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饕餮不码字】的最佳回答:
这天深夜,李世民来到齐王妃的房间,怀念死去的李元吉。兄弟情深还留下了几滴眼泪。突然,李世民冲上前一把握住杨氏的手,说:“弟妹你放心,齐王去世了,你才 19 岁又没孩子,我会照顾你的。”杨氏听完,身上的衣裳霎时飘落,一头栽倒在李世民怀里。
公元 626 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自己的兄弟斩于刀下。除此之外,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均被杀害。其中,李元吉的漂亮王妃被李世民占为己有,还差一点封为皇后。
面对儿子无形中带来的压力,李渊眼神无光,望向自己最信任的三个大臣裴寂、萧瑀和陈叔达,道:“自古一山不能容二虎,如今秦王声势浩大,而寡人却势单力薄,你们说,下一个因“清君侧”罪名而被斩首的会不会是寡人?”三人听出皇上的悲观之态,都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渊退位,被尊为太上皇,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渊明白,如今的自己无论是在声望还是军力上,都被儿子超过,自己的皇位已经危在旦夕了,时刻都有着被逼位的风险。倒不如趁现在主动让出来,一来落得一个好名声,二来也不至于让两父子的关系继续恶化。
虽然退位后的李渊被尊称为太上皇,但是这个称号和地位却实属尴尬。
李世民在即位后一一否定他父亲在位时颁布的政策,并一步步地清洗朝廷原来的官员,慢慢地架空李渊的权力。最后,李渊仅剩太上皇一个空有其名的称号。
李渊离开太极宫时依依不舍,或许再过多几年后,世人只记得治国治天下的李世民,却忘了曾经有那么一个叫做李渊的人,平定天下,开辟大唐,为以后的盛世奠定基础。
那么,成为太上皇的李渊最终结局是什么样的呢?李世民会不会如对待兄弟那般毫不留情地对待自己的父亲?
01,不见经传的大唐开国皇帝,优柔寡断是致命缺陷
世人皆知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他的智慧谋略、军事能力和政治上的远见让后世之人津津乐道,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由他开始。不过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出众,从而多多少少掩盖了他父亲所做的一切,实际上,李渊才是大唐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隋朝末期,隋炀帝昏庸无能,且生活极其奢侈秽淫。他对外不断发动战争,使百姓常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内兴建运河、长城、东都等,加重赋税,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发动起义,李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
眼看隋朝即将土崩瓦解,李渊也不再犹豫,随着大势对抗隋朝。
凭借着出色的手腕和军事能力,再加上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父亲出谋划策、带兵打仗,晋阳起兵后,李渊取得全方位的上风,最后成功攻占长安。等到 618 年,隋炀帝身亡,李渊改国号为唐,自称唐高祖。
建立唐朝后,李渊在军事、政治上做了不同的措施。
首先他开始着手覆灭其他诸侯,希望达成统一。最后用了七年的时间,李渊成功覆灭了薛举、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其次在政治上,他颁布了均田制,废除隋朝时的苛政,大幅度地减免农民的税收,整个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战后慢慢地恢复过来。
李渊为人宽厚,且非常重情义,在《旧唐书•高祖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倜傥阔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这里说的是李渊对待任何人都非常宽容,为人随和,因此他的下属都愿意追随他左右。这是他的优点,但这样的品性同时也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隐患。
李渊成为了皇帝,那么自然而然也要立一位太子。
作为长子的李建成无论是在军事还是行政方面都立下汗马功劳,为人如他父亲那般宽厚,同时身份地位摆在这里,立他为太子无可厚非。
如果没有父亲当年的承诺,或许李世民只会安安心心做自己的秦王,坏就坏在李渊的随意承诺,却又优柔寡断。
《资治通鉴》记载着这么一句话: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当初晋阳起兵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李世民在背后的积极推动,而李渊也是认同自己儿子所做的一切,并立下承诺,答应事成后让李世民成为太子。
不料李渊在建立唐朝后,对于此事却一直遮遮掩掩,让李世民的期待落空。如果一次欺骗也就罢了,问题是李渊不止一次为李世民立下承诺。
李渊怀疑长子李建成想要造反,于是便让李世民去平定乱臣贼子杨文干,答应此事后立他为太子。李世民带兵前去,大胜而归,不过李渊后来才发现李建成并不知道杨文干想要叛乱,而李建成自己本来也无逆反之心。
得知是自己过于疑虑后,李渊便让李建成和李世民握手言和,至于改立太子一事却一拖再拖。这让李世民心中的愤懑挤压到了极点,既然父皇这般犹豫不决,那么索性让我来替他做决定吧,父皇老了,也不再适合当大唐的君王了。
最终李世民忍无可忍,并找准时机发动那一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且连他们的儿子也不放过。
一向优柔寡断的李渊至此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的儿子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李渊看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项上人头,脸色变得铁青,面对李世民手下悍将尉迟敬德所谓的“护驾”,李渊一言不发,他知道,这场变动的最终结果是李世民胜出。
李渊惨笑道:“妙哉,朕都不知道身边竟有如此多乱臣贼子,还是朕的子嗣,可笑啊。”事已至此,如果自己再不认清现实,那么李世民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了。
这场变动仿佛抽干了李渊的精气神,自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当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雄伟姿态了。
02,退位让贤实乃无奈之举,无权无势只管风流一场
玄武门之变后,虽然李世民并没有明确地让李渊退位,但这场变动闹得满城烟云,大有一股“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很多文武百官也看清局势,纷纷投靠到李世民身下。
不到两个月,李渊就顶不住压力,主动退位,让李世民继位,自己号称太上皇。
虽然自己已不再是皇帝,但李渊却迟迟不肯让出皇帝的正宫——太和宫,导致李世民这位皇帝只能一直在东宫处理政务。这样看来,李渊退位后的待遇也是很不错嘛。
为此李世民足足容忍了三年,既然父皇你一直赖在太和宫不走,那么就别怪我略施手段了。
首先李世民一步步地推翻李渊在位时颁布的政策,否定他在位时的功绩,并让李渊的得意下属裴寂来背了这个黑锅。
李世民对裴寂这样评价: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职公之由。但以旧情,不能极法,归扫坟墓,何得复辞?
说的是你位极宰相,但却平庸无能,全靠太上皇的宠爱才能有如今这个地位,你没有被就地正法已经很给面子了,还有什么不满要说的。这样坚决否定的态度也让裴寂诚惶诚恐。
如今由我来统领朝廷,岂能让你这样的无能之人再担任官职?
李世民虽然没有明面地否定李渊做的一切,但却通过左右敲击、棒打来磨灭他的功绩。不止如此,李世民还认为如今服侍李渊的太监宫女实在是太多了,非常浪费资源,于是便遣散太和宫大部分人,逼得李渊无人能用。
没有办法,李渊只能搬离太和宫,前去规模较小的大安宫。住惯了宽敞舒适的太和宫,想要适应“制度简卑,冷僻单薄”的大安宫,李渊一时半会也难以适应。
自搬宫以后,李渊就再也没能在朝廷翻起一丝波浪,他的影响力已经被李世民磨灭殆尽了,成为李世民向天下人表现尽孝义的吉祥物。
自从搬进到大安宫后,因为李世民处处限制的缘故,李渊就变得深居简出,无法再像往日那般游山玩水。
既然无权无势,那倒不如风流一场,男人嘛,爱江山更爱美人。于是李渊便不断地宠幸妃子,在大安宫期间,他一共生下十多个儿子,至于公主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皇子皇女成长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唐皇室的搅局者。
虽然这样的生活过得很荒唐,但是李世民对此却毫无怨言,只要你不再贪念皇位,不管生活多么风流潇洒,我都无所谓,至于生下的皇子皇女,李世民也兑现了承诺,好好对待。
03,恩怨情仇随时间消散,大唐奠基人终尘归尘、土归土
在李世民登基后,他和父皇李渊的恩怨似乎变淡了不少。不过实际上,李世民却对李渊处处防备,或者说,他还记着当年李渊的不公平对待。
自从李渊搬进大安宫后,李世民就很少探望自己的父皇。虽然李渊在宫中衣食无忧,但是没有儿子的指令,他一般是无法离开大安宫的,这就相当于把他软禁宫中。
因为李世民的皇位由来并非什么好名声,如果李渊趁他不注意逃离宫中,躲起来伺机而动,那么虽然不会对他现在的皇权产生太大影响,但也会像一根刺,让自己时刻不舒服。
所以每逢李世民前往九成宫避暑时,都要留下自己的心腹好好看管李渊,万万不可让他离开大安宫。
虽然说皇家最是无情,但不管怎么说,李渊依旧是父皇,如果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超越了他,完全有资格登临皇位,那么两人之间的矛盾也会慢慢减小。
两人关系变好是发生在东突厥被灭之后。东突厥的可汗被押送到长安,并宣布东突厥就此覆灭时,李渊的心情喜悦到无法自拔。
要知道当初大唐建立时,除了各方诸侯以外,大唐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东突厥了,为了让局势稳定下来,面对东突厥的咄咄逼人,哪怕当时李渊再怎么意气风发,也只能选择暂避锋芒。未能覆灭东突厥,这或许是李渊最大的遗憾了。
而如今自己未能完成的事被儿子完成了,已经达到六十五岁高龄的李渊笑得合不拢嘴。他在宴会上感慨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人物当初被一群匈奴人困于白登城,无法报仇,成为他一大憾事。如今我的儿子能将昔日辱我的突厥人覆灭,大唐交给他还用担忧什么呢?
听到父亲这一番话,李世民也知道他这样的年龄加上多年困于大安宫,早已没有当年的雄心壮志了,况且当年之事已经过了这么久,什么都看淡了。自己为何不给他一个台阶下,好好修复父子间的感情呢?
于是李世民便打算斥巨资修建大明宫,希望能让父亲住得更加舒适。
不过还没等到大明宫修建完毕,李渊便在 635 年的五月与世长辞。自此,这位开创了大唐的开国君主的传奇生涯也到此落幕了。
让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他逼迫父皇李渊退位,等到他老了的时候,自己的儿子李承乾企图再发动一个“玄武门之变”,但是以失败告终。不得不说,他们爷孙三代的变动闹剧属实让人唏嘘不已。
后记:
大唐盛世后人总会对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领导者赞叹不已,唯独对李渊这位唐朝开创者一知半解。作为一名皇帝,在子嗣为皇权斗争时,李渊没有展现出足够的魄力和领导力,最终被架空权利不止,还落得一个窝囊的名声,在这一方面,他无疑是失败的。
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了皇位斗得你死我活,这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下去,希望这场斗争能展现出良性的一面。
在皇帝和父亲两个身份间去做一件事,最终使得李渊都没做好,这是一个遗憾。不过让他欣慰的是,李世民对得起自己的皇位,成功统一全国,让东突厥俯首称臣,万国来朝,创造了一个万众瞩目的大唐盛世。
【2】、来自网友【栖山君】的最佳回答:
退休后的李渊不仅心态好,而且还身体好,以 60 岁的高龄,给李世民陆续生了 30 几个弟弟妹妹,而最小的那个儿子让现在的中学生特别头疼。
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在位仅仅九年,就被迫当了太上皇,但是心甘情愿和被迫退休是有差别的,这也注定了李渊的晚年不会一帆风顺。
而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宫门血案,玄武门之变说起。
玄武门之变,李渊万念俱灰,禅位于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李世民亲率天策府亲信部众在太极宫的北大门,玄武门外设伏,射杀了前去早朝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
一下子,李渊就成了失去两名儿子的父亲,当他还没来得及从丧子的惊诧和错愕中回过神来,他的十一位皇孙也已经人头落地。
根据史料记载,
六月初四这天午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甚至连襁褓中的婴儿,都被李世民诛杀殆尽,并且全部被宗室除名。
一夜之间,兄弟阋墙,李渊同时失去了两个儿子和十一个孙子,经历了人世间被悲惨的事,没有人知道这位开国皇帝当时的内心想法。
那时的李渊也许在想,如果他当初没有走出太原,安分守己地做一个晋阳留守,那么一家老小是否还能在兵荒马乱之下,好好生活。
但是,历史不可改变,李渊走出了太原,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君主,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巅峰,那如今所承受的一切,就一定值得吗?
此时的李渊已经万念俱灰,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父亲,他已经无法掌控李世民的想法,但是他正在尝试着接受属于自己的命运。
政变后的三天,李渊正式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并下旨。
令军国事务,不论大小,悉数委以太子处决。
两个月后,李渊正式禅位,称太上皇
,正式归政与李世民,开始了深居简出,清闲避世的生活。
成为太上皇的李渊,从心怀怨念到打开心结,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成为大唐皇帝的李渊,也曾憧憬过当太上皇的悠闲生活,但是主动让位和被迫下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李世民虽然是李渊的儿子,但是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兄弟,让李渊还是颇有怨念。
- 1、贬谪李渊旧臣裴寂,架空李渊的实权
虽然李世民已经通过兵变,得到了皇权,但是他对李渊依然是不放心的,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李渊曾经的旧臣,裴寂。
贞观三年,裴寂受到和尚法雅的牵连,被罢免职务,遣送回老家,此时的裴寂已经六十岁高龄了,位极人臣,能够回到老家保住性命,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但是,裴寂向李世民求情,想要留在长安城,因为这里还有他的老朋友李渊,他不忍心将李渊一个人扔在大唐后宫,孤独地生活着。
李世民深知裴寂的心思,驳回了裴寂的请求,并且训斥裴寂,不过是依傍太上皇的恩泽,才能坐上今天这个职位,在位期间,没有任何贡献,还给大唐带来许多弊政,让裴寂回老家就已经是开恩了。
无奈之下的裴寂,只能告老还乡,远离长安城。李世民的做法让李渊再次感受到了危机感,深知自己这个太上皇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至此对于皇权更加没了心思。
- 2、不愿让出太极宫,让李世民的皇位显得名不副实
虽然没有了权利,但是李渊迟迟不肯将专属于皇帝办公的太极宫让出来,依旧住在里面。李世民碍于李渊父亲的身份,不能步步紧逼,于是只能住在偏殿办公,但是时间一长,李世民也心生怨气。
贞观二年九月,遇到了旱灾,这在当时的古人心中,肯定是与皇帝的功绩有很大关系的。
一天,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表示,太上皇所属的宫女太多,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粮食,所以积聚怨气,造成了旱灾。
朝臣将矛头直指李渊,李渊十分错愕,但是却得到了李世民的大力表扬,于是为了顺应天意,李世民下旨,将太极宫的大部分宫女都放出宫去,以示皇帝恩泽。
李渊身边瞬间失去了许多伺候的人,望着这空荡荡的宫殿,李渊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李世民的压力,他也明白了自己儿子的意思。
根据史料记载:
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宫。
就这样,李渊搬出了太极宫,搬去了大安宫居住。实际上,弘义宫是李渊为李世民准备的住处,但是
随着李渊的搬入,这里正式更名为了大安宫,这也成为了李世民与李渊皇权交接最重要的标志。
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随着李渊搬出太极宫,也稍稍有了缓和,李世民也深知李渊不会再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于是对于父子关系,也开始尽力修补。
- 3、李渊退休 9 年期间,生下了 30 多个弟弟妹妹,而李世民对这些弟弟妹妹也十分宽容。
或许是知道大势已去,李渊也安心地做起了太上皇,在大安宫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亦或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丧子之痛,李渊在当太上皇的九年时间里,陆陆续续生了 30 个孩子。
李渊这么能生,也给李世民带去了许多烦恼,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可以做爷爷了,但是,还冒出了这么多弟弟妹妹,使得皇室的辈分十分的混乱,但他也无可奈何。
而此时的李渊就在大安宫中,尽心尽力地抚养自己的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两耳不闻窗外事。
据说,李世民曾经派大臣到大安宫中给李渊送珍羞美味,李渊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岁,不懂礼节。李渊让他对大臣行礼,但是李元名却说,
大臣是自己二哥家的奴才,不用行礼。
李世民听说这件事情后,不但没有对李元名惩戒,反而称赞他不愧是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对后来的这些弟弟妹妹们的宽容,也让他与李渊的关系,稍微有了点缓和。
但是,李渊的这些孩子们虽然后续都与皇位无缘,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虽然李世民尽量地善待了他们,但还是有人举兵谋反,李世民也只能忍痛杀之。
而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可能要数李渊的小儿子,李元婴。李元婴得到了李渊很好的教养,长成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齐聚府上。
有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一直都很防范这些皇子,于是再三思量之下,将李元婴封为滕王,将他远离长安城。
李元婴离开长安之后,也没有受到影响,依旧做着自己的风流王爷,每日以文会友,尤其是李世民去世期间,也依旧宴请宾客,这让刚继位的李治十分恼火。
但是碍于叔叔的辈分,李治只能将他贬到了苏州,过了一年又贬到了洪州,李元婴不管被贬去哪里,都毫不介意,还在洪州修建了一座阁楼,用来会客交友。
这座阁楼就是后世著名的滕王阁,阁楼竣工后,他便邀请好友前往观赏,被路过的诗人王勃记录下来,成就了后世传颂的《滕王阁序》,也是让现代中学生十分头疼了。
也正是因为此时,李元婴再次被李治斥责,削去了他的滕王之位,再次贬到了滁州,继续他的潇洒生活。由此可见,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治,对待李渊的这些儿子们都是十分宽容的。
而让李世民与李渊关系回归正途的,还是李世民在与突厥的战斗中取得大胜,了却了李渊多年的心愿。
4、李世民大败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李渊对于李世民诛兄杀弟这件事上,一直耿耿于怀,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之情也在慢慢修复,但是李渊心中一直存在心结。
而在李世民大败突厥,生擒了颉利可汗之后,李渊彻底原谅了李世民,原谅之余,他还异常高兴,邀请了李世民与王公贵族,还有朝廷大臣,一起在凌烟阁举办了宴会。
宴会上,李渊弹奏琵琶助兴,李世民则和着音乐翩翩起舞,这之后,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彻底恢复了。自此之后,李世民便邀请李渊参加各种宴会,每逢佳节,都会带着长孙皇后与孩子们到大安宫中与李渊团聚。
此时的李世民,在李渊面前,再也没有以皇帝的身份自居,而是以儿子的身份尽孝于李渊的身边,而李渊也因为与李世民关系的缓和,逐渐拥有了幸福的晚年。
最后
公元 635 年,时年 71 岁的李渊,走完了自己难以名状的一生。临终之前,这位曾经至高无上的帝王,念念不忘的仍旧是
承继汉魏,重振礼乐的家国梦想
。
在遗诏中,李渊留下了最后的心愿。
既殡之后,其服轻重,悉从汉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
很多人都记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大唐的繁荣,却极少有人记得李渊这位开国皇帝,在隋朝末年的乱世中,群雄并起。
李渊虽然已经年近半百,但是他不失为一位斗志昂扬,壮心不已的果敢领袖。他不仅重新统一了全国,更是为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他的武德之治,他曾经的辉煌,都不该被历史的洪流湮灭。