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0 17:52:16 30次浏览

关于问题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国玉米亩产一般能到达多少?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农村董老】的最佳回答:

本人经历了那个年代,又是农村人,有发言权。六十年代产不高亩产三四百斤(干籽)。产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年轮,风调雨顺产量自能高,这年虫害少产量可观。二是种子,都是一年传一年的老种子,杆高不抗风,不抗病虫害。三是山区玉米专种坡地挂牌土(坡度很陡的山土),土层薄地力差,不抗旱,只能广种簿收。但进入七十年代,科技进步各公社有旱粮制种场,培育出杂交玉米种,苗浅棒大棒满,抗虫抗倒伏抗旱能力强,加上广施化肥产量倍增可达亩产七八百斤,八九百斤,种田地里玉米与现在的玉米产量差不多,突破亩产千斤关。要说那时国家对种子非常重视,每县每个公社都有制种场,每个生产队可制杂交水稻种子,制杂交水稻种子,由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组成。那时是的口是科学种田,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可惜八一年分田单了,制种场也没了,农田机械化成了泡影。

【2】、来自网友【sunjin6278】的最佳回答:

谢邀。我记事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父亲还是生产队长,好象队里很少有机械化的东西,浇地还是好几个人在一起推水车。后来父亲才带着几个人到外地买来个抽水机,大家都很好奇,抽水时好多人围着看。种地一般都是自己打下粮食后自留麦种或玉米种,种玉米大多都是点种,两个人在麦垄里,一个人在前面用铁锹挖坑,压土,另一个人在后面点种玉米籽。这样熟练了好象点种得很快,前边的人挖上前一个坑的土,正好埋进后边点进玉米种的那个土坑,如此不断,两个人不知不觉也就点种到地头了。后来好象是包产到户以后吧,可能是人少,基本上是一个人点种,但刚分到地,人们积极性很高,也发明了不少单个人点种的好办法,如用一个长树杈做成的撑杆,撑开麦垄两边的麦子,然后就一个人点种,用割草的铲子刨坑,再从挂在腰里的兜子里取出玉米种点上。如此一个人点种也是很快的,我就这样点种过,有时觉得别有一番情趣,不觉得有多累,但时间长了也是不行的。记得种麦都是先拌麦种,好象是在一口大锅或者大盆里,将麦种倒进去,满满的,然后再加入刺鼻的浓药,也许是敌敌畏吧,味道很难闻。麦种就在地头拌,拌好后就开始耩(jiang)种,生产队都有几个耧,将拌好的麦种倒进去,用几个人或一个牲口在前面拉着,后面一个人两手扶着耧并不断的摇晃着耧向前走,这样耧的三个触地的耧脚,冲开犁耙过的耕地,耧脚后面也就会不断地沥拉出麦种,后面再由两个人或一个牲口拉着石吨子在后面吨地,正好将三个耧脚犁出并洒进麦种的犁沟给墩平,这也刚好是一垄麦。麦子种上后,有好几天,仍能在地头闻到那刺鼻的浓药味,临近村子的耕地,总有那么几天,时不时地传出有谁谁家的鸡没看好,跑进耕地,因食药麦而死的哀事。

那时候无论是种玉米还是种麦子,耕地事前都是撒的生产队自己积的农家肥,经过犁耙播种,很少用什么化肥、磷肥上地,后来才有了碳铵、尿素等肥料,但也不敢大规模上地,只是在出苗时才给一株株庄稼苗追肥。麦苗追肥一般在早春二月,也是像点玉米一样,将化肥埋在麦苗间的麦垄里,然后再浇上水;给玉米追肥,都是在收割麦子后,玉米苗大约有一尺多高时,在一株株玉米苗旁,或趁着雨天直接洒上化肥或尿素,或在晴天埋在玉米根部,再浇水。也或许那时使用的麦种、玉米种都是自留的并没有进行过培植杂交的缘故吧,也或许没有大规模使用化肥的缘故吧,也或许没有多讲究科学种田的缘故吧,也或许仍然多依靠靠天吃饭的缘故吧,每亩地收的麦子或玉米,普遍都不太高。那时麦子一亩地能收上四、五百斤就很很不错了,玉米一亩地能打上四百斤,就算极好的了。

那时候因为机械化程度低,也不讲究什么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再加生产队一大二公,农民种地积极性并不高,记得一个生产队打下的粮囤子,还没土地联产承包后一个人口多的家庭打的粮囤子大。说实在点儿,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普遍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当然也在于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科学选种、科学管理、化肥使用都更普遍普及了,田地的亩产粮食有了质的飞跃,农民们不仅积极上交了国家公粮,而且家家户户余粮大囤小囤积满了房子,再不用忧愁粮食不够吃了,农民也从普遍一年还舍不得吃上一顿白馍馍,到后来成了天天都能吃上白馍馍了。因此,国家政策、科学种田和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粮囤子、菜蓝子、钱袋子,确实值得敬重啊!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