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水浒传开头写洪太尉释放魔君,这个玄幻的开头有什么意义?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1 10:27:42 33次浏览

关于问题水浒传开头写洪太尉释放魔君,这个玄幻的开头有什么意义?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何老师的小聊斋】的最佳回答:

上篇最后我留了一句:梁山好汉讨伐方腊死伤惨重,但他们并不是真死……

西游记是纯神话小说。三国演义开篇有各种异相、有关羽显灵、东吴有于吉神仙。三国演义有神话的成分。红楼梦讲的是神瑛侍者、绛珠草、通灵宝玉进入红尘,了却前缘的故事。里面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子、一僧一道。红楼梦是神话小说。

水浒传也是神话小说。

水浒传里面有三成神话成分。九天玄女授宋江天书,宋三爷会法术、算卦、看天相。公孙胜是法师,他师父罗真人的戏份很多。神行太保戴宗是法师,混世魔王樊瑞是法师,神机军师朱武后来跟公孙胜学法术。包道乙、乔道清、高廉、辽国贺重宝……都是法师。

水浒传斗法的场面很多。

而且水浒传里的神话成分特别重要,起的是前因后果、线索纲领的作用。

由于特殊原因,水浒传评书、影视剧大都把神话部分砍掉了。神话占三成,起的还是前因后果、线索纲领的作用,把这些内容砍掉,里面很多事就讲不通了,会引起疑惑和争议。譬如宋江投降朝廷害死那么多兄弟、扈三娘心甘情愿嫁给王英……但原著小说没删减,道理讲得很清。看原著小说不会产生这些问题。

水浒传评书、影视剧、某些人的评论,和原著小说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江西龙虎山伏魔殿里面立着一块碑,碑下面是一块石板,石板下面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黑洞里封着 108 个魔君,是 36 天罡星、72 地煞星下界。

天罡地煞是灾星!

古人信天道定数,认为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发生灾难。灾难要发生的时候,灾星会顺应天命下界,搅动人间祸害一通。

之前咱们讲过两篇,说过去的人矇昧,看水浒传,听评书,不觉得李逵、孙二娘祸害无辜百姓是啥大事。但这是第一层。严格讲应该是大部分人矇昧。作者和少部分读者还有一部分天道思维,站在第二层再看这些事就不好说了。

天道,注定要发生灾难,注定要死很多无辜的人。死的人要是不无辜,都是坏人,都死有余辜,不叫灾难。灾难是定下来必然要发生。但得有人执行,替天行道。没有灾星下界执行,灾难没法发生。如果说灾难必然要发生,天罡地煞是下来执行天道的,那么这些人应该怎样定性?

李逵是天杀星下界。老天爷要收人,包括无辜者。但老天爷是无相无形的,他收人得借李逵的手。李逵这个人应该怎样评价?

现在可以批判梁山好汉,但作者开篇把自己摘得很干净:我讲的就是魔君灾星下界祸害人,没说他们是好人。

洪太尉问道士,伏魔殿是干什么的。道士说是唐朝洞玄国师封魔君的地方,后来历代天师都要上一道封印,不敢开门。天罡地煞在隋唐乱世的时候已经下来祸害过一通。天道,到大唐,天下注定要安宁,出来洞玄天师降服魔君,封在伏魔殿。

天命注定,宋徽宗时期天下又该乱,魔君们也又该出世了。

魔君不是直接以神通广大的神鬼形象出世,而是要投胎人间,以人的形式作恶。所以要打个提前量。开篇宋仁宗派洪太尉来到龙虎山。魔君注定要出世,会有各种巧合、意外、反常。洪太尉看见伏魔殿,死活要进去,道士们劝不住。他是大官,道士们惹不起,只能撕开封条让他进去。进去以后看见石碑,石碑后面写着:遇洪而开。洪太尉把魔君放出来也是定数。

到这作者写道: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

咱们上一篇讲的是宋朝必显忠良,作者是把梁山好汉当宋朝皇帝的忠臣写的。这一篇讲天罡星合当出世:108 个魔君注定要祸害人间。

水浒传是两个思想,梁山好汉既是宋朝的忠臣又是灾星下界。古代,祸害百姓和当忠臣并不冲突。

洪太尉看见石碑写着遇洪而开来劲了,命人搬开石碑,撬开下面石板露出黑洞,然后一声巨响,下面窜出一股黑气,注意,是黑气不是祥云,这里也能看出梁山好汉的性质。黑气掀翻半个屋顶,冲到半空化作百道金光散向四面八方。

魔君们找机会投胎去了。

到宋徽宗的时期,魔君们长大成熟,天下也刚好要乱,他们开始干坏事。

洪太尉放走魔君讲的是故事缘起,介绍梁山好汉的出身,给他们定性,非常重要。把这段砍掉或者没看明白,整本书也就看不明白了。

梁山好汉是魔君灾星转世,不能简单用生死来评价他们的事。准确讲他们应该叫:下界、归位。砍掉神话部分看梁山好汉讨方腊死得很惨。但看原著小说加上神话部分,这并不是啥大事,甚至不是坏事。

魔君下界转世成梁山好汉。所以梁山好汉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他在人间的相、肉身:宋江、卢俊义、鲁智深、孙二娘……另一部分是他们本体、灵魂:星宿、魔君。梁山好汉死了只是失去肉身,灵魂还在。魔君星宿本体不灭。

浪里白条张顺的死,小说里描述得非常有意味,非常有代表性。

张顺一辈子玩水爱水,来到西湖非常感慨:我身生在浔阳江,大风巨浪经历万千,何曾见过这一湖好水?就是死在这里,也能做个快活鬼。之后他被弓箭、枪矛、石头打死在湖底。

但他不是真死。张顺死后被龙王封为金华太保,留在龙宫当了水神。

听评书、看影视剧,砍掉神话部分,张顺死的老惨了。但看原著简直是件美事。张顺在人间只是个渔民,顶天是个渔霸,讨方腊即便不死顶天能封个芝麻绿豆的官,还得受气。死了以后当水神、金华太保,升官了。他爱水,又留在最爱的一片水里当神仙。他一心想快活,想自由。死在喜爱的水里当个快活的鬼本来就是他的心愿。最后当水神、金华太保,远远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

张顺死后,灵魂找到宋江说:追随哥哥许多年,恩爱至厚,今以杀身报答……

这句话非常有内容。杀身报答的意思很明确:我是我,身子是身子。“我”是灵魂、本体、星宿、魔君。“身”是张顺、人间的一个相、肉身。身死不等于我灭。张顺说咱哥俩感情深厚,我把身子捐出去给你,让人杀了当作报答。但另一层意思是:身子很宝贵,够用来衡量咱们之间的义气,但身子给你,“我”没事。“我”还在,还可以去其他单位干其它活,还会继续下一个轮回。

鲁智深是死了,但他是圆寂,死后成佛比张顺还要强万倍。

水浒传的思路是:天下该乱了,108 个魔君下界,祸害够,使命完成,他们得归位,归位的表现形式是死亡。这个死和唯物主义的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梁山好汉的死只是工作完成该撤了,歇歇等下一波乱世,或者换其它工作。没有多严重、没多惨。所以宋江背叛革命、害死兄弟都是不存在的问题。有的好汉是使命完成立即归位,战死沙场。某些还有其它使命,譬如混江龙李俊,打完仗跑到海外当了国王。有的使命完成又在人间混一段日子,譬如武松、林冲。

最后宋江也死了。他给宋徽宗托梦,带着宋徽宗又来到梁山,这些好汉都还在,灵魂还在这聚着呢。然后跟皇帝告状:我们让奸臣害了,请皇上做主。宋徽宗问:你们既然都死了,怎么还在这里?宋江说:玉帝怜悯我们忠义,又给大家封到梁山泊当神了。

梁山好汉死后都封神了。当然,他们的神很小,也就是土地公公的级别。张顺估计是个兼职……小说最后交代,宋江等人经常显灵,保佑梁山泊一方。

梁山好汉们往往见面简单聊几句、随便打两下就成兄弟了,扈三娘嫁给王英,都是一个道理。原著里有明确交代,交代的也不是一回两回。他们在天上是一伙的,一起下界作恶、一起被封洞里,渊源非常深,千百万年的缘分。所以转世以后,见面都特别亲,彼此有说不出来的好感。扈三娘和王英是有夫妻缘,最后战死在一起,情意深重。估计他俩在天上的时候都研究好了,就像黄袍怪和百花羞公主。扈三娘的父母是她这颗灾星下界的一个媒介,兄弟更只是路人。

水浒传开头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因,最后宋江等人死后封神是果。中间的神话部分是传承、线索。把这些都删掉,整个故事都变了,很多事会乱套讲不通。

某些人在水浒传里解读出很多黑暗料理,梁山内部的勾心斗角,都是脱离原著,脱离神话部分的曲解。神话部分已经把梁山好汉的关系定下来了,都是坚不可摧的好兄弟。梁山聚义,天上掉下来块石头,某些人说是宋江、吴用设的套。这是扯淡。水浒传是神话小说,天上掉下来块石头合情合理,原著也是按真事儿讲的。

【2】、来自网友【达文有话说】的最佳回答:

非常有意义!这是《水浒传》的楔子,也可以叫引子,它给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而且信息量非常大。可以说,如果你不理解这楔子的内容,就看不懂《水浒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回忆一下这楔子都写了啥,跟后文有何关联就明白了。

《水浒传》楔子的名字叫“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它讲得啥事儿呢?

瘟疫是怎么一回事儿?施耐庵为何要从瘟疫写起?

当时正值嘉佑三年三月初三,宋仁宗上早朝,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向仁宗报告说:

“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宋仁宗一听,当时就慌了。早就听说春天闹瘟疫,没成想这瘟疫都闹到我眼皮子底下了,那还得了?

东京汴梁的居民都死伤了这么多军民,那么其他的地方呢?只能更严重。

听完赵哲和文彦博的汇报,仁宗不敢怠慢,马上就同意了二人的方案。

就这样,赵哲和文彦博二人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了落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疫情非但没有被遏制住,反而越来越盛了。

仁宗听说这一套方案不起作用后,急火攻心,龙体也就抱恙了。

病归病,但作为皇帝,眼前这一摊子事儿他不能不管。于是,仁宗拖着病体召百官复议治理瘟疫之之事。

这时候,那个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站了出来说:“眼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咱们朝廷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仍旧遏制不住瘟疫蔓延的势头。以臣愚见,陛下要禳此灾,可以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设坛作法,祈求老天爷,便可以除此瘟疫。”

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便差遣了殿前太尉洪信作为钦差,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去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靠道士做法来治理瘟疫?这也太不靠谱了吧?面对这样的大瘟疫,必须用医疗的手段来解决,应该马上召集全国的名医啊!古代统治者真的是这么愚昧和迷信吗?还是因为施耐庵个人比较迷信,才这样写的?

其实,宋仁宗时期的这场大瘟疫是真实存在的,有历史记载的。治理瘟疫的这套措施,也不是施耐庵编的,而是中国古代王朝普遍都采用过的。

靠政治措施、宗教仪式来治理瘟疫,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靠谱,但在古代人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背后蕴含着一个“天人感应”的逻辑: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的大饥荒大瘟疫,往往都和人类的自身的行为有关,更与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一切世事和自然现象都是老天安排的。正如皇帝作为天子,代替老天来治理天下一样。因为是“奉天承运”嘛,所以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然而,皇帝权力虽然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为所欲为。因为,皇帝的上面还有老天。

老天爷会关注着天子的表现,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奖惩天子——如果帝王勤政善行,就通过异常的吉祥征兆,来奖赏他;如果帝王恶政暴行,就会通过反常的灾异,来警告他。

这就是古代天人感应和灾异说背后的逻辑。本质上是士大夫们为了限制君权,防止帝王因个人的任意妄为造成王朝覆灭的一套政治学说。那些反常的天象和自然灾害——如山崩地动、日食彗星、洪水、瘟疫等,就是士大夫们对帝王的错误行为进行劝谏的依托和根据。

所以,当东京汴梁出现瘟疫后,赵哲和文彦博建议仁宗“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无论是以大赦天下的方式给人民以宽容,还是以轻徭薄赋的办法为民间创造生机,其实本质上都是对其以往的苛酷的政治所造成的社会灾害的一种弥补。

这其实暗合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因为,对社会而言,政治越是宽松,社会的流动性就越强。而社会流动性强了之后,民间就会充满生机。当年刘邦建立西汉后采取的就是这样宽松的制度,社会才得以从秦末动乱——楚汉争霸的破坏中得以恢复。

然而,《水浒传》中,宋仁宗的这套政治上的组合拳打下去后,瘟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强盛了。仁宗没办法,只能采用范仲淹的建议,派洪信去江西信州去请张天师。

范仲淹可是治世能臣,为啥连他这样的能臣,都只能建议仁宗去请一个道人来祈天除瘟,这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意味颇深,它意味着大宋朝廷不施仁政,老天的怒气仍未消。所以,大宋朝廷已经对解决瘟疫没有实际的办法了,即使是范仲淹这样的名臣、改革家,也给不出实际的解决办法,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以,朝廷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派洪信太尉前去江西龙虎山,请张真人来京城做法除瘟疫。这才引出了“洪太尉误走妖魔”。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这洪太尉放走的 108 个魔君,其实就是后来梁山的 108 好汉。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施耐庵写这么玄幻的故事,到底有何隐喻?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可深了。不信你仔细看洪太尉放走妖魔的过程,就知道了。

话说这太尉洪信领了圣谕后,就带着几十人离开东京汴梁,来到江西信州贵溪县。

洪信到达贵溪县后,先摆了摆钦差大臣的谱,接受当地大小官员的参拜,然后才差人到龙虎山上清宫送信。

到龙虎山后,洪信见了上清宫的住持道长,说自己是奉皇帝之命,要面见张天师。

主持告诉洪信:

“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

洪信一听,马上就怒上心头,好啊,你这臭道士竟然在本太尉面前摆起谱来了。

然而,洪信心里虽然不悦,但他受皇帝差遣,还有求于人,没办法,只能暂且住下,第二日五更时分,沐浴更衣,脚穿麻鞋草履,独自上山。

后来,洪信在登山时,先后遇到了虎、龙(大蛇),吓得差点儿把老命都交代了,而后又遇到了一个倒骑着黄牛的青衣牧童。

这个牧童告诉洪信,张天师早就驾鹤去京城了。洪信听罢,只好怏怏下山。

洪信下山后才从主持口中得知,那个牧童其实就是张天师本尊幻化的。

为啥张天师不肯以真面目见洪信?

这是因为天师觉得洪信是一个无德小人,不配见到他的真身。至于洪信太尉怎么无德法,咱们看他接下来的表现就知道了。

洪信听说张天师已经自行前往京城除灾了,就带着一伙人在龙虎山上参观。

在住持的带领下,洪信把三清殿、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逛了个遍。

然而,就在众人将要结束游览时,洪信发现一座非常奇怪的殿宇:这所殿宇不仅一遭都是墙上一水儿地刷着红泥,正面两扇朱红槅子,大门还用胳膊粗壮的锁链锁着。

不仅如此,门面上还贴着数十道封皮,封皮上又用着很多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

洪信觉得这“伏魔殿”非比寻常,就问主持这殿的来历,这才知道,此殿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每传一代天师,就要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到如今已经有八九代祖师了,从来没有人打开过,连锁都是用铜汁灌铸,谁也不知道里面是啥。

一听“魔王”二字,本来逛得有些精疲力尽的洪太尉顿时又提起了精神,非得让道士打开大门,他好进去观看魔王长什么样子。

道士怎么敢违背祖训呢,就说先祖天师叮咛告戒过:今后诸人不许擅自打开。

洪信一听,登时就火了,怎么着?我堂堂朝廷殿前太尉,被你们张天师耍了也就罢了,还治不了你们这群徒子徒孙?敢拿你们祖师爷压我?你们祖师爷再厉害,也只是江湖术士,还管不了我这堂堂太尉。你不让我看,我今天就非得看。

所以,洪信马上摆出一副非看不可的架势说:

“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

道士苦苦劝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

洪太尉一听,勃然大怒,“怎么?我堂堂的太尉,还指使不懂你这小小的道士不成?这要是传出去,你让我这张老脸还往哪搁?”

因此,他指着道众喊道:

“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你看,洪信竟然威胁收了道士的度牒(度牒是古代出家人的官方证书,有了它,就可以免除徭役。在北宋时期,度牒可是宝贝,平常人花上几百贯钱都不一定能买来),还威胁把他们刺配充军。

道士犯了什么法了吗?没有。他们不过是遵从道观的规定,不让洪信打开“伏魔殿”的大门而已。然而,洪信竟然为了一己私欲,滥用法律和权力来威胁这些道士,威胁他们违反道观规定。

在洪信的淫威之下,这些道士也没办法,只好打开了殿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伏魔殿被封印的 108 个魔君就这么被洪信洪太尉给放走了。

施耐庵写这样一个故事,暗喻了什么呢?

你想啊,这 108 个魔君被封印在伏魔殿这么多年,怎么洪太尉一来,就被放走了?洪太尉真的是一时失误,才放走了那 108 个妖魔吗?

显然不是。

洪太尉是通过朝廷钦差手中的权力,才放走的妖魔。他之所以能够那么肆无忌惮地臭不要脸,那么肆意妄为,不是他自己有多厉害。如果他只是一个叫洪信的普通人,道士早就把他给大的屁滚尿流了。道士们之所以惧怕他,是因为他那“太尉”身份。所以,这一回叫“洪太尉误走妖魔”,而不是叫“洪信误走妖魔”。

换句话说,是权力让洪信可以不要脸,是不受约束的权力让洪信可以任性胡来,最后放走了妖魔。

后来,张天师到了京城做了法事,瘟疫果然被除掉了。

一场朝廷解决不了的大瘟疫,一个江湖道士出手就给解决了;后来,朝廷太尉滥用权力放走了妖魔,导致 108 个好汉在梁山聚义。这二者又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通过前面我们介绍的天人感应和“灾异说”就可以明白,不管是出现瘟疫,还是妖魔被放走,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北宋朝廷滥用权力,从而导致了乱自上作。

所以,通过这个楔子,施耐庵给整部《水浒传》定了一个基调——乱自上作。北宋的一切灾难,好汉们被逼上梁山,其实都是北宋的最高统治者不作为、胡作非为导致的。

哲宗病逝时无子,大宋当时的掌权者——向太后集团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宰相章惇曾指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立了端王赵佶为皇帝。

赵佶(宋徽宗)当上皇帝后不务正业,不理国事,专心于艺术研究。

你说宋徽宗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想治理天下,将权力交付给能臣也行啊。但他上位后,专门排挤能臣,反而让“蔡京、蔡攸、童贯之徒,纵恣于上;高俅、杨戬、朱勔之党,朋邪于下”。

就这样,北宋的官僚集团越来越腐败,甚至很多能人被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

通常,人们将《水浒传》解读为农民起义。但事实上梁山好汉们并没有真正去造大宋朝廷的反,而是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喊出“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剪除君侧元凶首恶,去邪归正”的口号。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啥梁山既然已经“犯上作乱”了,却“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说梁山之所以失败,都怪宋江这个投降派。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将《水浒传》理解歪了。“水浒”本是江湖的意思,《水浒传》是一部小说,为何施耐庵却以史官专用的“传”字来对其命名呢?

其实,《水浒传》的真正命题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江湖好汉们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捍卫王道,“用江湖的道义来融合庙堂”。

上一次,江湖道士解决了大宋朝廷治理不了的瘟疫,这一次,江湖人能用江湖的价值观拨乱反正吗?

《水浒传》的大结局,已经给出了答案。

偏于理想主义的儒生们,向来信奉“礼失而求诸野”。所以,当庙堂之上儒家的正统道德礼仪被丢弃后,儒生们就将希望寄托在民间,骗自己相信民间还存在着修复道统,维护皇权的可能性。然而,事实却证明,这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想象,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END

本文为“

达文有话说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