,他就是皇帝专权的代理人。李林甫的改革措施,与唐玄宗时期的改革理念高度契合,只是在经历了开元时期诸多贤相的努力之后, 到了李林甫时期,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触碰到了一些权贵的利益。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完全由贵族政治主导,宋、明时期的政治则由成熟的官僚体系推动,而隋唐时期的政治则处于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隋唐时期,随着贵族政治影响力的不断下降,各种新兴政治势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隋唐早期,尽管贵族政治势力相较于南北朝时期被不断削弱,但对皇权仍然存有巨大的威胁。当时的贵族对军队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军人要么是贵族出身,要么是受贵族的控制。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唐朝初期政治军事上的关中本位政策。

军事重心集中在关中地区,最终导致上层权力斗争往往以军事政变的形式,在京都地区频繁激烈的上演。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等背后,都能看到皇族和贵族的身影。这些政变中,禁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朝开国以来的历代皇帝,都在不断的削弱和分散禁军的权力。随着皇权的不断努力,再加上贵族势力的不断衰弱,军队的控制权逐渐从贵族手中转移到了皇帝手中。

唐玄宗开元时期,随着郭元振、葛福顺等被解除军权,皇族亲王被限制在十王宅,军队的控制权逐步掌握在了皇帝手中。皇权排除禁军的结果,就是唐朝的军事重心,开始从关中地区向边地转移,最终导致藩镇和边将军人势力的兴起,形成了所谓的“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

李林甫配合唐玄宗进行全国军事部署,完成军事力量从关中向边镇的转移。天宝以后,随着边镇军人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们干预政治的能力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边将被卷入皇权的争夺之中,皇甫惟明、王忠嗣、安禄山等,都是如此。

所谓的边将入相,原本是开元前期,朝中大员调整的惯例。胡人入将则是天宝以来,边地募兵制下,军队中胡汉混杂的特殊惯例和需要。因此,说李林甫纵容边将有些夸大其词了。

唐玄宗虽然解决了禁军对权力中枢的威胁,但是如何控制边地日渐庞大的军队,并兼顾他们的利益,成为中唐时期新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由贵族政治终结时期,庶人军事集团脱离政府控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个人的影响力阻挡不了历史的大潮流。因此,李林甫做不做宰相,安禄山当不当节度使,都无法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

从能力上来说,李林甫的确是一个合格的宰相。他可以通过高效的行政系统,满足皇帝的一切需求。在他新的规章制度下,安禄山、史思明、高仙芝、哥舒翰等一批不同民族的将领,掌管着庞大的唐朝军队。同时,在李林甫的节制下,这些将领不得不俯首帖耳,不敢作乱。

李林甫虽然能干,但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他独揽朝政,使得宰相这个职位拥有了过重的权力,承担了过多的事务。只要他还坐在宰相的位置上,他亲手建立、精心维护的政治平衡就能维持下去,整个朝局就不会出乱。

李林甫一旦离开宰相之职,如果没有人能够掌控这个权力过重的职位,之前的政治平衡势必会被打破,最终整个朝局立即会变得千疮百孔,不可收拾。

李林甫死后,在唐玄宗的扶持下,杨国忠接替了李林甫的职位。但是杨国忠资历尚浅,又是外戚出身,在太子势力和边将势力已经坐大的情况下,他很难达到李林甫的境界。

唐玄宗为了稳固杨国忠的地位,仓促的进行布局,结果不但自乱阵脚,还间接引发杨国忠和边将之间的矛盾,触发了朝堂之上早已存在的政治暗流,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对全国的统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对于这样的结果,唐朝的君臣需要对历史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唐玄宗天宝以来的主政者当中,为君主讳,皇帝肯定不能背锅,其他宰相要么影响力太小,如韦见素、陈希烈,要么时间太短,如杨国忠,他们都不能承担起中唐变局的政治责任。唯有李林甫出任宰相十六年,在位期间又和唐肃宗李亨一系为敌,因此他是承担中唐变局最好的背锅侠。

中唐以后,科举选官成为主流,随着吏治派官僚的逐渐消亡,李林甫堵塞言路、嫉贤妒能的形象被彻底坐实。

实际上,后晋编修的《旧唐书》中,对李林甫的评价还算较为中肯。但是到了北宋编修的《新唐书》与《资治通鉴》里,李林甫基本就只剩下了“口有蜜,腹有剑”的专横小人形象。

北宋的《新唐书》由政府主导修纂,在系统梳理唐代史料的基础上,以纲常史学为指导,对唐代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定调。最终,李林甫被列入奸臣传,确立了他的历史定位。

【2】、来自网友【聊以自娱 2】的最佳回答:

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成语“口蜜腹剑”就来源于他,成语的解释是:嘴上甜,心内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你说他咋样!李林甫没有多少治国才能,溜须拍马、投机钻营、耍心眼、整治人确是一套一套的。李林甫生性阴柔奸狡,善伺唐玄宗喜恶,语善心毒,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他专权十九年,政事败坏,导致纲纪紊乱。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藩将、胡人,客观助成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说他:“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小名“哥奴”,683 年-753 年),号月堂,陕西人,唐朝宗室后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五世孙,其父李思诲。算起来,李林甫与唐高宗李治同辈,还是唐玄宗的爷爷辈。李林甫精通音律,深受其舅父姜皎的宠爱,早年充任千牛直长。开元十四年(726 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因精于权谋,善于小恩小惠,一来二去,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当时,杨贵妃还没有进宫,唐玄宗宠幸武惠妃,武惠妃有个儿子叫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欲谋太子李瑛位而立己子李瑁。李瑁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封寿王,也就是杨贵妃最初的丈夫。寿王很受唐玄宗的喜爱,太子李瑛(后在武惠妃、李林甫的谗言下被废)、忠王李享(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和其他皇子逐渐遭到唐玄宗的疏远。李林甫买通宦官讨好武惠妃,说什么他会全力保护寿王。不知怎么的,武惠妃很待见李林甫,经常在唐玄宗面前提起他,说了不少他的好话。

也不知咋回事,李林甫与裴光庭的妻子、武三思的女儿勾搭上了。裴光庭是唐朝名将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裴光庭死后,他的妻子让宦官头目高力士推荐李林甫接替裴光庭的职位,高力士没有答应。唐玄宗让太子大师萧嵩推荐宰相人选,萧嵩想了很久,推荐了韩休,唐玄宗同意了。就在下诏书之前,高力士通过裴妻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把这消息又快速告诉了韩休。韩休以为李林甫出了力,却和萧嵩不和。不久,韩休投桃报李,武惠妃也“枕头风”劲吹,李林甫当上了传达诏命的黄门侍郎,李林甫如鱼得水,加上内宫眼线,所以,他预先知道唐玄宗的想法。上朝时,李林甫专拣唐玄宗喜欢的说,不喜欢的不说,或者顺着唐玄宗的意思说。久而久之,唐玄宗对李林甫刮目相看,认为他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人选。不久李林甫升任礼部尚书。由于他喜欢猜忌、陷害他人,又没有多少文化,在唐朝文人清高时代,大多人瞧不起他,哪个官员愿意与他交往呢?凡是不与他交往的,才能比他大的,李林甫就在适当的时候,顺着皇帝的意图,添油加醋的把人家做掉了。或者当面说别人的好话,背后不动声色地把人拿下。时间久了,除了唐玄宗,大臣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

当时,朝中宰相是张九龄,为人正直。经常为原则问题与唐玄宗争执。李林甫顺着唐玄宗意思,在旁边煽风点火,弄得唐玄宗对张九龄非常恼怒。一次,宰相出缺(唐朝多相制),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出任,张九龄据理力争,认为李林甫无才无德,予以拒绝。李林甫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恨透了张九龄,他知道,只要张九龄在,自己就当不了宰相。所以,他只要逮住机会就排诽张九龄。一次,李林甫专门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的宰相),唐玄宗同意了。张九龄说牛仙客搞理财有一套,文化水平较差,知政事不行,皇上非常不高兴。李林甫摸清了唐玄宗的想法,说牛仙客如何的有能耐,说张九龄如何的不识时务。李林甫又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于是火气更旺:“我是一国之君,想提拔谁,你管不着”。李林甫借机诬告张九龄与严挺之、裴耀卿等人结党营私。张九龄、裴耀卿等被罢相,不少人被贬官。后因张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彻底激怒了唐玄宗,认为张九龄“举非其人”,贬张为荆州长史。周子谅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官员等职。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为了独揽大权,总是找没有主见、一味顺从的人共事,一旦发现其人能耐大、有主见、不听话就借故开掉。牛仙客本来就对政事没有兴趣,加上又是李林甫推荐的,故以李林甫马首是瞻。刑部尚书李适之当时被任为左相,有才能、爱权利,被李林甫残害致死。此后,李林甫推荐一个没有主见的陈希烈为左相,从此,朝中之事李林甫一手遮天。李林甫任相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并将李瑛的妻兄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不久,唐玄宗又将三人赐死,时人无不称冤。

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李林甫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当时,东宫储位空悬。李林甫数次劝说唐玄宗,让他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此时却属意于忠王李玙,唐玄宗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这时候,武惠妃病逝,李林甫于是转为赞同李玙。这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为李亨。公元 739 年,李林甫以宰相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铨选。天宝元年(742 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天宝六年(747 年),李林甫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实封三百户。唐玄宗对他非常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赏赐。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动摇、更换东宫的想法。他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天宝五年(746 年),李林甫、杨慎矜诬告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同年冬,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当时,太子妃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从此,李林甫更是权焰熏天。

李林甫还把朝中大臣与皇帝隔离开来,使他们无法向唐玄宗提出意见和建议。御史谏官杜琎不信邪,仍然给唐玄宗上了一份奏折,没有想到第二天就被贬到外地当县令去了。御史中丞杨慎矜原是李林甫的走狗,随着后来权势膨胀,李林甫就将矛头对准了他,还是老做法,让心腹诬告揭发杨慎矜,说什么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李林甫在“好言安抚”下把杨做掉了,最后连渣都不剩(全家抄斩)。天宝十年(751 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为巩固自己的相权,重用蕃将,虽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当时,也就是天宝四载(745 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自立杨玉环为贵妃,杨家势力后来居上。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他只是杨贵妃的族兄,因而虽对杨国忠善加礼遇,但不给予实权。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却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怀恨在心。天宝十一年(752 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遭到镇压。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出李林甫,称他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但被唐玄宗逐渐疏远。杨国忠从剑南召回朝中,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了,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的,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旧唐书》说李林甫知道自己做的坏事太多,怕有人会来报复行刺,尽管他家内外戒备森严,李林甫还是每晚睡觉挪动几个地方,他的行踪连他的家人都搞不清楚。天宝十二年(753 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认叛将阿布思为义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李林甫将大唐江山整的一塌糊涂,撒手西去,他的继任者杨国忠更进一步把“开元盛世”推向没落!所以,后人评价这段历史说,唐玄宗纵容李林甫、杨国忠,亲手把大唐盛世推向了衰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