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王阳明的主要学说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9-15 21:06:20 20次浏览

关于问题王阳明的主要学说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四部曲教育】的最佳回答:

人生在世,并不那么一帆风顺,我们都渴望有勇气面对风雨,迎接风雨后的彩虹。那勇气是什么样的呢?

01

阳明先生在写给弟子黄宗贤的信中说: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这段原文大概意思是说:当一个人为了凸显他比别人都强,在别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说得正痛快的时候,“截然能忍默得”,一下子收住了话头,闭上了嘴巴;当一个人意气风发,洋洋自得,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时,“翕然能收敛得”,一下子收敛自己的神情,变得谦恭;当一个人十分愤怒,火冒三丈,别人一点他就要炸了,就在这时,“廓然能消化得”,他的火气全消失了,恢复了平静。阳明先生说,能做到这三点的人,都是“天下之大勇者”。

02

为什么这三条是“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的事情?

一位学习阳明心学的同仁曾经说过:“我学了阳明先生这一段原文,真是知道‘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为’是什么意思了。原来,我一遇到一些问题,心里经常杂念纷飞,清净不下来,最后做出错误判断。以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很果断的人,学习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并非天下之大勇者,因为自己很容易被不好的念头主宰,所以在问题面前,常常无能为力。”

起心动念处,才是命根子处。我们心中那些杂念纷飞扰乱我们的不好的念头,都可以看成是我们的小我。每一个小我,都对应着一个危险的影响。小我出来了,好名、好利等等一些不好的起心动念,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和语言,最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相对于我们的那些小我,我们的心是如此的广阔,拥有无尽的宝藏,偶尔生起的念头只是它的一个启用。所以,不管我们有多少小我,相对于大我而言,小我都是极小的一部分。既然小我都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都是可以去除,乃至于是可以完全去除的。

阳明先生做了一个比喻说,“人心是天、渊。”人心像天、像深渊那样广阔,只是因为私欲遮蔽,所以看不到天、渊的本体了。我们在房子里能看到天,房子之外还是天。本就是一个天,因为房子墙壁遮蔽,我们看不到天的全体了。

假如我们能够有勇气看到并克除自己的小我,撤去房子墙壁,那我们的人生该是怎样的广阔啊!

03

如何修炼自己克掉小我的勇气呢?这里有三个小建议分享给大家。

一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互相规切

阳明先生在教导黄宗贤的时候说,人在江湖上比躲在深山老林里练功夫更难!为什么呢?因为外在的诱惑太多了,平时你立下的志向,不知不觉就会被夺走,每天也就提不起心气儿来了。所以,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必须预先相约定,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约定,互相提醒,砥砺前行。

二是,宜于着力处着力

阳明先生告诉我们,锻炼自己克除小我的功夫还需要在“着力处”着力,这样才有进步。什么是“着力处”呢?

一般,我们在工作上、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遇到困难、烦恼的时候,都可以称为“着力处”。这就是给我们克掉自己小我,增长自己勇气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烦恼、困难的事情,看成钢丝球,用它不断打磨我们的心镜,坏事变好事,烦恼转智慧。

三是,用功久,自有勇

阳明先生的一位弟子请教先生说,自己克去心里不好的念头的时候,内心很抵触,心里有些挣扎。

阳明先生说,“用功久,自有勇。”用功久了,自然心里的勇就生发出来了。勇生发出来,克除私心杂虑就容易了。当我们自己一时半会儿很难克除自己小我的时候,不必纠结,就坚持去做。自己心里的良知是清清楚楚的,遇到事情以良知为指导,心中的勇自然就壮大了。

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怕别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在事上磨炼,心明眼亮。

【2】、来自网友【鲸语者】的最佳回答: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心即理”。朱熹理学认为理在物上,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中国思想由于缺乏西方哲学那种极其严密的概念、范畴体系,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西方哲学去分析,所谓心即理,就是先验的道德律令,它独立于经验而存在,先于经验,不依赖经验。比如子孝父,孝道既不在子身上,也不再父身上,而在”心-理”上。阳明常说的”至善是心之本体”,就是继承孟子性善论而来。从人之为人的特殊性上来讲,与其说性善是一个事实,不如说是一个价值。事实是”这样”,价值是”应该”。提倡性善,有利于事实与价值的互相促进,互相成就,我认为这是孟子比荀子高明的地方(但需留意李泽厚先生提的”举孟旗,行荀学”意见)。而提倡心外无物,发扬”至善是心之本体”,也就是致良知,比理在物上更有价值,这也是心学比理学进步的地方。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故引入西方哲学的参照系去理解中国思想,是必要的。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实属无奈救偏之语。在他看来,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严格来说,不是知行合一,而是”知行不二”。当然,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上看,知出于行,先行后知。如是而已。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