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了,这二者是高度巧合还是历史必然?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24 16:48:17 25次浏览

关于问题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了,这二者是高度巧合还是历史必然?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一国之君历史研究】的最佳回答:

所谓的九锡是一种天子赏赐给大臣的礼制,表面上指的是九种物品,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jù chàng),实际上暗指的是九种特权,这九种物品并非是普通的物品,每一种物品的背后都代表一种特权。

比如说九锡中的衣服,这不是普通的衣服,而是衮冕之服与赤舄(xì),衮冕之服是皇帝或者诸侯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的正式服装,赤舄是诸侯所穿的一种鞋子,普通与一般的贵族阶层都穿不了,只有受九锡的大臣或者特殊身份的诸侯才能穿,如果普通人敢穿这样的衣服,就是违背礼制,轻者受刑,重者族灭。

斧钺代表权力

再比如说斧钺,斧钺是两种东西,指的是:斧与钺。这是两种用金属制作的像带手柄的斧头一样的礼器,虽然长得很像兵器,实际上只是礼器,是用于处决违法犯罪的人,这是天子赏赐给诸侯或者大臣的一种特权,受了九锡的大臣可以不需要报告天子,直接用斧钺斩杀犯法犯罪的人,虽然说斧钺是一种物品,但其所代表的就是一种特权。

车马代表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与其他人乘坐的都不一样,这是特权;乐器代表一种特殊的音乐工具,同样是特权;朱户指的红漆大门,表示受九锡者家中的大门也不一样,同样是特权;纳陛代表晋见天子时的一种特殊通道,相当于今天的 VIP 通道,还是特权。

虎贲卫士代表着特权

虎贲代表一群执着特殊兵器的卫士,称为虎贲卫士,这与普通的卫兵是不一样,同样是特权;弓矢是一种特制的红黑色的弓箭,代表着征伐的权力,也是特权;秬鬯代表着祭祀时用的香酒,普通人是用不了的,还是特权。

封建社会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什么样的阶层有什么样的礼制,规定得清清楚楚,比如: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这里规定了天子的马车是六匹马拉的,诸侯的马车是五匹马拉的,卿的马车是四匹马拉的,大夫的马车是三匹马拉的,士的马车是两匹马拉的,而普通百姓的马车只有一匹车来拉,这就是森严的等级,每一个阶层有自己的礼制规定,不可以逾越,否则就是违法犯罪,要受到处罚的。

车马同样代表着特权

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受九锡之人的地位非常高贵,可以说是仅次于天子(皇帝),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受了九锡?

1、王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九锡的人是王莽。王莽篡汉建新的故事人尽皆知,但是,王莽篡位是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的,王莽掌握了西汉的政权后,开始了篡位的历程,他怂恿一批人不断给自己加官晋爵,王莽由大司马晋升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然后由安汉公晋升宰衡,宰衡相当于像伊尹和周公那样的宰相。

王莽做了宰衡之后,开始怂恿手下人给自己加九锡,汉平帝只能同意,这九种特权在当时就是仅次于皇帝的特权,王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权,加了九锡之后,王莽继续篡位的进程。

王莽篡汉

汉平帝去世后,王莽利用政权立了一个 2 岁的小皇帝,然后封自己为假皇帝,所谓的假皇帝指的是代理皇帝的意思,而不是假的皇帝,代理皇帝做了 4 年后,王莽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同时逼迫 6 岁的小皇帝禅让帝位给他,于是王莽就称帝做了真皇帝,这就是王莽的篡位之路。

2、曹操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受九锡的人是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在政治上开始了篡位的历程,虽然曹操口口声声说自己忠于汉朝,并且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为自己辩解,但是曹操是说一套,做一套,因为曹操所做的事都是篡位的标准流程。

曹操当时的官职是丞相,掌控军政大权,到公元 212 年,汉献帝给了曹操一项特权,叫“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也就是说进宫负责礼制的人不再呼喊曹操的名字,比如以前是叫“丞相曹操上殿”,现在改为“曹丞相上殿”,别小看这个,这是曹操名字成为忌讳的开始,而封建社会只有皇帝的名字及地位高贵的人才不准人随便叫名字的。

曹操之前是上殿是要脱鞋和取掉佩剑的,现在都不用了,跟当年萧何一样,刘邦当年也给了萧何这两项特权,不一样的是,曹操接下来还有特权,在公元 213 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公这个爵位东汉本来没有的,曹操又提出来了,称公可以建立诸侯国,还可以建立宗庙社稷,等于是篡位的开始了,所以荀彧要反对曹操称公。

曹操加九锡称魏王

同年,曹操加九锡,又拥有了九种特权,三年后曹操称魏王,这是东汉的第一个异姓王,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到公元 217 年时,曹操又获得六驾马车的特权,要知道六驾马车一直是天子的特权,曹操这不是准备篡位了吗?

只可惜曹操在公元 219 年击破关羽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要不然曹操一定称帝,曹操也是极少数加九锡没来得及称帝的人之一。

3、孙权

孙权应该算是第三个加九锡的人了。孙权的九锡是曹丕加封的,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三国志 吴主传》: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其上故骠骑将军南昌侯印绶符策。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

现在加封您为吴王,派使者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予您印玺、绶带、以及封诰文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枚、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枚,以大将军使持节的身份督管交州,兼任荆州牧,赐给您用白茅包裹的青土,以回复感恩朕的命令,令您管理东部中国。送上过去骠骑将军的印玺、绶带、符节及册封文书。现在再加赏您九锡之礼,请您听从以下命令。

孙权加九锡称帝

这个时候的曹丕刚刚称帝不久,刘备也在几个月后也称帝了,孙权为了应付来自刘备的攻击,向曹丕称臣,同时为了示好曹丕,把于禁归还给了曹丕,曹丕也就顺水推舟,封孙权为吴王,并受九锡。

曹丕封孙权为九锡是为了拉拢孙权,孙权已经是事实上的独立状态了,刘备也称帝了,曹丕此举不过是给了孙权一个虚名的头衔而已,直到 8 年后,孙权才称帝,其实孙权受不受九锡都不会影响他称帝。

4、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话是曹魏皇帝曹髦说的,自从司马懿高平陵政变成功后,曹魏的军政大臣就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诛杀曹爽后,魏帝曹芳也曾加封司马懿九锡,但司马懿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接受,司马懿在政变两年后就去世了,随后司马师接手了权力,4 年后因为眼疾去世,再接着就是司马昭掌权。

司马昭加九锡称晋王

曹髦作为司马昭掌控之下的傀儡皇帝,曾经九次给司马昭加九锡,但是司马昭都拒绝了,应该是司马昭认为时机还不成熟,随后发生曹髦被杀事件,导致司马昭篡位进程中止,为了打破僵局,司马昭发动了征蜀之战,一年后,蜀汉灭亡。

司马昭因为灭蜀有军功而被魏帝曹奂封为相国兼晋王,同时加九锡,这一次司马昭接受了,接下来司马昭就可以称帝了,一切都在准备中,结果第二年,司马昭就病死了,他没来得及称帝,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替他完成了称帝。

5、司马伦、司马冏

八王之乱期间,赵王司马伦控制了朝政,杀死了皇后贾南风及淮南王司马允,逼迫皇帝加封自己为侍中、相国,并受九锡,然后逼迫晋惠帝退位,司马伦称帝,不久,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打败了司马伦,司马伦被逼自杀。

司马伦加九锡称帝

赵王司马伦被杀后,齐王司马冏等人迎接晋惠帝复位,因为有功,司马冏被封为大司马,并加九锡,没过多久,齐王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

司马伦与司马冏都在八王之乱期间加了九锡,他们的目的也是称帝,但是能力跟不上野心,虽然都加了九锡,但都被其他人杀死,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6、石勒、石虎

石勒与石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君主,其中石勒是羯胡人,奴隶出身,也是后赵开国之君,最初石勒是跟随匈奴人刘渊的,因为战功得到升迁,刘渊建立了汉赵政权,还灭亡了西晋,刘渊去世后,汉赵也陷入争权夺利之中。

刘渊去世后,刘聪即位,刘聪去世后,刘粲即位,不久被权臣靳准所杀,靳准篡位,石勒起兵打败了靳准,然后刘渊的族子刘曜称帝,加封石勒为大司马、大将军,并加九锡,进爵为赵公,没多久,刘曜与石勒发生矛盾。

石勒

石勒打败了刘曜,灭亡了汉赵,建立了后赵政权,石勒去世后,儿子石弘即位为帝,石虎是石勒的堂侄,带兵控制了石弘,不久石弘封石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并加九锡,等于是石虎控制了军政大权,而石弘只是个傀儡皇帝,几个月后,石虎废黜了石弘,自立为帝。

7、桓玄、侯景

桓玄是桓温的儿子,东晋权臣,出身世家大族,桓温灭亡了成汉政权,又三次率军北伐,在东晋威望甚高,桓温在世时,也有篡位思想,但受制于其他世家,没有成功,桓玄以荆州为根据地,利用东晋朝廷的内部矛盾,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最终桓玄以武力入京,控制了朝政,一人身兼丞相、徐州刺史、扬州牧数个重要职务。

没过多久,桓玄逼朝廷给“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特权,再后来又加假黄钺的特权,最后又加九锡,并逼近晋安帝禅让帝位,桓玄建立了楚政权,几个月刘裕率军打败桓玄,桓玄被部将杀死。

桓玄

侯景是羯族人,最早是尔朱荣的部将,尔朱荣被杀后,侯景投靠高欢,高欢去世后,侯景被猜忌,于是率部投靠了南朝梁,没多久,侯景又叛变了南朝梁,这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侯景与萧正德联手,里应外合攻破南朝梁都城,萧正德自立为帝,侯景被封为丞相,没多久侯景又杀死了萧正德。

随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自立为大都督、宇宙大将军,2 年后侯景废除萧纲,又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并逼迫皇帝加自己九锡,不久又让萧栋禅让,于是侯景自己做了皇帝,国号为汉,一年之后,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击败,被部将所杀。

8、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

刘裕是东晋北府军将领,出身贫寒,依靠军功步步高升,并打败了桓玄,灭亡了南燕、谯蜀、后秦,平定了卢循的叛乱,因为巨大的战功,他一个人就身兼职 22 州都督,并掌控东晋朝廷,418 年,刘裕被封为相国、宋公,并加九锡,一年后,刘裕称帝建立南朝刘宋政权,他是南朝的第一个开国之君,刘裕就是宋武帝。

宋武帝刘裕

萧道成是西汉萧何后裔,南朝刘宋政权将领,依靠军功入朝执政,刘宋王朝末年,皇室成员自相残杀,萧道成趁机独掌朝政,479 年,宋顺帝任命萧道成为相国、骠骑大将军,加爵宋公,并受九锡,一个月后,宋顺帝禅让帝位于萧道成,萧道成建立了南朝齐政权,萧道成就是齐高帝。

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后成为南朝齐将领,曾两次与北魏军作战,因功被封为雍州刺史,因南朝齐政治腐败,萧宝融另立为帝,与萧宝卷的朝廷分庭抗礼,萧衍联合萧宝融打败了南朝齐皇帝萧宝卷,因为赫赫战功,萧衍被萧宝融封为大司马,还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不久又加受九锡,没多久萧衍就废除了萧宝荣自立为帝,建立了南朝梁政权,萧衍就是梁武帝。

陈霸先出身贫寒,后跟随南朝梁宗室萧暎,萧暎担任广州刺史,陈霸先作为部将率军平定了当地的叛乱,萧暎去世后,陈霸先被任命为交州司马,并平定了李贲、李天宝兄弟的叛乱,侯景之乱开始后,陈霸先率军北上与王僧辩一起率军打败侯景,两年后陈霸先联合部分将领杀王僧辩,拥立萧方智为帝,至此陈霸先掌控了南朝梁政权,并平定了境内的一系列叛乱,557 年,陈霸先任命为相国、陈公,并受九锡,一个月后,陈霸先称帝,建立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朝陈政权,陈霸先就是陈武帝。

陈武帝陈霸先

9、杨坚

杨坚出身弘农杨氏,他的父亲杨忠成为西魏关陇贵族的一员,仅次于八大柱国,杨忠去世后,杨坚继承了其父的爵位与官职,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是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周武帝的太子宇文赟纳为正妃,宇文赟就是后来的北周宣帝。

杨坚被周宣帝封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受诏辅佐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杨坚被封为大丞相、隋国公,不仅晋封隋王,并受九锡,不久又接受北周静帝的禅让,自立为帝,杨坚就是隋文帝。

10、李渊

李渊出身豪门大族,在西魏时期,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妥妥的关陇贵族,李渊的母亲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也是隋文帝杨坚皇帝独孤伽罗的姐姐,隋炀帝晚期,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不久起兵反隋,并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隋恭帝,李渊被封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并受九锡,没多久,李渊代隋自立,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

从这些加九锡的例子来看,几乎所有加九锡的人,无一例外地称帝自立,不是在称帝,就是在称帝的路上,王莽、孙权、司马伦、石勒、石虎、桓玄、侯景、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等人,都是先加九锡后称帝,曹操、司马昭、司马冏是来不及称帝就去世了,如果有时间有机会,他们一样会称帝。

九锡已经成为篡位及改朝换代的代名词了,也是篡位过程中的必要流程,以九种特权来彰显独特的地位与身份,因此加九锡成为历代权臣的敏感词,相当于皇帝的新衣,只要加九锡基本上就可以认定为要篡位了,这是铁打的事实,虽然像曹操这样反复辩解并不想取代汉朝,但实际上他已经做好准备取代了,这就是加九锡的意义。

【2】、来自网友【纪元的尾声】的最佳回答:

不能说必然,但每一次加九锡,肯定就意味着皇权的失控,不得不释放大量的权力来维持稳定的局面,而当皇权被释放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皇权走向末路了,被取代只是不日之事。

其实古代历史上被“加九锡”的人物一共只有二十四位,而且集中出现在

“汉——唐”

这个阶段,因此“加九锡者”这个群体的数量并不是很广。

说句符合现实但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话,那就是从“汉——唐朝”这数百年间的篡位者都要比加九锡者多得多,因此这形成一种反相的覆盖:

加九锡者都是篡位者中的佼佼者,篡位者未必加九锡,不过加九锡者一般都是压制了皇权的人物。

那么“加九锡”到底是什么一个什么级别的礼法,竟然能意味着压制皇权,九锡又是什么样的存在?

九锡之法,人臣之极。

九锡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源于周代,未必是周公创造的,但随着周代的礼法而渐渐成型,周代是一个强调“礼法定尊卑”的时代,一个诸侯用什么样的礼法,就能代表什么地位,所以不是每个诸侯的地位都一样的。

“礼乐”这一个概念世人大多数清晰,但礼法的内容却不止礼乐,在君臣的关系中,加九锡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

以前的礼法有多特殊呢,就拿吃的来说,周代的时候,规定是: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所谓太牢,就是祭祀中的“三牲”,包括了牛羊猪,而“豕”,也就是猪,天子能吃这三种肉食,而次一级的诸侯只能吃牛,再次一级的卿只能吃羊,更次一级的大夫只能吃猪,最低级的士就牛羊猪都不能吃了,仅能吃鱼,至于庶人,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吃的都是菜。

这种等级森严的规则就叫礼法,而对于周天子来说,礼法中的“变通”,就是他施恩的依仗。

比如周礼规定诸侯食牛,那么如果有一个功劳很高的诸侯,周天子或许允许他食牛以及食羊,如此一来,这个诸侯的地位就高了,这种变通就是周天子用礼法改变诸侯、士大夫地位的手段,也可以视为帝王心术。

那么加九锡,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所谓九锡,这个“锡”乃是“赐”转变来的,在周礼的体系中,有“上公九命”的说法,所谓“上公”,就是有着大功劳的诸侯士大夫,而九命,就是根据他们功劳来划分的九个等级,后来九命用九种“器物”来象征,就变成了“九锡”,而这九种器物,都是平时只有周天子能用的器物。

这九个器物分别是:

“礼有九锡: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

所谓车马、衣服、乐器、弓矢、

斧钺

都是日常可见,好理解的东西。

“朱户”

,就是指天子特别赐下的“门户”,也就是皇帝给送了一个大门。

“纳陛”

就是一种专属的台阶,每当上朝的时候,有“纳陛”者就走纳陛登朝。

“虎贲”

就厉害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护卫,也可以理解为天子御赐的守卫。

“钜鬯”

是一种祭祀酒的名字,一般都是皇帝用来祭祀的时候才用的,天子用来赐给诸侯,也就等于给予诸侯一部分“祭天”的权力。

其实整一个九锡,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皇帝对功臣的一种“追加”奖励,即便是先秦时期,非大功者不可得,甚至还要是宗室身份才能给,所以加九锡本身的器物不代表什么,意义却是非凡。

如果把九锡看成是天子完整的特权,那么每一个九锡之物,都代表着一种权力的倾斜,也可以说是天子权力、皇权的分割,因为以前是以“礼法”定地位,地位定权,既然礼法地位抬高了,权力自然就抬高。

因此九锡的诞生,不是为了篡位而生的,其本身也是一种表彰大功臣的方式,比如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大臣向汉武帝提出要给功臣“加九锡之物”以示劳苦功高:

“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

这个时候的加九锡或许就和先秦时期的方式有些不一样了,标准也不同了,但是背后的含义是一样的,所以汉武帝时期根本没什么人能加九锡,就算是霍去病和卫青也是不行,因为汉武帝总觉得加九锡很不好,也就是汉武帝已经意识到加九锡这个行为,其实是极大损失皇权的。

而历史上第一个加九锡者,就是王莽。

在王莽以前,有没有人被加九锡呢?

严格来说,有,但不够彻底。

比如齐桓公,他在葵丘会盟,让周天子为之侧目,于是赐给了他弓矢和车马,再比如晋文公把楚国打败了,周天子又赐给他弓矢、车马、钜鬯。

有的人纳闷了,不是加九锡吗,怎么才给两三样,事实上,这才是正确的加九锡,正如前文所说,如果说“九锡”完整可以视为一个皇权,那么赐予两三种器物,就已经是天子“割肉”了,所以说,九锡全部加上,那就等于是夺权、篡位,因为根本没皇帝全部加九锡,起码正常皇帝不会这样做。

而王莽得以加九锡,全靠自己“操作”:

“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

王莽是个人物,乃是一个极致的“伪圣人”,他虽然后来篡位,但是在夺权前,十年如一日保持清贫,乐善好施,下至长安百姓,上至朝廷百官,大多数人都支持他,所以有人提出给王莽“加九锡”,第一次全部加齐,大家也不知道加齐了会有什么后果,但就觉得王莽值得。

拿到了九锡之后,王莽的出行、行事都仿佛帝王,久而久之大家就把王莽当皇帝了,如此一来,时机成熟王莽便篡位改朝换代,也是王莽打开了“九锡即篡权”的局面。

所以说,后世的人就算被加九锡了也不登基篡位,但却不代表他们善良不懂,有些道理,他们都是懂得。

加九锡齐全者,二十四人。

王莽乃是第一个加九锡齐全之人,地位很高,而在王莽之后,还有“二十三”人被加九锡,他们分别是:

曹操、士燮、孙权、司马懿、司马昭、司马伦、司马冏、陈敏、石勒、石虎、谯纵、元澄、尔朱荣、桓玄、刘裕、萧道成、萧衍、侯景、陈霸先、高欢、杨坚、李渊、王世充

这些人里,有篡位当皇帝的,有没当皇帝但是儿子、孙子当了的,也有自己给自己加九锡的,还有死后被人追加九锡的。

曹操乃是继王莽的第二位加九锡者,他把汉献帝拿捏得很到位,于是汉献帝无奈被操控给他加九锡,除此之外,曹操还是异姓魏王,地位高到不行,汉献帝在他面前不仅是傀儡那么简单,曹操连让汉献帝演傀儡都懒得演,直接摄权。

不过士燮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外,士燮也是东汉末年的大官,后来趁着东汉内乱割据交州当军阀,而曹操为了拉拢士燮,给他加九锡,不过士燮有自知之明,不可能以为曹操让他回中原当皇帝,也就是割据交州当个土皇帝罢了。

而孙权被加九锡,跟士燮有些像,乃是曹丕赐予的,到了曹丕和孙权这里,“加九锡”就有点像老狐狸之间的交锋了,曹丕试图以加九锡稳住孙权,但是孙权不吃这一套,后来还是称帝,所以孙权本身的地位,也是和曹丕平起平坐的,加九锡也是曹丕的无奈之举。

司马懿则是在高平陵政变取得了大权之后,才被幼帝曹芳加九锡的,虽然司马懿一直拒绝,但司马懿的儿子却暗示曹芳别当真,该加还是要加,司马懿其实就是第二个曹操。

而司马昭也是被曹魏加九锡的,是司马懿的延续。

之后的

司马伦、司马囧

他俩做的事情不是划时代的,加九锡也是在八王之乱期间造反完成的,两人虽然都执掌了实权,但是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加九锡”量产化,在即将到来的五代十国时代,十分“畅销”。

在五代十国里,“篡权”互殴乃是一种常态,各路诸侯今天是臣子,明天是皇帝,后天又被人背叛,而这些政权的交替之间,加九锡作为了一种很流行的方式:

比如前赵给石勒加九锡。

后赵给石虎加九锡。

后秦给谯纵加九锡。

而后的北魏追授元澄加九锡、北魏追授尔朱荣加九锡、晋给桓玄加九锡、晋给刘裕加九锡,东魏追赠高欢加九锡,隋给王世充加九锡这都是培养诸侯的“加九锡”,本身就是分割皇权,

至于宋给萧道成加九锡、齐给萧衍加九锡、梁给侯景加九锡、梁给陈霸先加九锡、北周给杨坚加九锡、隋给李渊加九锡,这些都是典型的“朝代更迭”,也就是篡位加九锡,是最高等的加九锡,而也是到了唐代之后,加九锡就停止了,似乎这一种流行的东西被人唾弃了,没人再玩这一套了。

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中,割据的时候,更迭朝代的权臣、君主非常之多,这其中还有很多是没加九锡的,之所以没加,未必是不想加,而是没有渠道,没有地位,比如当时很多南方割据政权,根本就达不到被人加九锡拉拢的水平。

被加九锡的二十四人,都生在一个权斗特殊的时代,王莽和曹操之间还有一个东汉的大空白时期,虽然东汉权臣、摄政宦官极多,但也不至于被加九锡,看得出来在曹操之前,大家都以王莽的加九锡为耻,而曹操再次玩起加九锡这一套,心里对大权显然已经有了想法。

“加九锡”制度的没落,皇权的高度自保。

自唐以后,一样有权臣篡位,诸侯割据,但是加九锡却不再出现了,在魏晋南北朝很流行的加九锡,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之所以会这样,那都是因为加九锡这一种“邪恶”的礼法被彻底取缔了。

李渊本身也是“加九锡”抬到权臣的位置,所以加九锡这种制度,让李渊那是既爱又恨,爱就爱在他能够靠这个方式上位,宣告他的霸权时代,恨就恨在,如果他被人击败了,一样也会被迫给他人加九锡,将皇权拱手相让。

经过数百年的验证和约定俗成,加九锡就是皇权的分割,特征无疑,既然加九锡有这么一种隐患,那么以后干脆让加九锡不再出现便可以了,因为加九锡再度出现的时候,肯定又是权臣夺权之时。

唐朝是有很多新的制度建设的,为了加强皇权,唐朝廷做了很多改变,比如李世民和李治时期,将丞相的品级进行改革,最终形成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三品丞相官制,这也就意味着曾经的一品、二品大官都是被架空的样子货,真正掌控实权的乃是三品官。

这种制度的改变很好地保护了皇权,让皇权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步,虽然臣子权力会大,但肯定不可能达到加九锡的地步,要知道,一个三品官想要加九锡,那除非是拿下了整一个欧亚大陆,除了这种级别的功劳以外,并没有太多的可能。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能建立这种等级的功劳,又何必屈于皇帝的手下,早就已经有实力和皇帝分庭抗礼了,所以加九锡就在这种制衡的局面中消失了。

而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本质上是各个节度使默契的“不造反”割据,他们在明面上仍然要忠于大唐,其实他们单一的节度使力量也不足以对抗大唐,也就是一起割据才能影响大唐朝廷,所以根本达不到被加九锡的地步,久而久之,加九锡就被遗忘了。

后梁的朱温篡位也没有用什么加九锡温水煮青蛙,直接弑君,堪称是彪悍的造反者,而五代作为“五胡十六国”一个类似的轮回,可没有五胡十六国篡位那么“讲礼貌”,都像是一壶沸水,大将直接造反不需要解释,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提出什么九锡,因为都是逮住皇帝直接处死,凶残至极。

而宋代以后,因为宋代的“礼法”再度加固,加九锡这种事情乃是儒家的公敌,都被前人玩坏了,根本没人就当是一种荣耀,渐渐地,加九锡就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