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金田起义时,清廷三万大军为何被几千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Leo 斌 209216225】的最佳回答: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 年 1 月),洪秀全发布团营令,拜上帝会教众一万余人齐聚金田,举起反清义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南方起义的烽火燃起后,清廷震恐,急派云贵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入桂督师,不料林则徐在半路病死。于是改派两江总督李星沅为钦差大臣,命周天爵为广西巡抚会同助剿,不料李星沅又病死军中,清廷再派钦差大臣赛尚阿前来督师。
清军主帅虽一再更换,但仍然没有停止对太平天国的围剿。
金田起义爆发后,清军统帅赛尚阿坐镇桂林遥控指挥。前线总指挥为广西提督向荣,向荣部有兵马 7000 余人;清军南路统帅为广州副都统乌兰泰,所部有 12000 人;此外,还有湖南秀水知县江忠源的楚勇 1200 人,川军刘长清部 1000 人左右,黔军周凤岐部 1000 余人,再加上当地土司队伍数千人,清军总兵力约为 30000 人左右而且全是作战部队。
此时刚刚举起义旗的太平天国有多少人马呢?拜上帝教此时有教众 2、3 万人,但太平军都是举家征战,所能征战的青壮年兵马仅有四、五千人,甚至更少。咸丰二年三月丁卯,广西巡抚邹鸣鹤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此次攻城贼匪约有二、三千人,该匪扬言有六、七千人。”一个月后,邹鸣鹤再奏:“侦探贼众男妇约四、五千人。”(王先谦《咸丰东华录》卷 14)
桂林是广西的省城,当时太平军要攻桂林肯定要集中其全部兵力。因此,邹鸣鹤的奏折如实反映了当时太平军的作战兵力,最多仅有四、五千人。
那么,清军兵力是太平军的 10 倍,又有名将向荣、乌兰泰,却为何被区区几千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有清一朝,军队有两种编制。一种是由旗人组建的八旗兵,另外一种是由汉人编成的叫做绿营兵。清咸丰年间,全国绿营总兵力约为六十四万,八旗兵为二十五万。
清军入关之后,八旗兵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军队主力以绿营为主,守卫各省重大战略要地,八旗兵仅拱卫京畿地带。
到咸丰之时,八旗兵战斗力弱到何种程度?在太平军北伐围攻怀庆时,黑龙江旗兵见太平军“即走”,怀庆府团练首领李棠阶在记录八旗兵打仗无能,抢夺有胆的事实:“黑龙江兵(抢劫)尤甚,打仗则闻炮即遁,唯日肆搜抢,至民间桌椅门窗鞋袜等物,零星杂货皆掠卖之,竟至成市”。(《平粤匪方略》卷 19)
黑龙江旗兵连桌椅门窗鞋袜都抢,打仗一开炮就跑,这样的八旗兵已经是腐烂到骨子里了。
八旗如此,那绿营呢?金田起义爆发时,清军向荣、周凤岐立刻率大军围攻金田,却接连多次被太平军打败,甚至太平军二、三千人都能打到桂林城下,清军三万多的兵力真是不堪一击。
清军绿营兵从人数、装备和补给上都优于太平军,却为何屡战屡败,不堪一击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绿营师老兵疲,相互拆台,见死不救。清朝的绿营兵堕落是从乾隆末年开始的,绿营兵师老兵疲,成为一害。尤其是在作战时,相互之间拆台,见死不救最为严重。曾国藩曾指出:“今日之兵(指绿营)极可伤恨者在败不相救四字。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侈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得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救于生死呼吸之顷者”。从曾国藩的描述来看,这哪是友军,完全是坑一样的队友;见友军作战不但袖手旁观,还笑看友军血战,即使友军全军覆没了也不救,要是友军胜利了就嫉妒。在向荣、周凤岐、乌兰泰等部率兵围攻金田时,清军虽然人数众多,却各自为阵,甚至害怕友军抢了功劳而处处掣肘。
二是军队官僚化气息严重,士兵战斗力极差。绿营兵建立时间久,改革积习却并没有跟上步伐,绿营成为了军官和士兵升官发财的门道。于是,绿营衙门气息严重,军队严重官僚化。江忠源在评论绿营的这种习性时指出:“无事则应对趋跄,务为美观;临阵则趔趄败退,专捡便宜,论功则多钻营,遇败则推诿”。胡林翼也认为:“额制之兵,无一可以御侮者,以其巧猾偷惰,积习已深。”(《胡文忠公遗集》卷 54)李鸿章则更加直截了当:“绿营习气太深,兵力大半骄惰,将兵又不一心”(王先谦《咸丰东华录》卷 14)。贪生怕死,贪功夺利是绿营兵的一大特色。在向荣率军与太平军在官村之战时,就有士兵因惧怕而畏缩不前,前队士兵还未与太平军接触,后队便已经溃败。在一次战斗中,绿营有五百人被杀死,其中三百人竟然是因为前队溃败而害怕跳崖身死。如此队伍,果真是不堪一击。
三是绿营军纪败坏,双枪兵疲弱无能,时常内斗。绿营兵中,不少士兵都吸食鸦片,“其中,川、黔、皖各省兵更是疲弱,复沿途骚扰。”“绿营全无技艺,临阵全靠炮火”从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看出,绿营兵有不少大烟鬼,而且贪生怕死,每次打仗都是隔远远地放炮,也不管打不打得到人。一旦敌军靠近了,就丢弃枪炮逃跑将兵器全数给敌人。在金田围剿太平军时“楚兵与黔兵不和,镇篁兵又与常德兵不睦”(姚莹《平贼事宜状》)各省绿营之间彼此不和,就连即使是一省的绿营也因为地区不同而不和。绿营兵也因此常为抢夺战利品和功劳而大打出手,绿营之间矛盾和派系之争激烈。
此外,从太平军一方来说,太平军虽然人数不如清军,但齐心协力,太平军有宗教信仰支撑,作战精神勇猛,加之太平军早期的“圣兵”制度和杨秀清等人的灵活指挥使得清军一再碰壁,大败而回。
在金田起义时期,清军绿营败得最惨、最丢人的一次是永安突围。永安突围战,太平军处于被动包围的境地,却被杨秀清在平冲——龙寮岭一带设下的三路伏兵打得落花流水,清军 5000 余人死亡,击毙清军天津镇总兵长瑞、凉州镇总兵长寿、河北镇总兵董光甲、郧阳镇总兵邵鹤龄以及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多员。清军南路统帅乌兰泰落涧受伤,回到桂林后死去。清军另一路统帅向荣,仅带着数个卫兵逃回桂林。
一仗打死三总兵,重伤致死一统帅,击毙副将、参将等高级军官多人,绿营兵的惨败见证了清军的腐朽和无能。也正因为如此,清廷才开始起用曾国藩办理团练对付太平军。
【2】、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军兴之初,太平军将士和家属加在一起不过万余人,作战部队大约数千人。
而且,除了少数参与过天地会起义的部队外,大多数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贫苦群众。
而大清的反应也并不迟钝。
由于刚刚镇压了广西天地会起义,大清对广西地区的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部署的兵力也不少。
广西巡抚侦知拜上帝会团营后,立刻组织了附近团营前来围剿。咸丰更是令林则徐、李星沅督师,调向荣率 6000 绿营前来作战。
据大清户部数据,自金田起义到攻克永安,大清已消耗军饷 620 余万两,累积调遣兵勇达 7 万人!
可不要小看这些兵勇。后来,这些在广西就开始参与作战的清军,后来成了江南大营的主要力量,在湘军崛起前,是大清最为依仗的精锐部队!
可是,太平军仍然屡屡击败清军,最后发展壮大了。
太平军是怎么做到的呢?
因地制宜的山地防御战
起义之初,太平军主要以防御战为主。
太平军将士缺少战斗经验,但许多人过去长期种山烧炭,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也很擅长改造地形。
而广西山区多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形,山峦陡峭,树木丛生,易守难攻。
所以,在起义之初,他们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展开战斗,弥补作战经验不足的缺陷。
他们在隘路陡峭处挖掘深沟,遍插竹签,在山麓筑造厚厚土墙,部署有限的火器。
同时,又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纵深部署机动部队,随时歼灭突入的少量清军。
地形不利于大兵团进攻,经过太平军的改造后,清军大兵团攻坚往往难以取胜。
少数兵力迂回突破后,又在崎岖山路中被太平军预备队歼灭。
因此,清军往往不能迅速歼灭太平军,只能转取“坐守战”,长围久困,切断太平军补给。
初生的太平军由此获得相对安全的环境,完善组织,改善战术,逐渐成熟起来。
后世史家多批评这个阶段的太平军坐困一地,过于保守。
个人认为:对于缺乏战斗经验的部队来说,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展开战斗,积累作战经验,不失为稳妥之举。
巧妙的突围战
当然,在清军长围久困之下,太平军往往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就面临粮食、物资短缺的问题,必须转移。
太平军对于突围战的组织,也颇为巧妙。
清军兵力虽多,但在绵延山峦中,包围圈往往难以做到处处严实。
而且,除了向荣等部队外,许多地方部署的团营,战斗意志薄弱、纪律松散。
太平军得以通过有效的情报侦察,找到清军包围圈的薄弱点。
而太平军对突围的时机也颇为讲究。
他们往往选择中旬月夜,最好是刚下过雨,道路泥泞的时候。
微弱的月光、泥泞的道路,对常年在山地行走的太平军将士来说不成问题,但对地形不熟的清军来说则举步维艰。
因此,太平军以先锋(通常是罗大纲部)寻找缝隙,打出突破口,由前军(通常是萧朝贵部)控制道路,在后军(通常是石达开、秦日纲)的掩护下,中军(包括家属)顺利转移。
太平军得以快速突破,并获得一定的时间窗口实施转移。
不失时机的歼灭战
即使组织巧妙,但突围,毕竟是最容易遭到损失的时候。
太平军早期的几次重大挫折,都是在转移阶段部署不当,遭到重创的。
但是,运动起来的清军,也是最容易打击的。
太平军早期几次相对较大的歼灭战,都是发生在转移阶段。
由于多狭隘山路,清军追击时往往只能分几路同时追击。
太平军只要部署得当,可以以一部分军队牵制诸路,集中主力歼灭部分敌军主力。
脑洞大开的攻坚战
太平军要获得物资,尤其稀缺的洪药(火药),还必须攻略城市。
可是,早期的太平军没有能力用常规手段大举攻城,也还没有发展出后来那样纯熟的土攻战术。
于是,太平军多是以奇袭+土办法攻城。
攻打永安时,罗大纲率军迅速奔袭。
由于奔袭速度快,太平军抵达时,永安城内只有 1000 的余人,兵力奇缺。
太平军将鞭炮堆在城外西南角,风起时燃放,城头的清军目迷头晕,一片混乱。太平军趁势将燃烧的纸炮扔入城内,并在迷雾中奋勇登城,控制南门,引导大军入城。
当清军大队前来救援时,太平军已经破城一日!
在攻打桂林时,罗大纲又假扮清军,企图“混”开城,可惜未遂。
此外,由于太平军攻城作战多是出敌不意,迅速迫近,因此,守城清军往往龟缩城内,太平军总是能占据城外险要。
因此,即便太平军不能破城,也能占据有利地形,一面攻城,一面阻援。
运动战崛起
防御-转移作战虽然组织巧妙,但是,仅靠这种作战样式,太平军始终无法作大。
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太平军常常“兵不满万”,只能算是“求生存”。
在防御-转移战中锤炼出战斗力后,太平军开始了大范围的运动战。
从广西到湖南、湖北,尽管太平军攻桂林、长沙这样的大城不入,但因军事素质提高,往往能一面攻城一面打援,并在攻城不利后顺利转移。
而像一般的小县城,太平军往往奔袭可克,获得物资、兵员。
因此,太平军尽管始终无法歼灭长期与之纠缠的清军精锐,但他们仍然能不断发展壮大。
在湖南,太平军获得大量矿工组成的土攻部队,改善攻坚能力,又获得大量水手组成的水营,掌握制水权后,已经成势!
当太平军离开湖南时,他们的总人数已经由万人发展到数十万,作战部队已经由数千发展到近 10 万,发展成一支可以与大清抗衡的庞大军队。
在太平天国军兴之初,就力量而言,他们与对手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可是,当时的太平军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他们以务实的战略与强敌周旋;以创造性的民间智慧对抗敌人专业却陈旧的军事套路;以严明的纪律和高度协调与充满官场劣俗相互推诿敌人血战。
因此,太平军一步步作大、作强了。
遗憾的是:不久,他们又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腐化堕落,变成比对手更奇葩的势力。
因此,到太平天国后期,尽管太平军数量已经不占劣势,甚至远远多于湘军、淮军,但他们内讧不断,一盘散沙,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