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不能用夜战近战的办法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龚柳辉】的最佳回答:
僧格林沁是科尔沁旗人,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 26 代孙,非常善于骑射。
在清军将领中,他还比较爱护百姓、善待士卒,深得军民爱戴。
咸丰 10 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
清军退无可退,八里桥之战因此爆发,此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因发生地点为八里桥,此地东距通州八华里而得名。
那么,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这样的开阔地与英法联军开战呢?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僧格林沁的军队主要还是骑兵,骑兵比较适合在开阔地作战,而且他的军队在数量上又有优势,有形成包围战的可能
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野战。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城后,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谈判乞和。
当谈判破裂后,联军决计进犯北京。英法联军通过侦察发现,北京到通州运河沿岸部署大量清军,运河上有一座石料单孔桥,即为八里桥,距京师 8 公里左右。
僧格林沁统领马、步兵 17000 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渠门的大路。
他又命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 4000 人防守八里桥,另有 1000 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以防敌军西进,绕道进犯京师。
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 4000 人防守通州。副都统胜保率京营 5000 人,驻守齐化门以东,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
僧格林沁统率的清军,共计达 30000 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 10000 人。
其二、僧格林沁也是根据朝廷的命令行事,御敌于国都之外是皇帝的旨意,他没有用兵的自主权
1860 年 9 月 18 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从天津出发,中午,自河西逼近张家湾附近,并向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发炮攻击。
僧格林沁所部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向敌阵勇猛冲锋。
英、法联军为抵御彪悍的蒙古马队,以数百支康格列夫火箭,齐射不怕死的蒙古勇士,蒙古骑兵马匹惊骇向回奔去,正好踩踏了后面的步兵,导致清军阵势混乱,纷纷后退。
在清军失利的形势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守八里桥,以防守住赴京的道路。随后,英法联军一举占领了张家湾和通州城。
1860 年 9 月 19 日,朝廷在《著乌兰都迅带马队赴通》的“廷寄”中命令:
僧格林沁现扎八里桥,胜保现扎于家卫,防堵由通入京要隘,以截夷人前进
也就是说,咸丰皇帝命令僧格林沁防守“由通入京要隘”,这个就限制了僧格林沁的用兵主动权,他只能御敌于京城之外,不能后退,也不能诱敌深入,总之必须死守,这样哪里还有选择作战地点的权力。
僧格林沁不能用夜战的办法,他想用近战的办法,却又办不到
僧格林沁所部退守八里桥后,他和瑞麟商定,全军分设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
清军主要还是骑兵部队,将近 1 万名满、蒙马队军部署在八里桥一带防守。这样的骑兵根本不适合夜战。
而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 30 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战略要地。可以看出这里已经是清军的最后防线。
- 僧格林沁骑兵部队的快速出击,就是希望与英法联军进行近战,可惜这个目的很难达到
清军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敌军在此决一死战。9 月 21 日凌晨 4 时,英法联军由骑兵在前开路向八里桥方向推进。
八里桥之战打响了,清军马队即按原定部署立即由正面冲上前去。
清军由于火枪不多,很多士兵只能手持长矛、弓箭,企图冲乱和割裂英法联军的战斗队形,尽量接近英法联军,以便进行肉搏战。
僧格林沁的部分精锐骑兵,最后居然冲到离敌人 40 米远的地方,有的甚至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
但是,清军骑兵遭到战壕内英军步兵的火力阻击,以及敌人炮兵的榴霰弹的轰击,造成惨重伤亡,战马也因受惊,而横冲乱闯,最后都被敌人的强大火力逼退下来。
随后,南路的法军主力第 2 旅,将大量的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给胜保部沉重打击,所部也伤亡惨重。
当法军第 2 旅的两个前锋连队冲到桥边时,守卫石桥的清军士兵勇敢地冲出战壕与法军展开了血刃战。
后因胜保中弹受伤退下战场,此后,他率军退至定福庄。由于胜保所部的溃败,僧格林沁的作战意图未能实现,只能与西路英军展开英勇激战。
上午 9 时,英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继续与僧部对抗,一部分向于家围进攻,企图抄袭僧军后路。
僧格林沁分兵无术,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但他仍然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勇敢挑战敌军。
八里桥之战,从早上 7 时打到 12 时,战斗非常激烈。其中,蒙古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
说白了,僧格林沁的作战意图,就是要与英法联军进行近战,进行肉搏战,但是敌人的火力太猛,不论是精锐骑兵,还是老练的步兵,都没办法靠近敌人。
即使冲上去了,也没有战斗力了!敌人火力太猛,而且敌军人数也不少呢!这个战场的兵力对比是 3:1,但是清军武器装备太落后,这种包围敌人的作战企图,根本无法达成。
法国远征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对清军骑兵有详细地描述:“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瞬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 30 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在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大都在炮火中倒下了。”
蒙托邦、雅曼等部队采用刺刀、炮火持续攻击,布杰少校率领法军第 101 旅夺取了清军阵地中心村庄,最终雅曼率法军占领八里桥。
八里桥之战,是热兵器与冷兵器的一次激烈交锋,英法联军配备有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还使用最新式的线膛火炮,以及线膛步枪。
而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步骑混合的军队,绿营军装备的是少数进口和仿制的旧式滑膛枪、自制的本国鸟枪、抬枪、抬炮、劈山炮、以及大刀、长矛等兵器。
八里桥之战,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一万人的英法联军几乎没有伤亡。
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在法国,很多人认为八里桥之战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因为法军仅有 12 人被打死。
综上所述,僧格林沁的军队主要还是骑兵,骑兵比较适合在开阔地作战,而且他的军队在数量上又有优势,有形成包围战的可能。
僧格林沁也是根据朝廷的命令行事,御敌于国都之外是皇帝的旨意,他没有用兵的自主权,因此,僧格林沁不能用夜战的办法,根据敌我形势,他也想用近战的办法,却又办不到。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僧格林沁根本不想打,只是没有办法避战,退无可退了。
当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也就是 1858 年的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以清军惨败告终。
随后僧格林沁作为大沽口炮台的总指挥,大大增强了炮台的实力。
到了 1860 年,英法联军轻敌冒进,中了僧格林沁的圈套。
以为清军早已溃逃的英法联军军舰,擅自开入海河后,被清军设置的封锁线拦阻。在突破封锁的时候,海河突然退潮,英法军舰都搁浅。
当时军舰的火炮是固定的,只能小幅度转动炮口。如果想要大幅度移动火炮,就必须船只整个转向。
现在军舰搁浅以后,无法转向,火炮也就成为废物。
相反,僧格林沁的大沽口炮台 200 多门火炮一起开炮,把英法联军打的落花流水。
英法联军参战的 13 艘舰艇中,有 6 艘丧失战斗力,4 艘被击毁击沉,英军死伤 578 人,法军死伤 14 人,残部狼狈退回杭州。
然而,此次胜利主要是英法联军过于轻敌,加上僧格林沁阴了敌人一下,并不是说满清军队就能够硬碰硬打败敌人。
果然,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发动第三次大沽口战役。洋人采用迂回的方法绕过大沽口炮台正面,一举将其攻陷。
当时英法联军装备了较为先进的后装榴弹炮,火炮杀伤力很大。
而且这 2 万左右的英法联军受过严格的训练,也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实战中,他们不仅有效做到炮兵和步兵协同,步兵还敢于近距离拼刺肉搏。
相反,当时满清军队主力还在围剿太平军,北方只剩下绿营、八旗之流机动部队。
这些步兵在陆战上,根本不是英法联军步兵的对手,无论武器、训练、战术、士气都相差很远,根本就不可能获胜。
然而,面对英法联军气势汹汹的杀向北京,僧格林沁也只有决战这一条路。
当时,僧格林沁将所有希望都放在了蒙古骑兵身上。
目前为止,满清的骑兵尚且没有大规模同英法联军交过手。
而这些蒙古骑兵,也是颇有战斗力的,可以说是满清手中仅剩的王牌。
然而,在八里桥之战之前,蒙古骑兵却打了个大败仗。
1860 年 9 月 18 日,通州张家湾村,僧格林沁的 3 万人和英法联军 1 万人遭遇。
当时僧格林沁亲自率领 1 万 7000 军,打头阵。
1000 步兵正面交火吸引敌人,数千骑兵则采用侧翼包抄,试图一举冲垮英法联军。
然而,在骑兵冲锋期间,英法联军采用排炮和火箭猛击,造成蒙古骑兵严重伤亡。
由于蒙古骑兵的战马之前没有听过大炮的声音,此时被吓得巨响和火光吓得到处乱窜,骑兵无法有效作战,成为活靶子。
随后,英法联军出动自己的骑兵追击。这些骑兵拥有可以在马上射击的马枪,也用军刀肉搏,一举将已经溃散的满清骑兵打跑。
而正面作为牵制的 1000 步兵,也被炮火轰的七零八落。
僧格林沁见部队实际已经崩溃,被迫撤退。
此战僧格林沁伤亡超过 1500 人,骑兵占大部分,还丢弃了 80 门火炮。
而英法联军仅仅伤亡 20 人。
张家湾战役以后,僧格林沁明白蒙古骑兵也无法和敌人正面对抗,强攻就是去送死。
然而,英法联军紧追不舍,双方又在八里桥遭遇。
八里桥是北京的门户,过了八里桥就是今天的朝阳区。
至此,虽然僧格林沁不愿意再战,尤其不愿意在平原和敌人交火,但已经无路可退。
再退就得推进北京城里了!
无奈之下,僧格林沁只能再在八里桥和敌人最后决战。
此战大家都知道了,依然是蒙古骑兵惨败,损失 1200 人,逃出八里桥地区。
而英法联军仅仅伤亡 50 多人。
需要说明的是,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也没有准备硬拼。
当时僧格林沁的部队高达 3 万人以上,然而损失 1200 人以后他就率部撤退。
显然,僧格林沁头脑还是清楚的,知道这样拼下去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
八里桥战败以后,英法联军突入北京,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
有人说满清为什么不采用近战、夜战对付八国联军?
很简单,不敢啊。
近战、夜战的前提是,士兵们必须有随时可能牺牲的勇气。
当时的清军除了蒙古骑兵以外,基本就是闻风而逃,根本没法近战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