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著名的乾陵和秦陵都被发现了,为何没有元朝皇帝的陵墓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10 20:16:20 37次浏览

关于问题著名的乾陵和秦陵都被发现了,为何没有元朝皇帝的陵墓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一老沈一】的最佳回答:

没有发现元代皇帝的陵墓,原因大致是以下两点——

第一,元朝,与前后历朝历代“天子”的“葬制”不同。

各朝代的皇帝入葬,最主要的条件,是距离京畿不远,既便于后王祭祀又起到荫庇子孙的作用。元代,则从成吉思汗起,始终坚持“魂归故里”原则,诸帝死后,均要追随先祖,葬于本族起家之地。

这就远离了喧嚣的都城及其左近,去到了偏僻荒凉的草原,不易被人发现了。

第二,元朝历代君王应该葬于一处,即王族墓地之中。但其入葬的方式,极难被后人发现,即便史籍中记载了“地望”,其实际所在,却只能靠后人猜测。

元朝,是蒙古贵族在中原建立的一个王朝。其实,这只是其曾经占领并统治的领土中的一部分。

然而元朝,亦尊后称“成吉思汗”的铁木真为“太祖”。

从铁木真 1206 年称“汗”算起,至 1368 年顺帝北遁大漠,共传八世,历 15 帝。

《元史》载,以上 15 帝崩,皆葬于“起辇谷”,但未言明其局地所在。

元代之后,明清至民国,诸多学者、文人、史家不断探讨此事。如明人龚之钥,清人张鹏翩、张穆,民国初屠寄、张相文等等,都下了很大功夫。

现代国内学者亦有人考证此事。

1990 年开始,俄罗斯、捷克、匈牙利、波兰、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土耳其、韩国等国家学者,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展开寻找“成吉思汗陵”和“起辇谷”考古工作。

有影响的说法有四种——一是认为位于蒙古肯特山以南、克鲁伦河以北一带;二是认为在蒙古杭爱山一带;三是认为在宁夏六盘山一带;四是认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的千里山一带。

这其中,以“成吉思汗陵”和“起辇谷”在斡南河等三河源头处的布尔罕山,即今蒙古肯特山左近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瑞典学者多桑就此有专著问世,结合多种中国文献和域外史料,对于成吉思汗归葬做了详细描述。

蒙古贵族王室,姓“博尔济锦”,或译为“孛儿只斤”及“博尔济吉特”,三河源头,恰好是这一家族和铁木真的“发祥之地”。

“成吉思汗陵”与“起辇谷”地望难寻,与元代皇帝的特殊入葬方式关系极大。

《元史》对此的记载是——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

“纳失失”,蒙古语音译,亦作“纳石失”“纳赤思”,即织金锦缎袍服。

宋元学者陶宗仪和元末明初文人叶子奇均在自己著述中,记叙了与以上大致类同的元代君主葬制。

概括来说,蒙古贵族帝后葬仪,不建奢华椁室或砖石“寝宫”,仅以一方可容身楠木棺入葬,没有更多随葬品,墓地之上没有封土,不留任何标记,甚至墓穴中亦要按原来土层填埋,更没有享殿、祭殿和陵园等一切建筑。

元代帝后这种“葬制葬仪”,应该主要目的是防范破坏和盗掘,确保逝者灵魂不被侵扰。

为了不欲更多人知晓葬处,蒙古贵族对帝王的祭祀也相当简单。

《元史》载,元帝“葬后,每日用羊两次烧饭以为祭,至四十九日而后已”。

叶子奇在《草木子》中说:“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其大祭则烧马”。

清张穆《蒙古游牧记》载:“元诸帝陵,皆在起辇谷。其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骑蹂之使平,杀骆驼子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撤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之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故易世之久,子孙亦不能识也。”

这大概就是元帝诸陵难于发现的根本原因了。

关于现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的“成吉思汗陵”,其源流变迁大致如下。

清张穆《蒙古游牧记》考证说:“因不能请出(成吉思汗)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立白屋八间,在阿勒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谔特克地方建立陵寝,号为索多博克达大明青吉斯汗。自后元裔之袭汗号者,率即位于八白室前”。

这是说,这个“成吉思汗陵”原来不在此处。

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 年),守陵之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草原,“八白室”因而随迁到内蒙古。

清初,设伊克昭盟于鄂尔多斯草原,朝廷指定由盟长额辚玲臣主持“八白室”祭祀,“八白室”故迁至现在地址。

最初,依朝规,“八白室”只是由八顶白色帐篷构成,且随负责守护贡奉的盟旗迁徙。

1939 年,民国政府下令将“八白室”先后迁至甘肃榆中兴隆山、青海湟中塔尔寺等处供奉,以免遭日寇破坏。

1954 年 4 月 1 日,“八白室”被迎回伊金霍洛,开建成固定式陵园。

现在的陵园,总面积 5.5 万余平方米,核心建筑为镶嵌彩色琉璃瓦的三座蒙古包式大殿,坐西朝东,分为正殿、后殿、南北配殿等几部分,各以廊庑相连。

正殿中央,供奉高 5 米的成吉思汗汉白玉坐像。后殿(寝殿)正中,黄色绸帐内供奉成吉思汗和夫人勃尔帖·兀真的灵柜。两侧蒙古包式黄色绸帐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二夫人呼兰、三夫人伊连(准噶尔伊金)的灵柜。

北殿两个蒙古包中,供奉成吉思汗战马的灵柜。南殿三个蒙古包中,供奉成吉思汗祭天的马奶桶和林丹汗供奉的马鞍等。

连接三殿的廊庑墙壁上有反映成吉思汗生平的壁画。

陵之东北独立院落中,供奉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夫妇以及成吉思汗胞弟别力古台、哈撒尔的灵柜。拖雷,是元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之父,成吉思汗死后曾受命监国,被追尊为睿宗景襄皇帝。

陵之东南,2005 年新建一座苏鲁锭祭台,供奉象征成吉思汗战神的苏鲁锭矛。

【2】、来自网友【张十是个打工仔】的最佳回答:

蒙元皇家习俗,死者埋葬后,不立坟冢,要把墓地踏平,不留痕迹,因此后人很难发现墓地的所在位置。

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元皇帝就不立坟冢。

为什么不立坟冢呢?元末人叶子奇说,皇帝陵无冢,”岂复有发掘暴露之患哉”。

岂复,是“难道”的意思。这个叶子奇说,元皇帝害怕被刨坟掘墓,所以不立坟冢。这也是一种猜测性说法,我觉得不大可信。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堂堂蒙元皇帝陛下,威猛达九州,霸气传四海,甚至整个欧洲都回响着成吉思汗的威名,

如此英武的千古一帝,怎么会害怕小小的盗墓贼?这不是跟大象怕蚊子一样吗?

如果真害怕盗墓,可以在墓里设立重重机关,让盗墓贼有去无回,让人无法可盗。类似的墓地机关,我们也不是没见识过,虽然达不到《盗墓笔记》的水平,但是也差不多吧,现在说他们不立坟冢是因为害怕盗墓,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所以,我认为,蒙元皇帝不立坟冢,一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那原因是什么呢?

皇帝号称是真龙天子,除了天大地大,就是皇帝大,人世间没有他们害怕的东西,他们所害怕的,只有苍天。

换句话说,

对于这些坐在权力顶点上的帝王来说,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出发点无外乎以下三种:巩固山河,开疆拓土,敬天法祖。

巩固山河,和开疆拓土,自不必说,大凡稍有政治观念和政治野心的帝王,都想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

至于敬天法祖,实际上,只不过是另外一层辅助性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是为巩固山河和开疆拓土做铺垫打助攻的,但是,还有不一般的情况存在,那就是:皇帝,作为一个人,他外在的身份属性并不能真实完全地代表他自己。

说白了,

从本质上来说,所谓皇帝,并不是什么真龙,也不是什么天子,他只不过跟我们一样,是一个巨大的蛋白质结合体,他也要吃喝拉撒,也要衣食住行,也要生老病死。

这样,我们就知道,皇帝,他自己也是有人性的需求的,比如说迷信的“宗教”需求。

说到这里,关于他们不立坟冢的原因,就大致比较明了了。蒙元皇家的这种不立坟冢的旧俗,一定是出于某种宗教信仰原因,比如“长生”,比如“升天”等等。

我们虽然不知道蒙元皇帝这么做的真实原因,但是通过合理猜测,我们认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他们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宁。

皇帝,他们作为一个“人”,也有人性对“安宁”的需求。

这种安宁,并不仅仅只是说心底的平和,往深了说,还有消除他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尤其是消除他们对于死亡之后的种种顾虑,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天道轮回”。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说,蒙元皇家不立坟冢的原因,基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信仰使然。当然,我们要知道,这种信仰,未必就是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信仰,因为

随着文明同化的发展,各种习俗都逐步走向了统一,尤其是走向了汉化。

这里顺便提几句,蒙元皇家不立坟冢,这对于祭祀来说也是个难题,据说,在皇帝陵墓开穴下棺时,要牵一母骆驼和一骆驼子,当场杀死骆驼子,以后祭祀时,将这个母骆驼牵来,作为向导。骆驼,被认为是有记忆灵性,当母骆驼重回旧地,就会踯蠋悲鸣,帝陵就在悲鸣处。

关于蒙元习俗的了解,可以参阅《黑鞑事略》。里面曾经记载:”(蒙元皇帝)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

《黑鞑事略》是南宋彭大雅创作的著作,叙述了蒙古立国、地理、物产、语言、风俗、赋敛、贾贩、官制、法令、骑射等事,详备简要,是研究蒙古开创历史的珍贵资料。

宋人称蒙古为黑鞑靼,彭大雅(?-1245),字子文,南宋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