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刘襄是刘邦的长孙,为消除吕氏影响贡献巨大,为何最后却没当皇帝?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末学后进】的最佳回答:
刘襄没当上皇帝,纯粹是因为他步子迈得太快,扯着蛋了!
许多人都认为刘襄在“诛吕行动”中,功劳最大,因为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企图领兵入朝,以武力解决吕氏势力的刘姓诸侯王,表现很积极。
然而,可惜的是,他的军队最终并没有进入长安城,而是被灌婴挡在了荥阳,在朝中老臣们拿下诛吕后,只好返回齐国。
这一次有头无尾的军事行动反而就成了他后来失去王位继承资格的主要原因,至于他舅舅如何“恶戾”,将来可能导致外戚专权,那只是个借口而已。
远在齐国的刘襄怎么会第一个出兵平叛呢?因为他在朝里有亲信,而且绝对可靠,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弟弟朱虚侯刘章。
刘章时任宫中的值宿护卫,而且他的老婆是赵王吕禄(吕后的侄子,当时掌握北军)的女儿,从她的口中,刘章很及时地知道了吕氏族人将要叛乱的消息。
刘章派人把这个消息悄悄告诉了他的大哥刘襄,让刘襄率领军队入朝平叛,自己与刘襄的另外一个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作为内应,消灭诛吕后,他会“联合”朝中大臣直接拥立刘襄称帝。
这个计划堪称完美。
当时,吕后虽死,但吕禄为上将军,吕产为相国,朝政和军权仍然掌握在吕氏手中。朝中的大臣们即便想要除掉吕氏,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借助拥有军队的诸侯王的力量,似乎是不二选择。
如果刘襄兵临长安,与朝中大臣里应外合,消灭诸吕势力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到时候,他就是诛吕兴刘的第一功臣,再加上他作为高祖长孙的身份,坐上龙椅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即便有大臣反对,大概也得掂量掂量他带来的军队 。
大好机会摆在面前,刘襄不顾相国召平的反对,带着人马就杀奔长安。
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兵力还不太够,出发前他又派祝午联络了琅琊王刘泽,表示自己虽然有平叛之心,但无奈年纪轻而且没有带过兵,倒是刘泽从前一直在刘邦身边为将,熟悉战事,所以他愿意把自己的全部军队交给刘泽统领,一起入朝,希望刘泽能够到临淄来商量一下具体事宜。
刘泽一听这话,心中大喜,快马加鞭来到了临淄,一进城才发现中计了,刘襄准备与他兵合一处不假,但领导者必须是刘襄。
刘襄挟持了琅琊王,然后派祝午以琅琊王的名义,接手了琅琊国的军队。
话说这琅琊王刘泽也是一只老狐狸,诡计多端,掉坑里他也不慌不忙,他对刘襄说,按理说你是高祖的嫡长孙,吕氏诛灭以后,王位非你莫属,但这么大的事情,朝中大臣一定得开会讨论,我又是咱们刘家年纪最大的诸侯王,他们必定得征求我的意见,现在我的兵也归你了,我呆在你这儿也就没啥用了,还不如提前入朝给你拉拉票呢!
这刘襄,正每天做着皇帝梦呢,一听说刘泽要给自己拉选票去,那得让去呀,越快越好!来人,派最好的车,最好的司机,赶紧给我把琅琊王快速而安全地送到长安去。
可他也不想想,你刚摆了人家一道,人家能给你真心办事吗?可见,炽烈的权利欲容易让人失去理智。
放走了琅琊王,刘襄离王位又远了一些。
关键是事态的发展出乎刘章和刘襄的意料,他们了低估了那帮老臣们的实力。太尉周勃略施小计,利用吕禄对郦寄的信任,轻而易举地骗取了北军的军权。
在陈平的安排下,刘章协助周勃,在未央宫击杀了吕产,使得南军群龙无首,也落入了周勃的掌握。交出兵权的吕禄自然也难逃一死。
虽然首恶已诛,但周勃、陈平这些老江湖深知除恶务尽的道理,吕氏族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掉。
吕氏之乱的危机,就这样被周勃轻松化解。高祖刘邦临死前有言“安刘氏者必勃也”,真可谓是料事如神。
而心怀鬼胎的刘襄虽然举两国之兵,陈兵荥阳,却根本没有机会进入长安,只好灰溜溜的返回封地。
诛吕已除,接下来就该考虑皇帝的事情了,当时的少帝和几个王子都是吕后为了壮大吕氏的势力,刻意安排的傀儡,某种意义上算是吕氏的余党。大臣们担心少帝将来会为吕后报仇,东牟侯刘兴居主动请缨清除宫中的少帝及诸王,先是把他们赶出宫中,随后连夜杀掉。
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宫。”
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史记.吕太后本纪》
国不可一日无君,新皇帝的选择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选项有三个: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襄。
这件事看起来是大臣们群策群力,实际上主导者还是周勃、陈平、灌婴这些掌权的老臣。所以,选择新皇帝的唯一标准其实就是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最大化。
明白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三位候选人的情况。
首先说说淮南王刘长,其实他就是个陪练,根本不可能继承王位,原因就一条:他的母亲死得太早,他是由吕后一手带大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在吕后当政的时候才没有遭到迫害,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有实权的诸侯王,作为吕后余党被老臣们诛杀都是有可能的,怎么可能让他继承皇位呢?
至于说他母亲家太凶恶,有外戚专权之患,那不过是个借口。而且大臣们提这一点也是为了淘汰齐王刘襄做一下铺垫。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
《史记.吕太后本纪》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刘襄,表面上看,刘襄也是因为母家强势,他当皇帝有重蹈吕氏专权覆辙的风险,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真正原因是刘襄称帝对周勃等老臣的冲击太大。
从刘襄未得到朝廷的命令,就私自起兵准备入朝平叛这件事来看,刘襄是个很有野心的人,而且敢于冒险。
虽然事出紧急,但诸侯王不经朝廷调遣私自带兵入朝,相当于是谋反,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齐国相国召平反对刘襄起兵的原因。
刘襄还做了一件更出格的事情,就是挟持琅琊王刘泽,这简直就是无视汉朝律法的胆大妄为。
除了刘襄的性格以外,还有一点更让老臣们忌惮的是刘襄在朝中有自己的势力,而且是两位侯爵,就是前面提到的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
尤其是刘章,从给刘襄通风报信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有很灵敏的政治嗅觉,能够从突发的政治事件中看到机会。
而且,刘章还是一个杀伐果决的人。他曾经敢当着吕后的面,作为监酒官在酒席上杀死逃酒的吕氏族人。
平定诛吕叛乱时,在周勃都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刘章带一千多人就敢诛杀吕产,而且是追到厕所杀死。
刘章和刘襄里应外合的计划实现的话,刘章一定会成为朝中的实权派。
如果刘襄继承王位,用不了多久,刘章、刘兴居一定会取代周勃等老臣的位置,这样的情况是老臣们绝不能接受的。所以,大臣们又用同样的理由否决了刘襄。
关于这一段,《汉书》和《史记》略有不同。
《汉书》记载:这个时候,琅琊王正好回到长安,一听说刘襄也是候选人,马上补了一刀说,刘襄的舅舅那么凶恶,难道你们忘了吕氏之祸了吗?
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汉书》
《史记》中说大家都是这个想法。
不论是琅琊王报私仇,落井下石,还是大臣们对诸吕之乱心有余悸。总之,不让刘襄继位是符合周勃一班老臣的利益需求的。
刘长、刘襄都被 pass 掉了,王位自然就落在了刘恒身上,孤儿寡母,朝中没有党羽似乎成了他最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刘襄没有继承王位,主要是因为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和实力,让策划“诛吕行动”,把持朝政的老臣们感到了不安和威胁。
而后面的历史证明了刘恒是一个城府极深,政治手段极其高明的帝王。他的胜出真的是运气吗?
【2】、来自网友【有书共读】的最佳回答:
刘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刘肥的长子。公元前 180 年,当时执政的吕后驾崩后,吕氏后人企图篡位。这时候,刘肥的次子刘璋以及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一齐伐吕,加上刘襄的出兵相助,很快荡平了诸吕。
所以论军功,刘襄居首,刘璋次之。论位份,刘襄可是高宗长孙,宗室王侯。
可为什么最后登上皇位的不是刘襄,而是什么都没做的代王刘恒呢?
有书君觉得其中的原因有二:
第一,刘襄的实力背景给朝中大臣构成了威胁
刘邦的嫡子刘盈英年早逝,而刘盈的儿子在平定吕氏的时候,早早就挂了。但是,这时的皇宫里头,除了刘襄和刘璋两位皇室贵族还有刘邦的四子代王刘恒和七子淮南王刘长。
这个淮南王刘长,原本就是吕后养大的。所以立刘长为帝的概率基本为零。而代王刘恒的母亲是薄夫人,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和她平日为人低调,不干涉朝中政事是脱不开干系的。
而此时的刘襄也有了自己成熟的团队,如果他登基,不仅是对那些曾经为吕后卖过命的大臣构成威胁,甚至于会替换掉开国老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是立一位什么都没有的刘恒为帝,还是立一位已经深得民心,一登基就来一次大换血的王爷为帝呢?为图自保,朝中大臣肯定是推举刘恒为帝的。他们还指望这个一无所知的皇帝登基后处处依赖自己,从而让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得到更高的保障。
第二,得罪刘泽成为了刘襄登基路上的绊脚石
刘泽是何许人也?他是刘邦的远房堂弟,吕后的妹夫,后来还被册封为琅玡王。
在平定诸吕时,刘襄为得到更多的兵力把刘泽给挟持了。这对刘泽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所以当朝中正为谁当皇帝争得面红耳赤时,刘泽就站出来了“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意思是说刘襄的亲舅舅驷钧也不是什么善茬,如果拥立刘襄为帝,吕后干政之事必将重演!
刘泽心里明白,如果日后刘襄为帝,自己也没什么好日子过的。恰恰这番话又刚好戳中了多少大臣的心,作势大家一鼓作气,都认为立刘襄不合适,刘恒才是最佳人选。
说到底,还是人心在作祟啊。
综上所述,刘襄虽然在平定诸吕中立下了大功,但没有被推举为皇帝也是必然的。实际证明,大臣们的选择是对的,刘恒确实成为了一代明君,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 1000 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 200 本,先到先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