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迁到洛阳,现如今的洛阳人是鲜卑后代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國病】的最佳回答:
每次看到这种问题都让我挺无语的,乱认祖先的现象在现代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谁是你的祖先,这不是小事。这不是拍下脑袋就能臆断的。就好比我一直怼那些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外来的人,你们究竟有没有严谨地研究,究竟要不要对自己负责?尤其是历史学领域流窜着大批特定搞蛊惑破坏的群体,有一个特定的群体活跃于历史学领域的人数就非常众多。我不说,估计有的人也能猜到。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民族历史是需要谨慎认知、严谨研究的。而不是像确认花木兰族属那样,凭借《木兰辞》可汗一词就下结论。哪有那么简单呢?
你张口闭口鲜卑,那你就需要研究鲜卑是什么人?是什么父系基因类型?鲜卑是一个单一的血统民系,还是多个血统民系,又或者是一个联盟性、方位性的称呼?你把这些大体搞清楚了,你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比如丁零鲜卑是回鹘,回鹘后裔之一是维吾尔。维吾尔里有一定比例的日耳曼基因 R1b 和斯拉夫基因 R1a。问题就来了,中国人里,尤其汉族里存在这两个基因类型吗?存在有多少?据说所知,汉族里只有微量的斯拉夫基因,并没有日耳曼基因。从文化看,我们又明显发现,维吾尔的蓝白相间服饰在欧洲和日本、台湾原住民以及西南原百濮有关的民系都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丁零鲜卑大概率是源于秦代时在接近西伯利亚的大夏。大夏分为黄的大鲧族素冠基因 O1 和白的日耳曼基因 R1b。说白了就是鬼方后裔。这个体系后来演化成西突厥和黄突厥以及鲜卑。西突厥的日耳曼汉代时带着北欧基因 l 系进入北欧,留下的就是土耳其体系。黄突厥主要是月氏哈萨克体系以及楼兰人。维吾尔属于丁零回鹘也就是鲜卑体系的一种。
秦时鬼方体系被打击和压制,除了去到接近西伯利亚地区的大夏,还有印度河和阿富汗地区的大夏被秦体系里的扫帚星斯拉夫进攻,形成的是斯拉夫基因建立的中古波斯和印度恒河文明。印度河哈拉帕遗址群体则溃逃到了印尼,就是大鲧族后裔。大夏留下的一个黄白综合体是尼泊尔。秦灭导致了乌拉尔和印第安组成的匈奴与汉朝对峙,进而使得依附于秦的羌系与乌拉尔匈奴统一联合了。汉匈战争又使得游牧的羌系与西伯利亚大夏东方分支联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鲜卑了。
我们看今天东北地区民系的基因,很明显羌系基因在各族里占比很大。就是说匈奴入鲜卑后,匈奴人口众多,反而成了主流。而真正的鲜卑丁零回鹘却不是历史上的那些鲜卑。所以我们才能发现室韦鲜卑是羌系北三苗建立的蒙古,所谓黄金家族就是羌系啊,南匈奴都是羌系。汉武帝收留的金日磾是羌系后裔,其后裔目前保留的道统民俗和数理清晰地反应了这一点。什么慕容、独孤都是羌系北三苗符号,独孤就是毒蛊,根本不可能错。好比南匈奴部姓是苗蛮系被抛弃出九黎后的否定文化,就连泰民系都保留有,比如布依族、布壮等等。这些都破解了。这种情况通过基因的确很难区分祖先是否来源于汉代后的游牧。因为都是羌系 O3 基因,无非是殷商周秦时代返回的和汉代以后返回的之区别,源头本身就是一个血统,所以区分不了。目前看北方汉族父系基因中汉族 O3 比例反而很大很纯。当然,鲜卑里还存在大鲧族体系的 O1,比如宇文氏明显属于帝舜大鲧体系的符号。通过这个比例去考察,就会发现,他们虽然有过统治,但对汉族血统影响有限。否则 O1 基因在北方汉族里占比就不会少。目前 O1 占比相对较大的地区是江浙原越國地区。再加上北方地区原本就有一定数量的 O1,以及后来的沙陀人、粟特人估计也是这个基因。所以,按这个推论,影响是很有限的。因为秦汉以后,中原与游牧人口已经不成比例了,中原人口是汪洋大海。游牧地区是自古人口不增长。
现在的问题是北魏拓跋鲜卑是什么基因群体,但可以肯定的是北魏时他们依然人口占比微乎其微。否则就不会主动汉化了。所谓仰慕汉文化,那都是扯淡的话。满清一开始就不愿意汉化,到了康熙遭遇危局,于是立马实行汉化。没有多少人会愿意主动汉化,汉化的最大原因就是人口不成比例。再有汉奸群体帮忙也不行。今天我们明显看到拓跋氏后裔逃到了怒江地区,一部分融入了白族,有的变成了各族。还有的在印度东北邦地区。可见有相当数量的拓跋氏是溃逃出去了。除了溃逃就是杀戮,所以大家想一想,会有多少人口留下?
更有意思的是拓跋氏很可能是由东罗马返回地羌系,也就是当年走古希腊一分为二,秦体系东归建立亲和波斯印度。另一半去了亚平宁缔造了古罗马。古罗马就是羌系与扫帚星斯拉夫建立的。今天的斯拉夫就是东罗马后裔的白种部分,黄种部分也一定有东归的,魏晋时期竜发现罗马文化。所以,也能在怒江拓跋氏地区发现罗马村名。
黄种人的这个归故乡的宿命,如果把羌方由古埃及返回开始做一个统计,会发现这个落叶归根的宿命非常神奇。我估计有朝一日,老大支系乌拉尔也会迎来一次新的回归,毕竟时蚩尤后裔怎么可能不回家呢?如果拓跋氏基因就是羌系,那也检测不出来。这个问题也就很难通过分子人类学解决了。只能是推理看,比例非常有限。
【2】、来自网友【贝塔计划】的最佳回答: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历史上人口更替频繁,主要的有以下几次:
首先,4000 年前,关中晋南的夏政权向东扩张,在洛阳二里头建立了大型城市,后世的周公营建洛邑,隋炀帝营建洛阳都与夏二里头遗址类似,都是关西势力东出建立据点。
而后,四千年前商人自东北辽河流域逐渐南下,3600 年前进入华北平原北部形成大邑商部落,之后逐渐向南发展进入黄河流域打败了夏人势力占领了河洛地区,以黄河以北的安阳为都城建立了商(殷)政权,商人 进入河洛盆地与夏人融合。
三千年前周人东出与商人在牧野决战,打败商人后周人将自己在关中的宗族以及附属部族大部分迁往华北平原,商人大部分被屠杀驱逐,剩下的少部分融入周人当中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洛阳由于靠近关中,被周人视为统治华北各部族与诸侯国的据点,在周公的主持下兴建了洛邑,又经后来的周平王迁都,西周至春秋战国洛邑主要是周人,商人基本被迁到了卫国和宋国。
到战国末期,秦国与六国的大规模战争首先逼迫韩魏两国将国都从晋南迁到了今郑州开封地区,晋南的韩魏两国人大批迁到了中原黄河南岸而,后秦国又通过战争蚕食六国领土,秦武王在位期间,夺取了韩国宜阳,在洛阳西侧的三川地区安置秦人移民。秦昭襄王时,基本将河洛盆地完全占领,此后直到唐朝洛阳盆地都是秦人移民占绝对多数。
南北朝时期,鲜卑人进入洛阳建立北魏,后来六镇起义东西魏对峙,洛阳的鲜卑人很多迁到了邺城,留下来的不多。
唐朝末年朱温拆毁长安城,强迫长安城几十万居民迁往洛阳,洛阳的人口又重新构成
金朝时期又有女真人融合进来,蒙元时期也融入少量蒙古人,之后就基本定型了。
现今洛阳的人口构成跟中原官话区的人基本类似,秦人周人打底,再融合少量商人,鲜卑,金人,蒙古人,形成了如今河南安徽江苏讲中原官话的族群,西边中原官话地区,关中晋南则是秦人融合周人、鲜卑、金人、蒙古形成,东西两千公里的中原官话区近两亿人血缘关系是相当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