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中国文豪很多,为什么苏东坡格外被追捧?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栖山君】的最佳回答:
苏轼因嘴碎被贬黄州,如此倒霉肯定是摩羯座的命不好;流放惠州,烤羊蝎子吃荔枝,结果痔疮复发;远赴海南,爆发野外生存技能,发现了生蚝,要求儿子保密,以防有人与他抢食。
公元 1097 年,卧于一叶孤舟之上的苏轼,正剥着荔枝唱着定州秧歌,看着风景踏着浪,漂洋过海去了儋州。
这个精神矍铄的小老头可能已经不记得这是他人生中第几次被贬了,从北京到海南,从川渝到蓬莱,在必死的路途上,他都能活出另一番滋味!
余光中
老师曾说过,如果要找一个古人一起旅行,不要找李白,因为他太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因为他生活太苦,会很丧;
要找就找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01
不羁少年
苏轼是个全才。
论文学,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论书法,他是尚意书风的开创者;
论画画,一幅木石图开出四亿天价;
论教育,他教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
论美食,他可以拍一部舌尖上的大宋;
他是仙吗?大概是的,我想,他更愿意做人间的东坡先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 1037 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豪放派词人。
苏轼出生在眉州,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但是都不幸早逝。
幼年时期的苏轼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他不喜读书,整天带着弟弟淘气。虽然
苏洵
多次对苏轼实行劝学,但收效甚微,于是只能另辟蹊径,利用孩子的
好奇心
和
求知欲
加以引导。
每当苏轼在玩耍的时候,苏洵就故意躲在角落里看书,苏轼一去,他就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觉得非常奇怪,认为父亲一定是将好书藏起来,不让他看。
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苏轼趁父亲出门时,将书偷了出来,并且认真地读了起来。从此,苏轼就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不仅如此,
苏洵也从来不打击苏轼的好奇心。
一次,苏轼在自家的庭院中,发现了一块黑黢黢光溜溜,正当小伙伴们正在商量用这块石头做游戏时,苏轼觉得这块石头表面光滑,且不吃水,觉得可以拿来做砚台。
苏洵知道后,不仅没有批评苏轼将自己院子挖的天翻地覆,反而是
表扬了他有善于发现的精神
。之后,苏洵真的将那块黑石头做成了砚台,送给了苏轼。
在往后的岁月中,苏轼一直都珍藏着这块砚台。我想,苏轼之后能成为书法大家,应该是离不开父亲苏洵正确的引导。
苏洵从来不让苏轼死读书,读死书,他告诫苏轼,
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
父亲虽然希望苏轼可以读万卷书,但他更希望苏轼能够拥有快乐的人生,而苏轼也一直将父亲的告诫,奉为圭臬。
苏洵的言传身教,让苏轼拥有了不拘礼数,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而母亲
程夫人
的教育,对于苏轼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苏轼幼年时,父亲忙着读书科举,一直是母亲照顾苏轼。一日,程夫人带着苏轼读《后汉书》,读到范滂的故事。
范滂因为坚持心中的正义,被政敌陷害,判处死刑。上刑场前,范滂的母亲来与范滂告别,范滂说:
“儿子不能尽孝,请母亲不要悲伤!”
范母说:
“一个人既想追求千古留名,又想追求长命富贵,是不可能的。你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牺牲自己,母亲为你骄傲。”
读完这个故事后,苏轼放下书,问程夫人:
“以后我想做范滂那样的人,您会同意吗?”
程夫人平静地说:
“你想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程夫人出身门阀世家,知书达理,是个大家闺秀,同时她又是个思想独立,坚毅果敢的女性。程夫人对苏轼的人生教育,一直深深得影响着苏轼。
苏轼的童年是快乐的,他能拥有一对开明的父母。苏洵从来不要求苏轼日日埋头苦读,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
苏轼十分怀念自己幼年时在眉山生活的日子,他在晚年时回想起父亲教他读书的场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知子莫若父,苏洵十分清楚苏轼的个性,他给苏轼取名为“轼”也是希望,苏轼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
不显山露水,暂避锋芒,即便有文采,也要一点点的露出来。
我想,如果苏轼能够听取父亲的告诫,也不会经历仕途上的坎坷,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有钱有地位的顽童,而不是那个穷困潦倒,到处叽歪的怪老头了。
不过,虽然在才华上苏轼没有完全听从父亲的告诫,但是在生活上,
苏轼是完全遗传到了父亲的顽皮精神,
一入仕途,就成了大宋第一男顶流,俘获万千少女的心。
02
仕途坎坷
公元 1056 年,21 岁的苏轼和 19 岁的弟弟苏辙跟随父亲苏轼一起,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苏轼不负众望,连过三关,金榜题名。但是,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苏轼着实有点冤。
当时的北宋文坛宗主
欧阳修
是礼部的主考官,在见到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想要将这篇文章定位考试第一名。
但是,宋朝科举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生的试卷都是统一由专人誊抄过后,才送给考官批阅的。这样考官也不能通过考生笔迹辨认,自然不知道文章出自哪个考生之手。
但是,欧阳修很机灵,他想能写出这样见解独到,笔力虬劲,文字朴实的文章,莫不是自己的学生
曾巩
吧。如果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名,会不会被扣上作弊的嫌疑。
于是,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大义灭亲,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放榜之日,谜底揭晓,那篇被欧阳修忍痛割爱的好文章,出自眉山苏轼之手,和曾巩毫无关系。
苏轼是何许人也?欧阳修决定一定要见一见这个人。在见过苏轼之后,欧阳修更加兴奋了,他对身边的人说:
“此人文采不凡,将来入仕,一定是国之栋梁,我要为他让出一条路来。”
他还对自己儿子说:
“三十年后,人们不会再提起欧阳修,他们都会只谈论苏轼。”
然而,噩耗传来,程夫人病重去世,苏轼只得回四川眉山老家为母亲服丧。但是,苏轼虽然离开了京城,但是因为欧阳修的赏识,苏轼的美名也渐渐传播开来。
公元 1061 年,26 岁的苏轼再次参加了制举
,这次会试是由仁宗皇帝亲自主持,选拔非常人才,能参加考试的人都是凤毛麟角。
苏轼依旧不负众望,考试的文章得到了
仁宗皇帝
和
司马光
的赏识,
被点为制举第三等
(制举的一等、二等皆为虚设)。这是北宋开设制举考试以来,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可谓是“百年第一”。
入仕后的苏轼,被宋仁宗派往凤翔,任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
。在凤翔任职的这三年,苏轼勤勤恳恳,为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发挥了实干精神,受到百姓的爱戴。
公元 1065 年,苏轼任满三年回京
,
宋英宗
非常赏识苏轼的才能,想要提拔他为翰林,但是被宰相
韩琦
阻止。于是,宋英宗只能给苏轼一个文职,去编修国史。
苏轼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也是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回京不到一年,苏轼的妻子和父亲相继去世,苏轼只能和弟弟苏辙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四川眉山丁忧。
三年过后,苏轼服丧期满,准备重返仕途时,宋英宗去世,
宋神宗
继位,改国号熙宁。等待苏轼的不再是皇帝的赏识,而是一场几乎毁灭他仕途的政治漩涡。
当时的北宋名臣
王安石
实行变法,朝中官员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新法的新党,一派是维持传统的保守派。苏轼虽然不反对变法,但是更倾向于
稳步前进,实事求是
。
苏轼几次向宋神宗上书,陈述变法的利弊,希望可以停止变法。
苏轼的做法彻底惹怒了王安石,两人争锋相对,而朝中的保守派老臣,纷纷被排挤出朝廷,请求外任,其中也包括对苏轼无比欣赏的欧阳修与司马光。
在苏轼眼中,这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苏轼渐渐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为了躲避是非,他主动上书宋神宗请求外调,最后获得了
杭州通判
的官职。
这一年,苏轼 36 岁。
而后,苏轼外任的时间长达八年,先后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
在密州,踏青打猎是官员们经常组织的活动,苏轼虽然武功不太行,但是他深知,打猎的时候,动作要快,姿势要帅。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
为了报答密州百姓的追随,苏轼要亲自猎一头老虎,惹得密州少女们纷纷为其打 call:
“苏大人好帅!”
到了徐州,苏轼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城中百姓与富户纷纷逃难,下属官员也劝苏轼赶紧离开徐州。但是苏轼却坚决要守住徐州城,还动员了禁军与他一同抗洪。
于是,城中百姓也纷纷加入抗洪队伍,在 70 多个日夜的奋战下,洪水褪去。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纷纷带着酒肉去苏府,表达感激之情。
苏轼身为父母官,为百姓做事是应该的,坚持不收。但是,百姓们的热情也让苏轼无法拒绝,于是
他指点家人,将猪头全部制成红烧肉,回赠给一起抗洪的百姓。
在《徐州古今名馔》中记载: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
这便是东坡肉的雏形。
到了湖州,本来苏轼只要按照惯例,写一份奏折,好好感谢皇上的恩德就可以了。但是偏偏这家伙记仇,在奏章中夹带私活,讽刺了一下新法。
这一下可捅了鸟窝了,新党们纷纷表示不干了,找出了奏折中几处刺眼的词句,给苏轼扣了个大帽子,说他是
妄自尊大,愚弄朝廷,对皇帝不忠
,官员们纷纷请求严惩苏轼。
就这样,刚到湖州三个月的苏轼就被抓回了京城。宋神宗将此案交给了御史台审理,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
。
在牢中,苏轼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御史是新党一派,给苏轼扣上了四条罪状,要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然而,五个月后,苏轼的案子迎来了转机,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听说了苏轼的事情,上书给宋神宗,请求宋神宗宽大处理。
于是,宋神宗大笔一挥,从轻发落,
将苏轼贬去了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有官职无薪水
,
苏轼带着一家二十多口人,举家迁往了黄州,苏轼一下子又从小资生活跌倒了小康之家。
试想一下,如果苏轼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写上一封谢表,他至少还能过着快意潇洒的生活。作为文学顶流,随随便便写上一篇,起码阅读 10W+,还有粉丝打赏送礼。
可如果苏轼是个稳健含蓄的人,在我们看来就没有什么魅力,苏轼之所以被人喜欢,就是因为他身上那股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
从此,
苏轼成为过去,苏东坡来到人间。
03
人间东坡
从被贬黄州开始,苏轼的人生好似剑走偏锋,换了一种风格。五年黄州生活,宋神宗驾崩,
宋哲宗
继位,
太皇太后高氏
垂帘听政,苏轼被重新启用。
但是回到朝廷的苏轼,还是看不惯朝廷的做事风格,依旧选择外放。后来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因为长期被压制,掌握实权后,又将苏轼贬去了
英州
,再到
惠州
,最后去了
儋州
。
在别人眼里的坎坷,在苏轼眼中不过是一笑而过,他秉持着吾心安处是故乡的原则,走到哪里,玩到哪里。他的诗词不再具有批判意味,更多的则是随心笔记。
从这些随心笔记中,苏轼将自己的生活展示得一览无余,他从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成为了下地耕田的苏东坡,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习惯。
刚到黄州时,苏轼的心灵遭受了打击,比较颓废。每天除了睡觉还是睡觉,晚上睡醒了,就出门散心,这让他逐渐养成了夜间行动的好习惯。
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 强起出门行,孤梦犹可续。
苏轼出门呼吸完新鲜空气,回到家就诗兴大发,开始写诗,《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名篇都是熬夜完成的。
秉持着
我不睡,你也别睡
的原则,苏轼带着好友一起熬夜。
某天,苏轼刚准备睡下,看到外面月光不错,于是就出门散心。晚上,寒风出来一个机灵,苏轼想,大晚上的没个人陪怎么行呢?
于是,他漫步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
一起赏月。两个人都是被贬黄州的犯官,为此还对月感伤了一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感叹,这世上唯独缺的就是他们这样的清闲人。如果在现代,苏轼这么感叹,都得被喷一句,大晚上的,谁想要这种清闲,不睡觉,出来瞎逛啥?
苏轼不仅熬好友,还喜欢熬邻居,其中,陈季常就和他熬出了深厚的感情。
一次,苏轼正在与陈季常月下聊天,两人八卦聊的飞起: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的时候,陈季常的老婆受不了。站在门外大吼一声:
“陈老头,还不快回家睡觉。”
陈季常的老婆
柳月娥
是个出了名的悍妇,一听到了老婆的怒吼,陈季常手一哆嗦,拐杖“吧唧”掉在了地上。苏轼见到这有趣的场面,当场就笑出声来,事后还为陈季常作了一首诗。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至此,陈季常怕老婆的事传至十里八乡,这都是苏轼
嘴碎
惹得祸。
苏轼不仅熬邻居,还熬家人。
苏轼喜欢晒月亮,尤其是喜欢约着三五好友一起晒。晒得心满意足的时候,就打道回府了。人家深夜回家,都是轻手轻脚,他不一样,他是公然敲门。
明月当空,他回家就敲门。
伸手不见五指,他回家也敲门。
狗都睡了,他回家还敲门。
导致,家里的人都认得他的敲门声。
儿曹知我到,认得打门声。——《湖上夜归》
苏轼这种夜猫子的生活,最后得都是孩子。但是他的敲门,也有不灵光的时候。敲门时间长了,家里人难免有了免疫系统。
直到有一次,苏轼游湖归家回家,差点敲断了手指,也没人给他开门,于是,他只能再回到江边,看了一夜的江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临江仙 · 夜饮东坡醒复醉》
事后,他还吐槽家里的孩子打鼾如打雷,才没有听到他的敲门声。哎!何苦为难一个孩子。
如果宋代有电视台,苏东坡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美食界的地位,出一季
《舌尖上的大宋》
。苏轼爱吃,自诩为老饕,还给自己写了《老饕赋》来宣扬什么才是美食。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
看!猪肉只吃猪颈肉,螃蟹只吃两只大鳌,樱桃要做成樱桃煎,糕点要用杏仁浆做。要放在现在,也要说一声,奢侈!
而苏轼也秉持着
走到哪,吃到哪
的原则。在凤翔任职时,天气炎热,觉得凤翔的凉粉还尚能入口,岐山的臊子面也是一绝。
被贬黄州时,苏轼没钱没房子,生活很困难。
但是没过多久,苏轼发现这里竹笋好吃,鱼肉鲜美,重要的是猪肉管够,他又将东坡肉改良了一下。
原来,在黄州百姓的眼里,猪肉有股怪味,是
腌臜货
,有钱人不屑于吃,穷人不愿意吃,这可就便宜了苏轼了,对于烹饪猪肉,他可是非常有心得的。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猪肉颂》是苏轼在黄州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时苏轼的诗风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孤标自傲,有的只是随笔心得,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却更让人喜爱。
但是,到了实在没钱,连猪肉也吃不起的时候,苏轼就决定;
我要节食
。他说,节食有三大好处,安分养福气,宽胃养神气,省钱养财气。
瞧!这就是苏轼,任何时候,都能在困境中自得其乐。饿得有理有据,饿出了福气和财气。
后来被贬去惠州的时候,苏轼不乐意了。
惠州地区市井寥落,经济不发达,每天只宰杀一只羊。
羊肉很贵,都被达官显贵买走了,没钱的苏轼只能买点没人要的羊脊骨回家,对于烹饪苏轼也是个中高手。
他将羊脊骨放在水里煮熟,然后趁热浸泡在米酒中,撒点薄盐,烤到微焦再吃。一根羊脊骨能啃上一下午,苏轼最喜欢的就是从骨头里剔出的那一点子肉,简直美味无比。
他还给弟弟苏辙写信说,这里的羊脊骨吃着有螃蟹的味道。
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苏轼可以说是吃羊蝎子的第一人了
。
吃肉上火,吃烤肉更上火,不久之后,苏轼的痔疮就发了。羊肉不能吃了,那吃什么好呢?苏轼突然发现,这里的荔枝便宜又美味,于是苏轼再一次被荔枝收买了。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为此,苏轼还一度想要改自己的户籍,在惠州常呆下去。按说吃水果不上火吧,但是苏轼错了,这一次,他的痔疮更严重了。为此,他每日只能管住嘴,粗茶淡饭过日子。
为此,他还在给朋友的信中抱怨道:
近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
也许是朝廷看苏轼的日子过得太潇洒了,朝廷又将苏轼贬去了更远的儋州。
儋州位于海南省境内,古时是荒凉之地
,人烟罕至,一般人来了这里都回不去,
苏轼一度以
为自己要死在这里了,连夜给儿子写了遗书。
到了儋州的苏轼原本暂住在官舍中,朝廷估计是觉得他流放了,还能把日子过得这么好,房子不分了,你自己去野外生存吧,看你还开不开心。
于是,苏轼被赶出了官舍,住在海边的椰林中,每天与蛇蝎相伴,也顺利活下来了。儋州物资匮乏,用苏轼的话说就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不过,这难不倒苏轼,因为不就之后,他就在海边发现了一种美食——
生蚝
。苏轼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厨艺,对生蚝来了次深加工,水煮、烧烤、清蒸。
吃完后,苏轼还不忘夸一句:
“这玩意真鸡儿好吃。”
为了独享这种美食,苏轼还告诫儿子要保密,以防被人来抢食。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思是,这么美味的东西,你千万不要说出去,免得那些北方的官员为了品尝如此美味,纷纷请求被贬来海南,与我抢生蚝吃。
瞧!苏轼再一次用自己的语言幽默,将自己一贬再贬的命运说得如此清新脱俗。
被贬海南期间,苏轼还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举人,
姜唐佐
。姜唐佐是琼州人,过海求学,临别时向苏轼求了一首诗,苏轼写下两句: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并承诺等姜唐佐高中时,再写下后两句。然而,当姜唐佐考中进士时,苏轼却已经含笑九泉。
除了美食,苏轼还酷爱游览名胜古迹,这大概是古代文人的一个通病,李白是这样,杜甫亦如此,苏轼觉得,我肯定要紧跟前辈们的步伐。
初到黄州,苏轼最爱去的是赤壁古战场,去了好几回。自己去,和好友去,带着家人去。去了也不闲着,回来肯定写观后感。
《赤壁赋》、《赤壁怀古》
就这样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
没钱出去游玩了,那就在家附近的湖上玩玩吧。雇一艘小船,顺流而下,消磨一天的时间。实在无聊了,山中的樵夫,岸边的渔夫,都成为了他聊天的对象。
有时候,他为了与渔夫们拉近距离,也装扮成与渔夫的样子,与他们一起钓鱼。他渐渐放松心情,开始喜欢上这种渐不为人识的生活。
苏轼不爱别的,就喜欢求着他们说鬼故事,有时候,渔樵农夫们实在没有故事了,苏轼就说:
“你编一个我听听也行。”
苏轼在交友方面,总是
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从来不分贵贱
。所以不论是兴趣相投的朋友,还是田间的农妇,亦或是山间的渔樵,他都能友好相处。
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就是因为苏轼这种泛爱世人的性格,使得他身边经常出现一些年龄不等,性格各异的朋友,有些善于烹饪,有些善于酿酒。
一日,苏轼在一户姓刘的朋友家里吃到了一种煎米粉做成的糕饼,非常酥脆。苏轼询问糕饼的名字,主人家说:
“只是饼,没有名字。”
苏轼说:
“既然没有名字,那我给取个,就叫为甚酥吧!”
又一日,苏轼又在一户姓潘的朋友家里喝到了一种酒,味道很酸。苏轼问道:
“这莫不是做醋时放错了水吧,这酒就叫错放水吧!”
苏轼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有时他会去看望好友,在好友家中小住两日,有时好友来看望他,大家一起结伴出游。
一日,苏轼与好友去沙湖买田顺道游玩,回家路上,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一行人没带伞,纷纷找地方躲雨。
苏轼瞥了一眼众人,哼了一声道:
“你们是锦帽貂裘,我是竹杖芒鞋,没有怕得,我要在雨中徐行。”
当时一时春寒料峭,要是我有这个念头,我妈一定会一个毛栗子过来,骂我有病。但是,当时苏轼的这个行为,颇有装~的意思,美其名曰:
行为艺术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这场贫穷且倔强地装~直播,以苏轼感冒结束。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最后,苏轼找了个聋哑人来为自己看病。
要说苏轼被贬后,一直这么快乐地过日子,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他是朝廷的犯官,每天这么开心,也不太合适,于是他常常会自我反省。
当时,刚来黄州的苏轼在黄州安国寺长老的指点下,开始钻研佛道。他开始以佛道的眼光来反思,思考了半晌,他大腿一拍,实在是我这个命不好,才会这么倒霉。
我生之辰,月宿南斗,那我是魔羯座,魔羯座命不好。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开始研究身边人的生辰八字,然后终于找到了
马梦得
。
他写道:
马梦得与余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意思是,马梦得这个小子跟我同年同月出生,比我晚了八天,这个星座出生的人都是穷人。但是要论我和他谁更穷些,他应该是更穷一些。
在读过
韩愈
的文章后,他瞬间将韩愈列为自己的偶像。研究了韩愈的生平后,他说,怪不得韩愈这么倒霉,原来和我一样,是摩羯座,真是同病相怜。
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这就是苏轼,
他总能在生活的琐事中,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心灵上的苦难
。
他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更热爱这个世界。
没钱时,朋友送给他一块坡地,他开垦荒田,植树种菜,自命东坡居士;无聊时,他去市集闲逛,被醉汉推搡间,用粗语与醉汉对骂;劳累时,他喜欢上澡堂搓澡,洗去一身的疲惫。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他以本来无垢,来表达自己是个洁身自爱的人;他以搓澡师傅的手重,来吐槽政敌打压手段之重。
游庐山时,他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去松风亭时,他誓要登顶,却最后高喊着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然后席地而坐,最后下山而去。
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该退的时候就要退。
从此,苏轼成了苏东坡,翩翩公子成了田间农夫,竹杖芒鞋而出,从不畏惧风雨。
04
最后
被贬谪的苏轼,曾在饱饭后摸着肚子问众人:
“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
他的妻子朝云说:
“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大笑道:
“还是朝云懂我!”
是的,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让他从官场走到民间。在泥里生活,云里写诗,岁月里洒脱。
公元 1101 年,64 岁的苏轼在回内地的途中,病逝于常州。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可他以一颗淡然的心,直面这些人生的困难。
被贬黄州又怎样?吾心安处是故乡。与农夫渔樵为伍又怎样?自喜渐不为人识。出游遇上风雨又怎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他仍是当初那个少年,不曾老去。
他是苏轼,是苏仙,是拥有人间烟火气的东坡先生。他如一缕清风,从黄州吹到儋州,拂开这世间纷扰,悠悠吹到今天,落尽我们的心中!
【2】、来自网友【有书共读】的最佳回答: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光华灿烂,这其间出没的文化墨客数不胜数。为何苏东坡独得众人追捧?
有书君认为,这得益于苏本坡的文学贡献和豁达个性。
一、 苏轼的文学贡献。
1、 “廷臣无出其右”。
苏轼才华纵横。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宋孝宗在为东坡文集所写的《御制文集序》中称他:“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这位皇帝老儿认为苏东坡的才华其他大巨都比不上。
苏轼的才名不仅在当朝传扬,在辽、西夏、高丽等国也早已广为传颂。
在一次外交宴会上,辽国使臣刘霄高声朗诵:“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并热情邀请苏轼满饮杯中之酒。
苏轼不无惊异地写道:“虏也喜吾诗,可怪也。”
可以说,作为北宋艺术才华最全面之人,苏轼对增进宋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与情感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2、 苏轼的文学贡献。
我们都学过宋词《明月几时有》,也听过由这首词改编的歌曲。这首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的词就由苏轼写就。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其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几千年后还被国人诵唱。
苏东坡的豪迈词风,转变了词的文学地位。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他强化了词的文学性,弱化了词对音乐的依附性,为后代词人指出“向上一路”。
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宋词的体式和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使得宋词得以与唐诗一并发扬光大。
二、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有句名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他在曲折坎坷的一生中,始终泰然自若,豁达乐观。
正如他在其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描绘的那样: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苏轼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苏轼住在江边的一间简陋小房里,没有积蓄没钱吃饭,苏轼不得不亲自下地耕种。
面对生活上的窘迫,苏轼并未将身外之物的多寡看在眼里。江边小屋他住的十分快活,黄州贱如泥的猪肉他也吃的津津有味。
还给后人留下著名的“东坡肉”食谱。
重回朝堂后不久,苏轼因新旧党争再次被贬,当时的他已经是个五十九岁的老人了。
在被贬的路上苏轼还曾写诗表扬自己“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到达惠州。
面对前来迎接他的惠州百姓,苏轼大为感动“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绍圣四年,时年六十二岁的苏轼再次被放逐到海南儋州。
宋朝时的海南还是荒凉的蛮夷之地,被贬至此处的苏轼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扎下根来,办学堂,兴教化,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在儋州,他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表达对儋州之地的热爱。儋州并未成为苏轼人生的埋葬地,而是成为了其幸福的源泉。
苏轼将他的三次被贬经历看作他毕生的事业,“问汝平身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与一般的文人因为愁苦而“长太息”不同,苏轼善于苦中作乐,他的豁达与通透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三、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苏东坡趣味轶事很多,有次他与王安石同行,见到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戏曰:此墙东坡斜也!苏东坡大笑,随之对曰:是置安石过也!
东坡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 大磬( 木鱼)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苏东坡陷入“乌台诗案”的那次差点丢命。在被钦差捉拿进京时,家里人一片哭声,苏东坡居然还有心情给大家讲故事。
并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诗,苏夫人听了,破涕为笑,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一个人若有才而无趣,那是高冷;若无才也无趣,那是蠢笨;若无才而有趣,那是耍活宝……苏东坡却是那种极有才加极有趣的人。
苏东坡这样才华横溢而又通透有趣,得到众人的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诗人余光中曾说过:“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
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而苏东坡就很好,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