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军事能力怎么样?下场如何?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22 06:00:17 26次浏览

关于问题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军事能力怎么样?下场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曾国荃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

镇压太平天国的几场著名恶仗都是他主打的,而且这些恶仗最后都以他的胜利告终。

可是,人们更愿意赞许李鸿章、左宗棠,甚至他手下败将陈玉成、李秀成的军事才能,却很少有人去提及他的军事才能。

他为朝廷所猜忌,为同僚所嫉妒,却不如他哥哥曾国藩一般老练,反而捅了不少篓子。

换作别人,他应该活不了几集。

可是,他不但得以善终,还在晚年身居高位。

中兴将帅

与哥哥曾国藩一样,曾国荃也本是读书人。

1856 年,石达开横扫江西,曾国藩被困于南昌,形势危急。

曾国荃与吉安知府商议后,向湖南巡抚骆秉章申请,招募 3000 湘勇,开始了军旅生涯。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

曾国荃虽少负奇才,但从他文章来看,他和哥哥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要是靠科举这条路,他是很难混出太大名堂的。

投笔从戎,曾国荃开启了一段开挂一般的军事生涯。

曾国荃募得兵马后,攻取安福等地,进围吉安。

太平军固守吉安,曾国荃遂采取挖壕筑垒,长围久困之法。

这一围,就立下大功一件。

石达开出走后,原本是想在江西打开局面的。

可是,由于曾国荃在吉安的围困无法被解开,石达开、石镇吉在江西难以打开局面,遂转入浙西,从而开启了大远征。

曾国荃长围久困,攻克吉安后不久,湘军在三河镇大败。

其后,太平军又破江北、江南大营,东征苏南,形势复振。

可是,太平军的复振,又因曾国荃围困安庆而嘎然而止。

曾国荃在安庆城北、城南挖掘壕沟两道,内壕围困安庆守军,外壕抗拒援军,再次采取长围久困之法。

陈玉成调集大军来解围,曾国荃先是依托壕沟与之大战,待陈玉成力竭转移之时发起反击,连破太平军营垒 18 座。

陈玉成所部精锐,包括一些捻军精锐,悉数折损于此战。

其后,曾国荃又连败陈玉成、杨辅清、洪仁玕等援军,并于 9 月攻陷安庆。

曾国荃攻陷安庆,使太平天国由“中兴之像”秒变“濒临灭亡”。

随后,曾国荃又挥师西进,进攻天京。

曾国荃孤军深入,居然只以水陆不满 2 万人进逼天京城下,逐步展开对天京的围困。

李秀成率十三王,30 万大军(号称 60 万)而来,与曾国荃在雨花台大战 46 日。

但是,曾国荃居然扛住了李秀成,站稳了脚跟!

其后,曾国荃逐步攻占外围阵地,收紧包围圈,使天京内外断绝。

在围攻近三年后,曾国荃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

可以说,镇压太平天国最为关键的安庆之战、天京之战,都是曾国荃主打的。

围吉安,使石达开无法在江西立足,被迫远征,威胁大减。

围安庆,使刚刚展现中兴之像的太平天国迅速变得危亡。

围天京,最终灭掉了太平天国。

曾国荃,由此跻身清中兴将帅之列。

军事才能评价:一招鲜,吃遍天

曾国荃连番立功,其实套路都是一样的:“结硬寨,打呆仗”+“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这个套路,打太平军是真好使。

太平军自军兴以来,横扫东南,所依仗的是其运动战能力。

至于攻坚固城池、工事,则一直办法不多。

当年,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但他们对一度只有数千守军的桂林、长沙却久围不克。

所以,即使在攻克南京,几十万大军气势正旺之时,杨秀清也不愿先攻打就在天京城门口的江南大营,而要千里迢迢北伐、西征,继续打运动战。

所以,曾国荃只要把硬寨扎稳,太平军办法不多。

另一方面,自 1855 年以后,曾经辉煌的太平军水师已经被摧毁,湘军已经掌握了制水权。

而曾国荃与太平军争战,皆是沿江作战(围吉安时为吉水,围安庆、天京时为长江)。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曾国荃深陷敌围,但因水路在手,后路不断,补给不绝,有长期坚持的条件。

相反,由于曾国荃围困的是太平军最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外围太平军来援时,反而缺乏足够的补给。

结果,面对“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的曾国荃,反而是“主场作战”的太平军先坚持不下去。

历来,官军与起义军作战,最怕的就是起义军机动灵活,官军被牵着鼻子走。

曾国荃“结硬寨,打死仗”,使太平军被迫放弃其最擅长的运动战,只能与曾国荃进行其不擅长的攻坚战,变成拼消耗。

而水师之利,以及湘人独特的霸蛮之气,又使曾国荃的“硬寨”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

曾国荃“结硬寨,打呆仗”,陈玉成、李秀成又是“围魏救赵”,又是“进北攻南”,玩得跟花一样,却还是一筹莫展。

“一招鲜,吃遍天”。

只会这一招

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荃经常上演以 1、2 万孤军击退对方名将所统帅的数十万大军。

如果只看镇压太平天国的表现,曾国荃简直可以与任何军事家相媲美。

然而,从曾国荃此后的军事表现看···曾国荃,真的只会这一招!

1866 年,曾国荃担任湖北巡抚,镇压捻军。

他到任后,大刀阔斧,裁汰冗兵,增湘军 6000。

他“以贼多骑,难以追逐,欲困之山地”,还是要搬出长围久困这一招来。

可是,当年曾国荃这招奏效,是因为“围敌必救”,任太平军千变万化,始终还是要跑来解围,跳不出曾国荃的计划圈。

如今,捻军没有那么多“必救”,不吃这一套。他们机动灵活,照样牵着湘军的鼻子走。

结果,曾国荃的猛将郭松林大败,爱将彭毓橘战死,一败涂地。

曾国荃摘顶,被撸了。

此次被撸后,曾国荃表示:从此不再带兵。

看来,曾国荃算有自知之明:他就会一招,那招不灵,自己就不行了。

此后,曾国荃在海防事务上,也继承了“结硬寨”。

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时,他对海防提出了许多看法。

他海防的基本思路是:“水面、水岸兼防,互为犄角”。

任职期间,“这一时期南洋海防经费主要用于沿海的炮台建设”。

曾国荃在各地修建炮台,购置大炮。

有学者、朋友认为曾国荃这一思维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务实之举。

其实,单纯依赖“塔防”来搞海防,无异于守株待兔。

拱手让出主动权,大沽口也好,旅顺港也好,修建得再好,也根本不堪一击!

何况···曾国荃花费巨资修筑的炮台体系并不好。

当年打太平军修硬寨时,曾国荃可以严格把控,质量过关。

而此时修炮台,则遍布区域大,曾国荃根本看不过来。

因此,当曾国荃走时,接任他的刘坤一、张之洞大吐苦水:南洋年耗 50 余万,船多而烂,至于炮台,“大多荒谬无法”。

如果说镇压太平天国时,曾国荃是“挥金如土,杀人如麻”,那么,搞海防,就是“挥金如土,破铜烂铁”了。

显然,曾国荃将“扎硬寨”的思想搬到海防,结果是灾难性的。

“一招鲜,吃遍天”,仅靠一招,玩好了,也能成事。

但是,只会这一招。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那结果自然就不好了。

这也是曾国荃是真正军事家之间的差距所在。

“幸运”

以曾国荃的性格、处境,换做别人,早就被弄死了。

攻破天京,意味着他和他哥哥面临“兔死狗烹”的危险。

早在围攻天京时,大清就“包围”了曾国荃。

当时,官文守武昌,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据下游;僧格林沁在安徽、湖北交界。

各军形成对曾国荃的包围之势,以防他搞事。

偏偏,曾国荃还要搞事。

攻破天京,曾国荃杀光烧光抢光,给历史留下了一个“天朝国库之谜”,据说满是金银财宝的太平天国国库不见了。

大清似乎不在意被屠杀的天京百姓,但对天朝国库还是要追究了。

同时,曾国荃谎报:他破城时,洪秀全和他儿子都死了。

结果,不久,幼天王被抓了。

曾国荃闯的祸,比当年韩信收留钟离昧大得多!

大清这下抓住把柄了,以严厉口吻警告曾国荃不要“骤胜而骄”,并责曾国藩对他“随时申儆”!

好在曾国荃有个好哥哥。

曾国藩麻溜把金陵内外湘军裁个干净,令曾国荃辞去浙江巡抚职务,曾家兄弟才逃过一劫。

1866 年,为了剿捻,曾国荃担任湖北巡抚。

然而,曾国荃再次搞事,弹劾官文,触发敏感的清廷满汉矛盾。

不久,曾国藩回任两江,曾国荃“开缺回籍”。

这一“养病”,一养就是八年。

1872 年,曾国藩去世,警报才算解除。1875 年,曾国荃才重新被起用。

曾国荃接任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达到了个人官场最高峰。

1890 年,曾国荃卒于两江总督任上。

曾国荃被赐号“忠襄”。

能以“襄”为号者,整个清代只有文襄左宗棠、文襄张之洞、襄勤岑毓英、襄勤刘锦棠。

可见,曾国荃不但得以善终,还以高位去世,并在死时得到了朝廷推崇。

这是一个幸运的人物。

曾国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一招鲜,吃遍天”,立下“中兴之功”。

太平天国灭亡时,他 38 岁。

可是,随后几十年,他的军事思想,始终停留在“结硬寨,打呆仗”上,并试图将这种思想照搬到剿捻,乃至海防建设上。

相比之下,日本倒幕运动中崛起的人物,则在这几十年全力吸收、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思想,不断改进。

放到古代,仅凭破安庆、天津之功,曾国荃不失为一员干将,但如果放到近代···只能是一声叹息。

而曾国荃的个人命运,也颇具讽刺意味。

他杀人如麻,每破城,常杀无辜,并劫掠财物为己用。

不要说近代现代,就是放在古代,遇到刘秀、赵匡胤,也会因此处理他。

可是,朝廷并没有因此责罚他,却因为天朝国库、幼天王下落、与官文矛盾等问题对他戒备。

看来,只要维护满清贵族的统治,残暴一点,贪财一点,固步自封一点,大清会用他!

只会一招,却能成“中兴之功”,残暴贪财,却能得以高位善终。

曾国荃,无疑是那个不幸时代的“幸运”者。

【2】、来自网友【铁马冰河 wu】的最佳回答: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老二叫曾国潢,字澄侯,比他小九岁,自幼在乡间读书,天资一般,一生无大成就,仅以监生候补县丞,监生资格还是大哥曾国藩替他捐的。在曾国藩创办湘军之后,他留在乡里办团练,常常横行跋扈,借势杀人,湘乡县令对其亦无可奈何。曾国藩回家知其劣迹,切齿痛恨,用锥子刺其股,曾国潢哀嚎呼痛。国藩说:“你杀人就不痛吗”?国潢才具平平,一生只待在荷叶塘乡下照管家务。

三弟名曾国华,字温甫,比大哥小十一岁,自幼被过继给叔父骥云为子。曾国藩发迹后也替他“纳贡入监”,但乡试落榜,遂留在家继续攻书。咸丰五年,曾国藩被困江西洪都(今南昌),曾国华才得以离乡奔武昌求援, 率五千湘勇往救,后随悍将李续宾征皖北,遭陈玉成、李秀成部联手夹击,五千精锐全军覆没,曾国华与李续宾同殉难于三河镇。

四弟曾国荃,字沅甫,道光四年生人。他本是曾麟书第四子,在宗族诸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所以曾国藩称其为九弟,后来统军作战,军中呼为“九帅”。

五弟名曾国葆,后改贞干,字季洪,比大哥小十七岁,也是曾氏五兄弟中较出类拔萃的一个。曾国华战死后,他才出来带兵,追随胡林翼,后与曾国荃会师安庆、金陵,以功授知府。后来染上瘟疫,病死于军中。

曾家五兄弟,以国藩、国荃最为著名,建立的功业也最大。曾国藩自不必说,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圣人,他投笔从戎、平定太平天国后被清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曾国藩是满清两百多年最具权势的汉人。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时代,由于曾氏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局面,毕生服膺程朱理学的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方面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由此,曾氏兄弟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哥哥是“三不朽圣人”,四弟曾国荃也不是寻常人物。据文献记载,曾国荃精力充沛,性格有点“霸蛮”,敢作敢为,不惧人言,不像哥哥那样谨言慎行,患得患失,“忧谗畏讥”。论政治能力,比如深谋远虑,圆滑老到,纵横捭阖,曾国荃远不如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但论军事能力,曾国荃则远在曾国藩之上。对这一点,曾国藩亦感触很深。1854 年初,曾国藩指挥湘军初次征战,连败于岳州、靖港,曾国藩羞愤之余,竟两次投水自杀,幸被左右救起。后来,他屡屡被石达开挫败,并被太平军围困于洪都,若不是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内讧”,后果不堪设想。祁门之围,他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若非李秀成主动撤围回救天京,他必横尸荒野……

曾国荃比曾国藩小十三岁,自幼即随大哥在京读书,他天资聪颖,曾国藩爱之、重之,但管教甚为严厉,曾国荃始终对哥哥敬畏加忌惮。曾国荃不甚爱读书,他曾在岳麓书院读过两年,山长是罗泽南,可他兴趣不大,用他自己的话说“看书不甚多,绝无长进”,故而曾国藩在家书中时以“有恒”劝诫。

但曾国荃却是一个非常之人,他在科举上不太得意,二十四岁入县学,二十五岁补禀生,二十九岁才拔优贡,但显然是他志不在此。

曾国荃后来书生带兵,与兄长并肩作战,表现的有勇有谋,坚韧、顽梗不屈,确实有点湖南人“耐得烦、霸得蛮、扎死寨、打硬仗”的精神。他信奉胡林翼“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爱才(指人才)如命 ”的人生格言,其麾下吉字营凶悍善战,克复安庆,围攻金陵均由曾国荃独自担当,也算是战功卓著。

1861 年 9 月 5 日,曾国荃率吉字营用挖地洞填埋炸药之法轰塌安庆北门城角,蜂拥而入,苦战日久的太平军叶芸来部将士饥疲不堪,已无力举刀枪,自主将叶芸来以下一万六千余人均遭屠戮,另据史料记载,曾国荃部作战虽勇,但平日欠饷严重,所以兵卒破城后“见物即抢,所掠金银衣物不可胜计” ,“男子龀髫(指换牙垂发的七、八岁儿童)以上皆死”“妇女万馀俱为兵掠出” ……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 年 7 月 19 日)正午,经三年艰苦卓绝的围城,曾国荃下令点火,一声巨响,炸塌了城墙二十余丈,站在最前面四百余吉字营士兵也被炸死,后面各营踏尸而过,呐喊着冲入城中。

天京城中断粮已久,连飞鸟老鼠都吃尽了,太平军将士饥疲无力,尽管发起了几次大规模的反击,但哪是早已杀红眼的湘军之对手?因此均未成功。激烈的巷战打到申时,天京九门皆被攻破,太平天国覆灭。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王京,居功至伟,官封太子少保,一等伯,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

以平太平天国的功勋而言,曾国荃之功,当居第一,可大功告成之后,朝廷中眼红者攻击曾国荃也最力,说洪秀全“圣库”中的金银财宝大部分被曾国荃所得。之后,又因酝酿造反被曾国藩否决,军队遭裁,乃赌气不辞返乡,决意不问世事。理学名臣曾国藩先以兄弟立下不赏之功,功名太盛,曾极力压抑曾国荃,保举诸将;后曾国荃遭遇无数明枪暗箭负气回家,他又劝导曾国荃持盈保泰,宠辱不惊,曾国藩的一片苦心,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曾国荃由于带着满腹委屈与怨气,回乡后大病一场。同治四年六月,清廷授曾国荃为山西巡抚,他托病辞谢,不肯从命。同治五年三月,清廷调其为湖北巡抚,他才勉强出山赴任。

后来,湖北巡抚曾国荃招募新勇一万五千人,命部将彭毓橘、郭松林统带,协助曾国藩剿捻。湘军剿捻无功,曾国荃也连遭惨败,遂告病开缺回籍,曾国藩遭弹劾,改任直隶总督。不久,因天津教案处置不当,遭千夫所指,抑郁而亡。曾国荃被任为两广总督 。光绪十年(1884 年)任礼部尚书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次年(1890)死于任上,谥号“忠襄”。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