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谁的权力大?兵权掌握在谁手中?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3 16:37:56 35次浏览

关于问题“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谁的权力大?兵权掌握在谁手中?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林长风】的最佳回答:

论实权,当然是九门提督更大。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兵部尚书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因为兵部尚书早期权力的确很大,但后来慢慢被架空了。借此机会,我尽量全面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职位的由来,以及其之间的对比。

兵部尚书是怎么来的?

先说一下“尚书”。“尚书”这个官职很早就有了,大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朝建立之后,宫中不仅有“尚书”,还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都是属于很低级的官员。“尚书”的主要职责是在殿中发布文书,和权力二字根本不沾边。

事情的转机突然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将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不允许别人分享。但汉朝的制度是沿用了秦朝的官制,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所以丞相的权力非常大,汉武帝当然就很不满意,于是进行了改革。

怎么改呢?汉武帝除了正常的上朝议事之外,又设立了内朝,也叫中朝,而参与内朝议事的人,则都是由皇帝挑选出来的,并不以职位高低为标准。而这帮人参与朝廷大事,总得有个名目吧,于是汉武帝就任命这些人为尚书,意思大约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高级秘书。在汉武帝的亲自加持下,尚书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者。

东汉时更进一步,汉光武帝刘秀成立了“尚书台”,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下设两个副职叫做左右仆射,再往下就是六个分管的尚书。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尚书才能参与朝廷机密大事,就算是执政重臣,也必须加一个“录尚书事”的官衔才能参与机密政事。

到了三国时期,曹丕篡汉称帝之后,他觉得尚书们的权力又太大了,于是提拔身边的另一个服务职位“侍中”参与机密,以分掉尚书们手中的权力,这就是中书省的前身。这样,中央就有了两个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同样在皇帝的亲自加持下,中书省的权力慢慢大过了尚书台。而到了西晋时,晋武帝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设立了门下省,这样中央有了三个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并且门下省的权力又慢慢超过了中书省。尽管“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在名义上尚书台还是最高的。

三国之后,就是两晋南北朝,这是一段长达数百年的乱世,期间建立了无数的小政权,各个政权的制度不尽相同,但总的趋势却是尚书台渐渐式微,而门下省、中书省则渐渐壮大。

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后,实行了新的官制,叫做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有封驳之权,而尚书省就负责具体执行。但一个帝国的事务何其繁复,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于是尚书省根据分工不同,下设了六个部门,即所谓的“六部”。

“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六部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吏部的最高长官就叫吏部尚书,兵部的最高长官就叫兵部尚书。但这里的“尚书”和两汉时的“尚书”可就不是一回事了。不少朋友在看史书时,经常会将两者搞混,所以在此作详细说明。

兵部尚书的地位

从兵部尚书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到,兵部尚书其实是尚书省的一个下设部门,那么自然归尚书省的长官管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成为尚书令,这个职位由于太过重要,所以一般由皇子兼任,比如隋文帝时的尚书令是杨广,唐高祖时的尚书令是李世民,这两位后来都做了皇帝。唐太宗之后,干脆就不设尚书令了,而是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为最高长官,尚书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尚书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左右仆射,再加上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侍中(门下省最高长官),并为唐初宰相,比如房玄龄就是左仆射。但为了保持权力的平衡,唐朝又搞出了一个叫“政事堂”的机构,要进了这个机构才能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机密大事,而进这个机构必须加“同平章事”的官衔。刚开始尚书省的左右仆射都是要加这个官衔的,但后来就看皇帝的心情了,到了唐朝后期,也有贵为尚书省左右仆射,但却进不了政事堂的,十分尴尬。就这样,尚书省慢慢地不再参与决策,而只负责执行,权力大幅度缩水。

尚书省权力缩水,就意味着“六部”的权力也要缩水,本来应该交给六部办理的具体事务,皇帝偏偏不交给他们办,而是临时成立一个机构,或者设立一个职位来负责此事,比如唐玄宗设立的劝农使、度支使、营田使……就是分走了本是户部的工作。那么,至于负责军事的兵部,皇帝就更信不过,新设的职位更多,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到了“一饭而归,竟日无事”的地步,几乎沦为闲职。

宋朝时也有兵部尚书的职位,但宋朝的官制有个特点,那就是官名和职位是分离的,所以兵部并不管军事,管军事工作的机构叫做枢密院,兵部本部就只剩仪仗、武举以及义勇弓箭手名籍。兵部尚书也不管兵部事务,具体由“判兵部事”负责,兵部尚书唯一的意义就是代表了官员能拿多少俸禄而已。

兵部尚书的春天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六部的权力就又大了起来,尤其是明初对外战争不断,兵部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仅次于吏部。然而很快,明朝的皇帝们就对繁重的工作表示不堪重负,组建了内阁帮助处理具体事务,因此兵部的地位又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兵部的权力并没有被分掉,内阁也只是做出决策而已,具体执行还是要靠兵部。

清承明制,所以清初的兵部和明朝差不多,但雍正时期,因为对青海用兵,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特别设立了军机处,从此之后兵部甚至内阁的权力,都被军机处架空,兵部又沦为一个纯粹的执行机构了。到了光绪年间,彻底裁撤了兵部,分为海军部和陆军部。

兵部尚书的权力

兵部的权力很大,依照《大清会典》记述,兵部尚书“掌厘治戎政,简核军实,以整邦枢。”兵部下设的四个组织 ,有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个清吏司,各自解决不一样事务管理。

武选清吏司主要负责武职官员的人事任免升迁。清朝的时候,武职官员的任免退休不是由吏部负责,而是交由兵部负责。兵部会考核武职官员在任时的功绩,确立他们退休后可以享受到的相应待遇。

职方清吏司主要负责对绿营军武职官员进行功过赏罚。如果绿营官兵出现伤亡,职方清吏司照例要进行抚恤。

车驾清吏司掌管全国的马政和文书传递工作。马匹除了对国防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外,在平时的时候,主要还是用来做驿站传递文书等事务。

武库清吏司主要负责掌管全国的兵籍、武器,以及选拔武举,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有机会直接送到皇帝身边当侍卫。

兵部四个清吏司所处理的事务,全部由兵部尚书统一审批负责。不过,清朝的六部尚书都是设两个,一个满人,一个汉人,而汉人兵部尚书位在满人兵部尚书之下,其权力还要大打折扣。

如此看来,兵部尚书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但是也看得出来,清朝的兵部尚书只负责和军事有关的后勤工作,手中是没有兵权的。那么兵权在哪呢?在皇帝手里!如果要调动军队,那么通常的做法是皇帝下命令,地方上的将军负责执行,而兵部只是按例发一道文书而已,只不过是一个中间环节而已,最重要的两头都没兵部尚书什么事。

那么,为什么大家印象中,会觉得兵部尚书的权力很大呢?这是因为,明朝的兵部尚书权力很大!

按照明朝的权力分配设计方案,明朝的兵部尚书其实也是没有兵权的,虽然可以调动军队,但必须要经过内阁同意才行,不过在明英宗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兵部尚书的地位大大提高。

大家都知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了,朝廷紧急立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登基,而朱祁钰登基之后,为了打退瓦剌,保卫京师,于是立即提拔当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为兵部尚书,并一改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祖制,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最后,于谦不负众望,打赢了京师保卫战。

从此之后,明朝的兵部尚书就有了兵权,成为六部之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由于类似西汉时期的大将军、大司马一职,所以别称“大司马”,地位显赫。明朝的军队之中,往往有一支军队,比如提督团营,就是交给兵部尚书掌握的。即便到了明朝后期,兵部尚书也往往被授予另外的职务,实际上掌握兵权,至于兵部的具体事务,则一般交给兵部侍郎负责。比如明朝末年的袁崇焕、洪承畴都是手握兵权的重臣,他们都兼任着兵部尚书的职务。

所以,从历朝历代来看,唯有明朝的兵部尚书是有兵权的,也可以调动一部分的军队,权力非常大。由于大家相对对明朝的历史比较熟悉,所以就有了兵部尚书权力很大的印象。

九门提督的是什么职位

相比较于兵部尚书的历史,九门提督就简单多了,因为这个职务是清朝才设立的。

所谓“九门”,就是指北京内城的九道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在此代指“京城防务”。

所谓“提督”,就是管理、督管的意思,你不要把它看成名词,而是要看成一个动词,所以九门提督应该读作“提督九门”,也就是“管理京师防务”。

“提督九门”,那手底下得有兵啊,清初这支军队为八旗的步兵营,清朝军队的长官叫做“统领”,所以最早的时候,这个职位官方称呼为“步军统领”。

康熙年间,人员增加为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于是把原本属于兵部的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职能,加到了步军统领身上,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于是职务变成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乾隆时期,又增加了两个营,于是又变成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这就是“九门提督”最后的官方称呼。

九门提督之所以地位高,是因为他手里有一支长期保持在三万人左右的军队,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按说对动辄百万的国家军队来说,三万人不多,但可别忘了,这是在京师,三万人的军队足以左右京师的一切事务,甚至包括皇权的更替,雍正继位时就是靠着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支持,才在众多兄弟们的虎视眈眈下,顺利登基。后来八阿哥胤禩搞八王议政,打算逼雍正下台,也是靠了隆科多的支持。

兵部尚书和九门提督谁的权力大

说实话,这是一个无法比较的命题,兵部尚书在清朝为从一品,九门提督也是,但兵部尚书负责的繁冗的具体事务,且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而九门提督手中有一支足以左右皇帝宝座的军队,地位自然要比兵部尚书高得多。

甚至到了嘉庆时期,皇帝认为九门提督权力过大,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所以增设了左翼、右翼总兵各一人,作为九门提督的助手,实际上是分化了九门提督手中的权力。相比之下,兵部尚书则对皇权没有丝毫威胁,因为他完全不能调动军队。

但从社会地位上来说,兵部尚书依然代表着极高的荣誉,清朝地方官最大的就是总督,而总督往往会领兵部尚书衔,当然不用具体处理兵部事务,只是挂个名。但这也从侧面证明,兵部尚书在名义上还是一个极高的职位,只是实权不大罢了。

然而,如果拿九门提督和明朝的兵部尚书比,那可就不行了,明朝的兵部尚书不仅地位高,而且手握重兵,实权极大,远远超过九门提督以及类似的职务。因为虽然明朝没有九门提督这个职位,但有类似的官职,通常由宦官担任,叫做内官提督九门,是没有品级的。随便举几个明朝的兵部尚书,于谦、夏言、胡宗宪、孙传庭、史可法……哪个不大过所谓的九门提督?

综上所述,我最后给出结论:在清朝,九门提督的实权大过兵部尚书,社会地位上略有不如,但如果和明朝的兵部尚书比,则远远不如。

【2】、来自网友【楚风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看问题就知道说的是清朝,因为只有清朝有“九门提督”,至于和“兵部尚书”相比,肯定是“九门提督”权力大了,清朝的“兵部尚书”没有什么权力,兵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先说一下九门提督

清朝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叫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管哪九个门呢?分别是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九个重要城门,这九个城门是内城门。

清朝初期,九门提督只负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营,所以叫步军统领。

康熙皇帝时期,把本来属于兵部管理的京城九门划归了步军统领,后来又把巡捕三营(京城绿营的马步兵)事务给了步军统领,这样名称也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

雍正皇帝时期,定官曙名“步军统领衙门”,后来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办理公务。乾隆时期,又增加两营给九门提督。

一开始九门提督为正二品,嘉庆皇帝时期改为从一品。

步军统领衙门有两军和警两种属性,也就是说步军统领衙门既是军队又是“警察”。

军队方面,九门提督要负责管理京师的军队,保卫皇城。

“警察”方面,九门提督还要负责京城的治安,侦缉捕查,诉讼及断狱,就连消防防汛也是九门提督管,还有像皇帝的出巡时,街道戒严和礼炮的鸣放都归九门提督管。

九门提督位高权重,必须是由满人担任,并且还得是皇帝绝对的心腹,因为整个京城的安危都掌握在九门提督手里。

九门提督管理多少兵力呢?

九门提督大约管理三万人左右,并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

步军统领衙门下面设立了多个部门,包括步军衙门本部、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

很多人觉得九门提督只管九门,那就错了,其实九门提督里的九门只是指的内九门,另外还有外七门,都归九门提督管。

九门提督下面设有总兵、副将、参将等官员,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在内城,设有左、右翼尉(正三品)各一人,负责保卫内九门以内的事务。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中营驻扎在圆明园附近,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大约两三千人。

剩下的四营分别驻守京城四个方位,每营也有两千多人,并且每营设立参将一人,游击一人。

此外还有清朝初期在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五位,京城发生战乱,白塔山接到金牌奉旨发炮,这样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

乾隆时期,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也就是由九门提督管理。

再来说一下兵部尚书

很多人都觉得兵部尚书应该是六部里面最牛的尚书,而实际上不是,最牛的是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而兵部虽然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但是自古以来兵权就不可能完全放给兵部尚书,尤其是清朝,兵部尚书权力小的可怜,只能掌管一些兵籍和后勤事务。

明朝的兵部尚书权力还大点。

明朝最早军事权力在大都督府,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把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应该分别与兵部直接联系工作,而统一奏请皇帝裁定。

这样管理军队的领导多了,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武将造反,大权都在皇帝手中。

其实五军都督府连自己的率领本部军队的权力都没有,朝廷规定他们不能擅自行动,调兵权在兵部,最后在皇帝。

明朝还规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这样可以有效的制约武将造反。

但是明朝的兵部有掌武卫官、土官选授考课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之权,甚至兵部堂官都可以督军出征,其权力是比较大的。

清朝的兵部就权力小很多,“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也就是说只有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

名义上兵部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际上清朝的军权在军机处,军机处的权力在皇帝,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

清朝遇到战事,直接由军机处大臣商量,最后拟订一个好的方法,汇报皇帝,由皇帝定夺,最后皇帝派出大臣统兵。兵部只是负责后勤保障和武器装备的工作而已。

所以清朝的军机大臣地位是很高的,权力也很大,甚至有“实权宰相”之说,而兵部尚书,确实和一般的尚书没有什么区别,权力小的很。

嘉庆皇帝时期,纪晓岚都当过兵部尚书,你说兵部尚书有多少权力?

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哪个大?

从品级来看,九门提督在嘉庆皇帝之前是正二品,嘉庆皇帝时期才提升为从一品。

而兵部尚书,在清朝一开始就是从一品,所以这样来看,兵部尚书比九门提督级别高。

虽然按照规定步军统领衙门受兵部节制,而实际上九门提督,只对皇帝负责,尤其是被嘉庆皇帝提升为从一品后,毕竟九门提督位置太重要了。

再说清朝的兵部尚书有两个人,一个满人尚书,一个汉人尚书,两人相互制约,权力也相对的削弱了。

如果是平时,可能九门提督还会给兵部尚书点面子,毕竟兵部有对九门提督的考核权。但是如果遇到政权交替的时候,九门提督就是最重要的岗位了。

雍正皇帝为什么能顺利继位,全靠隆科多,因为隆科多当时是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负责京城的守卫,谁敢和雍正争皇位?

还有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之所以敢于发起“辛酉政变”,向顾命八大臣发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九门提督瑞常是他们的自己人。

由此可见,遇到政变,九门提督的位置尤其重要,就是放到平时,九门提督负责的皇城治安这一方面,就比兵部大多了,兵部只负责军队方面的,关键又皇帝管着,兵部能决定的东西太少了。

那么九门提督权力这样大,万一把门一关发动政变,威胁皇帝怎么办?

这种情况,你能想到,皇帝也早就想到了,先不说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心腹,根本就不会反叛。

即使被人收买,九门提督也不敢反叛,因为九门提督虽然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但是如果想造反,难免在官员任命、军队调动和粮草后勤等方面出现蛛丝马迹,这样就会提前暴露。

关键是皇城里面还有一个武装力量,那就是皇宫里的侍卫,他们大约有三千人,并且领导叫领侍卫内大臣,品级为正一品,比兵部尚书都大。

即使九门提督关闭城门,带兵杀到皇宫,皇宫的领侍卫内大臣还可以凭借高高的城墙坚持很长时间,为附近的勤王军队的到来争取时间。

要知道清朝京师附近驻扎了很多的八旗军队,只要勤王令一下,部队立马就可以到达北京,九门提督就凉凉了。所以清朝九门提督没有敢造反的。

小结: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的区别就是,九门提督还有点兵权,当然这个兵权是皇帝赋予你的,随时可以收回。就像当年嘉庆皇帝收拾和珅一样,直接就解除了和珅九门提督的职务,并且负责乾隆皇帝的葬礼事务,连给他集结军队的机会都不给。

而兵部尚书就连皇帝赋予他的兵权都没有,也就是说兵部尚书没有一点兵权,皇帝要想拿下兵部尚书,都不用忌惮什么,直接拿下,不会有一个兵提出反对,因为兵部尚书一个兵都不能调动,当然家奴可以调到,但是正规的军队,兵部确实没有调动权。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