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什么襄阳一破,南宋马上就不行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襄阳之战,宋军虽损失不小,但仍拥有相当强大的力量;襄阳丢失,大宋虽失重地,但其仍然拥有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
可是,仅 3 年,南宋就被灭了。
而在此之前,从 1234 年到 1273 年,将近 40 年间,蒙古军虽占据相当优势,却仍然总体上与宋处于相持阶段,无法打开局面。
那么,为何襄阳沦陷后,南宋就如此迅速败亡呢?
襄樊之战前,蒙古打不开局面
1234 年,金灭亡后,蒙古军主力北还,南宋趁机发起“端平入洛”,一举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
蒙古军回过头来,大败宋军,并随即发起了攻宋战争。
窝阔台兵分两路,一路攻襄阳、汉阳,一路攻今四川。
开战后,蒙古军连战连胜,攻占了襄阳、成都都要点,气势如虹。
然而,蒙古军旋即遇到瓶颈。
四川方向,蒙古军一度攻占成都,大掠四川腹地,“凡四川府州数十,歼其七、八”,但是,当蒙古军主力因故北还后,宋军在孟珙带领下站稳脚跟并组织反击,收复了一些地区,双方在四川陷入长期僵持。
东线的情况也类似,蒙古军一度攻占襄阳等地,但旋即宋军也站稳脚跟,并收复了襄阳等地。
由于对宋作战一时打不开局面,窝阔台此后将重点调为向西亚等地扩张,大战暂告一段落。
窝阔台之后,蒙哥调整了伐宋战略。
蒙哥集结一支机动部队,从西面绕过宋军占据的要点,直插在南宋西南立国的大理。他计划在灭大理后,即可从南宋背后进攻,既可北上攻击四川的宋军,也可以东进鄂州,规避其不善水战的弱点,不用水战而突破长江,一举灭宋。
在攻灭大理后,蒙哥认为大迂回已经完成,于 1257 年诏命诸王、诸将大举攻宋,兵分三路攻宋。
其中,蒙哥亲自统帅的攻四川作战是作战的重点。
然而,尽管蒙哥连续攻破嘉陵江沿岸山寨,却对钓鱼城一筹莫展,并最终死于钓鱼城。
可以说,蒙古攻宋之战,尽管取得不少胜利,攻取不少地方,但南宋的防御体系依然稳固,双方仍然处于相持状态。
蒙古军的短板决定其成绩
蒙古军之所以长时间无法打开局面,是受其短板所限。
自南宋抗金立国以来,已经形成了完善、巩固的防御体系。
西面则依托四川、重庆山地,东面则依托淮河、汉水,在长江以北构成防线。
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但其水战、山地作战则不甚擅长。
蒙哥大迂回战略想法虽然很好,确实能一定程度上规避其短板,但如果改变这两个短板,无法从正面突破南宋的汉水、山地防线,仅靠云南方向过来的孤军也打不开局面。
同时,蒙古军虽善战,但在中原等地始终缺乏足够的治理手段,中原地区的生产秩序、统治秩序一直得不到恢复,大军作战,仍然常常要靠劫掠,难以支撑灭宋这样的作战。
要粉碎南宋成熟的防御体系,仅靠作战上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必须在政治建设、军队建设上实现突破,弥补短板,灭宋才可能。
因此,忽必烈即位后,在政治、经济、军队各方面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实现其灭“浑一天下”的企图。
襄樊之战的胜利,表明元军(忽必烈已称帝)已经改善了其短板,甚至实现了超越。
襄樊之战的胜利,表明短板不再短
襄樊之战,从 1267 年打到 1273 年,打了近 7 年。
围城 7 年,而粮草不断,这本身就表明元军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补给能力和成熟的补给系统,中原地区的生产、秩序已经得到恢复。
而围攻襄阳的过程,也表明元军的水战、攻坚战已经脱胎换骨。
襄樊之战之初,除了降将刘整所部之外,蒙古军的水军不甚强,曾为宋军所败,蒙古军需要施展计谋,假装作榷场等手段构筑工事才可以阻挡宋军船只。
蒙古军“造船五千艘,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而习之,得练卒七万”,水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
在蒙古军水陆协同下,宋军尽遣宿将精兵也难以打破襄阳包围圈。
此外,蒙古又从回回征发工匠,打造回回炮,使其攻坚能力大增。
最后,在回回炮的帮助下,蒙古军攻破樊城,降服襄阳,取得大胜。
可以说,经过襄阳围困战,元军的补给力量、水军力量、攻坚力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为灭宋在物质上做好了准备。
实力仍存的宋军
当然,仅就物质力量而言,襄樊失守后,南宋也依然拥有较强的实力。
襄樊之战虽被认为是元与南宋的一次战略决战。但总体上是围城阻援战,虽消灭了襄樊的吕文焕集团,但对宋军大量援军杀伤有限,南宋仍然拥有七十万左右的军队。
襄樊失守后,南宋的京湖制置使汪立信上书,指出:南宋仍有兵七十余万,淘汰 20%,还有 50 多万人,如果改变“守内虚外”的做法,集精兵于前沿,仍然足以为守。
就地缘而言,襄樊虽为中路门户,但襄樊之后,南宋在汉水仍拥有郢州、阳逻堡等处,仅在郢州就有十余万精兵,可以阻遏蒙古军由汉水进入长江,另又有完善的长江防线。而西线的四川战场,蒙古军依然无法突破。
可以说,此时的南宋,其形势远好于三国后期的吴,虽无力北伐,但仍有可以自保,长期相持。
因此,要灭宋,仅靠物质力量不够,仍需要指挥官的军事才能。
伯颜的杰出军事才能
伯颜的军事才能,无疑是迅速灭宋的重要保障。
伯颜南下时,宋军在郢州有精兵十余万,依险而守,阻遏蒙古军进入汉水。
如果以常规手段,郢州之战恐怕又是一场旷日持久之战,久拖不决。
伯颜、阿术探知小溪可通汉水,遂绕过郢州,直入汉水。
伯颜指出:大军的目标是迅速渡过长江,直捣南宋中心地区,不能为攻城拔地延误进军速度。
在绕过郢州,抵达阳逻堡后,伯颜又故技重施,作势围攻汉阳,实际通过沙芜进入长江。
在连续绕过敌军坚固阵地后,蒙古军在江中与宋水军展开激战,一举击败宋军,宋守江军队“数十万众,死伤几尽”。
同时,伯颜执行忽必烈“为吾曹彬”的指示,以宽仁手段善待降将,以此瓦解宋军。
吕文焕集团在南宋关系极多,投靠元军后,对南宋军展开招降工作,南宋各地将领多闻风而向,土崩瓦解。
此后,在丁家洲,面对胆气已失的贾似道、孙虎臣,伯颜以左、右翼骑兵夹江而进,以为巨炮轰宋阵制造混乱,贾似道等人抛弃军队,宋水陆军主力稀里糊涂就被吓得丧失几尽。
在焦山,面对张世杰的哀兵之势,伯颜一眼看出“可烧而走之”,在火攻之下,伯颜只以极小的代价就消灭了南宋军最后的有生力量。
连战连进后,宋太后、皇帝投降,南宋灭亡。
可以说,伯颜灭宋过程中,任何一战都可单独成为一段经典,伯颜连续施展谋略,针对不同敌人采取不同战法,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原本实力尚存的南宋军。
自取败亡的宋
蒙古人打得好是一回事,但弱非南宋自取灭亡,元军未必会如此顺利。
在此前的宋蒙战争中,以孟珙、余玠为代表,宋军涌现了不少杰出将领,都曾给蒙古人吃下苦头。
不过,贾似道实行“打算法”,使许多有才能的将领被排挤、迫害,有的如高达退居二线,有的如刘整干脆投靠了元军。
襄樊之战时,吕文德、吕文焕焕虽不及对手,但还算能与元军过上几个回合。
襄樊之战后的元灭宋过程中,宋军虽不乏文天祥、张世杰等赤心为国的忠义之人,但确实没有足以与伯颜相当的良将。
两场决定性会战。
丁家洲之战开战前,宋军高级将领夏贵递纸条给贾似道:“宋历三百三十年”,未战即有败亡之心,还打什么仗呢?
结果,贾似道、孙虎臣等人弃军而走,宋军水陆主力稀里糊涂报销。
焦山之战,张世杰以铁链联船,被伯颜看出破绽,一举击败。
更可恨的是,后来的崖山之战,张世杰等人不吸取教训,再次以铁链连锁,又为敌军所烧。
被别人抓住漏洞,可能是别人厉害,但同一个错误犯两次,只能说是自己不行了。
宋猜忌武将,直到亡国前还坚持“守内遽外”的策略,防范武将、士兵,而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等人身上,焉能不败?
尽管元人在灭宋之战中组织得很出色,但宋的迅速灭亡,个人以为 60%以上是宋自取灭亡。
南宋灭亡前的最后时刻,宋廷遣使议和:愿岁贡银 25 万两,帛 25 万匹。
自北宋以来,朝廷一直以防范武将为重点,对外委曲求全。
到最后,连委曲求全的资本都没有了!
南宋自南迁以来,打造了依托长江-汉水-淮河及四川为依托的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十分牢固,而蒙古军水战、攻坚战、补给能力都存在短板,而这些物质上的短板很难依靠单纯的创造性指挥克服(如蒙哥“斡腹”之策),因此对宋战争久拖不决,迟迟没有进展。
忽必烈称帝后,安定中原,使生产得到恢复,补给能力得到增强;打造船只,水军逐渐成熟;引进西域等地先进技术,使其攻坚、以岸制江能力得以增强。
在物质条件成熟后,伯颜以其杰出将略,加速了战争进程。
他未过早陷入久拖不决的前沿围攻战,而是巧妙用兵,迅速突入长江,在相对有利位置击败宋军江防部队,一举粉碎南宋江防体系。
其后,伯颜针对敌情,或以虚张声势之法,动摇敌指挥官,或以火攻之法,迅速击破忠诚却缺乏经验的宋军,皆是四两拨千斤,连续作战,轻松歼灭了宋军精锐,并一举灭宋。
而反观南宋,则确实到了该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自北宋以来,宋对内压制武将,对外委曲求全。到南宋末年,良将已被贾似道“打算法”清算,兵马多而无良将,粮草多而统筹。
武将有将才,却或无容身之地或已心灰意冷;士大夫空有报国之心,却缺乏阵战经验。
襄樊丢失后南宋的迅速灭亡,与其说是丢失要点,损失部分精锐的结果,不如说是宋长期国策弊端的总爆发。
宋国策的弊端,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引发总崩溃的时候了。
【2】、来自网友【君山话史】的最佳回答:
因为襄阳之战,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保卫战,而是蒙宋之间的大决战。为了解襄阳之围,南宋把精锐部队都押上去了,故而襄阳失守,意味着南宋最精锐的军事力量被歼灭。
南宋帝国的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军区,分别是四川、京湖、两淮。四川自遭到蒙哥入侵后,又加之刘整叛降,已无实力可言。在京湖与两淮战区,又以京湖战区最为重要,守卫京湖的重心在于襄阳、樊城。
自从孟珙在 1239 年收复襄阳、樊城后,便指出这两座城池的重要性:
“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
此后,襄阳、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经营下,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据吕文德的说法:
“襄、樊城池坚深,储粟可支十年。”
孟珙所经营的襄阳、樊城与余玠经营的钓鱼城一样,都是经典之作,在两位名将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襄阳城与钓鱼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迟滞了南宋的灭亡。
对于襄、樊的重要性,还有一个人看得十分明白,此人便是
已担任蒙古南京宣慰使的南宋降将刘整,他对忽必烈建议说:
“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阳。若得襄阳,则浮汉入江,宋国可平。”
忽必烈遂诏征诸路人马,命南都元帅阿术与刘整经略襄阳。
为了进攻襄阳,刘整又向阿术献策,造战船五千艘,训练水兵七万人。阿术接受建议,招募水军,日夜训练,风雨不懈。刘整在南宋时得不到重视,还被整,到了蒙古后却如鱼得水,忽必烈又提拔他为都元帅,与阿术平起平坐。刘整再出奇谋,在白河口修筑堡垒,以切断襄阳城的运粮通道。
准备就绪后,蒙古开始发动围攻襄阳之战。
襄阳之战,是蒙宋战争中最为旷日持久的一战。从咸淳三年(1267 年)蒙军围城,至咸淳九年(1273 年)襄阳陷落,前后总计六年。
这是一次蒙宋大会战,双方都投入庞大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也不断增兵。
这次会战不并局限于襄阳一城,而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大区域战争。
襄阳南宋守将是
吕文焕
,他的顶头上司是其兄
京湖制置使吕文德
,兄弟俩皆一时之良将。咸淳三年(1267 年)阿术与刘整发动襄阳之战后,警报传至临安,竟然被贾似道扣下不发,皇帝还蒙在鼓里,南宋也错失救援襄阳的最好时机。次年(1268 年)阿术又统兵包围樊城。
尽管襄阳与樊城均固若金汤,一时间蒙古军也难以攻下。吕文焕也组织士兵主动出击,攻打蒙古人的沿山诸寨,然而损失惨重,以失利而告终。
咸淳五年(1269 年),蒙古发民兵两万赴襄阳前线。阿术在樊城外鹿门山再筑城堡,显然意在长期围困。京湖制置使吕文德派都统制张世杰前往阻击阿术,但在赤滩浦被蒙军击败。而后阿术又派遣一万五千人,扼守住万山、射垛冈等几处通道,试图完全切断襄、樊与外界的联系。
此时,南宋朝廷的援军终于姗姗来迟,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沿江制置副使夏贵
,率三千兵船进援襄阳。夏贵水师行至鹿门山,遭到蒙军水师的阻击,损失两千多人。接紧着,另一支由
范文虎
指挥的水师也败走。
更糟糕的是,在大战关键时候,京湖制置使吕文德病逝于鄂州。
在襄、樊陷于苦战之时,权臣
贾似道
还在过着他的逍遥生活。
一天入朝时,皇帝突然冒出一句:“襄阳被围三年,如何是好?”贾似道装腔作势道:“哪有这回事,北军早已退了。”当他得知皇帝是从一个宫女那儿得悉的,竟然诬告宫女与人暧昧,逼她自尽。
襄、樊被围三年,已是十分危急,可是贾似道还要弄权。他命
京湖制置使赵庭芝
往援救襄阳,又派
范文虎
去制衡赵庭芝,致使救援行动一拖再拖,毫无进展。
与南宋援军的拖拖拉拉相反,蒙古不断增兵襄樊,忽必烈把宿将史天泽调往前线。史天泽添筑长围,襄阳与外交通断绝。到了咸淳七年(1271 年),蒙古又从川蜀大举出击,以牵制京湖宋军。范文虎率
两淮舟师
共计十万人救援襄樊,又以失败而告终,损失惨重。这一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历史开始,而宋朝却已走向尾声了。
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襄阳守将
吕文焕
,樊城守将
范天顺、牛富
苦苦支撑。此时两座城池情况越来越困难,所赖两城积粮颇丰,尚得以维持,只是生活日用品奇缺,军民生活极其艰苦,伤亡也越来越大,军队与物资都得不到补给。
无论再坚固的城池,也禁受不住旷日持久的消耗。咸淳八年(1272 年)三月,元军取得重大进展,攻破樊城外防线。在此危难时刻,民兵的表现倒比朝廷正规军要强,
张贵、张顺率三千民兵竟然突破元军的重重封锁,进入襄阳城。
张贵入城后,复派两人冒险赴郢州,向范文虎求援,意在夹击元军。岂料张贵冒险出击,范文虎的援军并没出现,加上叛徒泄露情报,遂陷入元军重围,力战而死。
对襄、樊守军来说,更糟的事情出现了。回回人
亦思马
向元朝献上新研制的巨石砲,俗称
回回砲
,可以抛出巨大的石块,用力省而射程远,威力巨大。忽必烈如获至宝,马上将回回砲送抵前线。
咸淳九年(1273 年)正月,在回回砲的猛轰下,樊城在坚守四年多年,终于被元军攻陷,
范天顺、牛富以死殉国
。樊城沦陷后,襄阳更是势孤力单,元军将回回砲送到襄阳城下,全力攻城。吕文焕已是心力交瘁,对朝廷的无所作为更是痛恨。他没有像樊城守将那样殉国,而是选择了投降。
历时近六年之久的襄、樊保卫战,终以悲壮的方式而告结束。
在襄阳战役中,京湖战区的精锐损失殆尽,前去救援也两淮兵马也伤亡颇多。抵抗蒙古进攻的三大战区,残了两个,只剩下两淮稍存实力。更要命的是,襄樊一战,
朝廷救援不力是致使两城失守的主要原因,贾似道这个奸臣,在国家存亡关头,仍只图自己利益,仍然在玩弄权术。如此结局,可以说令将士寒心。
公元 1274 年,即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蒙古大举南侵。
当时长江沿江诸州很多将领都是吕文焕的部下,对贾似道控制的朝廷完全失去信心,纷纷投降元军。贾似道硬着头皮上场,宋军最后十三万精锐也报销掉了。尽管贾似道遭流放被诛,南宋帝国灭亡的命运已经难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